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华汇城建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6001
摘要: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因此,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在现代规划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理念。本文从城市规划理念出发,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发展、系统规划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被各种硬质化材料所包围,能就地消纳、净化雨水的地方寥寥无几。这样的环境无形中给城市地下排水管线、城市防洪排涝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对水体的污染也进一步加剧了。于是在2014年10月,我国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海绵城市的理念是以“渗、蓄、滞、净、用、排”六大建设要素为基础,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向入手,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水问题,改善城市内外环境,建设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我国城市面临的水问题
2.1水生态:城市水面率逐年下降,河道硬质化造成渗、蓄、净能力降低。
近十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大量开发导致大部分水面被填埋,特别是一些小河道在开发过程中被填埋,导致河道数量整体减少,天然水系被挤占,破坏了自然水循环、水平衡,减少了蓄调空间,阻碍雨水出路。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堤岸坍塌、利于航道稳定或者美化环境等,对岸线进行美化和固化,从而使得城市渗水和蓄水能力下降,水质净化功能丧失。最后,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部分河道采取裁弯取直、渠道暗涵化,阻断了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流,破坏了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2.2水环境:点源污染、径流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与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的污水管网建设未实施完善,导致污水收集率低下,部分污水未能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而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道被污染,水质逐年恶化。部分城市更是环保意识差,导致城市内存在的大型水域被污染,殃及江河下游城市,造成二次污染。
2.3水资源:供水水源单一,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偏低。
我国部分城市地表水资源低,且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使得城市总体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另外城市供水不均衡、水源单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严重干旱事件,无其他水源可用,应急保证能力明显不足。
2.4水安全:排水防涝压力增大,市政排涝设施建设标准偏低。
在我国一些降雨量大的城市,由于市政排涝排水建设标准偏低,而且存在管道错接乱接的现象,再加上地形的原因,使得城市易涝点多,内涝情况严重。
3.海绵城市在城市中的系统规划
3.1水生态系统规划
水生态系统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关乎一个城市水系的命脉。水生态系统规划的主体是合理保护和利用河湖水系(河道及大型排水渠、水库、湖泊、滞洪区和人工湿地),对河湖水系生态景观进行修复(生态护按修复、水质生态净化、路域缓冲带建设)。
3.2水环境系统规划
水环境系统规划主要是以控制源截污为本,统筹考虑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生态与安全等多重关系,主要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黑臭水体治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四方面出发,综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以及河道生态修复等措施,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3.3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资源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水源保护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行的。对于水源保护方面,不仅要加强对水源的严格保护和控制,而且还要加快现有供水设施的改建和扩建;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方面,要从雨水收集和利用、推进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出发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建立保障有力的供水体系。
3.4水安全系统规划
水安全系统规划主要是结合“渗、滞、蓄、排”等措施,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根据城市发展,改变排水设计参数(包括暴雨强度公式、径流系数、重现期等),改造易涝点排水管网系统、完善排涝泵站规划等。
4.海绵城市设施建设
4.1海绵型绿地与广场建设
对于城市中绿地和广场,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地面形式来达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比如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通过地形,尽量使区域径流雨水汇入公园绿地;园区内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路面采用透水铺装;园区内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以充分利用现有绿地入渗雨水;可在园区内适当位置增加雨水调蓄池,并设溢流口,溢流口接市政雨水管。
4.2海绵型道路建设
对于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其中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在路面结构基层埋设排水管,排水管接入车道旁的绿带中;路缘石采用豁口立缘石,边沟采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人行道也采用透水铺装。对于道路绿化带,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
4.3海绵型建筑建设
现在城市建筑物顶部基本上都是硬质化屋顶,雨水最终还是毫无保留的流入到地面或者进入地下雨水管线。因此,为了能进一步截留住雨水或减少雨水径流量,我们可以对新建建筑采用绿色屋顶,对已建建筑和难以改造建筑采用模块化绿色屋顶,比如生态种植容器和组合式种植器。对于绿色种植物的选择,应结合当地气候、屋顶结构及类型等,选择根系较浅、抗旱抗寒抗风的植物,不宜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以免破坏建筑屋顶。
对于建筑屋面收集的雨水宜通过断接雨水立管底部设置的雨水桶进行雨水收集调蓄,或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和分散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池。对于建筑屋顶收集到的雨水以及建筑物内部产生的洗衣洗浴水、生活杂用水等污染程度较低的灰水可经简单处理后回用,为实现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和灰色水循环的综合利用,可将整个建筑用水系统设计成双管线。
4.4海绵型小区建设
海绵城市小区建设与改造,除了海绵型建筑与改造外,还包括小区道路、小区绿地与景观水体三方面的建设和改造。小区内道路、停车场等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铺装,是雨水充分入渗,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为了小区美观,可对不同功能铺地采用不同铺装,如小区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沥青,地面停车场可采用植草砖,广场可采用透水砖等多种材料组合搭配。小区内可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组合设计,使其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提升小区绿化的滞留、下渗能力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小区绿化景观。
结束语
“海绵城市”是实现水生态,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而且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从经济利益出发,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并且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对提高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2]徐振强.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3):58-60.
[3]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1-2.
[4]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