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代洛川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洛川县,清代,因子,土地利用,效应,环境,论文。
清代洛川县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娟[1](2003)在《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因为它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变化最直接和主要的驱动因子。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陕北最主要的粮食产地,其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经济有其独特的发展演变轨迹。本文通过对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过程及其变化的恢复,分析引起这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从而完成历史时期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系统机制的研究,提出对现代土地利用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为现代土地利用提供历史借鉴。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其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原带。利用现代对洛川县土地类型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地貌地形将清代的土地资源粗略分为四种类型:塬地、坡地、川地和丘陵山地,并理清各类型的分布。 第二部分 清代洛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利用方志资料对清代洛川县的土地利用的叁个类型:农地、林地、草地的利用广度和深度进行恢复。重点从农作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分析农地利用的深度。选取历史横剖面的方法,将整个清代洛川县的人口和耕地分为四个阶段,即顺治时期的下降期、雍正-康熙时期的恢复期、乾隆-道光时期的增长期以及同治以后的下降期,以顺治十七年(1611)、乾隆元年(1736)、道光叁年(1823)和宣统元年(1909)作为各阶段的代表,经过对史料的鉴别和处理,以图表的方式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得出的具体结论是:清代洛川县的塬地和坡地为农业栽培植被所覆盖,由于土地垦殖而经历了一个草林植被—农业植被—草林植被的变化过程。有清一代,洛川县土地覆盖变化是为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所驱动,土地覆盖变化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响应。 第叁部分 洛川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很多,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当某些因素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它们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恒定的,我们可以不去考虑。本文只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变量的因素,它们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相对突出而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考察了清代洛川县人口变化和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驱动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在清代洛川县,人口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垦殖政策和对外来人口的政策)加速了这种变化的实现。 第四部分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本部分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植被演替、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乏和丧失,以及山此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现象入手,对土地利用变化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变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清王朝初期,土地自然覆被率高,人地关系较为平衡;王朝中期,由于大规模的垦殖以致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失去平衡,社会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王朝后期由于回民起义,人口下降,土地垦殖率重新回升到一个较为适合的限度,土地覆被逐渐恢复。 根据以上分析论证,出于以史为鉴的考虑,对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清代洛川县论文开题报告
清代洛川县论文参考文献
[1].杨红娟.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