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考试制度真的祸国殃民吗(论文文献综述)
刘潇[1](2020)在《“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汉教英雄会”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同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面向全世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大赛。“汉教英雄会”首次尝试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考核国内及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其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业界人士展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成果,推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各培养院校之间的交流以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两届“汉教英雄会”都由中国教育频道进行实况转播,这些视频资料可以作为分析国内及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的珍贵语料。本文将两届比赛视频进行逐字转录,并以此为依据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提出较有针对性的看法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对象和意义,除此之外还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汉教英雄会”进行了概述,也对比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阐述了每部分赛题的考点。正文的第二、三、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了中外选手语言能力、文化常识储备及教学能力。第五部分依据第二、三、四部分的内容,将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汇聚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第六部分,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根据中外选手的表现,对其能力缺失的地方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提高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的综合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
郭伟玲[2](2019)在《楹联映射下的人文文化》文中认为本文以人文文化教育的立场,来讨论楹联那样的人文教育的。在我国古代,楹联是我国童子教育的基本功,然而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我们似乎成为了“楹联文盲”,不认识楹联的字,更不懂它所体现的知识,这不可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缺失。所以,能够念出楹联,知道楹联的用典,知道楹联的意思,是当今楹联教育的最基本的功夫。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国粹,是每个文化场所不可缺少的点缀,其内容大多都出自典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体现。读懂每幅楹联所体现的知识是我们了解这个地方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当下是科学与技术“独占鳌头”的时代,楹联这样的人文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虽说现在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楹联的关注度是日益提高,而且有关楹联的研究文献也可谓是浩瀚巨着,但是针对认识楹联的“字、句意、用典”等等面的文献并不多。我们读到的楹联,是撰写在建筑物或者石刻等上的,楹联就是这个建筑物与石刻等的精魂。譬如孔庙的楹联就是体现儒家精神的文化,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精神,孔庙建筑物本身的庄严与正气,正是与孔庙的楹联相表里的。笔者因为在福州读书,而且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气息浓厚,于是就选取能代表福州文化的孔庙、清代福州四大书院、马尾船政、林则徐祠堂、严复故居、三坊七巷、西禅寺、道观、黄氏祠堂等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每处文化发生地的结构布局、楹联文化以及教育意义来展开书写的,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去认识楹联。主要借助资料查找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来分析每幅楹联所蕴涵的人文文化,最后在这段与其说是“研究”,倒不如说是“学习”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笔者认识了之前所没有认识的“字”,学到了之前在教育中没有涉及到的东西。同时笔者深刻感受到楹联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因此笔者最后希望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认识楹联”以及读懂“楹联的意思”的习惯。在文化体系中,楹联属于人文文化,所以,笔者在论文的撰写中用英国斯诺的《两种文化》的观点,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来言说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文化人,尤其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是如何塑造人的。因为字体编辑问题,笔者在文章中统一使用简化字体。
韩丽梅[3](2019)在《《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上海1930年代相对自由、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刊物《时代漫画》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1934年1月的创刊号,一增再增,累计印数一万本,在当时一般刊物两千本的发行量,可谓数量可观。本文以《时代漫画》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定位于“文学旨趣研究”,在整理《时代漫画》漫画漫文的基础上,择取主题叙事、创作品格、精神诉求、文学论争、审美趣味等典型论题进行探讨,依次考察其在民族危机、西学东渐、现代市场化以及图像普及中的具象形式,透视1930年代文学思潮与政治动荡,凸显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社会内容与情绪。第一部分关注《时代漫画》中漫画的主题叙事。1930年代中国文坛,尤其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宏大叙事的对比下,漫画漫文显得无聊与空虚,但当摒弃了那些浅薄的、肉欲的、追求简单视觉刺激的内容之后,《时代漫画》在政治文化视域下的时事纪实、大众媒介的社会批判、摩登都市的镜像传播与民生疾苦的勾勒窥探等方面建构了主题论域。《时代漫画》所表现的社会内容与情绪是1930年代所独有的,无论是政治讽刺还是社会讽刺,其背后无不隐含着一种强烈的精神,这种精神既包含了拯救现世的民族情绪,也包含了讽喻现实的市民情感,抵御外辱、内反独裁、讽喻现实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主体意识。第二部分着重考察《时代漫画》中漫文的创作品格。本章系统梳理刊物的创作实绩,侧重分析漫文文本的内容与风格。根据作家的文学主张以及创作情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林语堂、邵洵美等论语派作家,包括姚颖、黄嘉音、徐訏、胡徇遒、海戈、曾迭、岂凡、钱仁康、何容等;二是《时代漫画》培育的“新”作家,有荆有麟、张文元、徐心芹、黄震遐、陈了平、洪鹄、江风侠等;三是以漫画家的身份广泛译介漫画理论、漫画作品,并创作漫文的作家,如王敦庆、陈静生、蓝蔚邦等。尽管他们对“幽默”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机智风趣(徐訏),有的尖锐犀利(荆有麟),有的批判鞭挞(黄嘉音),有的悲天悯人(张文元),有的轻松诙谐(王敦庆),但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鲜质素。第三部分集中讨论《时代漫画》的创编思想与精神诉求。在前两章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主要对幕后老板——邵洵美的寻美之路进行梳理,对其编辑理念与办刊实践进行探讨。邵洵美留学西方,受西方现代艺术气息的影响较重,在编辑画报时始终脱离不了唯美主义的理想化追求,开创了我国现代期刊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邵洵美不仅在《时代漫画》创刊、资金投入、复刊发行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刊物高举幽默大旗,走在贴近大众、出版创新的道路上。第四部分关注《时代漫画》的文学理念与论争。《时代漫画》是邵洵美、林语堂等文人宣扬文学理念的重要舞台,通过梳理确认,邵洵美所发表的三篇文章与汪子美刊登的两幅漫画均与邵鲁之争有关,其对于考辨二者交恶的前因后果,全面展示这一公案的整体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徐志摩与邵洵美等新月同人,矢志追随崇尚唯美主义的诗观,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源自欧美的文艺观念,附着有绅士气、贵族气,与当时“为人生”的主流文学思潮相去甚远,因而走向对立。第五部分评析《时代漫画》摄影插图的美学趣味。《时代漫画》体现了1930年代视觉艺术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吸收与发展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思想,表现出对现代艺术的宝贵探索,同时将先锋派艺术形式运用到本土化的表现实践中,呈现出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继承与超越。以张光宇和《时代漫画》为中心的漫画群体被称为“时代派”,其创作中的立体主义倾向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语言特点的共时性显现,与西方立体主义历史性发展形成了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移植和借鉴的独特对话方式。1930年代正值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与中日战争爆发的前夕,《时代漫画》在思想生产上又受到上海摩登话语与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双重影响,刊物以其绝对的杂志平台集结了当时一批上海有影响的画家与作家,实现了漫画与漫文的互动表达。尽管它的发展不能涵盖上海所有现代期刊的全貌,其讨论也不能替代其他文学期刊的探讨,但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化海派文化的研究就理应回到原初的场景中进行挖掘,否则,任何的定语都将是不确定的定语。
彭程[4](2019)在《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文中研究指明性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媒介化社会再现的重要文化景观。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媒介文化建设,他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媒介作为优秀传统性别文化和先进性别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面对当前性别文化发展的堕距性、多元性、复杂性,面对传统、现代、后现代性别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大众传媒如何在媒介性别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2,加强媒介先进性别文化的价值导向,领引新时代前进方向,是新时代赋予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从中国性别文化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性别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女神文化作为母权社会的两性存在方式只是昙花一现就被父权文化所取代。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女神文化到父权文化,无不言说着从女神到女奴的历史。男女不平等作为古老的社会存在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性别文化的主要特征。传统性别文化的父权烙印千百年来通过伦理、道德、风俗等方式根植在中国人的头脑中,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流传至今。因此,当今大众传媒领域应该增强性别敏感意识,自觉抵制封建传统性别文化的复制、生产与传播。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类两性的平等带来了曙光。现代性对传统性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性别文化,具有平等和独立意识的现代性别文化促使了女性的觉醒与解放,男女平等文化逐渐取代了不平等性别文化。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散,资本全球化、商业化浪潮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消费主义文化肆意泛滥,性别成为了媒介化社会由媒体强化的“消费”对象和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大卖点。与此同时,在性别文化处于不断的媒介建构的过程中,性别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复合体又遭遇到了后现代的挑战。于是,打破性别疆界,破除性别的二元对立,解构男权性别神话,成为后现代性别文化诉求。性别文化的多元混杂化成为当今性别文化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发展态势。媒介性别文化面临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博弈与冲突,面临着传统性别文化惯习的强势与集体无意识,面临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霸权的侵袭,媒介性别文化再现出现良莠不分,精华糟粕难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性别文化的鉴别力与判断力及取舍。于是,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至关重要。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是与改造落后性别文化和抵制腐朽性别文化的过程相一致的。媒介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与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男女平等”思想的价值引导。大众传媒要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媒介主导地位,要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媒介责任,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国家行动,加强媒介性别意识素养教育,建立媒介性别评估监督机制,完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以超前的批判意识反思传统、现代、后现代性别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腐朽,引导人类社会关系中最早最基本最普遍的性别关系走向和谐、走向自由、走向光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本论文通过对媒介性别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的媒介再现,透视出媒介性别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间的碰撞冲突以及多元并存与融合的发展态势,揭示出媒介性别文化的堕距性以及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传播战略与路径思考。
马义米[5](2018)在《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荣誉观是反映价值观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但是一些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出现荣辱错位的现象,分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潜伏着失调与混乱的危险。荣誉观总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家庭的中学生,他们的荣誉观是不同的。研究中学生的荣誉观,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及成因,进而对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誉观提出合理的建议,这对个人成长、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生的荣誉观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研究的对象。中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荣誉观?这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选取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文昌市、儋州市、琼中县和澄迈县的中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994份是有效问卷。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首先探索了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学生荣誉观具有“崇高性”和“传统性”两个积极特征,同时还呈现出“功利性”、“不合理性”、“盲目性”三个消极特征。具体结果如下:1.具有崇高性,他们以遵循热爱祖国、敬业、诚实守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为荣;2.具有传统性,他们以热爱劳动、生活节约、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这些传统美德为荣;3.功利性,他们以钱多、官大为荣;4.不合理性,他们也以仇富、仇官为荣;5.盲目性,他们以外表美、攀比、炫富、早恋等这些所谓个性张扬的方式为豪。其次,研究者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采取与学生、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家长、教师、研究者等多方位的多次调查、访谈、作品分析,并尤其选择了30多位高中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加入生活史研究等方法,力图探索中学生荣誉观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荣誉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方面,父母的价值观、教养方式、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等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学校方面,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不良的校风和班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的管理文化等都直接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同辈群体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同学的不良观念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社会的正能量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而反映在社会层面的负能量(例如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和丑恶的现象、媒体对社会负能量的推波助澜、网络上不良信息的煽动等)则都不利于中学生正确荣誉观的形成。第三,作为一项教育博士论文的研究,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研究发现还应透过教育行动研究加以正面佐证。为此,本研究在不断完善研究发现和研究结果的同时,还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用于所任教的政治课上,这一部分的教育行动研究发现:为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家庭、社会、学校等需要多方面形成正面教育的合力、共建荣誉教育或榜样教育联合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家庭育人功能的正面发挥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参与;第二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耐心的积极人生指导对于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第三是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影响力十分重要。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是社会荣誉观的晴雨表,一方面折射并反映了社会荣誉观,表现为“崇高性”与“传统性”的主流与“功利性”、“不合理性”、“盲目性”的支流并重;另一方面在不能把握宏观社会教化环境的现实情况下,微观教育环境的创设和行动仍然具备引领和改变中学生荣誉观的可能,尤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通过创设家校正面教育合力、教师对学生的正确人生指导教育、加强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等措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引导中学生正确荣誉观的养成。当然,如果能够结合宏观社会教化环境,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控制各类媒体和舆论的正能量影响力,则更有利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刘劲松,李晖,马延国,邵玫,宁聪,李一沐,于雷,宰政,张文迪,薛浩然[6](2017)在《观点交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持人:世间有千千万万条道路,有大道正道,亦有小道邪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又置身于改革强军的时代大潮中,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正道"?李晖:谈到正道,我们很容易理解为正确的道路。"正道"这个词从它的本意来说,是指所有事物正常运行的规律是指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凡是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的,
沈文银[7](2012)在《解决国考频泄题须标本兼治》文中研究说明国考频泄题,直接伤害社会底线,泄掉了正气,放大了民怨,祸国殃民。原因在于法制缺失,打击不力,管理问责机制缺陷。建议从国家层面规范国家考试行业行为,改革国家考试管理机制,整合国家考试管理机构和各类考试资源,健全司法、纪检问责机制,加快国家题库建设,积极培育社会化考试。
赖继年[8](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韩伏彬,蒋文静[9](2008)在《影视资源在高师公共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学课程为例》文中认为将影视资源引入高师公共教学课堂是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积极尝试和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影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选取的原则、呈现的时机和作用以及运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一探讨。
韩国栋[10](2006)在《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世界,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正日益增加,对人才模式的要求也将会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型转化。与此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密切。而英语作为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工具,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它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的要求和国际竞争的高度来思考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和建设问题,以期开辟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之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了解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现状,较全面的掌握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动态和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分析及建议,为提高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教学质量略尽绵薄之力。本文从学生学习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学校实施及教材建设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和社会环境影响层面展开调查,了解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基本状况,找到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进而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社会政策和教材建设等五个不同的层面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对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实施提供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帮助。
二、大学英语考试制度真的祸国殃民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考试制度真的祸国殃民吗(论文提纲范文)
(1)“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教英雄会”概述 |
第一节 选手基本情况 |
一、选手基本信息 |
二、选手院校及国籍分布 |
三、选手性别比例 |
四、选手年级分布 |
第二节 比赛内容及晋级情况 |
一、比赛内容 |
二、晋级情况 |
第三节 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一、第一届“汉教英雄会”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二、第二届“汉教英雄会”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一、语言的准确性 |
二、语言的复杂性 |
三、语言的逻辑性 |
第二节 外国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一、语言的准确性 |
二、语言的复杂性 |
三、语言的逻辑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一、“舞台考演”环节表现分析 |
二、“知识问答”环节表现分析 |
第二节 外国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一、“舞台考演”环节表现分析 |
二、“知识问答”环节表现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一、组织教学部分考查分析 |
二、语法点导入部分考查分析 |
三、语法点讲解部分考查分析 |
四、语法点操练部分考查分析 |
五、总结和作业部分考查分析 |
第二节 外国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一、组织教学部分考查分析 |
二、语法点导入部分考查分析 |
三、语法点讲解部分考查分析 |
四、语法点操练部分考查分析 |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部分考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教英雄会”中外选手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外选手语言能力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语言能力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语言能力的不同点 |
第二节 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的不同点 |
第三节 中外选手教学能力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教学能力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教学能力的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语言能力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第二节 提升文化常识储备量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第三节 提升教学能力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楹联映射下的人文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之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文之《苏东坡改对联》 |
第一节 是”苏东坡改对联“还是”苏轼改对联” |
第二节 “对联”那样的教育 |
一、对联 |
二、教科书中关于“对联”教育的曲折 |
三、《笠翁对韵》那样的教育 |
四、两个有名的对联 |
第三节 名、字与号 |
一、苏轼的号是东坡居士 |
二、两种文化之间抵牾 |
三、中国教育中“文化”的吊诡 |
第四节 对对子:有文化教养的人的德行 |
第五节 关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楹联教育 |
第六节 我的研究:“认识楹联”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科学与文化 |
一、科学 |
二、文化 |
第二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
一、科学文化 |
二、人文文化 |
第三节 楹联的概念 |
第三章 教育场所之孔庙 |
第一节 孔庙简介 |
一、孔庙称谓之演变 |
二、孔庙结构布局 |
三、孔庙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二节 孔庙的教育意义 |
一、孔庙建筑格局对现代学校格局的影响 |
二、孔庙楹联与教师精神 |
第四章 教育场所之书院 |
第一节 鳌峰书院 |
一、鳌峰书院简介 |
二、鳌峰书院的办学理念 |
三、鳌峰书院建筑的人文历史 |
四、鳌峰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二节 正谊书院 |
一、正谊书院简介 |
二、正谊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第三节 凤池书院 |
一、凤池书院简介 |
二、凤池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第四节 致用书院 |
一、致用书院简介 |
二、致用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五节 四大书院的教育像泉水那样喷涌人才 |
第五章 马尾船政文化 |
第一节 马尾船政的创办 |
第二节 马尾船政局重在学而不在造 |
第三节 马尾船政楹联文化探究 |
第四节 马尾船政学堂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巨大作用 |
一、“借才异域”的教育模式 |
二、船政学堂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三、船政学堂留学教育培养了我国近代首批多学科人才 |
第六章 名人纪念馆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第一节 林则徐的生平 |
第二节 林则徐的功绩 |
第三节 林则徐纪念馆结构布局 |
第四节 林则徐祠堂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五节 林则徐的“师夷治夷“与近代教育精神的接续 |
第七章 严复故居 |
第一节 严复生平简介 |
第二节 严复故居结构布局 |
第三节 严复故居楹联文化探究 |
第四节 从严复的“旧学”、“新知”谈“通识教育” |
第八章 古建筑群—三坊七巷—谁知五柳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
第一节 三坊七巷简介 |
一、三坊七巷概述 |
二、三坊七巷建筑布局 |
三、三坊七巷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二节 从“六子登科”谈家庭教育的文化气质 |
第九章 寺庙文化—西禅寺 |
第一节 西禅寺简介 |
一、西禅寺名字由来 |
二、西禅寺建筑布局 |
三、西禅寺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二节 佛家的“悟”与今日的读书 |
第十章 福州乌山—于山道观文化 |
第一节 道观简述 |
第二节 鼓楼区关帝庙 |
一、关帝庙简述 |
二、关帝庙楹联文化探究 |
第三节 吕祖宫 |
一、吕祖宫简介 |
二、吕祖宫楹联文化探究 |
第四节 三清殿 |
一、三清殿简介 |
二、三清殿楹联文化探究 |
第五节 天君殿 |
一、天君殿简述 |
二、天君殿楹联文化探究 |
第六节 玉皇阁 |
一、玉皇阁简述 |
二、玉皇阁楹联文化探究 |
第七节 道家的道与今日的教育精神 |
第十一章 福州连坂村黄氏宗祠 |
第一节 连坂黄氏宗祠简介 |
第二节 黄氏祠堂楹联文化探究 |
第三节 祠堂是家庭(家族)与生命的学校 |
第十二章 两种文化与楹联教育的归结 |
第一节 两种文化与楹联的显现 |
一、人文文化在楹联文化中的体现 |
二、科学文化在楹联中的体现 |
第二节 文化视野下的两种文化与楹联的一般言说 |
一、两种文化的人类学的意义 |
二、两种文化与教育和人的完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 |
1.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
1.3.1 《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 |
1.3.2 《时代漫画》与《论语》之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时代漫画》中漫画的主题叙事 |
2.1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时事纪实 |
2.1.1 绥蒙战事内的觉醒 |
2.1.2 民族危机中的抗争 |
2.2 大众媒介的社会批判 |
2.2.1 痛陈社会时弊 |
2.2.2 审视洋场新弊 |
2.3 摩登都市的镜像传播 |
2.3.1 “现代都市生活美丽的图谱”——郭建英、张英超 |
2.3.2 “残忍性的诱惑”——鲁少飞、陶谋基等 |
2.4 民生疾苦的勾勒窥探 |
2.4.1 阶级压迫下的下层市民 |
2.4.2 自然灾害中的乡下难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代漫画》中漫文的创作品格 |
3.1 论语派作家在《时代漫画》的文学姿态 |
3.1.1 清新的幽默与思辨——徐訏 |
3.1.2 都市生活的鞭挞与批判——黄嘉音 |
3.2 《时代漫画》新作家的言说特质 |
3.2.1 嬉笑怒骂皆讽刺——荆有麟 |
3.2.2 悲天悯人,图文互证——张文元 |
3.3 漫画理论家在《时代漫画》的文学呈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代漫画》的创编思想与精神诉求 |
4.1 邵洵美的寻美之路 |
4.2 邵洵美的创编思想与《时代漫画》的刊物实践 |
4.2.1 贴近大众,文化普及 |
4.2.2 提倡装饰,出版创新 |
4.2.3 回应质疑,提倡幽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代漫画》的文学理念与论争 |
5.1 邵洵美的春秋战术 |
5.2 汪子美的讽喻错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时代漫画》摄影插图的美学趣味 |
6.1 摄影艺术的认知与演进 |
6.2 插图《民间情歌》的艺术之缘 |
6.2.1 文本的选择与释义 |
6.2.2 民族性的艺术趣味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发展的表象与夹缝中生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文献研究 |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与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媒介文化 |
(二)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 |
(三)性别意识 |
(四)媒介性别文化 |
二、相关理论介绍 |
(一)传统、现代、后现代理论视域 |
(二)社会性别理论 |
(三)性别本质主义/性别建构主义 |
(四)媒介批判理论 |
第二章 中国性别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媒介传播 |
一、传统性别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
(一)母权时代女神文化的口耳传播 |
(二)父权时代不平等性别文化的古文献传播 |
(三)传统性别文化之精华 |
二、现代性别文化的产生与印刷传播 |
(一)“解放妇女”时代话语的媒介构建与传播 |
(二)“妇女解放”时代话语的媒介启蒙与传播 |
(三)现代性别文化的新语境 |
三、后现代性别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
(一)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主要观点与传播 |
(三)后现代性别文化的主要特征 |
四、结论与思考:性别文化的历史流变与多元走向 |
第三章 媒介性别文化的多元再现 |
一、影视媒介传播中的性别文化 |
(一)传统性视域下的女性形象刻板再现 |
(二)现代性视域下的女性形象影视型塑 |
(三)后现代性视域下的性别形象新表象 |
二、报刊媒介性别文化的再现——以《中国青年报》为例 |
(一)主流之音:先进性别文化的弘扬 |
(二)惯习之语:传统性别话语的再现 |
(三)不同的声音:多元性别文化的传播 |
三、网络媒介性别文化的再现——以网络新闻热点事件研究为例 |
(一)明星热点事件 |
(二)“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 |
(三)“女德班”事件 |
四、结论与思考:性别形象的迷思与文化想象 |
第四章 媒介性别文化的多元碰撞及其媒介根源 |
一、多元并存的媒介文化结构形态 |
(一)主导性别文化 |
(二)遗存性别文化 |
(三)新兴性别文化 |
二、多元冲突碰撞的媒介性别文化表现 |
(一)性别文化二元冲突的文学表达 |
(二)性别文化多元碰撞的影视彰显 |
三、多元性别文化冲突碰撞的媒介推动 |
(一)电子媒介的产生与传播特点 |
(二)电子媒介对性别文化的生产性建构 |
(三)电子媒介对性别文化的传播性建构 |
四、消费主义对性别文化的媒介利用 |
(一)消费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
(二)媒介消费主义与性别文化的结合 |
五、媒介的性别盲视与性别文化的堕距 |
(一)媒介性别文化中的父权残余 |
(二)媒介的性别盲视与集体无意识 |
六、结论与思考: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坚守性别文化主导方向 |
第五章 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传播战略 |
一、先进性别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媒介传播 |
(一)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经典文献传播 |
(二)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思想的构建传播 |
(三)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实践传播 |
(四)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妇女全面发展思想的全方位传播 |
(五)中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主要特征 |
二、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国际战略 |
(一)联合国媒介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 |
(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媒介责任 |
三、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国家行动 |
(一)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 |
(二)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行动纲要 |
四、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
(一)巩固媒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 |
(二)加强媒介的性别意识素养教育 |
(三)建立媒介的性别评估监督机制 |
(四)完善媒介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政策引导 |
五、结论与思考:唱响媒介先进性别文化主旋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
二、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时代的要求 |
三、正确的荣誉观是中学生树立“三观”的基础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荣誉 |
一、荣誉的内涵 |
二、中学生的荣誉称号 |
第二节 荣誉感 |
一、荣誉感的内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荣誉观 |
一、文献综述 |
二、中学生荣誉观的内涵 |
三、对已有文献的分析 |
第三章 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 |
第一节 崇高性:中学生以遵循核心价值观为荣 |
一、中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 |
二、中学生以敬业为荣 |
三、中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 |
四、中学生以友善为荣 |
第二节 传统性:中学生以弘扬传统美德为荣 |
一、中学生以热爱劳动为荣 |
二、中学生以生活节俭为荣 |
三、中学生以孝敬父母为荣 |
四、中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 |
第三节 功利性:中学生以钱多、官大为荣 |
一、中学生以钱多为荣 |
二、中学生以官大为荣 |
第四节 不合理性:中学生以仇富、仇官为荣 |
一、中学生以仇富为荣 |
二、中学生以仇官为荣 |
第五节 盲目性:中学生以个性张扬为荣 |
一、中学生以外表美为荣 |
二、中学生以攀比为荣 |
三、中学生以炫富为荣 |
四、中学生以早恋为荣 |
第四章 中学生荣誉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父母的家庭育人教育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
一、父母的品德决定中学生的荣誉观 |
二、父母的言行催生了中学生的荣誉观 |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参与中学生荣誉观的形成 |
第二节 学校的人生指导教育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
一、校园文化滋养中学生的荣誉观 |
二、教师塑造中学生的荣誉观 |
三、同辈群体是中学生荣誉观形成的参照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
一、官场不正之风为中学生形成错误的荣誉观提供生存的土壤 |
二、扭曲的价值观是中学生形成错误的荣誉观的舵手 |
三、非主流文化全面冲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 |
四、不良媒体强势参与中学生荣誉观的建构 |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的建议 |
第一节 父母要重视中学生的家庭育人教育 |
一、父母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
二、父母要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
三、父母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
第二节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人生指导教育 |
一、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二、要培养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
三、要加强中学生的羞耻观教育 |
第三节 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一、国家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
二、要净化媒体舆论,宣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
三、要传播社会正能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学生的荣誉观整体上是正确的 |
二、中学生的荣誉观存在消极因素 |
三、中学生的荣誉观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影响 |
四、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
二、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荣誉观研究的源泉 |
三、观念与行为存在反差 |
四、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更适合中学生荣誉观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三、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成果 |
后记 |
(8)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海军留英教育 |
二、 其他留英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
二、 留英学生统计 |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
一、 经济学与法学 |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
一、 社会评价 |
二、 政府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9)影视资源在高师公共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的意义 |
二、影视教学资源的选取 |
1.教育性。 |
2.针对性。 |
3.趣味性。 |
4.创造性。 |
三、影视教学资源呈现的时机与作用 |
1.课前运用, 引人入胜。 |
2.课中运用, 深入浅出。 |
3.课后运用, 回味悠长。 |
四、影视教学资源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1.明确教学目的。 |
2.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
3.播放适度, 短小精悍。 |
五、结 语 |
(10)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问题研究的现状与本研究的立足点 |
三、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结果 |
一、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 |
二、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三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对策分析 |
一、课程设置层面 |
二、学校管理层面 |
三、教师教学层面 |
四、社会政策层面 |
五、教材多元化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大学英语考试制度真的祸国殃民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D]. 刘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楹联映射下的人文文化[D]. 郭伟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D]. 韩丽梅. 河北大学, 2019(08)
- [4]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D]. 彭程. 吉林大学, 2019(10)
- [5]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马义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6]观点交锋[J]. 刘劲松,李晖,马延国,邵玫,宁聪,李一沐,于雷,宰政,张文迪,薛浩然. 中国边防警察, 2017(06)
- [7]解决国考频泄题须标本兼治[J]. 沈文银. 中国考试, 2012(06)
- [8]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9]影视资源在高师公共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学课程为例[J]. 韩伏彬,蒋文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5)
- [10]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D]. 韩国栋.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