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

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

问:以孟子名言为题的议论文
  1. 答: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显而易见,这种“以不忍之心”,而行的“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仁政是“不忍之心”外化的结果,把王者的“不忍之心”放大落实运用到整个社会,这种“不忍之心”就成为了“仁政”。一、孟子的仁政思想(一)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民本孟子_:“有天下者,失民,则失天下;无天下者,的民,则得天下。”这句话叫“保民而王”。但是,如何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赢得民心。他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这就是后人说的“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孟子还从同情下层人民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视角,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也就是说民心向背是取得政权和社会安定的基础。从而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在此所说的“民”是与在上的当政者相对而言的不在官位的普通民众。孟子在君权至上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能够站在“小民”的立场上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这必然是进步的。孟子还指出要与民同乐。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要求国君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从而达到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来源:青年与社会
问:以孟子的名言写一篇议论400多字
  1. 答: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归宿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认为,如果要赢得人民的拥护,君主须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梁惠王下》)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孟子很重视与民同乐。人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是非常重视人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他认为只要君主能与天下之民共同忧乐,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就必然能够称王于天下了。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其实也是对君主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可以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孟子非常反对暴政,所以他认为,要实行仁政首先要减少杀戮,不能随便杀人。他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他还提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非常注重君主的人格魅力,以其仁德,让人民心甘情愿为其劳动,人民为其死也无怨无悔。为了控制杀人,孟子还主张采取一些措施,他主张统治者们不得独操生杀大权,如有一定要询问国人的意见。他还主张减轻刑罚,一个人犯罪,不应连累其妻子儿女。来源:文教资料
问: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一篇议论文》
  1.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读《孟子二章》第一章时,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告诉我们要领导者必须“施仁政”,这才样才能获得成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但他不施仁政,最终还是被人民推翻。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秦王朝的不施仁政的结果就是将一个强大的王朝推向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处处以民为本,实仁政,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创建了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他登基时,为百姓颁发了一系列的法令,解除百姓的疾苦。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曾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的成功最好的诠释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历史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史实却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中。现如今,我们要想成就事业,也应当团结人民群众,多为广大人民利益着想,取得大家的支持。
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