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1]2011年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价联合手术治疗多器官复杂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总结我院自1998-2008年收治的单纯抗包虫药物治疗的共269例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通过排除和纳入标准,分别对服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剂的包虫病患者进行分析,共排除51例,纳入符合病例218例。依据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及血清学化验结果对比分析两组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回顾分析近年阿苯哒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的26例复杂肝泡型包虫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同的病例纳入标准,分别对单纯进行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的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及姑息手术后再行药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总结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收治的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7年临床随访资料,通过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手术治疗多器官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在纳入临床分析的218例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①短期疗效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比较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9%,49.1%;28.44%,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67)。阿苯达唑脂质体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②长期疗效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1.8%,49.0%;54.16%,20.58%,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1)。阿苯达唑脂质体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亦明显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③分组不同包虫类型疗效比较,短期疗效分析比较,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单囊型、多子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的总有效率均优于阿苯达唑片剂组(P<0.05);长期疗效分析比较,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单囊型、多子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的总有效率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不同包虫类型疗效比较,叁种包虫类型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单囊型:T-ABZ组短期为50%,56.6%,长期为58.3%,70%;L-ABZ组短期为47.3%,92.1%,长期为79.3%,96.5%;多子囊型:T-ABZ组短期为8.7%,35.1%;长期为28.5%,69.0%;L-ABZ组短期为12.2%,65.3%,长期为35.9%,84.3%;内囊塌陷坏死型:T-ABZ组短期为33.3%,61.9%,长期为70%,100%;L-ABZ组短期为61.5%,76.9%,长期为50%,100%。单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与多子囊型比较则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安全性评价中,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两组药物治疗后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2/108),12%(14/109),二者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相同纳入标准入选的26例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其中13例给予阿苯达唑脂质体单纯药物化疗,13例患者行姑息手术后再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进行化疗,经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8335),其中19例长期患者经过长期的阿苯达唑脂质体的药物化疗随访,至今病例健康存活;3)17例合并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根治性肝切除3例、肺切除1例,8例给予单纯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疗效良好。1例肺转移姑息行肝移植并术后化疗;另1例肝移植术后继发肺、脑转移行化疗,疗效良好;3例因胆道或脑内病灶并发症行姑息手术,辅以化疗。17例中1例开颅术后2年因严重颅脑并发症死亡。另有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半年后死亡。多器官泡型包虫病因存在两个以上脏器的受累,临床确诊较为复杂,而且可手术根治病例极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带来巨大的困难。结论:1)阿苯达唑片剂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包虫药物,疗效肯定,阿苯达唑脂质体是阿苯达唑的新剂型抗包虫药物,毒副作用小,吸收好,具有控制释放、减慢药物降解和被动靶向作用等优点,本研究中在对囊型包虫病的不同类型均显示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短期及长期疗效的比较,临床疗效在有效率及治愈率上均明显优于阿苯达唑片剂。在囊型包虫病中的多子囊型包虫,对于阿苯达唑片剂和阿苯达唑脂质体的药物疗效均差于单囊型和内囊塌陷坏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而无论是阿苯达唑片剂组还是阿苯达唑脂质体组,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均较低,有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从而根据试验结果认为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囊型包虫病;疗效显着,安全性高,为包虫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2)阿苯哒唑脂质体口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同时,通过两组病例的比较,单纯的阿苯哒唑脂质体的药物化疗与姑息手术后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的化疗,这两种复杂病例的治疗方式可能无临床差异,但无论此类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是否行姑息手术治疗,有效长程的化疗都应作为必要的治疗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3)多脏器泡型包虫病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外科治疗多难以根治,手术仅为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姑息手术治疗多脏器的泡型包虫病,是积极有效的,在手术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患者生存期,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李海涛, 柯山, 邵英梅, 杨文光, 温浩[2]2004年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综合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 ,并进行安全性考察 ,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临床治疗了 66例包虫病患者 ,其中囊型包虫病 5 6例、泡型包虫病 10例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 10mg·kg-1 ·d-1 ,一天两次 ,连续服用 ,疗程 3~ 12个月 ,通过影像学指标观察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动态随访 3~ 2 4个月。按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判断疗效 ,并对单囊型及与多子囊型以及原发、复发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共治愈 2 0例 ( 2 0 /66) ,治愈率为 3 0 . 3 %;有效 2 9例 ( 2 9/66) ,有效率 43 . 9%;部分有效 10例 ( 10 /66) ,部分有效率 15 . 1%;无效 7例 ( 7/66) ,无效率 10 . 6%;总有效率为 89. 3 %( 5 9/66)。其中 ,单囊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多子囊型 ,但二者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 (P <0 . 1) ;而原发、复发病人的治疗阿苯达唑脂质体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 1) ;泡型包虫病患者 ,约 5 0 %病例临床疗效明显。在安全性观察中 ,主观症状阳性率为 13 . 6%( 9/66) ,生化指标阳性率为 12 . 1%( 8/66)。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抗包虫病新药剂型 ,具有疗效较高 ,低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李海涛[3]2003年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指标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考察,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治疗66例包虫病患者,其中囊型包虫病56例(多脏器并发15例),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10mg/kg·d,一天两次,连续服用;泡型包虫病10例(多脏器并发3例),常规口服剂量为10mg/kg·d,疗程3—12个月,通过影像学指标动态随访观察,并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动态随访3—24个月。按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判断疗效,并对单囊型及与多子囊型以及原发、复发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6例患者中,治愈20例(20/66),治愈率:30.3%;有效29例(29/66),有效率:43.9%;部分有效10例(10/66),部分有效率:15.1%:无效7例(7/66),无效率:10.6%;总有效率:89.3%(59/66)。其中,囊型病例分析中,单囊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多子囊型,但二者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对于原发、复发病人的治疗阿苯达唑脂质体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泡型包虫病患者,约50%病例临床疗效明显:在安全性观察中,主观症状阳性率为13.6%(9/66),多为胃部不适,腹泻等症状且可迅速缓解,而不影响治疗;主要检测指标阳性率为12.1%(8/66),主要为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异常,多可自行恢复。至今在本系列治疗随访中尚未发现肾功损害及血象异常者。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抗包虫病新药剂型,具有疗效较高,低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谢增如, 刘大鹏, 乌米提, 温浩, 阿德力[4]2007年在《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对骨包虫病的疗效。方法将20只已确认感染骨细粒棘球蚴的子午沙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A组为对照组,B、C、D 3组为给药组,给药组采用阿苯达唑脂质体混悬液经口灌胃100 mg/kg.d,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30、609、0 d处死给药组动物,测定血液和包虫囊液中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于90 d处死对照组动物;对骨包虫病变进行大体及镜下观察;取完整肝脏和肾脏,制备光镜病理切片进行观察。结果经口灌胃连续治疗30 d后,血液中的平均药物浓度及囊内药物浓度基本稳定,统计分析血液中的平均药物浓度和囊内药物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60、90 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囊内平均药物浓度(平均为0.494 mg/L)为血药浓度(平均为5.023 mg/L)的1/10。骨包虫囊继续生长,囊肿表面光滑,色清亮,张力高,形态正常,病理切片观察包虫囊生发层和角质层无改变。但角质层偶有钙化。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无病理形态改变。实验期内未观察到阿苯哒唑脂质体药物本身有明显不良作用。结论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对骨包虫病没有明确治疗效果。
木合拜提[5]2006年在《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肺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X线平片、CT、MRI检查方法,随访与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肺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药物治疗肺包虫病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方法:18例肺包虫病患者,服用阿苯达唑脂质体(Albendazole Liposome,L-ABZ)口服液10mg/kg,2次/d,连续服用3-12个月。服药前及服药后定期进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病变大小、形态学及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时观察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表现。通过治愈、有效、部分有效、无效四个不同状态的判断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18例包虫病患者服药治疗1-3疗程后影像学出现明显退行性改变,其表现为:(1)包虫囊肿变性、囊液吸收呈空洞7例;(2)病灶体积缩小12例;(3)病灶消失、数目减少2例;(4)囊肿实变、病灶密度不均匀增高10例;(5)囊肿破裂、皱缩、内囊塌陷5例;(6)病灶出现钙化6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肺包虫病有肯定的疗效,特别是对于临床不宜手术或者有过多次手术病史和多发性包虫囊肿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很好的显示包肺包虫囊肿的特征改变,有助于了解治疗前后病灶形态特征和病理演变过程,对肺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程时磊[6]2017年在《藏药砂生槐总生物碱对肝泡型包虫病模型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利用中藏药多组分、多靶位且中藏药资源丰富等特点,研究新型包虫病治疗药物,配合手术清除残余的棘球绦虫,减小副作用,达到低毒、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顺应性的目的。方法:健康昆明小鼠70只,体重18-20g,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组60只,阴性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充分混匀原头节稀释悬浮液0.3ml(4500枚/只),阴性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SPSS0.3ml,于温度18-22℃,湿度50-60%的环境饲养3个月后。实验组60只模型小鼠二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6组(阳性对照组,砂生槐低、中、高剂量组,阿苯达唑药物组,阿苯达唑+砂生槐药物组),各10只,雌雄各半。砂生槐低、中、高剂量组按8mg/kg.d、12mg/kg.d、16mg/kg.d给药,阿苯达唑组按20mg/kg.d给药,混合药物组(阿苯达唑+砂生槐药物组)按10+8mg/kg.d给药,阳性对照组SPSS灌胃。连续给药30天。各组小鼠称重,眼部消毒后摘除眼球取血,3000r/min离心,取血清4℃冰箱储存备测;取血后小鼠处死取胸腺、脾脏、包囊称重。计算其胸腺指数(胸腺指数=胸腺质量/小鼠体重*100%)、脾脏指数(脾脏指数=脾脏质量/小鼠体重*100%)、抑囊率(抑囊率=(阳性对照组囊肿-药物组囊肿)/阳性对照组囊肿*100%)。各免疫因子参照说明书绘制各指标标准曲线,测定各指标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各指标含量。结果:胸腺指数分析示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胸腺指数有降低的趋势,同时经砂生槐生物碱治疗后,恢复效果明显;而阿苯达唑治疗和阿苯达唑、砂生槐生物碱混合治疗效果不及砂生槐组效果,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脾脏有代偿性增大的趋势,其中联合用药组脾脏增加最明显,但差异不显着(P>0.05)。棘球蚴囊重分析示砂生槐生物碱及阿苯达唑均能抑制包囊的生长,但阿苯达唑组及联合用药组囊肿抑制率最明显,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升高,且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变化差别显着(P<0.05)。经药物治疗后,除阿苯达唑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依旧升高,其他各组均有所降低,特别是混合药物组降低最明显,但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2相对降低,并且感染前后差异显着(P<0.05),用药后IL-2水平恢复,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且砂生槐组恢复均低于阿苯达唑组,差异显着(P<0.05),联合用药后恢复水平提高,与阿苯达唑组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6水平升高,用药后IL-6水平恢复,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各用药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10水平降低,用药后各组均有所恢复,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IgE分析示,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gE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用药后各用药组IgE水平均有所恢复,且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异显着(P<0.05)。TNF-α分析示感染前后及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感染棘球蚴病前后及用药前后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等因子均可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作为今后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评价指标。砂生槐生物碱其多组分、多靶位、低毒、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顺应性等特点,有助于棘球蚴病的治疗,尤其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不仅可提高疗效,同时更有助于降低其肝毒性,保护模型动物肝功,所以联合用药时今后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研究的重点。
辛奇[7]2014年在《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基因表达谱分析及抗包虫药物筛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Echinococcus)后绦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而引起的严重疾病。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同时有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的包虫病。阿苯达唑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包虫病药物,但是该药肠道吸收率差,其只能抑制寄生虫生长,而不能有效杀灭寄生虫,患者必须长期大量服用该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其平均治愈率仅有30%,并且该药可引起多系统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ADR),如脑炎综合征(急性脱髓鞘脑炎)、消化功能紊乱、急性肝损伤、癫痫、溶血性贫血、肾衰、过敏性休克、严重药疹等。另外,持续几十年的使用,包虫对阿苯达唑产生耐药性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因此,寻找或开发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小的包虫病治疗新药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当务之急。新的治疗药物的研制有赖于对寄生虫虫体生物学的全面解析。目前,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multilocularis)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另外Genbank (NCBI)数据库中亦包含了多条来源于E.granulosus和E.multilocularis原头节和生发层组织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quence Tag, EST)。包虫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完全解析虫体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寻找或开发新的抗包虫病药物的进程。在包虫生活史中,通过人为阻断或抑制虫卵入侵至虫卵成熟之间的任何发育阶段,都具有控制或减轻病情和阻断传播的实际意义,包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如虫卵、幼虫、成虫等均可作为包虫病药物作用的靶标。吕刚等人构建了E.granulosus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这为开展对E.granulosus成虫阶段基因的研究和筛选、分离、鉴定E.granulosus生长发育关键分子及潜在药物靶点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法:对己成功构建的E.granulosus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进行大规模5'EST随机消减测序,注释所获得的高通量数据,对EST进行功能分类及代谢途径分析,在已有的包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基础上,分析E.granulosus生长发育关键分子及潜在药物靶点。结合已有物种糖酵解及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筛选E.granulosus中参与该两条代谢途径的部分重要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所获得的E.granulosus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EgHK)和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的全长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BL21-pET30a-EgTAL和BL21-pET30a-EgHK原核表达质粒,进行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研究其酶学特性。将纯化EgHK和EgTAL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获得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blot方法鉴定蛋白,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EgHK和TAL在细粒棘球蚴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选取多种糖酵解途径酶抑制剂,如3-溴丙酮酸(3-Bromopyruvate)、氯尼达明(Lonidamine)、2-脱氧葡萄糖(2-Deoxy-D-glucose)、氯舒隆(Clorsulon)、2,6-二羟基萘(2,6-dihydroxynaphthalene)、草氨酸钠(Sodium oxamate)、6-氨基烟酰胺(6-aminonicotinamide)、奥硝唑(Ornidazole)以及磷酸戊糖代谢途径抑制剂羟基硫胺素(Oxythiamine chloride hydrochloride),同时选取中药蛇葡萄素,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其抗细粒棘球蚴和泡球蚴的作用。建立小鼠泡球蚴感染模型,连续六周口服给予小鼠3-溴丙酮酸治疗,评价其抗泡球蚴效果。通过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利用MTT比色法分析比较3-溴丙酮酸、蛇葡萄素以及阿苯达唑对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另外以BALB/c小鼠为模型,口服给予有效抗包虫治疗剂量的3-溴丙酮酸和阿苯达唑六周后,通过检测肝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组织病理镜检分析其对小鼠正常肝脏和肾脏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从E.granulosus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随机挑选克隆进行测序,共得到了1560条unigenes,与NCBI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发现了155条E.granulosus特有的新基因。将Unigenes利用国际标准分类体系Gene Ontology (GO)进行分类后,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结合活性”(Binding)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分别为23.33%和3.45%。将Unigenes经过KEGG注释,发现了227条代谢途径,分析可见糖酵解途径的基因表达丰度较高,提示该途径中的基因可能作为潜在的抗包虫药物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表明EgHK和EgTAL有一系列重要的药靶特征。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EgHK和EgTAL分别以包涵体和可溶性形式表达,经过Ni离子亲和层析柱得到了高纯度的蛋白。用纯化的EgHK和EgTAL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较高滴度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鉴定表明重组蛋白EgHK和TAL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显示EgTAL及EgHK在原头节及囊壁组织均广泛表达。在众多的糖酵解抑制剂当中,己糖激酶抑制剂3-溴丙酮酸抗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最强,在作用浓度为40μM时,其作用强于阿苯达唑(P<0.05)。3-溴丙酮酸通过口服途径治疗泡球蚴感染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与未治疗组相比,泡球蚴组织囊块湿重明显减轻(P<0.05)。不同浓度的3-溴丙酮酸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重组EgHK蛋白的催化活性,表明3-溴丙酮酸是通过抑制E.granulosus的HK而发挥抗包虫作用的。中药蛇葡萄素也显示了较好的抗包虫作用,浓度为160μM时,作用7天后原头节存活率为1.5%,该作用效果与40μM阿苯达唑相当。蛇葡萄素浓度为400μM、800μM、1000μM时,抗泡球蚴作用明显强于40μM阿苯达唑(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3-溴丙酮酸和蛇葡萄素对人正常肝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在有效抗泡球蚴作用浓度下,阿苯达唑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大,3-溴丙酮酸和蛇葡萄素的毒性作用小于阿苯达唑。BALB/c小鼠体内毒性实验表明3-溴丙酮酸和阿苯达唑在有效抗泡球蚴作用浓度下对肾脏功能无明显影响,阿苯达唑可引起较严重的肝组织损伤,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为148.000士27.475U/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AST值(115.500±18.355U/L)(P<0.05),病理组织镜检呈慢性肝炎样变,而3-溴丙酮酸则未引起明显的肝脏损伤。结论:本研究首次完成了对E.granulosus成虫cDNA文库EST的分析,丰富并发展了E.granulosus基因组学的研究,为寻找或开发抗E.granulosus新药物奠定了基础。通过对E.granulosus基因组信息的挖掘,研究了其高丰度表达基因EgHK和EgTAL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揭示了其作为潜在药物靶标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糖酵解以及磷酸戊糖途径抑制剂,同时选取中药蛇葡萄素,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其抗包虫效果。糖酵解酶HK抑制剂3-溴丙酮酸和蛇葡萄素具有较好的抗棘球蚴和泡球蚴作用,并且初步研究表明3-溴丙酮酸毒副作用小于阿苯达唑,3-溴丙酮酸和蛇葡萄素有望成为抗包虫候选新药物。
参考文献:
[1].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临床研究[D]. 李海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1
[2].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J]. 李海涛, 柯山, 邵英梅, 杨文光, 温浩. 地方病通报. 2004
[3].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D]. 李海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4].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J]. 谢增如, 刘大鹏, 乌米提, 温浩, 阿德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7
[5].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肺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随访[D]. 木合拜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06
[6]. 藏药砂生槐总生物碱对肝泡型包虫病模型免疫指标的影响[D]. 程时磊. 青海大学. 2017
[7].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基因表达谱分析及抗包虫药物筛选[D]. 辛奇. 兰州大学. 2014
标签: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论文; 包虫病论文; 脂质体论文; 阿苯达唑论文; 肝肾囊肿论文; 包虫论文; 棘球蚴病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