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文化论文-李蕴硕

经济法文化论文-李蕴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法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经济法保护

经济法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蕴硕[1](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开始有了崭新的认识,并逐步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风俗习惯多样,悠久的历史文化衍生出了一大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使其受到市场的追捧和青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从单一化的“静态”保护,发展为“动态”的开发性保护,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道路。然而,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深入,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例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价值偏差、作为“非遗”的经营主体对其不恰当开发以及传承人后继力量不足等问题都遏制了“非遗”的发展与保护,怎样从本质上处理“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从经济法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两方面的论述提出经济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并分析研究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经验,得出经济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最后,笔者试图通过规制政府干预权、转变政府职能、财税、金融、反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路径。在研究体例上,全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遗”的基本概述。首先,从“非遗”的产生演变着手,简述了“非遗”的由来,通过多角度对“非遗”的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并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最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并阐述两者的关系,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并引出现有保护中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经济法问题分析。首先,从宏观上阐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其次,以贵州为例从微观上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归纳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经济法分析,找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第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法保护分析。从经济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论述经济法学在市场和政府双失灵情况下所具有的优势。并进一步,简述经济法学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法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法保护的理论基础,如此,用经济法学的视角从现实和理论基础两方面强调“非遗”的保护。借鉴国外“非遗”保护的现有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保护经验。第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的路径。从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制政府干预权、市场监管、财税、金融、反不正当竞争等经济法手段构建起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路径,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6-10)

黄浩洋[2](2019)在《论经济法下的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防城港市瑶族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逐渐深入人心。但过度商品化带来的文化失真、庸俗化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步显现,亟需经济法这一有力抓手,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市场进行调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作为西南边陲重镇,靠山、靠海又沿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自古便是各族迁徙集聚的重要节点,瑶族作为防城港市4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文章以此作为研究个案,研究经济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认为经济法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应与时俱进,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力量。(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郑海英[3](2018)在《经济法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始扶持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但是他们大多没有认识到经济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盲目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必须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和经济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入手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重点考虑经济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相关措施,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付世秋[4](2017)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法激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民族性、稀缺性、价值性等特点。目前,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不利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政府适当干预原则、社会本位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并综合运用财政激励制度、税收激励制度、金融激励制度等,以保障民族地区市场主体的预期利益。(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单飞跃[5](2017)在《中国经济法的文化解释——一个现代法命题与传统文化间的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法既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孕育经济法的深厚土壤。受文化的浸染,中国经济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本民族的民族特质,在横向展开上表现为经济法独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个性,在纵向发展上表现为经济法具有巩固民族文化、解决民族问题的功能。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构成了经济法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法可以相互沟通并且内在契合,大一统思想、入世哲学、忠信思想、正义谋利思想、和合主张在文化意义上能够与中国经济法达致沟通和理解,对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理念、干预主张、合作思想、正当利益观念、和谐与秩序追求发生着深刻的文化影响。中国经济法作为对积极国家的历史文化回应,具有更接近中国文化的法律模式意义。(本文来源于《法治现代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郑俊果[6](2016)在《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法哲学——中国经典文化在经济法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西方经济法治文化的差异分析随着西方市场经济在"机会均等、形式正义"法治观念下,竞争输赢、优胜劣汰导致的马太效应、二级分化、经济危机,开启了经济法以"社会本位、整体利益,结果均衡、实质正义"为价值理念,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制、(本文来源于《经济法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苗会[7](2015)在《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逐步提上日程。专业基础课"经济法"是对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主体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该门课程为依托,通过转变法治观念,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增强法治意识;重置法律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法治基础设施,形成法治品牌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校园等方式,分析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9期)

单飞跃,张玮[8](2015)在《为什么是大陆法系传统国家——经济法文化现象的考察与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选择偏好直接制约了不同国家对待经济法的态度与立场。经济法法律现象普遍有迹可循,但如果以严格的"经济法"语词为标准来识别经济法文化,那么只在大陆法系传统国家存在有经济法文化现象。面对经济生活中的危险力量,两大法系采取了不同的预防机制和法律准备,英美法系国家利用灵活机动的宪政机制与司法传统来化解这种危险,而大陆法系国家则选择了事前立法的经济法防控机制。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划性立法活动与法律整理习惯塑造了经济法部门的轮廓,而职业法学家群体则以对经济法概念、学说、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解释,以及参与经济法立法等方式,推动了经济法文化现象在这些国家的生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财经法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腊梅,李旭鹏,张真真[9](2015)在《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经济法本身具有多元法律文化的特点,因此,国际经济法教学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以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其价值取向。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以多元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其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在教学中随时渗透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批判性跨文化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期刊2015年01期)

陈勇[10](2014)在《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法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产业”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各个国家及其相关研究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以及概念的定义都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国内外对文化产业概念给出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在性质上不只是单纯地传播文化,也不只是单纯地盈利,而是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盈利以及在进行盈利的同时传播文化,所以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兼具传播文化和盈利为双重目的的行业及相关活动。文章以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落脚点,试图从经济法视角入手,力图对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具有一定见解性的建议和措施,设计出有力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支持建议,以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章认为:要发挥经济法律制度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先要弄清经济法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必要性,所以文章在论述了我国文化产业以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市场、政府等视角阐述了经济法对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其次,文章提到要更好地发挥经济法律制度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就要从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现状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法制度状况等方面出发,从整体和局部把握好目前我国及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现状及不足。另外,文章试图从国外发展文化产业法律制度中寻找出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法借鉴。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法对策建议,首先阐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经济法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经济法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法社会本位原则等。其次通过采取制定文化产业基本法、完善文化产业各部门法、提高立法层次、协调我国文化产业的各相关法律措施等来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进而提出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市场管理、金融、投资等经济法律制度,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4-06-13)

经济法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逐渐深入人心。但过度商品化带来的文化失真、庸俗化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步显现,亟需经济法这一有力抓手,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市场进行调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作为西南边陲重镇,靠山、靠海又沿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自古便是各族迁徙集聚的重要节点,瑶族作为防城港市4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文章以此作为研究个案,研究经济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认为经济法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应与时俱进,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法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蕴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路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2].黄浩洋.论经济法下的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防城港市瑶族为对象[J].法制与经济.2019

[3].郑海英.经济法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8

[4].付世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法激励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

[5].单飞跃.中国经济法的文化解释——一个现代法命题与传统文化间的沟通[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

[6].郑俊果.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法哲学——中国经典文化在经济法中的体现[J].经济法研究.2016

[7].苗会.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8].单飞跃,张玮.为什么是大陆法系传统国家——经济法文化现象的考察与解释[J].财经法学.2015

[9].王腊梅,李旭鹏,张真真.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

[10].陈勇.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法思考[D].吉首大学.2014

标签:;  ;  ;  ;  

经济法文化论文-李蕴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