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间隔时间论文_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陈玉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后间隔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医,死后,间隔时间,病理学,食性,毒理学,阻抗。

死后间隔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陈玉川[1](2009)在《人死亡后特定条件下骨髓细胞核DNA降解与死后时间间隔推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晚期死后时间间隔关系.方法:离体人胸骨置于特定条件下,随时间延长分别取材制成病理切片,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人死亡后1~10d,Feulgen染色阳性产物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规律下降,DNA染色逐渐变浅淡,至死后10d已基本观察不到.结论: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赵小红,张益鹄,杨玉星[2](2008)在《大鼠死后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变化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电阻抗技术推断中晚期PM I的价值。方法利用四电极阻抗测量系统测量20只大鼠死后4种不同环境温度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并用Excel及MATLAB对所得的离散阻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幅值都呈现出相似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长期的下降部分有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环境温度时,下降段斜率与PM I的相关性都较高,均大于0.97。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一线性关系推断中、晚期PM I。(2)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相位角没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变化杂乱无章。结论如果找出电阻抗幅值下降段起点、峰值、斜率这3者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利用下降段的线性关系为推断中晚期PM I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胡俊,赵小红,易少华,张益鹄[3](2008)在《大鼠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温度下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规律,寻找推断早期死亡间隔时间(PMI)的新参数。方法10℃和20℃下,大鼠死后0~40h内,每隔4h取材脑组织和骨髓,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DNA降解程度,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彗星参数HeadDNA%、尾长(TL)、Olive尾矩(TM)与PMI的关系。结果大鼠死后早期脑细胞、骨髓细胞核HeadDNA%随着PMI逐渐下降的程度不同,20℃脑细胞核HeadDNA%降解速率较快。与骨髓细胞相比,脑细胞核HeadDNA%与PMI线性关系较好。与TL、TM相比,HeadDNA%与PMI的线性关系较好。结论脑组织是利用SCGE检测DNA降解推断PMI的合适检材。HeadDNA%较TL、TM推断PMI的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夏晶,张琳琳,陈新山[4](2008)在《兔静脉空气栓塞死后不同间隔时间气体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兔静脉空气栓塞死后不同间隔时间气体变化的规律,为空气栓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建立兔静脉空气栓塞动物模型,按死后不同间隔时间分为0h、12h、1d、2d、4d、8d和16d共7组,分别从右心检测气体体积及其中CH4、CO2和N2体积百分比浓度。结果实验组均收集到气体,阴性对照组除了16d组收集到0.95ml外,均未收集到气体(V<0.1ml)。实验组中,0h、12h和8d3组间所收集气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d和2d两组之间右心气体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两两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检测气体体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CO2浓度上下波动,气体成分均符合典型空气栓塞气体成分标准;16d对照组气体接近于腐败气体。结论兔静脉空气栓塞气体体积在死后16d内呈先轻微下降后上升的规律;静脉空气栓塞死后8d内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而8~16d的检测结果需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是否为静脉空气栓塞致死。(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王贺[5](2007)在《铜绿蝇蛹发育形态学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温度下铜绿蝇(Lucilia cuprina)蛹的生长发育情况,明确其发育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刑事案件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 )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积累石家庄地区嗜尸性蝇类发育生物学资料。方法:在河北医科大学校园内以兔内脏诱捕铜绿蝇成蝇,带回实验室,在生化培养箱内连续饲养,以第叁代成蝇作为母代开始实验。用猪肝诱成蝇产卵,将所产新鲜卵移置于猪肉上,分别放在16℃、20℃、24℃、28℃、32℃的生化培养箱中饲养,在以上各温度条件下,湿度(50%-60%)及光周期固定不变,食物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自50%幼虫化蛹开始,将蛹连同沙土移入新瓶内,每隔12h取样1次,直至半数羽化。每次皆取10头标本,用4%的甲醛固定液固定24h[1],然后放入75%酒精中保存。称量各组蛹重,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绘制不同恒温下蛹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蛹壳颜色,用数码相机拍照[2],用图像分析软件提取R/G/B值,绘制不同恒温下R/G/B值随发育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做成蛹壳颜色的标准色版。在体视显微镜下剥开蛹壳,观察蛹体形态发育的变化规律,找出时间标志性特征,并据此将蛹的发育进程进行阶段划分;比较不同恒温下发育规律的不同。数据用SPSS11.5软件处理。结果:1蛹体组织形态变化1.1蛹期阶段的划分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壳内蛹体组织从缩短幼虫状态到成蝇的全变态发育过程,并发现7个可标志其形态发育随时间变化的特征:Ⅰ蛹体分头、胸、腹;Ⅱ头咽骨贴壁;Ⅲ原头出现;Ⅳ呼吸角破壳;Ⅴ翅与足出现及褐化;Ⅵ鬃毛出现及褐化;Ⅶ复眼轮廓形成及色素化进程。根据上述特征把蛹期粗略划分为9个阶段:前蛹期:虫体呈缩短幼虫状,未见呼吸角,头咽骨与蛹体组织紧密结合。隐头期:蛹前端出现凹陷,可见原头及一对小乳头状的呼吸角,头咽骨贴壁。显头期:蛹体分头、胸和腹;呼吸角呈牛角状;蛹体呈白色,全身无鬃;腹面出现足及翅;复眼轮廓形成。棕翅期:足根部呈浅棕色,翅出现浅棕色翅脉;蛹体出现浅色鬃毛,复眼黄色。黑鬃胸期:胸部背面及头部出现稀疏的黑色鬃毛;腹部沿各腹节处出现浅棕色毛;足根部变黑,翅脉呈黑色。黑鬃腹期:腹部稀疏分布黑色鬃毛;胸部鬃毛变浓密。半红眼期:复眼后半部呈鲜红色,腹部鬃毛变浓密。红眼期:复眼全部鲜红色,体鬃进一步浓密。预成虫期:复眼呈深红色,整个蛹已具成虫雏形,有膜包被。1.2不同温度下铜绿蝇蛹的发育进程记录到达蛹期各发育阶段的时间,绘制铜绿蝇蛹的发育进程表,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恒温下,铜绿蝇蛹发育至某一阶段所需的时间和某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一般随温度的增高而缩短。某一恒温下蛹的各个阶段持续时间不均匀:显头期占据了蛹期相当长的时间,蛹的开始阶段和临近羽化阶段持续时间短,即形态变化较大。2蛹壳颜色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表明,在适宜铜绿蝇发育的恒定温度下,蛹壳颜色随时间呈现逐渐加深趋势。各温度下蛹壳颜色的R/G/B数值随蛹的生长发育均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以R值变化最明显,但此变化不均匀,在化蛹初期和临近羽化时变化较大,中间变化平缓。蛹壳颜色的标准色版可用于肉眼粗略估算蛹期及进而推断PMI。3蛹重在适宜铜绿蝇发育的恒定温度条件下,蛹重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并且,蛹重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头两天下降迅速,而后趋于平缓;温度越高,蛹重随时间下降趋势越明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死亡调查时,铜绿蝇蛹可作为一种现场证据,在已知现场环境温度的前提下,可依据蛹壳内蛹体组织的形态发育变化来推断蛹期,同时结合蛹壳颜色的标准色版,参考蛹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7-03-01)

李凯[6](2006)在《尸食性蝇类的分子鉴别及其发育生物化学特征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当前法医昆虫学中尸食性蝇类的幼期不易鉴别,以及可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日龄指标较为缺乏之现状,就尸食性蝇类幼期种类的分子鉴别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以及贮藏蛋白等生化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测定,进而分析这些变化规律用于蝇类日龄推断的可行性,获得下列结果: 1.杭州地区常见尸食性蝇类的序列分析 通过DNA的序列测定,对杭州地区常见的六种尸食性蝇类——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Aldrich)、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Fabricius)、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棕尾别麻蝇Boettchereisca peregrina(Robineau-Desvoidy)、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Macquart)、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eus进行分子鉴定,在六个种类间成功的扩增到了mt DNA COⅡ基因的部分序列。DNA测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间的序列差异达到10%,而同一种类不同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差异在1%以下。 2.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用于常见尸食性蝇类初孵幼虫的鉴别 双向电泳分析技术已在生物科学各领域被广泛应用,蛋白质组作图的意义已经日益显现。通过对四种常见尸食性蝇类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Fabricius)、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Robineau-Desvoidy)、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Macquart)和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Aldrich)初孵幼虫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和图象分析,发现各种类间双向电泳图谱差异显着,并对相应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值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合适的尸食性蝇类初孵幼虫的双向电泳图谱有利于鉴别形态学极易混淆的昆虫种类。 3.巨尾阿丽蝇离食期幼虫肠道内容物的mt DNA检测 以猪的mt DNA作为靶标,在幼虫体内成功的扩增到了肠道内容物的DNA,经序列比较与食源完全一致。研究结果表明,Cyt b基因不仅能在嗉囊中检测到也能从整个虫体中检测到,且前者的PCR产物比后者的PCR产物更明显。随着巨尾阿丽蝇幼虫消化时间的延长猪cytb基因可检测到的概率随之下降。在这里可用改进的Logistic曲线方程表示巨尾阿丽蝇幼虫消化食物的时间与能检测到的概率关系模拟为:y=exp(a+b~*x)/(1+exp(a+b~*x))。(y表示可检测到的概率,x表示消化的时间,a、b两个常数),并给出了不同温度下的模拟方程。 4.尸食性蝇类幼期蛋白质、脂类、糖含量和体重随发育变化的时间特征 24℃下四种不同蝇类幼虫体重随着发育都在3日龄达到最大体重,之后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蝇类幼虫的体重变化可以用改进的Logistic曲线拟合其和日龄的关系。不同种类蝇类体重在蛹期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与日龄的关系可以线性关系拟合。 24℃下四种不同蝇类幼虫蛋白质随着发育都在3日龄后变化不明显。蝇类幼虫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可以用改进的Logistic曲线拟合其和日龄的关系。不同种类蝇类蛋白质含量在蛹期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与日龄的关系可以线性关系拟合。 24℃下不同蝇类幼虫总糖随着发育在4日龄后变化不明显。蝇类幼虫的总糖含量变化可以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4-01)

赵小红[7](2006)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或称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ETSD)是法医病理学实际检案及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已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尝试PMI的推断,尤其是早期PMI的推断,如利用死后各种尸体现象、肌肉超生反应、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死后血液的生化变化等,但其准确性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误差较大。至目前为止,尚无公认的简易实用、准确可靠的推断方法,尤其是中晚期PMI的推断方法更不尽人意。因此,本课题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以探讨生物电阻抗推断中晚期PMI的价值,试图发展一种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推断中晚期PMI的新方法;选择前期研究尚未用过的分析指标——headDNA%,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大鼠死后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随PMI的变化规律,以探索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推断早期PMI的新参数。第一部分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变化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电阻抗技术推断中晚期PMI的价值,试图发展一种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推断中晚期PMI的新方法。同时从肌肉组织形态学的角度初步分析了电阻抗幅值变化趋势产生的机制。【方法】取Wistar健康成年大鼠20只,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5只,分别对应于四个不同的测量温度(9±1℃、14±1℃、16±1℃、19±1℃)。用颈椎脱臼的方式处死动物,将电极插入大腿部肌肉并固定。迅速将动物置于设定温度的恒温培养箱或冰箱中,利用四电极阻抗测量系统测量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自死后0h开始,每隔3h记录一次电阻抗数据(夜间关机时除外)和环境温度。当实验时间足够长时(阻抗下降到原始阻抗的70%左右或15天以上)便可停止实验。再用Excel对所得的离散阻抗数据进行简单的均值、方差分析,用MATLAB对阻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直线拟合并作图、计算相关系数。取前述4只实验大鼠(1只为死前对照组,3只为死后实验组),分别于死后12h、24h和72h在大鼠电阻抗测量部位皮下肌肉组织取材、常规制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与其电阻抗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幅值都呈现出相似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长期的下降部分有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死亡初期(PMI=1~4天)电阻抗幅值迅速上升,达峰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下降趋势(PMI=4~15天),最终趋于平坦。2.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相位角没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变化杂乱无章。3.相对电阻抗可以一定程度上消去不同大鼠由于初值的差异造成的特异性,而且同一温度组不同大鼠之间的离散性较绝对电阻抗小。4.温度越高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上升得越快,下降得亦更快;温度越低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上升得越缓慢,下降得更缓慢。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亦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5.各温度组下降段斜率与PMI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表明各温度组下降段与PMI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一线性关系推断中、晚期PMI。6.大鼠死前核未见改变,肌束横纹清晰;死后12h,表层少数肌束肿胀,肌丝多数呈细颗粒状或匀质状,横纹消失;死后72h,较多见肌纤维肿胀、颗粒样变、横纹消失。随着PMI推移逐步产生细胞膜自溶裂解过程,组织的导电性增加,因而表现为电阻抗不断下降的结果。【结论】1.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下降部分的电阻抗幅值变化和PMI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在测量环境相似的条件下,电阻抗变化也相似。2.环境温度是影响电阻抗幅值最主要的参数,且环境温度越高其变化速度越快。因此,电阻抗的测量还要注意其适用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不适合使用。3.测量电阻抗幅值时,将绝对电阻抗转换成相对电阻抗,更能反映电阻抗变化的客观规律。4.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环境温度时,下降段斜率与PMI的相关性都较高。如果找出下降段起点、峰值、斜率这叁者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利用下降段的线性关系为推断中晚期PMI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5.由于电阻抗相位角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目前还不能用于PMI的推断。6.通过对电阻抗变化趋势产生的机制从组织形态变化方面进行的初步探讨,得出了和细胞生物学理论解释相一致的结果。7.相对于其它PMI推断技术而言,电阻抗法具有测量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优点,但是鉴于目前的检测水平和环境因素的限制,能否应用于实际情况,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PMI推断技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第二部分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鼠死后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直接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温度下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选择既往研究尚未用过的参数headDNA%分析不同温度下DNA降解的程度随PMI变化的规律,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并与标准指标尾长(TL)、Oliver尾距(TM)进行对比,以期为该方法推断早期PMI探索新的参数。【方法】以颈髓离断法处死大鼠,保存在温度分别控制在10℃±1℃或20℃±1℃的实验环境下,在大鼠死后0~40h内,每隔4h,分别对脑组织和骨髓取材,并制作单细胞悬液;然后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所摄图像用CASP0.22彗星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检测,选择既往研究尚未用过的参数headDNA%分析不同温度下DNA降解的程度随PMI变化的规律,用SAS8.0和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并与标准指标尾长(TL)、Oliver尾距(TM)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同时,依据建立的方程和headDNA%估计值95%可信区间计算公式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结果】1.大鼠死后,脑细胞、骨髓细胞在电泳图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彗星形拖尾;2.大鼠死后早期PMI内,不论在10℃还是20℃下,脑、骨髓细胞核HeadDNA%的下降与PMI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四个线性回归方程,其确定系数均较高,可用于早期PMI推断;3.死后细胞核HeadDNA%的下降受环境温度、组织种类的影响;4.建立了由已知HeadDNA%值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如脑组织在20℃下,据某已知HeadDNA%值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timel=(86.83-DNA_(已知))/1.9634time2=(99.27-DNA_(已知))/1.96345.选用的参数HeadDNA%较前期研究惯用的标准指标TL、TM与PMI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较理想;6.脑组织、骨髓组织分别用叁种参数与PMI拟合的线性回归分析,前者的确定系数较后者高。【结论】1.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与早期PMI的推断;2.环境温度和组织差异明显影响死后核DNA的降解;3.新参数HeadDNA%较前期研究惯用的标准指标TL、TM推断PMI的价值更高,但其可靠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人体材料研究的验证;4.由已知HeadDNA%值可反推PMI的范围;5.脑组织是较骨髓组织更为理想的备选检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王丽娟[8](2006)在《不同温度下安定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温度下安定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积累石家庄地区尸食性蝇类在具毒尸体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为刑事调查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自然界诱捕大头金蝇成蝇,带回实验室,在生化培养箱内连续饲养至第叁代,以第叁代成蝇作为母代,开始实验。将喂饲大头金蝇幼虫的5只家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按照5mg/kg、10mg/kg、15mg/kg、20mg/kg的剂量依次注射安定。30分钟后处死,5只家兔的处死方法均为重击枕部迅速致死。取家兔的肌肉分别保存,对照组家兔标定为M0,其余4只按给药浓度由小到大依次标定为M1、M2、M3和M4。设定生化培养箱的温度依次为16℃、20℃、24℃、28℃和32℃,保持湿度和光周期不变。用猪肉诱大头金蝇产卵,产卵时间记为零时,将卵块移至家兔的肌肉上饲养。幼虫孵出12小时后,每隔12小时留取一次标本,每组每次留取10头幼虫,直至幼虫到达离食期。将幼虫用80℃热水烫死,然后放入浓度为70%的酒精中保存。从保存液中取出幼虫标本,置入表面皿。用大头针在幼虫腹部两侧扎数个孔,放入10%KOH溶液中。消化24小时后,用镊子挤压排挤出其内部已消化的组织。用净水洗去碱液,先在不同浓度的酒(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6-03-01)

田洁[9](2004)在《吗啡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吗啡对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生长发育的影响,帮助指导以尸食性蝇类生长发育为依据的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ss, PMI)的推断,为法医昆虫毒理学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从自然界诱捕大头金蝇成蝇,带回实验室,在生化培养箱内连续饲养,以第叁代成蝇作为母代,开始实验。对照组家兔未经注射任何药品即处死,处死方法为击枕部迅速处死。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依次注射8mg(0.5倍致死量)、16mg(1倍致死量)、35mg(2倍致死量)盐酸吗啡,给药30分钟后处死,处死方法与对照组家兔相同。取家兔四肢的肌肉,分别保存,按家兔给药浓度由小到大依次标为M0、M1、M2、M3;取家兔的肝脏,分别保存,按家兔给药浓度由小到大依次标为L0、L1、L2、L3。生化培养箱内,28℃恒温条件下,用猪肉诱大头金蝇产卵,产卵时间记为零时,将卵块移至家兔的肌肉或肝脏上饲养。幼虫孵出16h后,每隔12h留一次标本,每组每次留取10头幼虫,直至幼虫到达离食期(其标志是幼虫不再取食,四处爬动,寻找化蛹部位[1])。将幼虫用80℃的热水烫死后,放入浓度为70%的酒精中保存,测量每组幼虫标本的体长、体重。幼虫到达离食期后72h留取蛹标本(此时的蛹处于初蛹阶段),每组留取10头,测量各组蛹标本的体长、体重。将各组各次测得的幼虫<WP=4>标本的体长、体重,蛹长、蛹重用均值±标准误(x±s)表示。以幼虫标本体长、体重均值绘制幼虫生长曲线图。成蝇羽化后,将各组成蝇分别饲养,每隔24h观察一次各组成蝇的死亡只数。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记录下各组卵的孵化时间、幼虫化蛹时间、成蝇羽化时间。比较在吗啡注射量不同的家兔肌肉和肝脏上取食的幼虫的生长速率(体长/时间、体重/时间)及幼虫到达离食期后72h时蛹长、蛹重之间是否有差别,各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ANOVA),数据结果由SAS6.12软件处理得出。比较各组卵孵化时间、幼虫化蛹时间、成蝇羽化时间是否有差别。各组成蝇的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KM)法,结果由SPSS11软件处理得出。研究组织中的吗啡是否会对大头金蝇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结果:12h各组幼虫孵出。40h时,取食家兔肌肉的四组幼虫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出现显着性差别。M3、M2 组幼虫的大于M1、M0组。52~76h M3组幼虫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其它叁组。88h各组幼虫记录下最大体长,仍以M3组值最大。94h左右各组达离食期,幼虫到达离食期后72h时留取的蛹标本比较, M3组的平均蛹长、平均蛹重大于其它组。取食兔肝的各组幼虫的平均体长在40h时出现显着性差别,家兔吗啡注射量越大,在其肝脏上取食的幼虫体长增加速度越快,52~76h此差别持续存在。88h各组观察到最大体长,,L3、L2组大于L1、L0组。在肝脏上取食的幼虫平均体重于40h时出现显着性差别,40~88h L3组的平均体重始终大于其它叁组。92h L3组幼虫最先达到离食期,其它叁组<WP=5>于3h后到达离食期。L3和L2组平均蛹长、平均蛹重大于L1和L0组。对在同一只家兔肝脏、肌肉上取食的幼虫平均体长比较,发现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在肝脏上取食的幼虫平均体长超过在同一只家兔肌肉上取食的幼虫。在各只家兔肝脏上取食的幼虫的最大体长也大于在同一只家兔肌肉上取食的幼虫。各组卵块均于12h孵化。取食家兔肌肉的四组幼虫同时到达离食期,M3和M2 组成蝇较M1和M0组羽化时间早约3h。L3组幼虫较L2 、L1和L0组先到达离食期,时间约早3h;L3 、L2和L1组的成蝇羽化时间较L0组早约4h。各组成蝇的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M1、M0、M2和M3。整体上的生存曲线比较,四组成蝇生存率曲线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成蝇生存情况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为各组两两有差异(P<0.05)。结论1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吗啡可使大头金蝇幼虫的生长速率加快。2 28℃时,吗啡对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无明显影响。3 吗啡可延长大头金蝇成蝇的寿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4-03-01)

朱光辉[10](2003)在《尸食性蝇类的生物化学特征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时间(或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中有着重要意义。它的推断以往主要依据尸体上昆虫的区系演替、形态变化,及发育历期等。但这些指标有时难以真实反映昆虫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如蝇类离食期幼虫的体长和形态变化均不明显,易造成推断误差。其实,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内在的有关生化物质组成与含量是呈现有一定变化规律的,若能揭示这种规律,即有望弥补以往推断指标的某些缺陷,更易采用仪器进行规范测定,减少人为误差。为此,本文特对不同种尸食性蝇类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皮碳氢化合物、蝶啶、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和尿酸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分析,进而分析了这些变化规律用于幼虫、蛹或成虫日龄推断的可行性及推断方法。此外,也探讨了表皮碳氢化合物在蝇蛹和空蛹壳种类鉴别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 1 六种尸食性蝇类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时间特征 应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别测定了6种蝇类(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绯颜裸金蝇、棕尾别麻蝇和肥须亚麻蝇)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的时间变化。通过对不同组份及其含量与日龄关系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蝇类幼虫日龄推断的组份。其中,巨尾阿丽蝇的色谱峰为p14(未知组份)、p33(正二十五烷)、p49(二十七烯b)和p79(正叁十一烷);大头金蝇为p2(未知组份)和p54(正叁十一烷);丝光绿蝇为p8(二十二烯a)、p34(3-甲基-二十五烷)和p56(2-甲基-二十八烷);绯颜裸金蝇为p15(7-甲基-二十叁烷)、p41(正二十八烷)和p45(二十九烷);棕尾别麻蝇为p16(未知组份)和p25(11-,13-,15-甲基-叁十一烷);肥须亚麻蝇为p3(未知组份)、p4(二十叁烯)和p23(未知组份)。此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于不同蝇类幼虫日龄的准确推断。 2 温度对巨尾阿丽蝇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时间特征的影响及日龄推断模型的建立 巨尾阿丽蝇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份色谱峰,即p30(二十五烯a)、p33(正二十五烷)、p48(二十七烯a)、p49(二十七烯b)和p79(正叁十一烷)含量与幼虫日龄呈极显着相关,且在不同恒温(16、20、24和28℃)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这些组份的含量(x_(pn))与温度及幼虫日龄进行非线性参数拟合与优化,建立了以色谱峰p30、p33、p48、p49和p79组份为变量,依赖温度(T)变化的可用于准确推断不同温度下巨尾阿丽蝇幼虫日龄(D)的数学模型: D=217.23/(T+1.54)×(1-2.264×x_(p30)-0.8632×x_(p33)-2.454×x_(p48)-6.619×x_(p49)-1.948×x_(p79)),R~2=0.9118。3 六种尸食性蝇蛹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时间特征及其在种类鉴别 中的应用 应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别测定了6种蝇类,即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绊颜裸金蝇、棕尾别麻蝇和肥须亚麻蝇蛹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的时间变化。蝇蛹表皮碳氢化合物主要为直链烷烃、单甲基烷和少量的烯烃,其中不同蝇类蛹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而其日龄时间特征在各蝇中均并不明显。通过对不同蝇类蛹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含量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适用于这6种蝇类鉴别的8个组份,即色谱峰p15(未知\ pl6(h十叁烷* p54(正H十七烷L p59门-甲基-二十七烷L p70(正二十九烷L p73门-,13-,15-甲基-二十九烷L p79(正叁十烷)和 p86(正叁十一烷人 并建立相应的典型判别函数。4表皮碳氢化合物在六种尸食性蝇类空蛹壳种类鉴别中的应用 应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别测定了6种蝇类,即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绊颜裸金蝇、棕尾别麻蝇和肥须亚麻蝇空蛹壳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蝇蛹空壳中的表皮碳氢化合物主要为直链烷烃、单甲基烷以及少量的烯烃和二甲基烷。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适用于这6种蝇类鉴别的8个组份,即色谱峰pl(正二十叁烷)、p7(9一,门一,13-甲基二十五烷)、pZI(11,u一Z 9,u一二甲基一二十六烷)、p24(正二十八烷入 p4门,11-二甲基-二十九烷)、p42门-甲基-二十九烷入 p46Q-甲基-叁十一烷)和p引(未知人 并建立了相应的典型判别函数。5蝶淀荧光分析的方法学研究 以大头金蝇为试材,就蝇类头壳蝶陡含量荧光分析的最适条件作了探索。随着待测样品溶液浓度的提高,蝶陡荧光值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其中当样品浓度为0t3 3头壳/ml时,荧光值为最高。这表明高浓度蝶唆存在荧光浓度茬灭效应。样品浓度在0刀3~0.33头壳/ml范围内时,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极显着线性相关。延长光照及放置时间均可导致荧光强度显着升高。建议样品溶液测定终浓度为0刀3-0二7头壳/ml,并尽可能减少样品准备与测定时间,注意避光,以减少试验误差。6温度和日龄对六种尸食性蝇类头壳蝶淀含量的影响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温度和日龄对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绊颜裸金蝇、棕尾别麻蝇和肥须亚麻蝇成虫蝶陡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蝇类成虫中,日龄、温度和性别对头壳蝶睫含量均有显着影响,其中以日龄的影响最大。在各恒温下,各种蝇类成虫头壳蝶陡含量与日龄均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5-01)

死后间隔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电阻抗技术推断中晚期PM I的价值。方法利用四电极阻抗测量系统测量20只大鼠死后4种不同环境温度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并用Excel及MATLAB对所得的离散阻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幅值都呈现出相似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长期的下降部分有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环境温度时,下降段斜率与PM I的相关性都较高,均大于0.97。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一线性关系推断中、晚期PM I。(2)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相位角没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变化杂乱无章。结论如果找出电阻抗幅值下降段起点、峰值、斜率这3者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利用下降段的线性关系为推断中晚期PM I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后间隔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陈玉川.人死亡后特定条件下骨髓细胞核DNA降解与死后时间间隔推断[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

[2].赵小红,张益鹄,杨玉星.大鼠死后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变化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

[3].胡俊,赵小红,易少华,张益鹄.大鼠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

[4].夏晶,张琳琳,陈新山.兔静脉空气栓塞死后不同间隔时间气体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

[5].王贺.铜绿蝇蛹发育形态学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

[6].李凯.尸食性蝇类的分子鉴别及其发育生物化学特征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6

[7].赵小红.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王丽娟.不同温度下安定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面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6

[9].田洁.吗啡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面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4

[10].朱光辉.尸食性蝇类的生物化学特征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气体体积与死后间隔时间变化的...CO2浓度与死后间隔时间变化的关...铅、镉、汞与死后间隔时间的散...含量与死后间隔时间的散点...一5人体皮肤CxCLI和CXCRZmRNA表达水平随...一1126例人体玻璃体液的尸体死后间隔

标签:;  ;  ;  ;  ;  ;  ;  

死后间隔时间论文_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陈玉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