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新发展与e制造(上)—2002美国芝加哥机床展观后(论文文献综述)
黄云,李伟,肖贵坚,贺毅,何水,甲花索朗[1](2019)在《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完成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叶尖、叶身、边缘、叶根和流道面等全型面自动化加工生产,需对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砂带磨削系统进行集成。但机器人打磨机构、数控转台、蓝光检测仪、超级砂带磨头库等加工设备相互孤立而形成了自动化孤岛现象,从而导致各设备采集的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实现上传下行和无法实现管控一体化。因此,针对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加工方法提出了系统集成方案。首先在分析现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构建目标和总体框架;然后基于工业以太网及OPC技术实现了对整个系统信息的集成;最后针对航发叶盘进行了系统集成方案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磨削后的叶盘具有高表面完整性。
丁庆春[2](2017)在《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发动机被誉为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叶片作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之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最终性能。为加工出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的叶片,铣削完的叶片必须进行多次抛磨加工,以消除铣削残留的表面纹路、应力集中等问题。但目前我国在砂带磨削方面,加工和检测是独立进行的,即出现了自动化孤岛现象,造成设备集成化程度低、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行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航发叶片的自适应磨削加工。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840D数控砂带磨床、机械手、三坐标测量机、数字化料仓等现场设备为研究对象,致力打造航发叶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磨削单元生产体系,以实现航发叶片的自适应加工生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需求分析进行总体框架的构建,通过对异构磨削单元的通信特性、集成通信接口及控制网络分析,提出了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的总体方案,即现场设备采用PROFIBUS总线的形式连接,现场设备与上层应用采用OPC标准接口进行通信。(2)对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PFOFIBUS异构设备数据采集方面,通过S7-1200PLC实现对PROFIBUS总线数据的采集,并通过以太网连接三坐标测量机的Webservice接口获取测量结果;然后利用OPC技术实现异构设备与上层应用之间的通信,最后采用工业以太网实现整个系统信息的集成。(3)进行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软件组织架构及功能模块的设计,并利用Qt编程软件进行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4)进行系统调试及试验验证。利用开发的系统对航发叶片型面、进排气边缘及根部进行磨削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与分析,验证系统集成的优越性。
陶荣,于佳,南翔[3](2012)在《基于RS485的独立制造岛内NC机床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加快独立制造岛内部信息交流速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设计了一种独立制造岛内NC机床控制系统。系统基于RS485总线,进行两级集散控制,采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层协议在DNC主机与NC机床之间进行通信,通过任务分配、实时调度完成零件加工任务的计划调度。实践证明,该控制系统成本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真正实现了管控一体化。
南翔,颉潭成,杨建玺,杨丙乾[4](2010)在《基于Windows XP的数控实验装置的开发》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基于Windows XP的、利用计算机并行口实现电机控制的数控实验装置,及其实现方法。该装置可以完成数控机床的认识、程序编制、仿真、步进电机的环分和驱动及加减速控制等实验。该装置的推广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具有实用价值。
刘军[5](2009)在《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及支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型装备产品通常涉及钢铁、化工、船舶、航天、工程机械等重要制造行业,是我国制造业和国防装备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之一。大型装备产品是一类大型、复杂的特殊产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生产设备的特殊性,以及生产设备与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间存在的关联性等方面;这些特殊性使得大型装备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设备的优化运行困难,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一直是大型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论文对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及其相关的支持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高大型装备产品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的运行效率提供有效的支持。首先分别对大型装备产品及其生命周期主线的特点,以及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设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大型装备产品的生产设备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关联特性,即从产品的孕育过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部件装配过程、维护维修过程到再制造过程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设备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支持。基于上述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设备与其生命周期主线各环节间所存在的关联特性,并针对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从目标层、生产过程业务执行层、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层以及支撑系统层等四个层次构建了该模式的总体框架,即在支撑系统层的技术支持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将生产设备及其相关信息与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为生产过程业务执行层提供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支持目标层各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并分别对各层次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上述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对该模式的支持技术进行了研究,即进一步对支撑系统层的构建技术及其信息采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信息交互主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撑系统层的体系结构,主要由设备集成运行的关联系统和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等两大支持系统构成;然后,分别对支撑系统层中的这两大支持系统的构建技术进行了研究,即基于Web服务构建了设备集成运行的关联系统,以及基于信息采集终端构建了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最后,针对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即大型工件的加工进度状态信息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床主传动系统功率信息的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信息的自动采集方法。论文的研究结果及其相关的支持技术,在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进行了初步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胡世广[6](2008)在《具备智能特征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制造领域,数控系统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制造技术的进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支撑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正在经历一次以开放性与功能复合化为突出特征的技术变革,由此必将引起系统体系架构与控制策略的变革性发展。针对于此,本文在数控系统开放式体系、结构建模、动态分析以及系统智能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数控系统功能模块的综合规划,提出了一种四层结构的数控系统开放体系参考模型。给出了一种层级链式模块注册策略及注册单元体的形式化结构定义,可实现系统局部结构调整。完成了基于功能组件的用户专有技术配置机制的分析。分析表明该参考模型可支持三级程度的系统配置。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数控系统建模方案及其标准化建模流程。在对系统用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了系统的核心用例包—运动控制包对应的子系统的类图模型。基于此对类对象行为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通道伺服控制序列图及通道状态图模型,进而通过活动图对系统操作逻辑进行了建模分析。引入网论进行数控系统运行时动态性能分析。提出了决策库所的形式化定义以解决环境信息外延不完整带来的冲突问题,进而完成了对系统总体结构的仿真验证。引入形式化数学分析方法对DNC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带抑制弧赋时Petri网的等效模式以降低模型维度与分析复杂度,基于此进行了实例仿真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结构调整规划。基于着色Petri理论对多轴伺服控制的分析模型进行了压缩,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精简具有相似结构的系统分析模型。对系统智能策略的信息作用范围及加工作业周期内各阶段智能策略的实施目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系统运行时分类智能控制策略。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给出了加工参数预优化方案及算例。提出了基于电流与电压综合监测的加工过程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并建立了控制模型,进而引入径向基网络进行了加工自适应控制过程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以较高的辨识与控制精度实现数控加工的智能自适应控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已开发出五联动数控系统功能样机,并完成了与五轴加工中心的配套工作,初步实现了对相关理论成果的实例化验证。
蔡礼川[7](2008)在《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是以冶金、轧钢、矿山备件和大型成套冶金设备为主要产品的典型的冶金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该企业生产过程通常具有订单驱动的生产方式,以及涉及大量的大型复杂零件的加工制造等两大特征,使得其车间制造系统面临加工件品种繁多,生产过程多变;加工产品的制造周期长,且常常存在快急订单的处理等多种复杂的生产状况。如何使得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系统生产过程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生产状况,是目前该公司生产实际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本论文结合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生产过程的特点及其车间制造系统面临的问题,从制造系统整体运行的角度,对其车间制造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对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的基本概况及其制造过程的生产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其车间制造系统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其次,在结合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的生产特点及其车间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生产设备为核心的车间制造系统的集成运行模式,构建了该集成运行模式的总体框架,从组织视图、资源视图、过程视图及信息视图等多视图角度对该集成运行模式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为了支持车间集成运行模式有效实施,对其集成运行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等关键系统进行了研究,包括信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功能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实施原则和步骤等。基于此,结合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的生产现状,选择车间制造系统中的数控设备为实施对象,对该信息支持系统进行了实施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陈红梅[8](2007)在《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络化的制造模式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控系统作为数控装备的核心和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最基础和最底层设备,已经成为网络化制造中的重要一环。当前网络化制造的发展态势对数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迫切要求数控系统具有网络功能,以提高其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和WEB应用的优势,通过网络利用WEB技术为数控系统提供数字化远程服务,通过Internet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数控设备、现场设备操作人员、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支持工程师和领域专家组织起来,在设备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快速的信息传递,借助网络这一快捷的现代通讯手段对数控设备进行管理,可以为数控产品的远程维护、故障诊断、技术支持等提供手段。本文以此背景展开。首先,在对网络化制造的概念、特性,及其对网络化数控系统的需求,以及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特点、功能需求进行全面、详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第二,阐述了系统平台的搭建,即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和嵌入式浏览器的移植及裁减。第三,根据远程监控技术的相关理论,利用RCS通信中间件,完成了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四,完成了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管理系统的实现,即数控配置远程管理和数控程序远程传输与管理的实现,前者是在改写数控系统配置文件并制定相应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数控参数远程查询和配置;后者提供两种方式的文件传输:一种是在管理端向数控端上传文件,一种是在数控端利用嵌入式浏览器从蓝天数控信息服务中心下载文件。
方琳[9](2006)在《数控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及相关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e-制造(称为数字制造或网络化制造)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同时网络化的制造模式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控系统作为数控装备的核心和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最基础和最底层设备,已经成为网络化制造中的重要一环。当前网络化制造的发展态势对数控系统的网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数控系统拥有数控网络管理系统,支持多种网络连接方式,支持跨平台的操作功能,拥有友好的管理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控设备网络服务系统,通过Internet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数控设备、现场设备操作人员、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支持工程师和领域专家组织起来,在设备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快速的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数控设备控制系统,借助网络这一快捷的现代通讯手段对数控设备进行管理。本文以此背景展开。首先对网络化制造的概念、内涵、以及需要的技术等展开综述,对当前网络化制造的发展态势和数控系统的网络化功能提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是本文的设计与实现的工作,重点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数控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对嵌入式linux系统中网络通信功能进行模块化的基础上,编写安装脚本,实现模块的动态加载,完成了蓝天数控网络管理系统软硬件的配置与安装工作,支持蓝天数控系统的多种网络连接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数控系统统一友好的网络管理图形界面,支持网络化安装和基于序列号的软件发布及安装管理,实现了功能独立的蓝天数控网络管理软件系统。2)基于web的数控系统的远程管理和配置设计了基于Ajax技术和扩展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远程数控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并实现了其中的部分功能,为实现数控系统的远程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贺德强[10](2004)在《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化制造方面的研究正在全球迅速兴起,而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设备层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是保证顺利实施网络化制造的关键之一。目前,制造企业设备层的信息孤岛和自动化孤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本文以面向网络化制造中的设备层信息交互技术为研究主线,对网络化制造中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描述了体系结构中平台的功能组成、使能技术和工具,以及信息流、信息分类和度量、信息集成框架和网络结构等。研究了目前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对等网络技术和信息交互终端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信息交互模式,并给出了该模式的实现流程及其建立过程。基于上述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式,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体系结构、设备层信息交互过程中的工作流等;研究了平台中的制造执行子系统和监控与数据采集子系统在上述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功能映射,提出了基于合同网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资源优化调度模型;阐述了平台中所用到的设备描述及表示方法、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机制等相关技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运行模式;介绍了信息交互终端的软硬件组成,开发了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应用实例——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
二、技术新发展与e制造(上)—2002美国芝加哥机床展观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新发展与e制造(上)—2002美国芝加哥机床展观后(论文提纲范文)
(1)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总体方案设计 |
1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要求及需求分析 |
2基于OPC技术的异构设备通信协议规则 |
3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统集成 |
系统集成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集成系统管理系统验证 |
1系统调试 |
2试验方法 |
3试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 |
(2)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航发叶片砂带磨削研究现状 |
1.2.2 系统集成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总体方案设计 |
2.1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
2.1.1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
2.1.2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面临的问题 |
2.1.3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
2.2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总体框架构建 |
2.2.1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构建目标 |
2.2.2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总体框架构建 |
2.3 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
2.3.1 系统集成设备通信接口分析 |
2.3.2 系统集成设备控制网络分析 |
2.3.3 系统集成方案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
3.1 PFOFIBUS总线异构设备数据信息采集 |
3.1.1 840D数控砂带磨床信息采集 |
3.1.2 机械手动作信息采集 |
3.2 基于WEBSERVIC E的设备数据信息采集 |
3.3 基于OPC标准的异构设备数据处理 |
3.3.1 基于OPC的服务器数据访问 |
3.3.2 基于OPC的数据格式转换 |
3.3.3 数据通信验证 |
3.4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统集成 |
3.4.1 系统集成的拓扑结构 |
3.4.2 系统集成涉及的信息分类和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管理系统开发 |
4.1 系统集成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4.1.2 系统框架设计 |
4.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
4.2.1 系统管理模块开发 |
4.2.2 控制管理模块开发 |
4.2.3 状态监测模块开发 |
4.3 接口设计 |
4.4 系统实施范围及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调试及试验验证 |
5.1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管理系统调试 |
5.2 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试验验证 |
5.2.1 试验条件 |
5.2.2 试验方案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企业试点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3)基于RS485的独立制造岛内NC机床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总体设计 |
2 DNC主机与NC机床的通信设计 |
3 软件设计 |
4 结论 |
(4)基于Windows XP的数控实验装置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系统框架 |
3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
3.1 系统软件模块 |
3.2 打印口资源的划分 |
3.3 对打印口的编程 |
3.4 实时性 |
4 论 语 |
(5)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及支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大型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1.1.2 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
1.1.3 制造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产品生产模式的变迁 |
1.2.2 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生产设备集成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项目的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论文的项目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型装备产品的生产设备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关联特性 |
2.1 大型装备产品及其生命周期主线的特点 |
2.1.1 产品生命周期概述 |
2.1.2 大型装备产品及其生命周期主线的特点 |
2.2 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设备的特点 |
2.2.1 大型装备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概述 |
2.2.2 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特点 |
2.3 大型装备产品生产设备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关联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 |
3.1 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提出 |
3.2 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总体框架 |
3.3 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体系结构 |
3.3.1 目标层 |
3.3.2 生产过程业务执行层 |
3.3.3 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层 |
3.3.4 支撑系统层 |
3.4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支持技术研究 |
4.1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支撑系统层体系结构的建立 |
4.1.1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信息交互主线 |
4.1.2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支撑系统层的体系结构 |
4.2 设备集成运行关联系统的构建 |
4.2.1 设备集成运行关联系统的架构 |
4.2.2 设备集成运行关联系统的服务描述 |
4.2.3 设备集成运行关联系统的服务组合 |
4.3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 |
4.3.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架构 |
4.3.2 普通机床的信息采集技术 |
4.3.3 数控机床的信息采集技术 |
4.3.4 信息采集终端系统 |
4.4 基于机床功率信息的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的分析方法 |
4.4.1 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的分析方法提出的背景 |
4.4.2 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的分析方法的基本方案 |
4.4.3 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的分析方法的实现 |
4.4.4 大型工件加工进度状态的分析方法的应用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企业简介 |
5.2 企业现有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的实施应用 |
5.3.1 总体实施思路 |
5.3.2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信息交互平台的实现 |
5.3.3 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在Φ1000 还原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
(6)具备智能特征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控技术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
1.2.1 数控技术发展历史 |
1.2.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数控系统开放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3.2 系统建模与分析研究现状 |
1.3.3 数控系统的智能策略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控系统开放体系架构研究 |
2.1 OMAC、OSACA 及OSEC 开放体系 |
2.1.1 OMAC |
2.1.2 OSACA |
2.1.3 OSEC |
2.2 数控系统整体功能分析 |
2.2.1 开放架构规划基本准则 |
2.2.2 整体分析与功能模块划分 |
2.3 系统开放架构参考模型 |
2.3.1 系统总体架构 |
2.3.2 基于层级链式结构的注册与调整 |
2.3.3 功能组件配置 |
2.4 模型支持的开放性分析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数控系统建模分析 |
3.1 基本理论分析 |
3.1.1 技术背景简介 |
3.1.2 UML 建模技术分析 |
3.2 基于UML 的数控系统建模总体流程分析 |
3.3 数控系统用例分析 |
3.4 系统静态结构建模分析 |
3.5 系统动态行为建模分析 |
3.5.1 序列图模型分析 |
3.5.2 状态图模型分析 |
3.5.3 活动图模型分析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行为仿真与动态性能分析 |
4.1 Petri Net 基本理论 |
4.1.1 Petri Net 简介 |
4.1.2 PN 基本定义与表示法 |
4.2 基于基本PN 的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
4.2.1 数控系统综合行为仿真 |
4.2.2 基于形式化数学分析的PN 性能分析 |
4.3 基于带抑制弧赋时PN 的运动控制分析 |
4.3.1 赋时PN 基本定义 |
4.3.2 带抑制弧TTPN 等效转换 |
4.3.3 数控系统运动控制分析 |
4.4 基于着色PN 的数控系统分析模型压缩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数控系统智能策略分析 |
5.1 分类智能控制策略原理与规划 |
5.2 加工参数预优化策略研究 |
5.3 基于模糊逻辑的在线监测与优化 |
5.3.1 多物理状态平稳信号在线监测分析 |
5.3.2 基于模糊逻辑的数控加工自适应控制 |
5.4 基于径向基网络的数控加工自适应控制仿真 |
5.4.1 径向基网络原理与数控加工预测模型构建 |
5.4.2 数控加工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科研情况 |
专利与科研获奖情况 |
致谢 |
(7)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制造系统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 车间生产设备集成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过程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
2.1 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的概况 |
2.2 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过程的特点 |
2.3 车间制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的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的体系结构 |
3.1 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的提出 |
3.2 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的总体框架 |
3.3 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多视图建模分析 |
3.3.1 组织视图分析 |
3.3.2 资源视图分析 |
3.3.3 过程视图分析 |
3.3.4 信息视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应用 |
4.1 信息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施原则 |
4.1.1 信息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4.1.3 系统的功能体系 |
4.1.4 信息支持系统的实施原则与步骤 |
4.2 数控设备信息支持系统的实施应用 |
4.2.1 数控设备信息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2 数控设备信息支持系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课题和项目背景 |
1.2.2 论文背景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化制造与网络化数控系统 |
2.1 网络化制造的兴起 |
2.2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及特性 |
2.3 网络化制造对网络化数控系统的需求 |
2.4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 的数控远程管理与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网络化数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框架体系结构 |
3.3 系统功能模型 |
3.4 系统平台的搭建 |
3.4.1 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安装配置 |
3.4.2 嵌入式浏览器的研究、移植和裁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 的数控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远程监控系统的相关内容 |
4.1.1 远程监控技术概述 |
4.1.2 数控系统的网络连接方式 |
4.2 RCS 通信中间件 |
4.2.1 RCS 库简介 |
4.2.2 NML 通信机制 |
4.2.3 通信中间件的通信结构设计 |
4.3 数控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4.3.1 系统结构图 |
4.3.2 系统流程图 |
4.3.3 信息提取进程的实现 |
4.3.4 CGI 程序的实现 |
4.4 数控远程监控系统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 的数控远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数控数据标准的制定 |
5.1.1 基于WEB 的制造系统信息载体-XML |
5.1.2 DTD 和XML Schema |
5.1.3 数控数据标准的制定 |
5.2 数控配置远程管理的实现 |
5.2.1 数控配置系统 |
5.2.2 XML 文件解析 |
5.2.3 数控参数远程查询的实现 |
5.2.4 数控参数远程配置的实现 |
5.2.5 数控配置远程管理实验结果 |
5.2.6 数控配置远程管理小结 |
5.3 数控程序远程传输与管理的实现 |
5.3.1 文件上传的实现 |
5.3.2 文件下载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数控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及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课题和项目背景 |
1.2.2 论文背景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控网络管理系统 |
2.1 数控网络化的起源 |
2.2 数控网络系统的现状 |
2.3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发展需求 |
2.4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特点 |
2.5 数控系统的网络功能 |
第三章 网络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嵌入式LINUX 系统简介 |
3.2 构建嵌入式LINUX 系统 |
3.3 构建网络支撑系统 |
3.3.1 数控系统网络支撑环境总体结构 |
3.3.2 服务和工具程序层构建 |
3.3.3 嵌入式服务器的测试与选择 |
3.3.4 网络连接设备驱动和服务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
第四章 数控系统网络支持组件安装配置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控系统网络支撑环境安装系统开发 |
4.1.1 QT 程序设计简介 |
4.1.2 网络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开发 |
4.2 安全认证系统开发 |
4.2.1 用户名—注册码认证方式 |
4.2.2 网络管理系统安全认证系统的开发 |
4.3 数控系统网络支撑环境打包 |
第五章 数控系统基于WEB 的远程管理 |
5.1 基于AJAX 技术和扩展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数控远程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5.2 基于AJAX 技术的浏览器端研究与开发 |
5.2.1 Ajax 技术特点和优势 |
5.2.2 系统浏览器端设计与实现 |
5.3 服务器源代码和扩展性分析 |
5.3.1 thttpd 总体结构的分析 |
5.3.2 thttpd 连接请求处理和数据处理分析 |
5.3.3 thttpd CGI 扩展机制分析 |
5.3.4 性能配置分析 |
5.4 基于RCS 的WEB 服务器扩展 |
5.4.1 RCS 的结构与应用 |
5.4.2 基于RCS 的web 服务器扩展设计 |
5.4.3 请求的获取和结果的返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制造业面临的制造环境 |
1.1.2 现代制造业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网络化制造及其发展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化制造设备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课题来源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1.3.2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模式的研究 |
2.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提出 |
2.1.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提出背景 |
2.1.2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体系结构 |
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流及信息分类 |
2.2.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流图 |
2.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分类 |
2.3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集成框架 |
2.3.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集成框架体系 |
2.3.2 信息集成框架中的网络结构 |
2.4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模式 |
2.4.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特点 |
2.4.2 对等网络技术及其模型 |
2.4.3 基于对等网络的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交互模式 |
2.5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实现 |
2.5.1 网络化制造中的信息交互终端 |
2.5.2 基于信息交互终端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平台实现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3.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多代理体系结构 |
3.1.1 平台中MAS的组成及其拓扑结构 |
3.1.2 基于MAS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工作流 |
3.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制造执行系统功能的映射 |
3.2.1 制造执行系统功能及其平台中的相关代理体 |
3.2.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
3.2.3 MES系统各功能在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的分布式映射 |
3.3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的实现 |
3.3.1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体系结构 |
3.3.2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监控和数据采集单元代理体 |
3.4 基于XML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功能描述及表示方法研究 |
3.4.1 网络化制造中信息交互对设备功能描述及表示方法的要求 |
3.4.2 基于XML的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功能描述及其表示方法 |
3.4.3 基于XML的设备层信息交互请求的描述及表示方法 |
3.4.4 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中各种XML描述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 |
3.5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机制及安全认证技术 |
3.5.1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通信需求分析 |
3.5.2 平台中Agent之间以及P&P之间的通信协议 |
3.5.3 数据的安全与认证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开发实例 |
4.1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1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模式 |
4.1.2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
4.1.3 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模式 |
4.2 网络化设备资源共享系统中信息交互终端的开发 |
4.2.1 信息交互终端的硬件组成 |
4.2.2 信息交互终端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GUI |
4.2.3 信息交互终端中Jini环境的构建 |
4.2.4 信息交互终端中的嵌入式多媒体信息交互系统 |
4.3 开发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技术新发展与e制造(上)—2002美国芝加哥机床展观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发整体叶盘机器人磨削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及验证[J]. 黄云,李伟,肖贵坚,贺毅,何水,甲花索朗. 航空制造技术, 2019(20)
- [2]航发叶片自适应砂带磨削系统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丁庆春. 重庆大学, 2017(06)
- [3]基于RS485的独立制造岛内NC机床控制系统设计[J]. 陶荣,于佳,南翔. 内江科技, 2012(11)
- [4]基于Windows XP的数控实验装置的开发[J]. 南翔,颉潭成,杨建玺,杨丙乾.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01)
- [5]面向大型装备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设备集成运行模式及支持技术研究[D]. 刘军. 重庆大学, 2009(12)
- [6]具备智能特征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 胡世广. 天津大学, 2008(08)
- [7]攀钢集团机械制造公司车间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研究及应用[D]. 蔡礼川. 重庆大学, 2008(06)
- [8]基于WEB的数控远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红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7(05)
- [9]数控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及相关应用的研究[D]. 方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04)
- [10]网络化制造中设备层信息交互平台的研究[D]. 贺德强. 重庆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