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铸造不锈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锈钢,金相,缩孔,碳化物,奥氏体,相图,晶粒。
铸造不锈钢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若,田雨,杜丘,杨宁,张海军[1](2019)在《大型薄壁不锈钢转轮下环的铸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制订大型薄壁不锈钢下环铸造工艺应考虑的问题;根据不锈钢材料的铸造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对浇冒口设计、砂型(芯)用砂及浇注等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生产的大型、薄壁不锈钢下环的内外部质量均达到了订货要求。(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9-10-28)
童自谦,唐庆伟,周黎明[2](2019)在《不锈钢水轮机转轮体铸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材质为SCS1转轮体的铸造工艺方案,针对该材料易沿晶界析出δ铁素体的凝固特性,优化成分组合,设计合理Cr/Ni当量比,有效地避免铸件的裂缝、铸件脆性等缺陷。生产的铸件经力学性能及无损探伤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东芝公司技术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阳,张威,王琦,曾莉[3](2019)在《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图计算、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种类、析出规律和形貌。结果表明:0.1C-18Cr-1Al-1Si在平衡状态下平衡相由铁素体相、α-Cr相、AlN相、M_7C_3相、M_(23)C_6相等组成;随着温度降低,M_(23)C_6相中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e含量逐渐降低,Cr含量逐渐升高;M_(23)C_6相具有复杂面心结构,M_7C_3晶体结构为正交结构;AlN为密排六方结构,密排面为(0001),密排面的面间距d=0.476 nm。(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邹杰,孙兰,王伟,屈志[4](2019)在《消失模铸造生产不锈钢的碳缺陷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失模的生产过程中,常存在局部增碳、表面增碳、体积增碳等不同情况。铸钢件的增碳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相同钢液成分的不同铸件,相同铸件的不同部位增碳量也是不同的。根据消失模铸造工艺特点以及相关文献,对铸件增碳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整理,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便应用于实际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连,李宠,王雪东,夏立军,杨继伟[5](2019)在《冷却速度对CAP1400核主泵泵壳用奥氏体不锈钢铸造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M、SEM和EPMA手段分析了CAP1400泵壳用奥氏体不锈钢在1480℃重熔后以不同速度冷却至1340℃后水冷的凝固组织,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铁素体相分数及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AP1400泵壳用奥氏体不锈钢重熔后的凝固组织主要由奥氏体相和残余δ铁素体相组成。凝固速度越快,残余δ铁素体相含量越多,奥氏体含量越少,且粗大的奥氏体相变得更为细小。在同一凝固速度下,δ铁素相中Cr、Si、Mo、Mn元素含量均高于奥氏体相。随着凝固速度的加快,δ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中的Cr含量升高,而Ni、Si、Mo、Mn含量的波动幅度较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7期)
金洋帆,臧其玉,张拓,杨弋涛[6](2019)在《Cr13系铸造马氏体不锈钢铌和碳的合理配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铌作为常用的微合金元素,常被用于细化晶粒、改善钢的强度与韧性,而在不锈钢中关于铌与碳化物质量分数的定量关系以及铌和碳的合理配比的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通过对不同铌质量分数的1Cr13与3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碳化物质量分数等进行观察和测量,总结出了比较合理的C-Nb关系式以及这两种元素对碳化物质量分数的影响的定量关系,并结合文献提出了铌元素对Cr13系列马氏体碳化物沉淀的影响原理。结果表明,铌会促进碳化物的沉淀并改变碳化物的成分(碳化物中出现铌元素),并且随着铌质量分数的增加,Cr13系列马氏体不锈钢中的碳化物都出现了指数型增长。得出Cr13系列马氏体不锈钢中碳化物的质量分数与碳和铌的质量分数存在指数型关系,同时合理的C-Nb关系配比呈线性。(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3期)
陈聪,汪选国[7](2019)在《热处理对离心铸造高铬铸铁-不锈钢双金属管界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处理对离心铸造高铬铸铁-不锈钢双金属管界面结合情况有重要影响。对双金属管进行不同热处理,利用电子探针技术观察双金属管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对复合界面进行Cr、C等元素的线扫描;利用洛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测量复合界面处的硬度;利用万能试验机对双金属管做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高铬铸铁与不锈钢的硬度过渡区域较小,硬度变化比较剧烈;复合界面附近发生了很明显的元素扩散;淬火并高温回火对双金属管是较适合的热处理工艺。(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4期)
孙建宇[8](2019)在《精密铸造304L不锈钢晶粒度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精密铸造304L不锈钢晶粒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根据金相检测的基本步骤,从样品制备、腐蚀到晶粒度测量分别进行方法研究,其中腐蚀液的选取与金相组织评价是课题的关键。在腐蚀液的调研和验证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最终确定了腐蚀液的配方和操作方法,并对不锈钢晶粒度进行了测定。方法精密度达到5. 25%。(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07期)
黄静,马原,王明杰,王晔,吉泽升[9](2019)在《精密铸造0Cr17Ni4Cu3Nb不锈钢航空发动机零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值模拟分析技术,采用正交试验和试验验证对熔模铸造ZG0Cr17Ni4Cu3Nb不锈钢航空发动机尾部搭接件中的缩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浇注温度、浇注速度和铸型温度对缩孔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浇注温度对铸件缩孔影响最大,其次是型壳温度。结合数值模拟对该铸件的浇注系统进行了优化。通过实际浇注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并试制出了合格的铸件。优化后的工艺方案:左右两侧的内浇口对称布置,浇注温度为1 560℃、浇注速度为320mm·s~(-1)、型壳温度为920℃。(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2期)
陈亚涛,钟玉平,郭绪镇,李镜银[10](2019)在《双相不锈钢导叶体铸造工艺设计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叶体是喷水推进装置中动力系统的关键部件,具备典型的大型薄壁复杂曲面结构特点,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重量公差等级高,相比例控制严格,组织要求高度致密,铸造难度极大。通过合理设计铸件的浇、冒口工艺和激冷系统,借助国际先进的3D打印技术打印砂芯,控制合金成分和固溶温度以及采用AOD精炼炉精炼等措施,导叶体铸件一次性铸造成功,质量符合控制规范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铸造不锈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一种材质为SCS1转轮体的铸造工艺方案,针对该材料易沿晶界析出δ铁素体的凝固特性,优化成分组合,设计合理Cr/Ni当量比,有效地避免铸件的裂缝、铸件脆性等缺陷。生产的铸件经力学性能及无损探伤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东芝公司技术标准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铸造不锈钢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洪若,田雨,杜丘,杨宁,张海军.大型薄壁不锈钢转轮下环的铸造[C].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9
[2].童自谦,唐庆伟,周黎明.不锈钢水轮机转轮体铸造工艺研究[J].铸造技术.2019
[3].李阳,张威,王琦,曾莉.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研究[J].铸造技术.2019
[4].邹杰,孙兰,王伟,屈志.消失模铸造生产不锈钢的碳缺陷及防治措施[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9
[5].刘连,李宠,王雪东,夏立军,杨继伟.冷却速度对CAP1400核主泵泵壳用奥氏体不锈钢铸造组织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6].金洋帆,臧其玉,张拓,杨弋涛.Cr13系铸造马氏体不锈钢铌和碳的合理配比关系[J].钢铁.2019
[7].陈聪,汪选国.热处理对离心铸造高铬铸铁-不锈钢双金属管界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8].孙建宇.精密铸造304L不锈钢晶粒度检测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9
[9].黄静,马原,王明杰,王晔,吉泽升.精密铸造0Cr17Ni4Cu3Nb不锈钢航空发动机零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10].陈亚涛,钟玉平,郭绪镇,李镜银.双相不锈钢导叶体铸造工艺设计及实践[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