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界润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边界,摩擦,磨损,薄膜,镀层,导轨,机械性能。
边界润滑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胡亚辉,谭雁清,张立仁[1](2019)在《边界润滑状态下机床滑动导轨磨损特性及磨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0号导轨润滑油边界润滑条件下,以机床滑动导轨副典型工况下的载荷和速度为变量因素,进行销盘磨损正交实验,研究滑动导轨副的磨损特性及规律。参照Archard磨损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相应的磨损率的回归公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二元一次线性回归、二元二次函数回归,对叁种回归方式进行比较。得到回归后的Archard磨损公式能更好的拟合实验数据,完成磨损量与导轨工况参数的定量分析,测得函数的磨损系数为3.20×10~(-6)。(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2](2019)在《油水乳化液的边界润滑行为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滑动轴承的实际应用中,难以避免水对润滑油的侵入污染;因此对油水乳化液的润滑研究至关重要。为探索轴承启停过程中油水乳化液的摩擦学行为及规律,研究了不同水含量对于油水混合体系边界润滑性能及磨损状况的影响。发现在含水量低于99.75%的乳化液中轴承钢间的摩擦因数与纯油润滑时相近,但磨损状况较纯油差;综合摩擦因数与磨损量测试,认为含水量为30%的乳化液,其减摩抗磨效果接近纯油润滑的情况。通过黏度和润湿行为的观测,给出了油水乳化液对于润滑作用机制的原理分析。当乳化液进入润滑接触区时,由于液下超疏水性质,水相极易被挤出接触区,而油相则趋向于在试样表面润湿,从而形成润滑油膜,起到承载和润滑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萌萌,白亚平,李建平,郭永春,杨忠[3](2019)在《干摩擦与边界润滑下SiC/Al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w(Si C)分别为3%、5%、7%的铝基Si C/Al复合材料。研究了Si C/Al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当w(Si C)=5%时,复合材料显微组织最为细小、均匀。随着Si C含量的升高,硬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且当w(Si C)=5%时,硬度达到最大值57. 75 HB。不同Si C含量铝基复合材料在室温干摩擦和边界润滑两种工况中的摩擦磨损性能表明:随着Si C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w(Si C)=5%的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均最小,且边界润滑工况中材料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均小于干摩擦工况的;观察不同Si C含量的Si C/Al复合材料的磨损面及其磨屑形貌可以看出,干摩擦工况中,材料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而在边界润滑工况中,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轻微氧化磨损。(本文来源于《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许迪初[4](2019)在《边界润滑动态特性及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高可靠性、高精密度基础零部件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速铁路、风电等重要领域,直接决定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我国的基础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制约着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随着现代机械装备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对基础零部件的运行工况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运行于高速重载下的基础零部件常常处于边界润滑状态,此时摩擦副的接触表面不再由流体膜分离;润滑剂与表面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级摩擦化学反货膜,简称摩擦膜。摩擦膜能够有效地防止重载、高速、高温下的摩擦表面发生胶合失效。边界润滑设计是基础零部件摩擦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任何机械零件在发生最终失效之前都要经历边界膜的破裂,因此,边界润滑是保护摩擦副免受胶合失效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目前的边界润滑研究,特别是摩擦化学研究却遇到许多瓶颈问题:1)边界润滑动态特性包括了微凸体接触、表面温升、微观胶合的瞬时性以及摩擦膜的动态生长和去除过程,如何理解微观尺度下的瞬态边界润滑机制、微观胶合发生和动态扩展机制、边界膜破裂机制,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摩擦化学反应过程复杂,摩擦膜的形成、去除以及膜的突然崩溃为动态过程,如何实时地捕捉摩擦膜在微观尺度下的动态生长和去除一直是摩擦化学研究的难题;3)缺乏摩擦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如何定量分析摩擦膜动态生长以及研究摩擦膜对摩擦系统的作用机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摩擦过程中,摩擦膜在不断生长的同时又不断地被磨损与去除,其润滑效果取决于生长和去除的动态平衡;然而如何预测摩擦化学的动态平衡状态一直是边界润滑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论文从以下几部分提供了解决上述困境的研究思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边界润滑动态特性研究的背景和工程意义,概述了边界润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介绍了摩擦化学反应机理、摩擦化学实验研究以及摩擦化学理论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了摩擦化学反应理论及其实验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面临的实验技术挑战。最后,确立了粗糙表面模拟、弹塑性接触和闪温、摩擦膜动态生长和去除的实验研究、摩擦膜动态生长模型和边界润滑摩擦预测,这四个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建立了粗糙表面模拟与表征的小波模型。提出的模型能够模拟任意尺度的各向同性、各向异性高斯粗糙表面。小波模型与Johnson转换系统结合,可生成给定偏态、峰态的非高斯粗糙表面。提出的叁维支承面曲线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表面真实信息。定义的微凸体接触率曲线和粗糙表面非接触率曲线为未来研究粗糙表面微观接触、微观摩擦、微观磨损以及微观胶合提供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建立了考虑结点增长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和表面温升数值模型。基于共轭梯度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数值求解了接触应力、真实接触面积、结点增长率以及微凸体塑性变形。数值求解了瞬态表面温升,并考虑了结点增长和微观边界膜破裂对表面温升的影响。综合载荷作用下结点增长率随摩擦系数呈指数型上升;模型中Tabor常数与材料塑性指数有关,是影响结点增长率的重要因素;表面剪切作用使得最大Mises应力值升高以及最大Mises应力距离表面深度减小,疲劳裂纹发生源向表面靠近,这增加了表面失效发生的可能性。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由微凸体塑性变形引起的微观接触区域聚集是形成表面温度峰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基于拉曼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分析技术,实验探究了二硫化钼(MoS2)摩擦膜动态生长机制及其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拉曼光谱面扫描成像技术,得到了时变MoS2摩擦膜的生成量和空间分布;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测量了球表面磨痕处摩擦膜膜厚的演变。建立了 MoS2摩擦膜动态生长与边界润滑摩擦系数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一种边界润滑摩擦膜的减摩机制:局部生成的MoS2摩擦膜将导致微观摩擦系数的降低,当MoS2摩擦膜生成量达到阈值后,微观摩擦系数停止降低。宏观边界润滑摩擦系数取决于MoS2摩擦膜的表面覆盖率。第五部分实验研究了 MoS2摩擦膜去除行为的影响因素。油温、载荷、摩擦膜形成阶段以及润滑油成分对接触区MoS2摩擦膜的去除以及随之引起的摩擦系数上升均有影响。设计了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并测量得到了接触区MoS2摩擦膜的去除率,其去除率远高于等效的ZDDP摩擦膜去除率。摩擦初始阶段,MoS2形成率远大于其去除率,这导致摩擦系数的不断降低,而在摩擦系数的稳定阶段,MoS2形成与去除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第六部分构建了 MoS2摩擦膜动态生长模型和边界润滑摩擦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与实验测量耦合的方法,求解了微观尺度MoS2摩擦膜动态生长率。数值模拟了接触区MoS2摩擦膜动态生长过程,并预测了宏观摩擦系数。摩擦系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研究框架为微观尺度研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第七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论文创新点,对今后边界润滑动态特性的实验技术以及理论研究发展提出进一步的规划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25)
詹华,汪瑞军,李振东,王伟平[5](2018)在《边界润滑条件下薄膜碎片对W-DLC薄膜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边界润滑条件下薄膜碎片对钨掺杂类金刚石(W-DLC)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别在M50高温轴承钢和(100)晶向的Si片表面制备W-DLC薄膜,并且采用刻蚀法去除Si获得W-DLC薄膜碎片。采用Raman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薄膜和碎片的结构,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叁维白光干涉仪对添加碎片后的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载荷分别为2、5和10 N时,由于加入定量薄膜碎片后摩擦体系的平均摩擦因数分别增大2%、4%和10%;而载荷由2 N提高到5 N和10 N时,摩擦体系的平均摩擦因数从0.1277减小到0.1131再减小到0.1031。在载荷与薄膜碎片耦合作用下,薄膜的磨痕宽度、深度和体积都增大。通过磨损形貌的观察发现,W-DLC薄膜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的磨损受到了磨粒磨损机制的控制,在摩擦接触表面上呈现典型的犁沟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陈俊寰[6](2018)在《银镀层在边界润滑下的导电能力和载流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动电接触广泛地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作为电能传递的枢纽,其性能的优劣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精确度和使用寿命。由于电流侵蚀,机械磨损和电化学腐蚀的耦合作用,滑动电接触的设计极具挑战。为了实现制作工艺简单,导电能力强,坑氧化能力强及使用寿命长的滑动电接触,本文以不同工艺制备的Ag镀层为接触副,电力复合脂作为润滑剂,设计研究边界润滑下电接触副的导电能力和载流摩擦学性能。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表面相对致密的Ag镀层,银石墨(Ag/C)复合镀层以及热处理的Ag镀层,通过XRD、SEM和EDS表征不同镀层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成分组成。选用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粉末(PANI)作为多效添加剂,选用复合锂基润滑脂作为基础脂,制备新型电力复合脂,采用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3种镀层材料在干摩擦和边界润滑下的导电能力载流摩擦学性能。结果表面,纯银镀层在边界润滑下具有优异的导电能力和摩擦学性能;在边界润滑下Ag镀层的平均摩擦系数达到0.056,仅为Ag/C在相同条件下的50%,Cu的75.0%;Ag的磨损宽度仅为0.34 m,约Cu和Ag/C在相同条件下磨痕宽度的61%;Ag的平均接触电阻值为44.6mQ,略高于干摩擦(仅高出4.5%);其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主要归功于微米PANI的机械作用和摩擦反应膜的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银镀层的膜基结合力、降低内部缺陷,达到抗腐蚀能力,载流能力和摩擦学性能的进一步优化。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环保型,组织致密,表面细腻的Ag镀层(MS-Ag),与电沉积相比,MS-Ag镀层无尖端效应,组织更为细腻致密。采用PANI作为添加剂,高温聚脲脂作为基础脂制备新型高温电力复合脂。选用电沉积Ag和Ag/C镀层作为对照组,考察MS-Ag在干摩擦和边界润滑下的导电能力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MS-Ag摩擦系数和磨痕宽度最低,其磨痕宽度为0.368 mm,约为电沉积Ag的61.8%,Ag/C的71.6%;在边界润滑下,电流不仅能够起到减摩效果,还起到一定的抗磨作用,这主要归因于于电力复合脂产生的摩擦反应膜的保护作用,电流引起的摩擦表面软化作用和PAN1颗粒的微轴承作用。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本次试验摩擦磨损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推测出电沉积Ag镀层磨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国树森,曹永智,孙涛,古乐,张传伟[7](2018)在《动压马达边界润滑技术研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惯性陀螺仪表起动困难、零件磨损等问题,现阶段各国广泛采用固体润滑结合边界润滑的方式对动压马达关键零件表面进行处理。为保证边界润滑的成膜质量,需要进一步对其微观成膜机理、纳米尺度仿真及检测表征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边界润滑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边界润滑成膜机理、理论模型、基底表面状态及成膜工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边界润滑分析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近年来普遍采用的边界润滑分子动力学仿真方法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检测方法进行了较详尽的综述。通过纳米尺度理论仿真分析和纳米尺度检测表征技术,可望帮助研究学者从深层次揭示边界润滑机理,从而进一步推动边界润滑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凤维民[8](2017)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碳烟对摩擦反应膜机械性能的影响及其磨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燃油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碳烟会加剧发动机中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磨损,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尤其当活塞处于上、下止点时,这对摩擦副处于混合或边界润滑状态,碳烟所造成的磨损就更为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探明碳烟对摩擦反应膜的影响,因为摩擦反应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处于混合或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本学位论文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含ZDDP(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和不同含量碳烟的液体石蜡进行了摩擦学实验,借助现代表面分析设备分别对摩擦表面的形貌、ZDDP摩擦反应膜的分布状态以及摩擦表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为研究碳烟的磨损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了摩擦反应膜的机械性能随碳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碳烟含量的增加,摩擦表面ZDDP摩擦反应膜的厚度减小,在摩擦表面的覆盖率以指数形式降低;摩擦表面的硬度H降低,弹性模量E升高,平均H/E值以指数形式降低,且平均H/E值与ZDDP摩擦反应膜覆盖率呈线性关系。分别研究了未添加和添加3%碳烟时摩擦反应膜的机械性能随摩擦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加,不添加碳烟时的ZDDP摩擦反应膜厚度增加,摩擦表面的硬度H增大,弹性模量E稳定在170 GPa左右,平均H/E值增加;添加3%碳烟时的ZDDP摩擦反应膜厚度均匀性降低,摩擦表面的硬度H和弹性模量E出现波动,平均H/E值变化较乱;相对摩擦反应膜覆盖率和相对H/E值同步降低。分别研究了未添加和添加3%碳烟时摩擦反应膜的机械性能随载荷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未添加碳烟时的ZDDP摩擦反应膜厚度先增大再减小,摩擦表面的硬度H先增加再降低,弹性模量E稳定,平均H/E值先增加再降低;添加3%碳烟时的ZDDP摩擦反应膜厚度降低,摩擦表面的硬度H先增加再降低,弹性模量E稳定,平均H/E值先增加再降低;相对摩擦反应膜覆盖率线以线性形式降低,相对H/E值先降低再升高。碳烟的磨损机理归于碳烟的磨粒磨损作用会将摩擦反应膜刮离摩擦表面,降低摩擦反应膜对基体的保护作用,进而使摩擦表面的力学性能降低,摩擦副的减摩抗磨性能由此减弱。(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宋玉亮,孙蕾[9](2017)在《边界润滑机理在轮对压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货车轮对压装是典型的重载、慢速的、有润滑的滑动摩擦过程。基于摩擦学的边界润滑机理分析轮对压装中摩擦副的形成过程及润滑失效的机理,结合生产经验确定了轮对压装中的配件损伤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轮座直径尺寸为Ф210 mm的50钢RE2B型车轴和HESA型辗钢车轮为例,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01期)
MOHAMED,Kamal,Ahmed,Ali,FAWZY,M.H.Ezzat,侯献军,陈必成,蔡清平[10](2017)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机油污染物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Fe、Cu、Al、Pb、SiO_2固体颗粒作为机油污染物,在模拟的发动机缸套-活塞环往复运动实验台上,研究边界润滑条件下固体污染物含量和尺寸对机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机油中的固体颗粒物导致摩擦因数和摩擦功损失增加,同时增加摩擦副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摩擦因数、摩擦功损失、磨损量均随污染物含量、颗粒物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铁粒子污染物影响最大,铜次之,铅的影响最小;固体颗粒物会降低发动机性能,增加燃油消耗,为降低固体颗粒物对机油的影响,必须提高机油过滤精度。(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7年02期)
边界润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滑动轴承的实际应用中,难以避免水对润滑油的侵入污染;因此对油水乳化液的润滑研究至关重要。为探索轴承启停过程中油水乳化液的摩擦学行为及规律,研究了不同水含量对于油水混合体系边界润滑性能及磨损状况的影响。发现在含水量低于99.75%的乳化液中轴承钢间的摩擦因数与纯油润滑时相近,但磨损状况较纯油差;综合摩擦因数与磨损量测试,认为含水量为30%的乳化液,其减摩抗磨效果接近纯油润滑的情况。通过黏度和润湿行为的观测,给出了油水乳化液对于润滑作用机制的原理分析。当乳化液进入润滑接触区时,由于液下超疏水性质,水相极易被挤出接触区,而油相则趋向于在试样表面润湿,从而形成润滑油膜,起到承载和润滑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界润滑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胡亚辉,谭雁清,张立仁.边界润滑状态下机床滑动导轨磨损特性及磨损率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2].刘宸旭,陈朝浪,张继平,戴媛静.油水乳化液的边界润滑行为及机理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3].刘萌萌,白亚平,李建平,郭永春,杨忠.干摩擦与边界润滑下SiC/Al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9
[4].许迪初.边界润滑动态特性及其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詹华,汪瑞军,李振东,王伟平.边界润滑条件下薄膜碎片对W-DLC薄膜磨损性能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18
[6].陈俊寰.银镀层在边界润滑下的导电能力和载流摩擦学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7].国树森,曹永智,孙涛,古乐,张传伟.动压马达边界润滑技术研究与发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8
[8].凤维民.边界润滑条件下碳烟对摩擦反应膜机械性能的影响及其磨损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9].宋玉亮,孙蕾.边界润滑机理在轮对压装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7
[10].MOHAMED,Kamal,Ahmed,Ali,FAWZY,M.H.Ezzat,侯献军,陈必成,蔡清平.边界润滑条件下机油污染物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