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挽歌与生命之歌——论莫言新作《檀香刑》

历史挽歌与生命之歌——论莫言新作《檀香刑》

一、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长篇新作《檀香刑》(论文文献综述)

肖珍珍[1](2021)在《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既是一个历史具体的现象,又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具有广泛生发性的论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劳动叙事这一主题的深度探析,劳动背后潜隐的社会历史形态更迭、伦理价值变迁、审美向度流转都会一一呈现。本文以劳动为视角,基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运用对比研究、历史文化学研究方法,读解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论文的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并且对于论文写作中所使用的“劳动”、“叙事”两个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说明。新世纪以前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劳动叙事话语是本文展开探讨和论述的基点。论文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了新世纪以前本土文学视阈下不同时期的劳动叙事话语,将其概括为:小人之事与社稷之本的悖论时代、劳工神圣的启蒙时代、劳动光荣的激情时代和勤劳致富的务实时代;还梳理了西方文学视阈下不同时期的劳动叙事话语,将其概括为:古典的农业时代、神权的宗教时代、资本的工业时代。为更好地读解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劳动叙事,论文第三章从整体上概述新世纪长篇小说和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质素。新世纪长篇小说具有问题性审美、狂欢化审美、本土化审美三个突出特点。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在整体上体现出了创作主体多元化和劳动形式多样化两个明显特征。新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便是千年“乡土中国”向今日“城乡中国”的转变,论文第四章阐释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与“城乡中国”的构建之间的同构关系。本章分“城”与“乡”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在农村,一方面,乡村世界呈现一片衰颓和凋蔽现象,这让很多作家满怀忧虑。另一方面,新世纪长篇小说也描绘了带着资本、理念和新的劳动模式的乡村“归来者”和带着政策、使命和新的发展模式的乡村“外来者”与乡村的父老乡亲一起探索和建设现代农村的宏伟图景。在城市,迫于生活压力成批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不得不面对生存空间的转换所带来的劳动方式、劳动姿态、劳动情感等一系列的转变。新世纪长篇小说对城市带给奔波于生产线上、流连于钢筋水泥间寻找出路的打工人的疼痛和困顿进行了深情描摹。劳动与伦理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塑造和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在历史的迁延过程中阐述了劳动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的重塑,在对比中凸显新世纪劳动伦理的新特点。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透视的这些新特点包括:“子”们摆脱了父辈在劳动经验、劳动能力、劳动资料方面的控制和权威后,指向自由、平等、独立、强大的成长路线;对于女性来说,集体劳动将她们引出家门,改革开放则将她们推向市场,新世纪的她们不再扮演一个辅助或是服务者的角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金钱逻辑取代乡土人情;个人与工厂之间,归属淡漠取代工厂认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世纪长篇小说在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类栖居环境的入侵和破坏的同时,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呈现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传统劳动的复归和生态劳动的构建。劳动与美同在。论文第六章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劳动叙事进行剖析,从劳动的技道美、田园美、苦难美、精神美四个方面分别呈现。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对卓越之技和自由之道的描述都闪耀着动人心弦的美,这是文学作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中的“田园美”分别从知识分子立场和劳动者立场得到传神再现;作为苦难美重要载体的劳动在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在私有化滋生的劳动异化和城镇化衍生的劳动异化;劳动带给很多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远离了劳动,人却失去了确认自身的场域。劳动是劳动者生命策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他们建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重要承载。论文的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劳动叙事的价值、意义、不足等进行的整体概括。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因为具象了当今时代的劳动样态和新质,通过劳动叙事呈现了新世纪的时代特点、审美诉求、文化指征、伦理迁延等,展现了劳动与现代经济、劳动与社会正义、劳动与现代法治、劳动与公民德性之间错综复杂、纠结缠绕的关系,因而具有了时代的脉动和介入、省察现实的力量。在这个轻飘的年代里续写各种劳动难题,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尚未完全失重的一面。但是,在消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由于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的缺失,劳动在文学题材中越来越“小”,体力劳动更是渐行渐“远”。而在新的时代中,人们舒适高效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快递员、城市跑腿、家政服务员、月嫂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我们的辛勤付出,他们不该仅仅是部分人眼中的“新底层”,而应该是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主角。我们认真地期待新世纪的创作者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对于劳动、对于劳动者、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人性更加清醒、深刻、独到的体认和把握。

向天一[2](2020)在《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文中认为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进行小说音乐性书写的借鉴与摹仿;同时,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在结构中,莫言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折射到小说结构的曲式呈现。就此,本论文以莫言部分具备音乐性特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莫言的个人音乐观为研究依据,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主要理论背景,试图透过跨艺术的视角从“小传统”——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戏曲音乐语言到“大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对莫言小说与音乐之间发生的微妙关系进行新的解读,对音乐与情感进行深层剖析。莫言是一位“用耳朵阅读”的小说家,音乐自然成为莫言生活与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亦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中音乐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自然声响”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一种音乐形式。笔者先对莫言熟知的故乡高密自然声响进行外围梳理,认识到故乡的部分自然声响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而后进入到具体的小说文本研究之中,揭示出四种主要自然声响——“洪水声”、“马声”、“植物(高粱)声”与“蛙声”在文本中具备的外在音乐“表情”性特质,诠释出莫言如何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语言)对自然声响进行二次创作与音乐书写。为了凸显莫言音乐书写的独特性与独创性,笔者通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对这四种自然声响进行音乐性特质的深入发掘,初探到自然声响在文本中呈现出“标题音乐”与“自然乐声”(语言诗化)的特殊表现力,极大地增添了、丰富了音乐性呈现的文本效果。“插曲”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二种音乐形式。“插曲”介入莫言小说的方式类似于配置在电影或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歌曲,它是作为叙述内容与手段共同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对文本外在音乐性特质的基本呈现。莫言对于传统歌曲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书写方式,他在小说叙事中——论文以《黑沙滩》、《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以及《檀香刑》四部小说为主,惯用两种“插曲”排列组合方式——“单曲循环”、“多曲杂烩”,和一种“戏曲化”的传统唱段演事手段进行对歌曲契合文学创作的二次音乐书写。“插曲”不仅仅是莫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为一种隐喻手段影响小说叙事过程的表达。“戏曲腔”是莫言运用的一类特殊传统音乐手段及其小说中音乐性特质呈现的特殊内容。笔者通过莫言的两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为代表进行戏曲“拖腔”的具体研究。“拖腔”属戏曲腔的一类表现范畴,“拖腔”介入文本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单一型与组合型,目的有二:既是为歌者情感的需要作出延伸,以放大歌者情感特征之表现,揭示歌者难以言表的情感内蕴;同时,也是指向“拖腔”为唱段本身营造出对包蕴其间重要主题事件的重申与展示。“唱腔”属戏曲腔的另一类表现范畴,笔者主要是从小说语言层面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之“戏曲化音乐性”特质进行细读考察。戏曲唱腔形式繁多,在莫言小说中主要以念白中的贯口、哭头与叫头三种音乐形式共同制造出人物的“言”外之音。在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中,念白作为一种“无腔调”的贯口表现,戏曲的腔调隐匿在言语表达之间,言语的韵律隐匿在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叙述之间;在小说《檀香刑》中,念白作为一种“有腔调”的贯口表现,言语的韵律隐匿在戏曲的腔调之间,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充斥着浓浓的戏曲腔味,呈现出一股众声喧哗的“有声”语言氛围;在小说《檀香刑》中,“哭头”除了对人物情绪起到渲染的目的,更是为小说叙事作出准备,它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因素进行推动,对人物情感制造的行为方式进行演绎,对人物情感衍生的主题进行暗喻。“叫头”和“哭头”一样在叙事过程中不止充当着戏曲开场白的作用,它们还具备着“唱、念、做、打”的舞台效果,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形成一定的戏曲化风格。“曲式”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内在结构进行的一类文本音乐性特质探讨,主要透过莫言作为一位小说家持有的音乐观去理解其小说文体结构中存在着的对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曲式的借鉴与摹仿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并不是以“曲”谈“文”,而是以“文”论“曲”,在反复潜心“文本细读”的前提下,结合莫言个人的音乐(创作)观进行互文性曲式诠释与分析。其中,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便契合莫言对“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创作观,明显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痕迹;小说《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便契合莫言“牛羊歌手”与“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叠奏曲式的痕迹,另这两部小说内在结构的叙事方式也契合了叠奏曲式的基本特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与《天堂蒜薹之歌》便契合莫言“勾勾弯弯不断头”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循环曲式的痕迹,另在循环曲式中,笔者加入了音乐“复调”内容与“复二部曲式”内容作为延伸进循环曲式在文本中主题递进的情感把握与结构扩充。此外,笔者还结合大型传统音乐套曲曲式进行综合性论述,从小说《丰乳肥臀》的重要主题表现中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套曲曲式渗入叙事过程的深刻内蕴,以及对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溯型”进行曲式微观层面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作出如下结论: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创作进行有机交融最为深刻且“大踏步撤退”得最远的一位小说家。难怪莫言的挚友大江健三郎会由衷感慨到莫言作品中释放出的强烈音乐“能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中,莫言虽不是第一人,但无疑是最佳人。

姚祎鑫[3](2020)在《论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戏曲元素》文中研究指明小说和戏曲两大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相伴而生又共同发展,历来被认为有着同源异流、互相渗透的血缘关系。在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中,戏曲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小说,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时至现当代,戏曲艺术步入边缘化困境,对小说的影响也相对减少。直至新世纪前后,随着文化寻根、振兴传统文化的潮流,戏曲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小说创作中的戏曲元素不断涌现,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再次贴近与交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戏曲元素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整合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呈现形态的基础上,运用小说叙事学和戏曲美学等理论,对戏曲元素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和美学功能加以探究。并从跨艺术形式的角度,阐述新世纪小说借用戏曲元素对文学发展和戏曲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以期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整体研究有所丰富,对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研究有所深入和创新。论文绪论部分主要对“戏曲元素”进行界定,并简述戏曲与小说的历史关联,为下文对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研究作铺垫。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二章梳理分析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呈现类型,全章将小说中的戏曲元素呈现形态归纳为梨园人物和梨园生活的刻画、戏曲音乐和故事元素的融入、戏曲文学理论和技巧的渗透三大类型。在举例和比较分析中,既对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多样化表现进行整合,又着力展现其呈现形态的特征。第三、四两章分别论述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叙事功能和美学功能,尝试既从点的角度分析戏曲元素不同的叙事和美学功能,又从面的立场把握它们的差异与联系。其中,第三章由小说和戏曲的叙事共性切入,择取新世纪小说中戏曲特色突出、具有一定叙事成就的作品,从叙事内容、结构、视角三个维度论述戏曲元素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第四章则从戏曲诗性美学、地域美学、悲喜色彩三大美学特征出发,运用美学理论结合小说文本,探究戏曲美学特征在小说中的影响以及戏曲元素对小说美学风格的作用。最后一章则将目光延伸至小说和戏曲两种艺术相互影响的层面,着眼于新世纪这一特定时期内二者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戏曲元素进入小说这一跨艺术现象于小说和戏曲的意义和价值。

丁有明[4](2019)在《莫言小说中的官员形象研究》文中指出莫言的别具一格在于他的勇气与想象力,他敢于直面现实并立足于现实,擅长从现实中汲取鲜活的素材植入其文学世界,使现实与虚构融合,用现实与魔幻的笔触书写历史的风云变化与人性的善恶美丑。官员形象作为莫言小说众多形象中的一个系列,与其他形象共同撑起了莫言魔幻的“高密东北乡”,莫言塑造这类形象的目的并非只是以讲故事人的姿态简单地陈述官员们的种种作为,而是要还原官员作为人的真实性,剖出他们骨子里深藏着的美丑。但目前研究者们对莫言小说中官员形象的关注力度尚显不足,仍有部分内容亟待发掘,基于此,本文以官员形象为研究对象,以权力为切入口,着重分析莫言笔下官员的独特性及其成因,探寻官员形象的审美意蕴与独特价值。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内外莫言研究现状,再次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梳理莫言小说中的官员形象,将其分为丑中含美的官员与美中藏丑的官员两类,并从官员谋取权力与使用权力的角度,分析官员丑中含美官员放纵的丑与残存的美,美中藏丑官员务实的美与潜藏的丑,剖析官员形象的复杂性。第三章,从官员生存境遇与自我选择的结合、作家创作意识的投射两个方面阐释莫言小说中独特官员形象的成因。本文认为,官员自身的生存境遇奠定了官员或美或丑的基调,而由生存境遇中诸多因素诱发的官员自我选择则造就了官员美丑并存的复杂。此外,作家创作意识的投射对官员形象的生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莫言站在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百姓的立场,反叛权力,消解官员的崇高,并从批判自我的角度,换位思考,正视官员的生命欲望,打破官员的神像,将官员还原为人,突出了官员善恶并存的复杂本质。第四章,在分析论证莫言笔下丑中含美与美中藏丑官员形象与成因的基础上,发掘由官员形象所体现的莫言的独特审美魅力,即在曝露丑恶中追寻被遗忘的美,在观赏美的过程还原美的真相。除此之外,莫言小说中的官员形象在启示当下官场,揭露官员人性弱点以及与官员密切相关的民众人性弱点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点明莫言小说中官员形象的独特魅力。

任现品[5](2019)在《女德与女色的对照互证——论《檀香刑》中的钱夫人与孙眉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檀香刑》中的钱夫人与孙眉娘虽在身份、相貌等外显生活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内在精神状态却十分相似,都以男性利益为自我价值标准,被牢固地限定在以父系族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以至完全丧失了女性自我意识,成为真正的"第二性"。这两个差异鲜明的具体形象,集中展示女性在父系族权社会里的两种生存状态:以身殉德与以色事人;二者的殊途同归,共同印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群体的规训,构成女德与女色的对照互证关系。

丁文[6](2018)在《乡土文明的黄昏映像 ——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一体化的社会语境使中国乡村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发达的乡村趋同于城市,而落后地区则因为人员流失而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那些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为乡村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挥别了乡土文明转向了城市文明的麾下。哺育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文明在这场向城市趋同化的运动中走进了生命历程中的黄昏时分。本论文试图以乡土文明的失落为切入口进入到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以此透视出世纪之交时中国乡村的时代表情。首先要抛弃文化一元论的中心论思想,将乡土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去考察。因而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笔者选择了“现代文明”与“城市文明”为思考乡土文明的坐标系。考察乡土文明自身局限性与内在腐化性时,与之相比较的是在民主思想和科学进步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文明。以自然、淳朴的视角去思考乡土文明时,选取的参照系则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并不协调的城市文明。在进入新世纪乡土小说文本前,本论文首先以历时性的角度将乡土文明叙事进行了梳理,以求能对乡土文明的失落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梳理过程中即明确了乡土文明发生、发展即失落过程,因而也就得到了其内核与表征部分。接下来本论文通过对小说中乡土文明核心以及失落现状的分析,试图解答出乡土文明失效的原因及表现。在此之后,本论文以乡土文明余晖中的乡村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人物形象以及村庄剪影来作以关切,希望能够以此呈现出当下乡村的整体形态。乡土文明的失落叙事是文学潮流的集合,更是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因而本论文对这一题材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小说文体总结、内外视角分析和故事模式整理,不但能够从审美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赏析,更能还原出这一时代的文学表情。这种进入文字缝隙之中的研究方式能够进一步贴近作家的创作思想,以此来感受作家对于时代变迁、历史进程的思考,这样才使文学作品倾向性研究更有意义。不同年代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因而笔者在论文的最后选取了三位不同代际的作家,希望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之下的乡土文明,并以此再现出乡土文学在新世纪的全貌与变化。在结语处,本论文对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出现的乡土文明叙事作以简单的评价,并对乡土小说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叶艳[7](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认为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悦晖[8](2017)在《浅谈《檀香刑》中人性的光辉与卑污》文中研究指明《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以"凤头—猪肚—豹尾"这三段式的传统结构来完成作品。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强修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远瞩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和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本文主要从小说中人物刻画着手,从人性的光辉与卑污两个不同角度,探讨莫言对于人性的极致书写,展现动荡年代的众生百相。

谭鼎莎[9](2017)在《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檀香刑》人物》文中提出莫言在《檀香刑》里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透过《檀香刑》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将笔触伸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对人物微观的心理、宏观的心路历程等精神活动进行了生动展现,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把握使得其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显现了多元的、深度的契合。论文尝试以精神分析为切入手段,分别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本能理论(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格结构理论和释梦理论等角度来对《檀香刑》的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从“在亲情爱欲、国恨家仇的纠葛中煎熬的女子孙眉娘”、“沉浮于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代表钱丁”、“人性罪恶的化身——刽子手赵甲”、“悲壮的英雄人物孙丙等”主要人物的外在行为、性格中去梳理他们的精神世界,追寻其内在的意识潜流、本能冲动、人格分裂以及梦幻迷离,发掘其思想和行为表层下的内在动机,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复杂心理及言语行为,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悲剧成因以及小说的主题,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及读者的阅读心理,理解莫言的创作动机、创作理念及作品在读者心理层面的审美效应。论文认为,《檀香刑》中存在大量对人物精神世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这些描述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无意识论、本能论、人格结构理论和释梦理论表现出诸多契合之处。反过来,弗洛伊德的学说也给这些离经叛道、偏离传统的人物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和依据。

唐应来[10](2017)在《论《檀香刑》对文化变异的叙事》文中研究说明莫言是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檀香刑》可以说是一部新历史小说的典范,值得深入研究。小说以民间流传久远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叙述了山东高密义和团首领孙丙被施以檀香刑的悲壮故事。《檀香刑》的艺术构思,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清末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进行了深刻的叙事。本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莫言《檀香刑》的研究现状和解读成果,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体会小说的叙事,我们发现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从动态的角度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从小说的叙事声音可见,这里面发生的故事是不合传统封建礼法的,这些事件所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因此,本文重点论述《檀香刑》对传统文化变异的叙事。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小说对酷刑的描述及小说人物对酷刑的看法,阐释《檀香刑》对文化变异的叙事立场。小说借人物钱丁之口,指出皇帝和太后对刽子手的过度宠幸及滥施酷刑是不符合封建礼法的。因此,我们看到滥施酷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状态。小说是动态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即文化的变异。第二章主要阐释文化变异中的人物形象。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强大功能,《檀香刑》深刻描写了文化变异所建构的各个奇异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行动又进一步推进了文化的变异,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第三章主要分析《檀香刑》文本的叙事策略和对隐含读者的要求。对文化变异中的奇异故事,莫言采取了同样奇异的叙事策略。他采用中国传统说书人讲故事的叙事框架,同时又化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二者融为一体,显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富有创新意味的叙事方式要求读者对民间文化有亲和态度并全身心地倾听这个故事,这就对隐含读者提出了两个层面的构想,一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一是理性对待酷刑描写的读者。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结语。《檀香刑》对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阐释,既包含了莫言对传统文化出现病变的批判,也有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得以延续的颂扬。《檀香刑》的叙事表明在一个主流文化病变的时代,中国文化的正面精神更多的表现在民间文化之中。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民间文化培育出来的人物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由此也看到中国文化重新获得健康发展的可能性。莫言的《檀香刑》不是展现酷刑,不是借性和暴力因素吸引读者。它重要的是期待读者对中国文化病变的沉思,在动态的文化过程中思考我们的文化,探寻我们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景。

二、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长篇新作《檀香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长篇新作《檀香刑》(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2.3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及研究视域界定
        1.3.1 劳动
        1.3.2 叙事
        1.3.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选题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劳动叙事话语的生成与演进
    2.1 本土文学视阈下的劳动叙事话语
        2.1.1 传统中国——20 世纪之前的劳动叙事话语
        2.1.2 启蒙中国——20 世纪10-30 年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1.3 革命中国——20 世纪40-70 年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1.4 转型中国——20 世纪80 年代-新世纪的劳动叙事话语
    2.2 西方文学视阈下的劳动叙事话语
        2.2.1 古典西方——农业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2.2 神权西方——宗教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2.2.3 工业西方——资本时代的劳动叙事话语
第3章 新世纪长篇小说和劳动叙事
    3.1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新质素
        3.1.1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发生语境
        3.1.2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审美检视
    3.2 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的新质素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
        3.2.2 劳动形式多样化
第4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的当代观照
    4.1 乡的凋敝与重建
        4.1.1 坚守者的无奈
        4.1.2 归来者的气魄
        4.1.3 外来者的使命
    4.2 城的建设与发展
        4.2.1 流水线上的疼痛
        4.2.2 钢筋水泥间的困顿
第5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中的伦理迁延
    5.1 劳动与家庭伦理的重塑
        5.1.1 父亲权威的解构
        5.1.2 婆媳地位的倒转
        5.1.3 夫妻关系的重构
    5.2 劳动与社会伦理的变迁
        5.2.1 金钱逻辑取代乡土人情
        5.2.2 归属淡漠取代工厂认同
    5.3 劳动与生态伦理的互动
        5.3.1 现代劳动的批判
        5.3.2 传统劳动的回望
        5.3.3 生态劳动的构建
第6章 新世纪劳动叙事的美学风貌
    6.1 技-道美: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6.1.1 对卓越之技的精益求精
        6.1.2 对自由之道的孜孜以求
    6.2 田园美:对诗意故乡的眷恋
        6.2.1 知识分子立场的田园想象
        6.2.2 劳动者立场的现场经验
    6.3 苦难美:对异化劳动的反抗
        6.3.1 私有化滋生的劳动异化
        6.3.2 城镇化衍生的劳动异化
    6.4 精神美:对劳动重负的超越
        6.4.1 自我建构的存在感
        6.4.2 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结语:劳动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莫言小说与音乐”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难点、对象、方法与内容
上篇 莫言小说“腔调”叙述的外在音乐性特质
    第一章 莫言的音乐观
        第一节 莫言谈“音乐感受”
        第二节 莫言谈“音乐与小说”
        第三节 莫言谈“音乐创作”
        小结
    第二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自然声响
        第一节 故乡地理版图的“自然声响”
        第二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渗透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插曲
        第一节 小说《黑沙滩》之“单曲循环”
        第二节 小说《十三步》之“多曲杂烩”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与《檀香刑》之“戏曲化”唱段演事
        小结
    第四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拖腔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单一型”拖腔
        第二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组合型”拖腔
        小结
        附:茂腔《西京》唱段(片段)
    第五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唱腔
        第一节 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之“无腔调”贯口
        第二节 小说《檀香刑》之“有腔调”贯口
        第三节 小说《檀香刑》之“叫头”与“哭头”
        小结
下篇 莫言小说内在结构的音乐性“曲式”特质
    第一章 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一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蛙》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第二章 叠奏曲式
        第一节 小说《民间音乐》之“叠奏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春夜雨霏霏》之“叠奏曲式”特质
    第三章 循环、复调与复二部曲式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循环曲式”特质
        第二节 小说《生死疲劳》之“复调”特质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复二部曲式”特质
    第四章 小说《丰乳肥臀》之“套曲曲式”特质
        第一节 生存单曲
        第二节 灾祸单曲
        第三节 生机单曲
        第四节 孕育单曲
    第五章 莫言小说“曲式”发展手法:“溯型”
    “曲式”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科研及奖励情况
致谢

(3)论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戏曲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与简述
        1.1.1 “戏曲元素”的界定
        1.1.2 小说与戏曲的历史关联
    1.2 前人研究综述
第二章 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呈现类型
    2.1 梨园人物和梨园生活的刻画
    2.2 戏曲音乐和戏曲故事元素的融入
    2.3 戏曲创作理论和技巧的渗透
第三章 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叙事功能
    3.1 叙事内容的丰富与开放
    3.2 叙事结构的构建与转化
    3.3 叙事视角的多样与灵活
第四章 新世纪小说中戏曲元素的美学功能
    4.1 诗性的洋溢
    4.2 地域美的呈现
    4.3 悲喜色彩的强化
第五章 跨艺术形式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5.1 戏曲于小说:传统文化资源当代转化的成果
    5.2 小说于戏曲:新世纪戏曲传承的灵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莫言小说中的官员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独具腔调的官员形象
    2.1 丑中含美的官员
        2.1.1 放纵的丑
        2.1.2 残存的美
    2.2 美中藏丑的官员
        2.2.1 务实的美
        2.2.2 潜藏的丑
第3章 莫言小说中独特官员形象的成因
    3.1 官员生存境遇与自我选择的结合
    3.2 作家创作意识的投射
        3.2.1 反叛权力消解崇高
        3.2.2 批判自我正视人欲
第4章 莫言小说中官员形象的意义
    4.1 审美意义
        4.1.1 曝丑寻美:追寻被遗忘的美
        4.1.2 观美求真:还原真实的美
    4.2 现实意义
        4.2.1 对人性的审视
        4.2.2 对当下官场生态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官员形象分类表
附录 B 莫言主要作品概况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乡土文明的黄昏映像 ——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时间的选取
        2.新世纪乡土小说新变
    二、乡土文明的失落
        1.何为乡土文明
        2.失落的乡土文明
        3.乡土文明的黄昏
    三、研究现状
        1.具象化的“乡土文明”批评
        2.乡土小说家的写作焦虑
        3.乡土文学的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学史中的乡土文明叙事
    第一节 乡土文明叙事追溯
    第二节 式微的题材与渐热的主题
第二章 时代夹缝中的乡土文明
    第一节 空心化的乡土文明
        一、乱伦与弑父——伦理的崩塌
        二、失根与离开——土地的荒芜
        三、脱离与交易——信仰的弥散
    第二节 乡土文明的灰炽
        一、卫道观念的禁锢
        二、伦理的陈规与救赎
        三、劳动叙事的“远观”化
        四、怀恋与反思中的风俗
第三章 余晖下的村庄剪影
    第一节 困境中的“第二性”
        一、他者/主体:叙事立场的选择
        二、无言/失语:寻找“对话者”
        三、忠贞/欲望:留守的困惑
    第二节 被遗忘的灵魂
        一、孤独的“剩余者”
        二、角落里的“明天”
        三、从“智者”到“负累”
    第三节 城市化癔症中的乡土
        一、文明交错的村庄
        二、精神位移下的房屋
        三、逐权的村长
        四、乡村“能人”
第四章 如何讲述乡土故事
    第一节 故事的面孔——不同的文体选择
        一、被弱化的“史诗”
        二、絮语式的“闲话体”
        三、失落后的寓言
    第二节 从叙述到感知——内外视角交织下的乡土
        一、知识分子视角:现代文明的审视
        二、农民视角:乡村经验的怀恋
        三、两种文明交织的视角:留恋与无奈
    第三节 穿透肌理的骨骼探求——故事模式分析
        一、“放纵+冲破”模式:失落的主因
        二、“遭遇+坚守”模式:最后的余晖
        三、“求生存+无视”模式:被忽视的“无用”
第五章 不同代际作家的乡土世界
    第一节 阎连科:灵魂的写实
        一、“为生存”的苦难书写
        二、“乌托邦”与“铁屋子”
        三.悲凉的“奇诡”性叙事
    第二节 胡学文:在矛盾中坚守
        一、西西弗式的执着
        二、性别枷锁下的坚韧
        三、思维差异的窘境
    第三节 梁鸿:勇敢者的追问
        一、乡愁置何处
        二、“无药方”的追问
        三、纪实与摹写之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修辞学理论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2.3.2 巴赫金理论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4.1.1 杂语修辞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4.2 戏仿修辞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4.2.4 仿拟和互文性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4.3 民间诗学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5.2.3.1 言语反讽
        5.2.3.2 叙事反讽
        5.2.3.2.1 戏仿性反讽
        5.2.3.2.2 结构性反讽
        5.2.3.2.3 语态性反讽
        5.2.3.2.4 视点性反讽
        5.2.3.3 总体反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局限
    6.3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8)浅谈《檀香刑》中人性的光辉与卑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荡社会中的人性光辉
    (一) 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
    (二) 对猫腔的执着依恋
二、暴力刑罚话语下的人性卑污
    (一) 人性卑污的赤裸展示
    (二) 人性卑污的本质:贪婪与冷漠
三、结语

(9)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檀香刑》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在亲情爱欲、国恨家仇的纠葛中煎熬的女子——孙眉娘
    第一节 追求情爱和个性自由的眉娘
    第二节 迎合男权思想和社会现实的眉娘
    第三节 呈现善良人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眉娘
第二章 封建末世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代表——钱丁
    第一节 在自身利益与儒家理想之间徘徊不定
    第二节 在虚无幻想中逃避现实、实现生命的追求
    第三节 从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境地中解脱
第三章 人性罪恶的化身——刽子手赵甲
    第一节 单纯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嗜血如命的杀人狂魔
    第二节 沉迷于权力名利欲望,在施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第三节 无意识中恶的化身,人性的沦丧的代表
第四章 悲壮的英雄人物——孙丙、钱雄飞
    第一节 可敬可悲可怜可笑的悲剧英雄——猫腔班主孙丙
        (一)源自于生存本能的盲目蒙昧的抗争者
        (二)活在猫腔戏剧里的民间英雄
    第二节 英雄的挽歌,生命的绝唱——钱雄飞
第五章 刑场外的旁观者——看客、读者
    第一节 展示人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刑场边的看客
    第二节 被压抑的无意识欲念的释放——读者的阅读心理
第六章 作家愿望的代替性满足——莫言创作动机
    第一节 儿时愿望的满足——孩童视角、饥饿和孤独的主题
    第二节 苦难——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难以磨灭的印记
    第三节 悲悯的人文情怀——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论《檀香刑》对文化变异的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本中文化变异的探析
    第一节 《檀香刑》中对酷刑的叙述
        一、酷刑“阎王闩”——专惩有眼无珠之辈
        二、酷刑“腰斩”——惩治盗取皇家银库库丁
        三、酷刑“凌迟”——惩治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者
        四、酷刑之首——惊天动地檀香刑
    第二节:莫言笔下的那些看客们
    第三节 滥施酷刑是正统文化的变异
        一、封建社会中酷刑的功能
        二、过度推崇酷刑是政治文化的变异
    第四节 乡野文化——正统文化的变异
第二章 文化变异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文化中的人与小说人物
        一、文化中的人
        二、文化塑造人
        三、人的文化
    第二节 变异文化塑造出的文本主人公
        一、酷刑文化塑造的“杀人机器”——赵甲
        二、民间文化塑造的失败英雄——孙丙
        三、乡野文化培育的豪放女子——孙眉娘
        四、清末官场文化建构的双重人格——钱丁
第三章 《檀香刑》文本的叙事策略和对隐含读者的要求
    第一节 《檀香刑》文本叙事策略
        一、传统的民间叙事结构与方式
        二、化用现代叙事手法
    第二节 《檀香刑》对隐含读者的要求
    第三节 《檀香刑》对隐含读者的构想
        一、复调式多声部叙事方式期待独立思考的读者
        二、能够理性思考中国酷刑文化的读者
结语:传统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长篇新作《檀香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长篇小说劳动叙事研究[D]. 肖珍珍. 辽宁大学, 2021(02)
  • [2]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 向天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3]论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戏曲元素[D]. 姚祎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莫言小说中的官员形象研究[D]. 丁有明.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女德与女色的对照互证——论《檀香刑》中的钱夫人与孙眉娘[J]. 任现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6]乡土文明的黄昏映像 ——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 丁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浅谈《檀香刑》中人性的光辉与卑污[J]. 王悦晖. 名作欣赏, 2017(26)
  • [9]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檀香刑》人物[D]. 谭鼎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10]论《檀香刑》对文化变异的叙事[D]. 唐应来.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历史挽歌与生命之歌——论莫言新作《檀香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