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该研究以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对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添加0.25 mmol/L的EDTA时即可使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下降16.5%,检测AI-2分子活性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进一步证实了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黏附度逐渐减少;EDTA仅对处于黏附期(0~28 h)的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添加二价金属离子(Mg2+、Ca2+、Fe2+)可增强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稳定性。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钰皎,胡炜东,孙子羽,满都拉,黄海英,赵雪平,陈忠军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菌生物被膜,扫描电镜,群体感应,金属离子
来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年1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Z17053)
分类号: TS201.3
页码: 53-58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024K
下载量: 74
相关论文文献
- [1].培养条件对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23)
- [2].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J]. 微生物学报 2020(01)
- [3].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与控制[J]. 食品工业 2020(07)
- [4].水产品中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02)
- [5].牛支原体生物被膜形成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08)
- [6].复原乳中耐热菌生物被膜播散规律[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1)
- [7].组合处理对双菌种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杀灭效果[J]. 中国酿造 2017(09)
- [8].培养条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影响[J]. 中国酿造 2016(07)
- [9].氨基丁酸联合卡泊芬净抗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协同作用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01)
- [10].弧菌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20(01)
- [11].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态和常规培养比较蛋白组学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01)
- [12].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电化学阻抗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8(03)
- [13].不同条件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8(10)
- [14].细菌生物被膜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10)
- [15].中药对常见耐药菌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17(12)
- [16].导尿管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探讨[J]. 山东医药 2013(04)
- [17].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杂志 2013(08)
- [18].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02)
- [19].右旋龙脑和肉桂醛抑制游离态和生物被膜态食源致病菌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20(04)
- [20].念珠菌生物被膜特性及抗生物被膜治疗[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0(10)
- [21].加工逆环境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03)
- [22].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疆流行株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的分布与转录水平[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8)
- [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蒙国宇课题组发表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研究成果[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12)
- [24].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与抑制机制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03)
- [25].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研究[J]. 微生物学报 2018(10)
- [26].应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预防和治疗生物被膜所致感染[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6(06)
- [27].生物被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07)
- [2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及其耐药性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06)
- [29].多杀性巴氏杆菌生物被膜扫描电镜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 [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 天津医药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