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主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系统,生态系统,能源,区域,土地,分布式。
多主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楠,黄禹,董邦天,辛培哲,刘颂凯[1](2019)在《基于多主体博弈的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综合能源系统的快速发展,研究以电力网络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主体博弈的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规划方法。首先分别构建电力网络和天然气网络投资者的规划收益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投资主体的博弈机理分析,提出一种面向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规划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利用电力–天然气混合潮流模型对多个投资主体的决策方案进行安全校核;最后,利用迭代搜索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实际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杨强,张朝耀,李菁,张涛[2](2019)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协作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将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其中,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文章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协作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结合企业管理的内容分析该系统的应用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增强新型管理系统应用的有效性,为企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33期)
戴尔阜,马良,杨微石,王亚慧,尹乐[3](2019)在《土地系统多主体模型的理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变化科学是理解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多主体模型(ABM)作为过程导向模型,对揭示土地变化驱动力,理解土地变化过程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应用与建模框架叁方面出发,总结了ABM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阐述了ABM在城市和农业土地系统两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介绍了横断山区退耕还林ABM研究案例;在梳理ABM建模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视角的土地系统ABM建模框架和实施流程。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ABM研究从最初基于景观研究城市扩张,到研究城市内部居住分隔,规划分区,生态功能等多方面;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ABM应用则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包括农民行为、农户决策、种植系统、农业政策等。相比于传统模型,ABM因其依靠本地知识与数据而使得其构建更为复杂,且不易推广;但因其独特的自下而上模型构架,在探究土地变化驱动力、刻画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影响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顾洁,白凯峰,时亚军[4](2019)在《基于多主体主从博弈优化交互机制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能互补微网系统的规模化发展和社会资本在能源系统中渗透率的提高,能源行业逐渐形成了多方主体参与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在不同的利益目标驱使下,亟待建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及相应的优化方法。基于能量枢纽,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重要基础—多能互补微网出发,首先提出了由能量枢纽运营商、含光伏的用户集群和储能运营商组成的多能互补微网系统运行交互机制,接着建立了基于能量枢纽的多能互补微网系统的多主体主从博弈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分析。然后结合电-气-热混合潮流计算方法,提出了由配电网、配气网、配热网和多个能量枢纽组成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机制,进一步研究了考虑供能网络安全约束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方法,并对所提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温凤媛,白雪飞[5](2019)在《基于多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个利益主体综合多要素形成的密切配合、协调互动的综合系统。有必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投入及知识、经济产出多个指标的多维复合体系,构建叁阶段DEA模型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个利益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研究表明,在叁个利益主体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配置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创新资源配置实现了最优化。(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鞠京芮[6](2019)在《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多主体交互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逐步转型,公民、私有企业等非政府实体与政府协作完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事务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IT创新为社会治理中多主体间的交互带来了新机遇。电子治理平台为多主体交互提供渠道,政府扮演平台发起者角色,私有企业以公私合营的模式成为平台价值补充者,二者以IT治理创新为手段来鼓励公民参与电子治理,最终实现多主体间的社会治理价值共创。本论文提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概念对此现象进行系统描述,并根据2015年MISQ提出的服务生态系统叁重框架,明确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服务创新研究需要解决的叁个核心问题,即生态系统中多主体合作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机制中促使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的公私合营模式和促使社会治理价值共创的公民参与模式。本论文采用设计科学研究方法、多案例研究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叁个问题依次进行研究。具体如下:首先,遵循设计科学研究范式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进行设计和评估。在设计阶段,首先,识别出系统的核心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公民和电子治理平台承包商,定义参与者角色,并分析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交换形式。进而,设计参与者间的协作共治机制,细化为五个组件:可参与式治理的动机、情境化治理政策和战略、公民为政府提供线下∕线上贡献、政府为公民提供线上∕线下奖励,以及留存与推荐。最终,构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原型。在评估阶段,本研究以绿色出行电子治理案例为例,对治理机制实例化应用和有效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机制原型进行持续改进,提出多层次治理机制以满足情境化社会治理需求。该研究提出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概念,来对社会治理中多主体间IT治理创新和价值共创进行系统化描述,并对参与者间交互机制进行理论化构建,促使多主体协作治理研究由概念分析向理论设计和科学验证发展。研究为实践中不同情境下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一般性、可操作化的设计方案。其次,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治理机制中公私合营模式进行研究。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电子治理平台,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IT基础设施。本研究通过对叁个有代表性智慧城市项目进行多案例研究。首先,识别出可衡量电子治理平台成功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数据集成导向型绩效和公民服务导向型绩效。进而,识别出促使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的四个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特征,即地方政府顶层规划、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混合型组织平台作为总承包商,以及多个私有合作商的深度参与。最后,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公私合营模式构建的两个关键考虑要素,即沟通成本和关系成本。研究发现关注沟通成本的公私合营模式更有可能制定地方政府顶层规划和建立混合型组织平台作为总承包商,且两个结构特征对电子治理平台的数据集成导向型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关注关系成本的公私合营模式更有可能采纳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和吸纳多个私有合作商的深度参与,且两个结构特征对电子治理平台的公民服务导向型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该研究对多对多公私合营模式的“黑箱”问题做出了创新性探索,所识别的关键要素和研究发现中命题假设为后续的公私合营模式结构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为实践中电子治理平台成功构建所适用的公私合营模式提出建议。最后,本论文探究了公共价值和私有价值在公民参与治理中不同作用机理。以绿色出行电子治理为研究情境,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公民参与驱动因素(包括时间充裕、调动、集体激励、健康激励和线上形象激励)与两个价值、两个价值与公民持续参与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正向影响,且两个价值对驱动因素和持续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中介效应。该研究厘清了公民参与治理所产生公共和私有价值,实证检验出私有价值的重要作用,两个价值的中介效用在心理价值感知层面对公民参与内在机制的作用机理给出进一步解释。研究为实践中电子治理平台如何设置有效的激励手段来鼓励公民参与提供借鉴。综上所述,通过设计与评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构建有效的公私合营模式结构和检验公民参与治理中公共和私有价值的作用机理,本论文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中多主体合作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对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社会实践指导做出了突破性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潘宇翔[7](2019)在《多主体混合系统中分布式道德责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不可避免的受到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等技术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人工物更多的能动性,使其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工主体。人类主体依赖拥有智能技术的人工主体,两者互为协作形成了有机的系统——多主体混合系统。该系统能够汇聚不同主体的行为,从而产生预想不到的行为结果,这些主体的行为分开来看是不具有道德价值的,但通过系统的汇聚却产生了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结果,弗罗里迪将这一行为称之为分布式道德行为。该行为随着多主体混合系统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普遍使用,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但由于传统伦理学对于行为意向性的过分关注,使得我们忽视了分布式道德行为的存在,面对这一行为造成的道德责任无法分析,也无法分配。故而,需要一种非意向性的伦理分析方法,才可以为分布式道德行为提供分析的理论基础。这一方法基于道德受体导向,关注受体的道德状态,从而避免了对意向性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系统中人类主体与人工主体分别面临的道德责任现状。一方面,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产生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了解自身行为及其连锁效应的能力。在系统中,个人决定不再依据具体可知的结果和理性分析,而是服从数据分析的导向。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站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如实地从他者视角期望人工主体的责任,那么人工主体就可以成为道德能动者并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由此一来,两类主体就有了相同现代性境遇———低自主性、无明确自我目的。所以,多主体混合系统中分布式道德责任必须依赖社会系统进行统一分配。在社会层面建立责任分配机制,该机制以无过失责任和因果关系推定为原则,反向链式分配为具体方法,其目的是系统优化。这一分配机制的实现,为跳脱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参考路径,同时也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传统伦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导向——以受体为中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苏屹,刘艳雪[8](2019)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多主体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机制及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主体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从主体角度入手,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多主体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探讨了均衡点的稳定性,应用matlab2016进行数值仿真,并提出相应对策来提高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意愿会影响政府是否选择鼓励政策,政府可从提高二者合作意愿入手采取政策来促成合作。(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彭晓芳,吴洁,盛永祥,刘鹏,施琴芬[9](2019)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的建模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生态中实现,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生态关系有助于促进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模型,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授权数据为例,用灰色估计法验证Lotka-Volterra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探讨不同生态关系下多主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着推动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偏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更能快速促进卫星企业的知识增长;寄生共生的生态关系下卫星企业阻碍其他主体的良性发展;竞争共存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抑制高校和卫星企业的知识获取。(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9期)
黄锦波[10](2019)在《多主体能源系统分布式运行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不断增加和电力市场的发展,多区域互联电网已成为一种趋势。考虑到数据隐私、通讯阻塞和各区域电网独立调度等问题,传统的集中式优化算法已经难以满足多区域互联电网的运行计算。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同能源供应系统(电、热、天然气)之间的关系互动和耦合关系也更加密切。无论是多区域电网还是综合能源系统,都含有多个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调度控制中心。由于信息的私密性和调度的独立性,各主体联合进行集中式优化调度已经不太现实,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从单一电力系统扩展至电力-热力耦合系统,对多主体能源系统分布式运行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保证了各主体的信息私密性和调度独立性的同时,可以达到集中式优化的效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无功优化是改善电力系统电压水平和降低网损的重要措施。实际工程中,调节设备的调节次数受到设备寿命和规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设备实际调节约束的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模型,该模型本质上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为了保护多区域电网各个子网的调度独立性和信息私密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多区域无功优化算法,该算法包含了叁个阶段并结合了最优条件分解(Optimality Condition Decomposition,OCD)算法,只需要各个子区域电网交换少量边界信息即可实现多区域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的分布式求解。另外,一种具有多项式复杂度的前推-回推式动态规划算法被用于阶梯化求解过程。通过叁个算例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动态无功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2)利用区域集中供热网络的储能特性和安装储热罐和电锅炉等,可以松弛集中供热系统中供热和用热之间传统的强耦合关系,从而提高供热机组运行的灵活性,增强电力系统消纳大规模风电的能力。本文考虑了区域集中供热网络的储能特性和储热罐,提出了一个电-热网协调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为凸的二次规划问题。由于电网和热网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分别由不同的控制中心进行调度,所以,本文采用了OCD算法来对电-热网协调运行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OCD算法用于凸优化问题的时候可以保证收敛性,只需要电网和热网交互少量的边界信息即可实现电-热网协调运行优化问题的分布式求解。通过两个算例仿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在较少的迭代次数下达到集中式优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多主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将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其中,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文章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协作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结合企业管理的内容分析该系统的应用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增强新型管理系统应用的有效性,为企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主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楠,黄禹,董邦天,辛培哲,刘颂凯.基于多主体博弈的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杨强,张朝耀,李菁,张涛.基于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协作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市场.2019
[3].戴尔阜,马良,杨微石,王亚慧,尹乐.土地系统多主体模型的理论与应用[J].地理学报.2019
[4].顾洁,白凯峰,时亚军.基于多主体主从博弈优化交互机制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J].电网技术.2019
[5].温凤媛,白雪飞.基于多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鞠京芮.电子治理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多主体交互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潘宇翔.多主体混合系统中分布式道德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苏屹,刘艳雪.区域创新系统中多主体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机制及仿真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9
[9].彭晓芳,吴洁,盛永祥,刘鹏,施琴芬.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的建模与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
[10].黄锦波.多主体能源系统分布式运行优化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