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家论文-赵映香,杨正华

先秦名家论文-赵映香,杨正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名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孙龙,名实论,考辩

先秦名家论文文献综述

赵映香,杨正华[1](2018)在《先秦名家公孙龙“名实论”考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的"名实论"不仅包含着语言哲学的最初萌芽,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哲学水平,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和领悟。公孙龙所说的"名"是称谓"实"的词语,"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名或符号无涉的纯粹的"物",一层是被"名"或符号称谓的"物"。他正名实的原因是痛感当时名实关系的混乱。他正名实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综核名实""循名责实"。公孙龙对"名"没有专门地、有意识地进行深入探讨,即没有探讨他经常使用的那些名或词,如"孔穿""尹文","坚""白","石""马""物","彼""此""名""实""指""谓"等词又应分别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即他只探讨了"物类",而没有专门地探讨"辞类"。(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左亚文,孙秋雁[2](2017)在《先秦名家“反论”再释(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其理论以思辨见长,并以"反论"的形式呈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却视其为"诡辩论"而对之加以简单批判,这种做法极不公正也不科学。本系列论文拟对名家"反论"中最具争议的辩题进行重释,希冀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教。一、"指不至,物不绝"《庄子·天下》中保留的这21个命题被称之为"21事",其中最具思辨性的是第11题"指不至,物不绝"。对于这个命题,历来注家之诠释各不相同。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杨俊光[3](2017)在《评董英哲《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以“惠施与辩者”部分为主》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名家四子研究》~①一书,其中可讨论的问题颇多。已先就其"公孙龙与《公孙龙子》"一编,作为全书的一侗缩影,择要评述如前;现再就其"惠施与辩者"一编,择要评述如后~②。以再请教于此书作者、同行专家(特别是"严格评审"了书稿的诸君)以及广大读者。一、对原始文献的理解(一)关于惠施1.一般注释(1)"注""至小无内"的"内"为"内限'","译"句子为"最小的东西没有内限"③。"内限"含(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刘琪[4](2016)在《从符号学角度看先秦名家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高华平[5](2016)在《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家是兴盛于战国中后期的一个诸子学派,他们的思想特点是所谓"苛察缴绕"、"专决于名",即要求循名责实,或者说强调以名学或逻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事物。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应是倪(儿)说、田巴、桓团、公孙龙等人。名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除了"坚白离、合异同"等名学命题之外,还持有"非六王、罪五伯(霸)"之论。楚国的名辩思潮虽然可远溯于老子,但真正的兴盛,应在宋钘、惠施游楚之后;除了"南方之墨者"的名辩"相应"之外,在屈原、宋玉的辞赋中也可见出名家学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尹绋权[6](2015)在《浅谈先秦名家思想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名家"。"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我们今天开展名家哲学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遗产,理清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中西哲学之间的交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名"的起源与本质"名"这个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训名为:"名,自命也。""名"最初是一个动词,(本文来源于《淮海文汇》期刊2015年05期)

王雨非[7](2014)在《先秦名家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诸子之学在短暂的兴盛之后逐渐没落,因得不到统治阶层和世人的重视,学说的传习和发展、着述的保存和流传都变得十分困难,其中许多言论和思想的价值也隐匿不发。本文以先秦名家为例,介绍其概况,略论其学说的价值,综合分析诸家之说,爬梳寻绎相关文献,参以己见,使大家对名家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36期)

杨玲,吴涛[8](2014)在《论先秦法家与名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家是先秦法家一个重要的学术渊源,其名实论、名法论直接影响了法家"循名责实"、"形名参同"治国学说的形成。这一点从《申子》《商君书》《管子》《韩非子》等法家着作中都可以得到明证。(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许运斐[9](2014)在《先秦名家的“语义”思辨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名家以其对语言语义确定性和必然性的"独特"理性思辨开创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研究的先河。这一"原创"思想对后世中国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影响及其对中国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均不可低估。(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刘红星,丁树栋[10](2014)在《先秦名家对养生保健学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养生的始萌,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文出现时就已出现个人与环境卫生的文字记录,如沐、浴等,并已有小疾臣这种管理治疗疾病的职官。殷墟出土实物中,还有盘、勺、壶等盥洗用具,证实殷人对个人生活卫生健康的重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级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六馐、六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4年07期)

先秦名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其理论以思辨见长,并以"反论"的形式呈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却视其为"诡辩论"而对之加以简单批判,这种做法极不公正也不科学。本系列论文拟对名家"反论"中最具争议的辩题进行重释,希冀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教。一、"指不至,物不绝"《庄子·天下》中保留的这21个命题被称之为"21事",其中最具思辨性的是第11题"指不至,物不绝"。对于这个命题,历来注家之诠释各不相同。据《世说新语·文学》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名家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映香,杨正华.先秦名家公孙龙“名实论”考辩[J].大理大学学报.2018

[2].左亚文,孙秋雁.先秦名家“反论”再释(之一)[J].人文论丛.2017

[3].杨俊光.评董英哲《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以“惠施与辩者”部分为主[J].诸子学刊.2017

[4].刘琪.从符号学角度看先秦名家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J].唐山学院学报.2016

[5].高华平.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J].哲学研究.2016

[6].尹绋权.浅谈先秦名家思想文化[J].淮海文汇.2015

[7].王雨非.先秦名家新论[J].文教资料.2014

[8].杨玲,吴涛.论先秦法家与名家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4

[9].许运斐.先秦名家的“语义”思辨解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10].刘红星,丁树栋.先秦名家对养生保健学的贡献[J].中国民间疗法.2014

标签:;  ;  ;  

先秦名家论文-赵映香,杨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