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艺[1]2003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地质研究中薄弱环节成藏要素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科学分析。利用烃源岩生气定量热模拟技术、热模拟在线碳同位素实验技术、气体轻烃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运聚成藏物理模拟技术和包裹体中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等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对烃源岩的生气机理、气源和混合比、成藏史、充注路径、运移方向和构造作用与成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本次大量的实验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通过对储层和烃源岩中沥青定量统计分析、烃源岩生气热模拟、最大吸附气实验测定及地质类比法等综合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有机碳为0.2%可作为高—过成熟的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边缘的“L”型斜坡地带和东部米脂盐湖一带。对低成熟(部分为成熟)的烃源岩在开放和密闭体系下的生气热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热解气和油裂解气的生气模式,热解气的生气高峰在Ro=1.0—1.5%,油裂解气生气高峰是在Ro=1.5—2.5%之间,从热解气和油裂解气的相对含量来看热解气占总生气量的21%,油裂解气可能占79%,油裂解气产率为620m~3/吨.油。 采用气—烃源岩直接和动态对比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气源进行了多项地球化学参数综合对比研究,进一步证明中部气田气源具有混源特征,但是,在不同区块上、下古生界天然气混合程度不同,在中部气田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天然气主要以下古生界来源为主的混合气,而中部气田的东部则主要以上古生界来源为主的混合气。 加强了对包裹体中气体碳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真空球磨法提取气体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无裂解和氧化反应,代表真实流体,测定的碳同位素值可靠。用这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气体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合单个包裹体成分及均一温度认为该区有两期成藏史,并且早期可能主要来源于煤成气。 从生烃史、古地温史恢复、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及单个包裹体气相成分等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天然气成藏至少有两期,通过古地温史模拟资料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对比研究,中部气田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时期可能在晚叁迭世末和早白至世末,在晚叁迭世末中部气田天然气是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运移趋势,盆地中部是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指向区。在白里系沉积末盆地中部低气势圈闭区在靖边南北一带稳定分布并向西扩大,东部米脂凹陷生气中心的天然气有向西、向北方向运移的趋势,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晚叁迭世和早白里世存在剩余压力,在压力的驱动下,太原组煤层中的天然气可以微裂缝和上下泥岩微孔隙作为运移路径。 通过盆地构造作用对烃源岩分布和演化、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储层的横向分布、成藏期运移方向和成藏后的保存保存等具有控制作用。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沉积史、构造发育史、古岩溶形成史、生排烃史等等,按其时空配置关系,归纳气藏的形成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储集层孕育阶段(0;-C;)、圈闭形成阶段(C。-P)、天然气运聚成藏阶段(J。-K;)和气藏调整/定型阶段(K。-Q)o
李仲东[2]2006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异常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异常压力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地质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的形成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等关键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普遍低压异常、储层致密、构造简单,而含气层分散、天然气聚集机理复杂、成藏规律难以把握的特点,论文通过对研究区200多口井地层压力资料的详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塔巴庙、杭锦旗、苏里格庙、榆林等地区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分析了压力封存箱的成藏规律;建立了研究区气藏运聚、成藏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通过压力成因的定量计算和综合分析表明:①“欠压实”作用是压力封存箱内非烃源岩现今高压形成的最主要因素;②生烃作用是烃源岩形成古高压异常的主要因素;③水热作用具有双重性;④构造抬升剥蚀及后期调整期的地温下降、砂岩“回弹”是引起储层古高压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上古压力封存箱是一个高低压相间共存系统。研究发现砂岩声波传播时间、电阻率与深度有较强的规律性,纵向上具分段性,分别反映砂岩的胶结成岩过程的正常压实、建设性与破坏性成岩作用消长发育及次生孔隙的保存与发育的不同阶段。压力封存箱的封隔作用有效地保护了砂岩的次生孔隙,同时在成藏过程中,酸性水对压力封存箱内部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十分有利。 (2)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埋藏史、成烃史、成岩史、地热史的系统研究,结合砂泥岩的压实特征、压力成因演化历史恢复、包裹体分析、地层剥蚀厚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叁个关键成压成藏阶段,特别强调了K_2期构造抬升阶段对上古生界气藏形成的重要性,建立了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气藏成藏演化模式。把成烃动力学、流体运动学、成藏动力学与成盆的全过程相联系,揭示了油气从成烃到成藏的内涵,丰富了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正确划分成藏阶段、认识气藏成藏的主控制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首次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形状和内幕结构研究认为:①各地区压力封存箱的形状不同,最大过剩压力出现的层位不同,控制了主力气层的分布;②封存箱的内幕结构可划分出叁种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含气性,Ⅰ类产气性最好,Ⅱ类产气性一般,Ⅲ类含气性差;③箱内砂泥岩的不同配置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含气组合。该成果为研究压力封存箱内天然气分布及富集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稳定的克拉通迭合盆地压力封存箱的油气聚集机理、
雷盼盼[3]2015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改造的差异性及其对下古生界尤其是奥陶系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等,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和海相油气勘探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青龙山-平凉冲断带和南缘的渭北隆起带为重点研究区带,采用野外地质构造剖面勘测、地震剖面解释与构造热年代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纪海相沉积之后的构造演化-改造特征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源-储要素和成藏条件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成果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构造剖面与地震-地球物理剖面的综合解析,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主要断裂构造特征、断裂构造体系及其与相邻活动造山带的关系。认为盆地西缘的青龙山-平凉断裂与盆地南缘渭北隆起内、外带之间的圣人桥-潼关断裂是加里东晚期和燕山中期逆冲断构造迭加复合的盆-山构造分界断裂;渭北隆起北缘的灵台-黄龙断裂主体构成盆地南缘渭北隆起内带燕山中期宽缓褶断变形区与盆内稳定沉降单元之间的构造分界断裂。(2)通过盆地西南缘尤其是盆地南缘残存构造形迹的地质构造解析和构造变形期次筛分,结合区域地层不整合关系和不同构造层系的变形特征分析,理清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主要构造变形期次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认为研究区至少存在加里东晚期脆-韧性冲断构造变形、燕山中期脆性褶断构造变形和喜山中晚期(西缘)走滑冲断-(南缘)差异断隆等叁个主要期次的构造变形事件。(3)奥陶系顶面古构造演化与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认为,加里东晚期构造变形作用造成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奥陶纪台前斜坡相海相沉积楔形体冲断-隆升(渭北隆起雏形),并与奥陶纪台缘隆起(中央古隆起)复合而成更大范围向北倾伏的奥陶系顶面隆起,控制和影响着研究区奥陶纪末-早石炭世的古岩溶地貌和晚古生代以来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4)构造热年代学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和镜质体反射率(Ro)古地温梯度恢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最高古地温场时期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140-110Ma±,古地温梯度接近40℃/km,是研究区奥陶系烃源岩大规模成熟排烃的主控构造热事件;晚白垩世以来的后期演化-改造过程主要经历了燕山晚期与喜山期两次显着构造抬升冷却事件。(5)多期次构造变形、后期差异隆升-剥蚀与奥陶系油气地质条件改造-保存状况的综合分析认为,渭北隆起北部相邻的陕北斜坡构造相对稳定区是奥陶系顶部古岩溶残丘-溶蚀缝洞白云岩储集体岩性圈闭油气聚集的相对有利区带;渭北隆起内带弱改造区的麟游-彬县奥陶系礁-滩相云化灰岩和溶蚀缝洞白云岩储集体及其与奥陶系顶面断鼻或断背斜构造迭合区有可能是盆地南缘奥陶系岩性或岩性-构造圈闭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区带;盆地西缘南段和南缘渭北隆起外带奥陶系海相层系的构造褶断变形和剥蚀改造较为强烈,海相油气成藏条件相对较差。
过敏[4]2010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大面积分布的岩性致密气藏的特点,在总结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压力封存箱理论、含油气系统等最新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和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压力分布、成因、成藏组合、压力封存箱内幕结构、地层水特征、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及天然气成藏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牛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地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气藏主要属于常压-低压气藏,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属于低压气藏。大牛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成因主要为构造抬升引起的温度下降和孔隙反弹、天然气的散失,经计算温度下降可以引起压力下降约33%;杭锦旗上古生界由于侧向封闭条件不好,异常低压成因主要为天然气的扩散泄漏。(2)首次发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存在混合成因的地层水。通过分析断裂带地层水Mg2+离子富集来源、pH值偏低异常、矿化度高异常、地温梯度高异常情况及Caexcess与Nadeficit相关关系证明是泊尔江海子基底大断裂活动促使深部富Mg2+离子、偏酸性的热流体上涌与上古地层水混合作用,从而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有利于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是油气有利运移聚集区。(3)根据上古生界过剩压力的发育形态,把大牛地气田过剩压力归类为Ⅰ类单峰渐变型、Ⅱ类双峰渐变型、Ⅲ类单、双峰突变型叁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与产气性的关系。(4)根据烃源岩对比、天然气成藏示踪、输导体系(砂体、裂缝及组合)及与烃源岩配置关系、运移动力等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模式图。近源成藏组合以砂体+裂缝输导,在盒2+3段形成天然气聚集区;源内成藏组合以砂体为主要输导,形成天然气聚集区。若源内成藏组合裂缝发育,使得天然气纵向向上逸散,形成天然气逸散区,导致圈闭中甲烷含量降低,天然气逸散同时储层测试表现为含水气层、含气水层和气水同层。并建立了不同成藏组合的天然气充注模式。研究区远源成藏组合发育在杭锦旗地区,运移动力主要为浮力,天然气充注方式为浮力流;近源、源内成藏组合天然气运移动力主要为源储剩余压差,天然气充注方式主要为“活塞式”,致密背景下的优质储层浮力起一定作用,甚至在优质储层达到一定连续分布可以在构造低部位形成局部边底水。致密气藏背景下浮力起一定作用区为致密气藏“甜点”。(5)根据成藏动力的有效性、输导条件的有效性及封闭条件的有效性研究建立了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体系。大牛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成藏过程的有效性评价为:在上石盒子组区域盖层的物性+压力封闭的双重封闭条件下,天然气只能在其以下层位成藏,近源成藏组合盒2+3段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成藏动力的有效性和输导条件的有效性控制;源内成藏组合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局部封盖条件的有效性和输导条件的有效性控制。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由于断裂、不整合面、砂体发育,保存条件差,其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封闭条件的有效性控制。上古生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寻找天然气有利富集区提供了优选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6)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主要受生气强度、区域封盖条件、封存箱内幕结构、运移动力及输导体系控制: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只能在箱内成藏,生气强度控制了主力产层的分布范围,压力封存箱的内幕结构影响了产气层位及含气性,运移动力影响了天然气的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天然气成藏层位和富集程度,浮力起一定作用区为致密气藏高产富集区。并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封存箱型成藏动力学模式。(7)杭锦旗断裂南部是近源低丰度岩性成藏模式,圈闭是控制成藏的最主要因素,有利层位为盒1段、山西组;断裂以北是远源构造—岩性成藏模式,盒1段为“泄流带”,盒1段要成藏,只能在其泄流带的低势区(局部构造)成藏。裂缝和小断裂的发育改善了盒2、盒3段聚集成藏,有利层位为下石盒子组,特别是盒2、盒3,规模比盒1段大,有利区为什股壕地区。
王震亮, 魏丽, 王香增, 王念喜, 范昌育[5]2016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延安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体位于古岩溶斜坡,勘探证实含气性良好,但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主要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出关键地质时期的古流体动力特征,分析天然气运移方向,总结上、下古生界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根据马家沟组微观流体活动记录,如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反映的成岩环境和活动期次,及与上古生界储层的对比,探讨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来自上古生界。叁迭纪末,山西组发生第一期油气充注,因规模较小且向下运移动力不足,未能在马家沟组充注。中、晚侏罗世,山西组发生第二期油气充注,在向下运移动力的驱动下,沿着砂体-裂缝输导体向下运移到风化壳,由古沟槽处和岩溶高地铝土岩缺失部位进入马家沟组,在储集性能较好的古地貌构造高点以及沟槽附近聚集成藏。早白垩世,上古生界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山西组发生第叁期油气充注,是天然气向下运移的主要时期,除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区域外,在东部酸性流体活动形成的次生孔隙中也可聚集成藏。晚白垩世,烃源岩生气能力降低,天然气进入运聚调整阶段。总体上,延安地区西部、中部,因长期接受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而发生充注,并在马家沟组内发生侧向运移,容易形成较大规模聚集。
王禹诺, 任军峰, 杨文敬, 赵伟波, 丁雪峰[6]2015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古隆起的演化对储层发育及天然气聚集的宏观控制作用,提出储层旋回性的发育及其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是形成多层系含气并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大面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仍然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强调了奥陶系生成的天然气垂向或侧向运移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成藏的重要性,预测中下组合中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潜力大,是近期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刘腾[7]2017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边缘断隆所围限的构造翘倾斜坡区是晚中生代以来多期次差异隆升与油气等多种矿产共存富集的交迭区带,但盆地北缘与东缘的断裂组合样式、交接转换模式及其与相邻斜坡区构造翘倾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等还存在认识上的较多争议。本文采用野外露头断裂构造剖面勘察与相邻沉降斜坡区地震剖面断裂构造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平衡剖面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学分析,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与东缘的断裂构造特征、交接转换形式及其与相邻活动带的关系,探讨分析了盆地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断裂构造-差异隆升作用对二迭系油气成藏-调整改造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成果认识:(1)盆地东缘野外剖面出露的脆韧性离石断裂与其西侧近邻地震剖面显示的吴堡-府谷脆性冲断构造在剖面结构上联合构成了近似不对称花状构造组合样式的盆地东缘走滑断裂构造带;盆地东缘挤压走滑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随后(尤其喜山晚期)的吕梁山显着隆升过程进一步加剧了东缘斜坡的差异翘倾,表明盆地东缘走滑断裂构造带是晚中生代以来分隔鄂尔多斯盆地与吕梁(山西)隆起的重要构造边界。(2)盆地北缘的石哈拉沟逆冲断裂属于其北部相邻大青山燕山中期逆冲断裂构造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造成近邻高头窑区段前白垩纪沉积地层的宽缓褶曲变形和南侧相邻区段泊尔江海子断裂带的挤压冲断;新生代呼和断陷造成了石哈拉沟逆冲断裂的构造反转-伸展滑脱和伊盟隆起的翘倾隆升。因此,石哈拉沟断裂总体构成了盆地北缘燕山中期挤压冲断和喜山期伸展断陷的重要构造边界。(3)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交汇区段走向近NW的榆树湾走滑断裂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东西向与南北向断裂的交接转换,铸成了盆地东北部由弧形边缘断隆围限的宽缓复向斜结构面貌;盆地东北部二迭系的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与燕山中期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紧密相关,原生油气藏的后期调整和次生油气成藏作用分别受控于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缓慢抬升和古近纪晚期开始的快速抬升事件。
王晓梅[8]2013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流体赋存特征及成藏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其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主要来自煤系地层,多属致密砂岩气藏范畴。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多个天然气开发区见到不同程度的产水现象,气、水分布规律复杂,流体的赋存特征、成藏机制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故本研究既可探索致密砂岩中流体的赋存规律,也为揭示天然气成藏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与油气的动态成藏过程相结合,选择盆地西部的鄂托克旗、东部的榆林-子洲地区作为解剖对象,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1000余口井的地质、测井、试气及动态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水化学成分分析、压汞测试和相对渗透率参数等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讨论了影响流体分布的宏观和微观地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内流体的宏观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下部成藏组合产气区主要在伊陕斜坡东部连片分布,伊盟隆起和产气区西南部主要产水;中部成藏组合产气区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西部,在伊盟隆起和产气区西部主要产水;上部成藏组合产气区主要在伊陕斜坡西部小范围分布。该盆地上古生界产出水以正常地层水为主。氢、氧同位素和溴的研究显示,盆地西部鄂托克旗地区地层水源于经过强烈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的陆相成因水。该区地层水封闭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结合盖层分析,该区地层水主要是弱动力成藏过程中的残余地层水。分析了天然气和地层水所在砂岩在沉积相、成岩相、地层压力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东部子洲地区山2段天然气主要赋存在孔隙结构中等的储层内,中值孔喉半径平均为0.51μm,个别优质储层孔喉半径大但分选性差;地层水主要赋存在中值孔喉半径平均为1.0μm、分选性好的主河道构造下倾部位,产出水类型以自由水为主。西部鄂托克旗地区盒8段产气井储层的中值孔喉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气水同产井相似,产气区内储层物性越好,含气饱和度越高;产水井主要表现为气水同产,产出水类型以毛细管水为主。盆地上古生界不同含气组合均具有垂向运移成藏的特征。盆地东部下部含气组合山2段源储剩余压力差达5.99MPa,油气充注动力大且孔隙结构较好:盆地西部鄂托克旗地区盒8段源储剩余压力差为4.76MPa,天然气充注动力较弱且孔隙结构较差,决定了两个地区流体分布特征迥异。
党犇[9]2003年在《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迭合型盆地,其形成历史早、演化时间长。同时又是我国陆上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勘探潜力很大。它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勘探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丰度及其探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了客观地总结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有必要开展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聚集研究。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含油气盆地整体、动态、综合分析研究为原则;以古亚洲、特提斯、滨太平洋叁大构造域交切、迭合和复合,控制和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形成和发育为指导思想。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通过构造层序的划分及其相应盆地原型的确定、不同期次古构造应力场的分析、以297口探井数据为基础的相关构造图件的编制、奥陶系残余生烃坳陷及其迁移规律研究等的综合分析,开展了盆地基底以及盆地断裂系统、盆地及邻区构造与沉积演化、盆地原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奥陶系产气层不同时期的古构造格局及其演化、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形成的不同世代盆地之间的迭置关系以及盆地改造与天然气藏的形成、重新分配和最终就位诸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有以下成果及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沉积盖层可划分为五大构造层序,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分为六大构造阶段: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克拉通内裂陷槽或坳拉槽演化阶段、震旦纪—早古生代华北陆表海盆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坳陷演化阶段、中生代中晚期大鄂尔多斯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及独立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新生代周缘断陷盆地演化阶段。 盆地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受不同的构造动力体系控制。中新元古代为大陆裂谷集中发育阶段;古生代主要受控于古亚洲构造动力学体系;中生代主要受控于中特提斯—古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的联合作用和影响,其中早期(T)主要受特提斯动力体系影响,晚期(J_3-K)主要受古太平洋动力体系影响;新生代主要受控于新特提斯—今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的联合作用和影响。 将鄂尔多斯盆地的断裂构造造划分为盆地周缘断裂系统、盆地基底断裂系统、盆地盖层断裂系统和盆地盖层裂缝系统。盆地基底断裂最为发育,且主要发育NE向和EW向两个方向断裂,其中EW向断裂带和NE向的断裂带与油气关系最为密切。 裂缝系统以发育垂直裂缝为主,可形成于不同时期,常成对出现共同组成平 n中文摘要面X型共扼剪节理,现今的裂缝性质是喜山期最终作用的结果。裂缝的发育极大地改善了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储层的储集性能,是控制油气最终就位和聚集的主要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地区存在一中部坳陷带一即乌审旗一靖边一安塞一甘泉坳陷带,该中部坳陷带并非沉积坳陷,而是加里东、早华力西运动构造改造后的残余地层分布坳陷带一即构造坳陷带.同时靖边一米脂地区又是马家沟组的一残余生烃坳陷,可视为中部坳陷带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主生烃坳陷中心大致在陕参1井一带.中部坳陷带、残余生烃坳陷和中部气田分布范围的迭合,反映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成生联系,表明中部气田的分布明显受控于中部坳陷带。 不同期次的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表明:盆地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在加里东期呈NNE一SSw向和近sN向,主要是晚奥陶世以来秦岭洋盆向北俯冲并与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印支期主要呈NW一SE向和NNE一SSW向、SN向,主要受中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中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拼贴产生的远程构造效应影响,西北缘呈NW一SE向为派生;燕山期主要呈NW一SB向,主要受古太平洋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远程构造效应影响,盆地西南缘呈NE一SW向;喜马拉雅期呈NNE一SSW向,主要受新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和今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联合作用影响,即今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有关。 构造裂缝系统控制着奥陶系储集层的发育和天然气的聚集。强度较大的加里东期和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决定了盆地内裂缝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决定了古生界天然气藏的最终就位空间,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裂缝系统的交汇部位,通常都是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裂缝密集带及其相互交汇处通常又决定着天然气的高产部位。各时期构造应力场都程度不等的决定着天然气运移通道及其指向,决定着圈闭中天然气的聚集及其再分布。 鸟审旗一志丹南北一线为一构造转换枢纽带,是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聚集区。加里东一华力西期,它是整体西高东低构造背景上的一个次级开阔坳陷带;印支期基本构造面貌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燕山早中期,它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坳陷带存在;在燕山晚期区域构造反转,使东部抬升,西部下降,到早白全世末转变成为靖边一志丹料坡带.该构造转换枢纽带,在整个油气运聚史中,它是左右逢源、上下逢源,从而成为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带并形成了世界级的中部大气田。
潘爱芳[10]2005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与能源矿产有关的一些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一个巨型能源矿产聚集盆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为地质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大型试验场。开展该盆地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及相关流体研究,不仅对丰富成藏(矿)理论本身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寻找能源矿产新基地、扩大能源战略储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3CB214600)为依托,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矿产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获得了以下新的认识。 1、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特征中存在深部流体活动信息和能源矿产成藏(矿)信息。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能源矿产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盆地内壳内高导层和深大断裂为深部流体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特征反映了深部流体仍在继续活动;基底断裂控制了多种能源矿产和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场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深部流体参与了盆地能源矿产成藏(矿)作用。 2、基底断裂带和构造活动强的区域,原油中元素组合复杂,并含有深源物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反映部分能源矿产中含有深部流体成分;盆地内油气藏伴生水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具有多源性;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东胜铀矿的铀源主要来自上地壳,灰白色高岭土化泥质粉砂岩及灰绿色粗砂岩对铀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灰色粗砂岩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还表明,黑岱沟煤及煤层夹矸中微量元素来源于上地壳。 3、对能源矿产伴生氯仿沥青A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石油沥青与石油具有相似的元素组合特征,反映它们在来源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源性,但是石油沥青中所含的深部流体组分相对较高,且较石油经历了更复杂的后期演化;东胜含铀砂岩沥青主要属外来流体,与含铀砂岩所含的物质组分不具同源性,表明铀源并非由沥青等有机流体提供;各能源矿产中伴生沥青的来源和成因均有差异,表明盆地的流体活动具有多期性,是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激光拉曼光谱特征显示,氯仿沥青中广泛存在还原性气体C_2H_2,C_2H_6,CH_4,C_2H_4等,其含量与氧化性气体CO_2具有互为消长关系,显示了氯仿沥青的后期改造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特征。 4、能源矿产伴生流体的Q型聚类分析结果反映出石油的贼存层位以及所赋存的构造位置是影响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石油伴生水与石油有一定成因联系;陈家山煤层石油可能是石炭二迭系与侏罗系延安组煤成油的混合产物;侏罗系延安组石油和直罗组石油具有相似的流体活动特征和物质来源;侏罗系延安组煤和直罗组煤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后期演化特征;延安组石油沥青对铀的活化、迁移、富集具有重要作用;天然气伴生水与石油相关性较弱,但与石油沥青和煤沥青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5、根据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多种能源矿产成藏成矿标志,并据此标志圈出石油、天然气和煤的共生富集远景区2个,天然气和煤的共生富集远景区2个,石油与煤的共生富集远景区1个,铀矿富集区3个。
参考文献:
[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D]. 胡国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异常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D]. 李仲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D]. 雷盼盼. 西北大学. 2015
[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 过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5].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机理[J]. 王震亮, 魏丽, 王香增, 王念喜, 范昌育. 石油学报. 2016
[6].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J]. 王禹诺, 任军峰, 杨文敬, 赵伟波, 丁雪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15
[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D]. 刘腾. 西北大学. 2017
[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流体赋存特征及成藏机制[D]. 王晓梅. 西北大学. 2013
[9].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D]. 党犇. 西北大学. 2003
[10]. 鄂尔多斯盆地与能源矿产有关的一些地球化学研究[D]. 潘爱芳. 西北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