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象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象学,麦克,意识,透明性,心身,通体,表象。
现象学论文文献综述
俞圣杰[1](2020)在《虚构与伦理的冲突——现象学视野下自我与文本的移情》一文中研究指出移情理论的提出和当时的康德哲学、英国道德情感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在现代关怀伦理学下,移情又进入了伦理学领域,追求自我对陌生他者的同情和理解。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为虚构人物的苦难而动情,却不能产生后继道德行为,伦理和虚构本身发生了冲突。笔者尝试以现象学为依据,对移情说的发生机制进行重新思考,探讨自我与文本移情何以产生伦理情感,并从C·巴特森的"同情-利他行为理论出发",对移情产生伦理行动这一命题进行阐发。(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20年01期)
张志平[2](2019)在《论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一种现象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爱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思想界对情爱现象的考察既有非现象学的考察又有现象学的考察。两者的区别在于:非现象学考察通常都是超越性的而非内在性的、实证经验性的而非本质直观性的、间接假设性的而非自身被给予性的。现象学考察则以面向事情本身为出发点,强调对超越之物不作判断,返回到明证性的意识领域,并在意识领域内部去把握自身被给予之物。基于此,对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进行现象学考察就意味着从情爱意识的直接性、内在性出发,面向情爱意识本身,去澄清其前摄结构。当人们的情爱关系出现问题时,也需要从前摄结构的不同层级寻求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解决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9年04期)
束开荣,杨石华[3](2019)在《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传播学界1992年至2019年间对《理解媒介》的学术阅读史为考察对象,在英伽登未定性概念与伊瑟尔游移视点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唐·伊德诠释透明性概念,为经典文本的学术阅读提供一种现象学的路径。《理解媒介》的文本解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阅读、反思"误读"、比较分析、重读,它们总体上被统一于我—文本—媒介理论所指示的世界叁者的变项关系中,这四个阶段所体现的关系变项是渐进、交缠而非突现、割裂的,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文本与读者间的诠释透明性各有侧重。《理解媒介》的学术阅读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对经典文本的读解具有文本诠释的连续性与阅读的流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理解其他学术专着的阅读史及其知识生产过程提供了较为新颖的切入视角。(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12期)
彭宏兰[4](2019)在《现象学语文视角下高中生休闲性阅读的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感受和体验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够体会到外部世界和实际生活的本来面貌,提倡学生和作者进行良好对话。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才会真正丰富阅读收获,能够基于阅读过程构建自身知识框架和网络,提升自身的整体阅读感受力。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更多休闲阅读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放松自在的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基于这样的阅读过程真正体会到乐趣,并且强化自身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力,这才是阅读过程内在价值的一种体现。(本文来源于《情感读本》期刊2019年33期)
刘万瑚[5](2019)在《“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述现象学的准则或者口号时,胡塞尔的表达是"回到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尔的表述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大部分研究者看来,这两个表达没有本质差别。通过考察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背景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规定与要求,以及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其实反映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别,即前者面向直观,后者面向哲学传统。(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谷鹏飞[6](2019)在《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艺术颠覆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而使艺术作品的身份认定成为美学难题。康德提出的"判断在先,还是快感在先"的审美先验命题,经由伽达默尔的发展而衍变为"阐释在先,判断在后"的艺术经验命题,但这一命题尚需"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的理论发展,才能成为阐释现代艺术的有效概念。"审美阐释"依据"审美阐释→艺术作品→审美经验"的阐释逻辑,反对经典艺术的"艺术作品→审美静观→审美经验"的审美逻辑,不仅赋予现代艺术以合法性,而且打开了阐释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全新意义世界,使阐释主体与艺术作品一起成为一种本体性的生命共在。(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文瑾[7](2019)在《从苦恼到朝向他者:列维纳斯关于恶的现象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恶的问题是贯穿列维纳斯一生哲学追问的思想线索。他虽未给恶下过定义,却对恶进行了现象学描述,探索恶的超越之途。他指出,恶的首要特点是"过度",其精神上最尖锐的表现是苦恼。这苦恼作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畏",是对死亡背后之虚无的预感和揭示。然而,与海德格尔不同,列维纳斯并不对苦恼抱积极态度,而将其视为有待救赎的状态。因此他随即指出,恶的另一面是对灵魂"意向"的触动,对灵魂与大写之"你"——上帝——之间关系的激发,是感知超越性并与他人面对面的契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马迎辉[8](2019)在《差异、时间性与存在——对经典现象学奠基的一项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胡塞尔晚年对母婴从原区分到原融合的建构以及拉康对婴儿欲望结构的探讨,本文试图表明,超出母婴间闭合存在的不可见的它异存在,不仅感发建构了婴儿最初的分离感,而且迫使这一原存在者对其本己"将来"做出了决定性的想象;在此源生想象中,原存在者在创生本真的叁维时间域的同时也创造了其本己存在。经典现象学由于错失了本源存在的拓扑构型与根本差异、现象学时间性的非时间基础以及建立在它异感发之上的本己存在的生成,需要一次根本性的建基。(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午鹏[9](2019)在《作为共通体的身体——对心身问题的一种现象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哲学中的心身问题始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相对于非现象学进路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各种有条件分析,现象学进路具有理论上的"无设定"优势。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是该进路中两个主要且不同的研究分支。有趣的是,它们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反思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作为一切认识和体验的起源的身体。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共有这一起源,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同属于对这一起源的把握。据此,我们得以给出一种新的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其要点在于:身体作为共通体而存在,它不是非现象学意义上被动的物质客体,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有意识与能知觉的表达主体。(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曲立伟[10](2019)在《从“象”的家族相似经验谈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赋予"现象"概念以独特的含义——意识体验。如果不将它的"显像"经验局限于胡塞尔,那么在西方哲学史背景下作为"现象"的现象经验就极其丰富。鉴于"现象"的多元经验关联到"视觉"感知和类比,在跨文化语境下借助汉字"象"所呈现出的古老经验——"相似""征候"和"视觉"之间的共属关联,就有可能将现象学的"现象经验"引向我们的切身处,进而对现象学的界限经验进行批判性考察,并期待一种崭新而又古老的"现象"经验。(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现象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爱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思想界对情爱现象的考察既有非现象学的考察又有现象学的考察。两者的区别在于:非现象学考察通常都是超越性的而非内在性的、实证经验性的而非本质直观性的、间接假设性的而非自身被给予性的。现象学考察则以面向事情本身为出发点,强调对超越之物不作判断,返回到明证性的意识领域,并在意识领域内部去把握自身被给予之物。基于此,对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进行现象学考察就意味着从情爱意识的直接性、内在性出发,面向情爱意识本身,去澄清其前摄结构。当人们的情爱关系出现问题时,也需要从前摄结构的不同层级寻求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象学论文参考文献
[1].俞圣杰.虚构与伦理的冲突——现象学视野下自我与文本的移情[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张志平.论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一种现象学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
[3].束开荣,杨石华.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J].编辑之友.2019
[4].彭宏兰.现象学语文视角下高中生休闲性阅读的叙事研究[J].情感读本.2019
[5].刘万瑚.“回到事物本身”与“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之争[J].哲学动态.2019
[6].谷鹏飞.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文瑾.从苦恼到朝向他者:列维纳斯关于恶的现象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马迎辉.差异、时间性与存在——对经典现象学奠基的一项尝试[J].现代哲学.2019
[9].周午鹏.作为共通体的身体——对心身问题的一种现象学阐释[J].现代哲学.2019
[10].曲立伟.从“象”的家族相似经验谈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边界[J].现代哲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