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好三峡产品这把“双刃剑”(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钧[1](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刘宇[2](2018)在《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亦着重指出: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光彩。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古代家教的核心与关键。传统家训发展至明代,已进入繁荣和鼎盛时期。明代家训中所蕴含的家庭德育理论和实践方式能够为当代家庭德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借鉴与启发。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域对明代家训进行客观、辩证地勾勒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和阐述了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出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整体特征与核心内涵,本文首先通过经济因素(即自然因素、生产关系、耕读方式等)、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宗法制度等)、文化思想(即儒家文化、伦理文化、家礼文化等)以及社会风俗(即社会特征、民间教化、乡规民约等)四个方面(共计十二个因素)对明代家训的特定历史背景做出追溯。其次,对明代家训文献进行爬梳整理,概括出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读书治学之道、修身立命之道、齐家治生之道、蒙幼训女之道。再次,本文在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历史地位与时代局限加以审视的基础上,构建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转化理路——即从审视维度、思维方式、转化原则、方向定位四个视角予以阐述,并将这一价值转化的目标与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层面、家庭和社会层面。最后,结合当代家庭德育现状及现实问题,从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简而言之,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借鉴明代家训中的“陶铸德性”“仁义修养”“事必有法”“化民成俗”和“博通四书”等德育内容,来补充和完善当代家庭德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探讨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在当代存续与继承的方式方法(即体现继承性、注重民族性、彰显时代性),这为拓展中国当代家庭德育实践路径、推动家庭文明新风尚、弘扬优秀家风家教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此外,本文还具体提出了家风“场域-惯习”论,意在为构建当代家庭德育的新范式进行可行性探索与初步尝试。
刘俊宜[3](2017)在《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文中指出以城市化为时代背景,本文按照“以良法善治原理论证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后,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环境管理法治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设想”的研究思路,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解读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丰富内涵并探寻其科学立法的进路。由此希望通过中国城市综合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城市环境管理的良好法治秩序,实现城市作为和谐美好家园的图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集聚效应,城市环境管理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为此,中国正在尝试通过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达到善治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的立法问题。基于良法善治的原理,展开对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思考。从善治的角度审视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结出促进公民参与和规范行政管理是推进该立法的两个主导因素,且立法既有社会经济与法治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一些困难。面对机遇和挑战,从良法的视野提出包含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内容在内的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思路。由此认为中国不仅需要通过中央立法确立城市综合管理的法律地位,而且因为城市地域特征有差异,管理要求必然有区别,所以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地方立法更应是关注的重点。国外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法治历史久远,尤其在城市管理单行立法方面经验相对成熟。中国港澳台地区结合本土特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城市环境管理法治经验。中国大陆地区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也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大量的实践素材为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提出构建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设想,以具体城市为样本,着力探讨了地方立法框架的构建,以探寻和把握适合城市发展的立法规律。全文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作为引言,描述了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与对于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城市综合管理渊源与法律定位。面对城市环境管理问题,以城市化为背景,从城市管理发展的历史角度界定城市综合管理及其立法的内涵与性质。第三章主要是从善治的角度论证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围绕善治的民主维度与法治维度而展开相关论证。第四章主要是从良法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思路。以良法为标准,从立法的目的、原则、内容展开相关探讨。第五章主要是介绍城市环境管理的国外法治经验及中国立法应借鉴的地方。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环境善治以立法为先行。第六章主要是分析国内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现状。中国港澳台地区虽然是城市管理单行立法模式,但是它们立足本土的法制建设走出了符合自身城市环境管理需求的法治道路。中国大陆地区结合国情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努力探寻城市环境管理良法善治规律。第七章主要是从立法的角度,通过讨论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一些管理相关焦点问题发现立法需要注意的地方。选取了社会比较关注的社区自治定位、城管警察化争论、行政处罚管理实效等问题的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第八章主要是提出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设想。以统筹全局的视角提出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互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立法体系。在依法治国框架下,立法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态度去解决城市综合管理法律问题。第九章作为结语,表明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中国通过城市综合管理立法从法治的角度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文研究涉及的知识谱系以立法学为核心,涵盖法学(立法原理、立法制度、立法技术、公民权利、政府义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给付行政、行政合同等)、政治学(论辩式民主、交往理性、公民参与等)、经济学(公共选择、福利主义、囚徒困境等)、管理学(破窗效应、木桶理论、邻避效应、帕金森效应等)诸多学科理论。其主线是通过以法学为主、多学科结合思考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进路。通过研究表明:基于良法善治的立法原理,借鉴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对于保障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法律意义。
苏兴莎[4](2016)在《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文中认为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与好莱坞电影关系密切。好莱坞电影集商业和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它不仅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塑造,也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已有一定研究,但目前鲜有对这一课题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以相关史实资料和电影文本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在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中的作用,并总结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指出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发现其中有待丰富的研究空间,阐释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第二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美国历史是好莱坞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好莱坞电影从不同侧面、多种角度折射着美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并展现着其时代关注。当今,新媒体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融合成长,好莱坞电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媒体对于电影业如同一把“双刃剑”,加之其单向输出的特点,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新挑战。第二章剖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和文化内涵。好莱坞有着丰富的类型片传统,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也多种多样。现实中,好莱坞不同类型片中所阐释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部片中,我们既可窥见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又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在恐怖片、惊悚片和动作片等类型片中,常涉及暴力、性和享乐等潜在的负面元素,这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第三章阐释好莱坞机制。好莱坞机制是一种兼有多维性和灵活性的独特运作模式。首先,好莱坞电影专业灵活的制作与生产机制历经考验,满足了不同时期影业发展的需求,是好莱坞电影制作和能产性层面的有力保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好莱坞在全球市场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正在从美国的好莱坞变成世界的好莱坞。好莱坞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其成功策略备受关注。其次,奥斯卡奖寻求商业、艺术和政治间的微妙平衡,好莱坞与美国政府在互动中实现了共赢。由于奥斯卡奖和美国政府的助力,好莱坞实现了其影像的全球性扩张,把美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销到全球各地。第四章分析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兼容多民族特征,同时也是深受北美大陆自然人文环境影响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美国梦是好莱坞电影展现的重要主题,镜像中的美国梦彰显了美国人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有效建构和表达了各式美国价值观念,并在现实中极具教化影响力。美国电影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构建的关系。美国主流价值观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五章探讨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在美国价值观众多的传播渠道中,好莱坞电影成效卓着,是传播美国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好莱坞利用跨民族、跨国界的题材,吸纳其中优秀素材的养分,然后用其纯熟的制作手法和美式思维来包装电影并将其推向世界;这种“拷贝”策略获得了商业利益和美国文化传播力的双赢。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受到或多或少的抵制,但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作用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第三部分,结论。主要概括了好莱坞电影塑造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成功模式,分析了几点好莱坞电影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成功之道:1.内容为王:讲述美国成功的故事。2.全球取材,世界共享。3.创新驱动的产业和文化机制。
孙胜杰[5](2014)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质之一,它孕育了人类文明,是生命之源。在古人那里河流有着多重象征意味,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承载着人类复杂的精神蕴涵。河流作为一种原型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这些“河流”原型意象无论是从文化蕴藉还是精神内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色。论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对河流原型进行解读。从历时性角度,是对河流原型的生成及河流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呈现出的模式、特点的研究;从共时性角度,是对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及地域呈现的阐释。河流原型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在文学中通过“置换变形”的方式沟通远古与当代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变化。论文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与河流原型相关的作品,总结出生殖原型、阴阳原型、阻隔原型、救赎原型、鲧禹原型、江流儿原型、神女原型七种不同的具体原型,并通过对这些具体原型的分析呈现出河流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衍变过程中所承载的家园、生命、死亡的文化意蕴和深层的地域精神内涵。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首先是对论文选题的对象——河流原型的揭示,对“河流”做出概念的界定,以区别于以往研究成果中的“水”及其它相关原型意象。其次,在此基础上梳理论文选题现阶段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论文的逻辑思路进行说明。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河流:流动的原型”。从总体上阐述河流作为承载着人类复杂精神内蕴的原型积淀在人类意识深处,并且通过置换变形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复现及其精神蕴涵的发展流变。第二章“河流的原生性原型”。论述河流的原生性原型,即生殖原型、阴阳原型、阻隔原型、救赎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置换变形及其精神蕴涵。第三章“河流的衍生性原型”。论述河流的衍生性原型,即鲧禹原型、江流儿原型、神女原型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置换变形及其精神蕴涵。第四章“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主要从家园文化、生命文化、死亡文化三个方面来论述作为孕育人类生命、人类生存之要素的河流所具有的个体特色的文化意蕴。第五章“河流原型的地域呈现”。这一章论述的地域呈现并不是对所有流域的河流的特征的展现,而是通过具有明显人为特征的河流的地域性的分析,主要以象征逸乐空间的秦淮河、象征新旧文明冲突的红水河和象征封闭停滞的呼兰河为例,揭示特色地域中的河流原型的呈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中心观点的提炼与归纳、一些还未来得及展开的想法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的说明。
茆素琼[6](2012)在《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文中提出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执政党都不能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重视合法性问题更是直面中国政治生态现实和回应全球民主化潮流的需要。本篇论文从合法性理论的历史发展入题,在执政合法性理论已有成果基础上,研究合法性理论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尽管合法性理论源远流长,但是规范主义和经验主义解释之下的合法性差异明显,并且这两种解释各有偏颇,当代一些西方思想家试图弥补两者的不足,合法性理论得到深化。然而合法性理论的不同解释之争并没有停息,相比较而言,哈贝巴斯提出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相对完善,本篇论文中的合法性概念即以此为依据。一般来说,合法性理论关涉合法性概念、合法性基础、合法性危机和合法性维护四个部分。执政合法性理论作为合法性理论在政党政治时代的新发展,一般也是从这四个方面研究当代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尽管长期执政这一政治现象在中西方都有出现,“长期执政”的内涵及其与合法性的关系,中西方研究者的观点立场并不统一。西方学者并不热衷于研究长期执政问题,国内对一些西方政党的长期执政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倒是频频出现。这与中国学术界对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及其消亡进行研究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引起中国共产党人对本党执政合法性的关注与重视。分析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是本篇论文的重心所在。笔者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是不尽相同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变迁是应对执政合法性危机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积聚的合法性危机只有得到适度的化解,其执政合法性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其长期执政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巩固合法性基础是执政合法性建设主要目的所在。尽管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不同,但其基本构成相对稳定,即主要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统治绩效合法性基础和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三个方面。因此,执政合法性建设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建设,主要应该从社会主义宪政、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意识三个领域推进,以期分别起到拓展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巩固统治绩效合法性基础和强化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的效果。执政合法性维护实质上就是如何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而获得民众认同和支持的基本路径是拓展合法性资源,以构造多元化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体系。多元化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体系,以执政合法性的主体性资源为关键,以执政合法性基础为核心。因此,在执政合法性维护中必须通过强化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而达到开创主体性资源的目的。并且围绕着执政合法性的三个普遍性基础,以增强合法性为目标不断拓展既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坚持执政为民,发展党内民主,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合法性理论关照下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政治愿景。本篇论文的结语部分明确指出本课题研究还有待深入。从理论准备上看,长期执政与合法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清晰。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建设和执政合法性维护都尚在探索之中。
党东耀[7](2010)在《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文中指出地市级广电媒体是中国广播电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组织形制的切入口着手,研究地市级广电媒体的改革进程,考察它们在确保合法性机制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效率机制运作水平的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地市级广电媒体处于中国广电业的低端层级,面临求生存、谋发展的诸多困难,对广电体制的变革十分敏感,有创新的动力,也有探索的胆略。淄博、无锡、牡丹江等地市级广电媒体在组织形制变革方面,走在广电业的前列,其他一些地市级广电媒体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案例。笔者提出:组织形制的建立和变革是组织的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互动结果。文章分析了中国广电媒体的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要素构成,提出:合法性机制的要素有: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合法性(包括宣传合法性、公共服务合法性和文化建设合法性)、国家行政管理链中的合法性、经营合法性;并指出地市级广电媒体合法性要素要求经历了单向度合法性阶段、双向度合法性阶段、探索拓展合法性阶段等三个阶段;而效率机制的要素则有:宣传业务运作效率、信号传输效率和经营效率。笔者从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选取了在组织形制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无锡、佛山、淄博、牡丹江、南阳、红河、百色等地级市的广电媒体,还有整合了广东全省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调研等方式,搜集大量资料,分别梳理了它们的组织形制变化历程,分析了它们的运行绩效。在综合个案考察的实证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强调指出:地市级广电媒体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合法性和宣传业务运作效率的核心内容是政策宣传、民生新闻和对外(地市级区域之外)宣传。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经营效率与本地市的社会状况和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区域守卫是地市级广电媒体生存的首要前提,而边界突破成为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提高掌控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能力,地市级广电媒体要强化改革意识、牢牢把握机遇、适时进行组织形制变革。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笔者综合论述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格局,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广电媒体与有线网络的关系,广电媒体与制作方的关系,乃至广电媒体内事业部分与产业部分的关系问题,并描述了多种关系引发的多种博弈的格局。文章指出,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多方寻求制度变迁的突破点,推进媒体组织形制的变革。外界压力是合法性机制变化的原因,是推动组织形制变革的首要动力。危机拯救可以激发效率机制,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行政力量推进制度变迁具有不确定性。学习效应可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使制度变迁成果得以固化。文章总结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制度的变迁路径:要有一个方案设计,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往往经历设计、试验、过渡,乃至反复。文章进而对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重点分析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产权问题和交易成本问题。笔者对未来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制度变迁做出预测,指出:随着以产权为核心的合法性机制的拓展,有可能实现地市级广电集团的跨区域组合,新的地市级广电媒体群可望支撑起中国未来大广电的格局。
范仁庆[8](2010)在《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金字塔”体系的塔顶,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公平问题历来被视为资源分配的调节器和社会公平的方向标,对人才培养、民生改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及其理论为理论依托,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相关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公平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状和表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因素,阐明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质是制度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制度安排的障碍和缺失。文章认为,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机制在于制度创新,必须坚守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底线,坚持差异补偿原则,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全面规范各种教育制度,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初衷和路径选择。
王锋[9](2008)在《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研究》文中认为自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登上我国电影银幕,便在中国影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截止到2007年,十三间我国共引进了230多部进口分账影片,其中又以好莱坞电影为主,占了179部左右。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从票房上来说,更是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十三年来,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深刻影响和冲击着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一方面对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悄然改变着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的文本和电影现象的解读,在数据分析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审视和关照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反观中国电影十三年来地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启示,期冀对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有所镜鉴和指导。全文除绪言外共分三个部分。绪言首先概述了进口分账大片在中国引爆的“大片”现象,然后对与之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商业分析。这一部分从电影的商业属性入手来考察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完美的商业运作。进而在对好莱坞电影产业链的全面梳理的过程中透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发行、宣传推广、以及后产品开发的整个操作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审视国产电影商业运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最后,通过对具体案例《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发行放映来对上述内容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和分析,将理论落到实处。第二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文化分析。好莱坞的影像背后是如何推行其文化上的霸权,进而成为真正世界电影的标准等关键问题的剖析,从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叙事策略、类型策略、意识形态策略等三个方面分别来论证其对中国本土民族电影快速发展的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第三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存在意义及启示。十三年引进分账影片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促进了电影制作观念的改进,加速了民族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与好莱坞分账影片的对弈更能激励国产影片的改革和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好莱坞分账影片在中国的继续存在对于民族电影的发展是具有动力性意义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敏锐地觉察到随之而来可能给中国电影产业造成的文化隐忧与产业危机,并以此为依据对进口分账电影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可行性建议。
张景[10](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广义上讲,财务困境通常是指企业的财务循环由于受到经营决策、财务运作、生产营销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等的影响而逐渐无法正常持续下去,或陷于停滞的状态。早期、轻微的财务困境可能表现为企业短期内的亏损或资金周转困难,若这一状况持续得不到改善,则会带来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丧失偿债能力,引发财务危机,甚至使企业经营走向终结。开展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不仅能够完善相关理论,还有利于指导企业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财务运作,及早发现潜藏的危机,避免或减弱财务困境对企业的破坏程度。同时,也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预测其经营发展前景,提高决策的及时性、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财务困境的内涵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公司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表现形式、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规模分布等方面对我国财务困境公司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内外部影响因素。随后,本文从财务困境的警源与警兆出发,选取在财务困境的预测中发挥不同信号作用的财务指标与反映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性及控股股东行为特性的非财务指标,构建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警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而以此为依托,选取2001-2005年出现财务困境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及与其配对的非财务困境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各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变量筛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T-3年和T-2年的Logit模型,并对部分指标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研究中本文得出结论:首先,财务困境的形成是一个积累与渐进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庞杂多样的征兆信号。其次,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在财务困境的预测中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有用性。相对来说,资产营运效率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在财务困境的远期预测中预测能力更强,偿债能力指标则在财务困境的短期预测中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再次,在财务困境预测中考虑加入非财务指标是有效的,反映行为特性的指标可能比反映结构特性的指标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本文用以代表控股股东行为特性的资金占用资产比指标不仅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还在T-2、T-3年的模型中均显示出了很强的预测能力。最后,我国的ST制度在反映上市公司财务健康程度方面是有效的。尽管该制度更多侧重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考察,但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的单变量T-检验结果显示,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资产营运效率、偿债能力、现金流量以及治理行为方面确实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并且距离ST年份越近,这种差异越发明显。
二、使好三峡产品这把“双刃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好三峡产品这把“双刃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 论文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文献述评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框架 |
(二) 创新点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追本与溯源:明代家训与明代社会历史透析 |
2.1 明代家训与传统经济形式 |
2.1.1 地理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教育理念 |
2.1.2 明代农耕经济与生产力水平奠定了家训发展的基础 |
2.1.3 耕读传家的家庭观念促成了家训的思维与教化模式 |
2.2 明代家训与明代政治制度 |
2.2.1 中央集权的巩固与明代帝王家训的缔连 |
2.2.2 明代科举制度对治学家训的促进与影响 |
2.2.3 宗法制度、宗族制度与明代家训规约化 |
2.3 明代家训与明代思想文化 |
2.3.1 明代家训与儒家文化 |
2.3.2 明代家训与家庭伦理文化 |
2.3.3 明代家训与家礼、宗教文化 |
2.4 明代家训与明代社会风俗 |
2.4.1 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与家国情怀 |
2.4.2 圣谕宣讲、私人讲学与民间教化 |
2.4.3 乡规民约与社会风俗习气的营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挖掘与阐释:明代家训德育思想述要 |
3.1 明代家训的特点分析 |
3.1.1 明代家训的体例特点分析 |
3.1.2 明代家训的德育内容特点分析 |
3.1.3 明代家训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分析 |
3.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内容概述 |
3.2.1 明代家训的读书治学之道 |
3.2.2 明代家训的修身立命之道 |
3.2.3 明代家训的齐家治生之道 |
3.2.4 明代家训的蒙幼训女之道 |
3.2.5 明代家训的处世交友之道 |
3.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内核与实质 |
3.3.1 以整体主义和家族本位明确德育目标 |
3.3.2 以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规定德育准则 |
3.3.3 以地理位置和职位阶层区别德育内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思与超越: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 |
4.1 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历史性分析 |
4.1.1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
4.1.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时代局限 |
4.1.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现实之需 |
4.2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理路 |
4.2.1 传统与现代: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审视视域 |
4.2.2 辩证与中和: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思维方式 |
4.2.3 批判与继承: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转化原则 |
4.2.4 冲突与融合:对当代家庭伦理道德的定位重构 |
4.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价值转化的方向和目标 |
4.3.1 个体层面:塑造面向现实生活的理想人格 |
4.3.2 家庭层面:重构以家庭为本位的德育实践 |
4.3.3 社会层面:实现自我与社会秩序的共同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境遇与应对:明代家训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启示 |
5.1 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与道德失范 |
5.1.1 文化多元与价值认同危机 |
5.1.2 信仰危机与社会群体冷漠 |
5.1.3 道德传统断裂与道德虚无 |
5.2 当代家庭德育现状与家庭德育问题 |
5.2.1 当代家庭结构、功能的嬗变与家庭德育现状 |
5.2.2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精神的错位 |
5.2.3 家庭德育的现实弊端与缺憾 |
5.3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借鉴与启示 |
5.3.1 古今家庭德育论域之比较 |
5.3.2 借鉴明代家训的“陶铸德性”明确当代家庭德育的目标 |
5.3.3 借鉴明代家训的“仁义修养”重视当代家庭德育的主体 |
5.3.4 借鉴明代家训的“事必有法”遵循当代家庭德育的规律 |
5.3.5 借鉴明代家训的“化民成俗”营造当代家庭德育的环境 |
5.3.6 借鉴明代家训的“博通四书”创新当代家庭德育的载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探索与选择:当代家庭德育的实践路径 |
6.1 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存续与继承方式探究 |
6.1.1 体现继承性: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
6.1.2 注重民族性: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 |
6.1.3 彰显时代性: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
6.2 中国当代家庭德育实践路径的拓展与完善 |
6.2.1 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家训的再生和重塑 |
6.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当代家庭德育体系 |
6.2.3 弘扬传统优秀家风家教继承与践行传统家庭美德 |
6.3 中国当代家庭德育的新范式 |
6.3.1 “场域-惯习”论述要 |
6.3.2 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
6.3.3 实现当代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多维度统一 |
6.3.4 构建当代家风场域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定位 |
2.1 城市 |
2.2 城市管理 |
2.3 城市综合管理 |
2.3.1 比较中的城市综合管理概念 |
2.3.2 中国城市综合管理发展历程 |
2.3.3 城市化中的城市综合管理法 |
2.4 小结 |
3 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论证 |
3.1 善治的定义 |
3.1.1 内涵 |
3.1.2 外延 |
3.1.3 引入 |
3.2 立法的必要性 |
3.2.1 促进公民参与的民主需求 |
3.2.2 规范行政管理的法治需求 |
3.3 立法的可行性 |
3.3.1 立法的时代机遇 |
3.3.2 立法的权限划分 |
3.3.3 立法的成本分析 |
3.3.4 立法面临的有利因素 |
3.3.5 立法面临的不利因素 |
3.4 小结 |
4 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思路 |
4.1 良法的界定 |
4.2 立法的目的 |
4.2.1 以人为本,创新管理 |
4.2.2 回应民生,加强管理 |
4.2.3 保障人权,完善管理 |
4.3 立法的原则 |
4.3.1 立法基本原则 |
4.3.2 立法具体原则 |
4.4 立法的内容 |
4.4.1 关于公民参与的立法探讨 |
4.4.2 关于部门协同的立法探讨 |
4.4.3 关于综合执法的立法探讨 |
4.5 小结 |
5 国外城市管理立法经验的借鉴 |
5.1 城市管理整体概述 |
5.2 城市规划管理立法 |
5.3 基础设施管理立法 |
5.3.1 下水道的管理 |
5.3.2 城市公园管理 |
5.3.3 静态交通管理 |
5.4 市容环境管理立法 |
5.4.1 市容卫生管理 |
5.4.2 户外广告管理 |
5.5 城市污染管理立法 |
5.6 街头小贩管理立法 |
5.7 小结 |
6 国内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的分析 |
6.1 中国港澳台地区立法 |
6.1.1 香港地区 |
6.1.2 澳门地区 |
6.1.3 台湾地区 |
6.2 中国大陆地区的立法 |
6.2.1 整体立法现状分析 |
6.2.2 代表城市立法分析 |
6.3 小结 |
7 相关管理焦点问题的立法探讨 |
7.1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立法定位 |
7.1.1 变革史中的社区 |
7.1.2 社区的角色转换 |
7.1.3 转换的法制需求 |
7.2 中国城管是否警察化问题立法辨析 |
7.2.1 警察制度的前世今生考量 |
7.2.2 城管警察不适合中国国情 |
7.2.3 中国城市管理的本位回归 |
7.3 行政处罚管理实效的立法规范分析 |
7.3.1 行政处罚的失灵 |
7.3.2 行政处罚的类型 |
7.3.3 行政处罚的再造 |
7.4 小结 |
8 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构建设想 |
8.1 中央立法 |
8.1.1 立法的需求 |
8.1.2 立法的策略 |
8.1.3 立法的要点 |
8.2 地方立法 |
8.2.1 立法的复杂性 |
8.2.2 立法前的调研 |
8.2.3 立法具体设计 |
8.3 小结 |
9 结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治道路 |
后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文章(均为第一作者) |
(4)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沿革 |
一、美国电影初创期(1891-1931) |
二、经典好莱坞时期(1932-1966) |
三、新好莱坞时期(1967-1989) |
四、当代好莱坞时期(1990年以后)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与时代关注 |
一、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 |
二、好莱坞电影的时代关注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好莱坞电影面临的挑战 |
一、观影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 |
二、单向式输出带来的挑战 |
小结 |
第二章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分类 |
一、电影类型 |
二、好莱坞电影类型划分 |
三、不同类型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正能量”:以西部片为例 |
一、西部片中的传统英雄 |
二、西部片中的当代英雄 |
三、美国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变迁 |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负面元素:暴力、性与享乐主义 |
一、血腥的暴力 |
二、泛滥成灾的性 |
三、享乐的消费主义 |
小结 |
第三章 好莱坞机制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与生产机制 |
一、大制片厂制与明星制 |
二、独立电影 |
三、数字好莱坞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 |
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 |
二、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成功秘籍 |
第三节 奥斯卡奖:竞争平台与精神殿堂 |
一、奥斯卡奖的前世今生 |
二、奥斯卡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 |
第四节 好莱坞与美国政府的互动:共谋与双赢 |
一、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
二、华盛顿对好莱坞的扶持 |
三、好莱坞对华盛顿的回报 |
小结 |
第四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
第一节 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内涵 |
一、价值观的定义 |
二、美国价值观的内涵 |
三、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
第二节 美国价值观的灵魂:美国梦 |
一、美国梦 |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 |
三、美国梦的吸引力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好莱坞经典影片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
一、历史题材片 |
二、现实题材片 |
三、动画题材片 |
四、科幻题材片 |
五、经典作品改编影片 |
小结 |
第五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
一、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历程:以民主观念为例 |
二、好莱坞电影:美国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 |
三、好莱坞电影与其他民族价值观的互动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海外传播:潮流背后的抵制 |
一、早期的抵制(1946年以前) |
二、冷战时代的抵制(1946-1990) |
三、后冷战时代的抵制(1990年以来) |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美国软实力的助推器 |
一、软实力的概念 |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软实力建构 |
三、好莱坞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
四、好莱坞电影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启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5)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对象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选题意义与思路 |
第一章 河流:流动的原型 |
第一节 原型内涵及其置换变形 |
一、原型及相关概念辨析 |
二、原型的置换变形 |
第二节 河流原型 |
一、河流作为原始意象 |
二、原型与文学原型意象 |
三、河流作为文学原型意象 |
第三节 文学中河流的古今精神流变 |
一、河流与中国古典文学 |
二、河流与中国现当代小说 |
第二章 河流的原生性原型 |
第一节 生殖原型 |
一、生殖崇拜与大母神 |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生殖原型置换 |
第二节 阴阳原型 |
一、阴阳原型与二项对立思维 |
二、文学南方与二律背反叙事 |
第三节 阻隔原型 |
一、性禁忌与两性隔离 |
二、河流阻隔与悲剧意识 |
三、生命孤独与跨越阻隔 |
第四节 救赎原型 |
一、河流的救赎原型探源 |
二、革命话语中的救赎之河 |
三、宗教话语中的救赎之河 |
第三章 河流的衍生性原型 |
第一节 鲧禹原型 |
一、鲧禹原型与英雄崇拜 |
二、感时忧国与国民性反思 |
三、中国现当代小说中鲧禹原型置换 |
第二节 “江流儿”原型 |
一、“江流儿”原型及意义阐释 |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江流儿”原型置换 |
第三节 神女原型 |
一、女神崇拜与神女原型 |
二、男性理想中的“女神” |
三、魂兮归来的“女神” |
第四章 河流原型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家园: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 |
一、“家园”概念及其精神载体 |
二、情绪记忆中的家园小镇 |
三、地理隔离中的家园情感 |
四、忧患思考中的家园生态 |
第二节 生命:美善的寻找和强力的崇拜 |
一、美与善的生命寻找 |
二、原始生命强力的崇拜 |
第三节 死亡:向死而生的生命尊严 |
一、投河模式与死亡恐惧 |
二、河流的慈悲与向死而生 |
第五章 河流原型的地域呈现 |
第一节 新旧文明冲突中的红水河 |
一、民族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固守 |
二、“百越境界”对文明的渴望 |
第二节 逸乐空间秦淮河 |
一、秦淮空间及其传统文化特质 |
二、怀旧:想象逸乐空间的一种方式 |
三、新历史:秦淮空间的破除和拆解 |
第三节 封闭停滞的呼兰河 |
一、漂泊之痛与情感寄托 |
二、生命泥淖与无望挣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关于合法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关于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关于长期执政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合法性理论与长期执政相关问题阐释 |
一、合法性理论及其相关问题 |
(一) 合法性理论的历史发展 |
(二) 合法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三) 执政合法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长期执政及其相关问题 |
(一) 长期执政的概念与标准 |
(二) 中西关于长期执政的认识差异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及其合法性 |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及其特点 |
(一)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执政及其特点 |
(二)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8年)的执政及其特点 |
(三)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的执政及其特点 |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及其变化 |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 |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变化 |
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原因与经验的合法性分析 |
(一)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原因的合法性分析 |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合法性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合法性危机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分析 |
(一)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变迁 |
(三) 执政合法性基础变迁的实质 |
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危机分析 |
(一) 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警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危机 |
(二)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国情民情变化冲击执政合法性基础 |
(三)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现实消解执政合法性 |
(四) 中国共产党党情的变化影响执政合法性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建设 |
一、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拓展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 |
(一) 社会主义宪政及其探索历程 |
(二) 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规范化与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 |
(三) 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与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的拓展 |
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巩固统治绩效合法性基础 |
(一) 在“政绩困局”下发展经济,强化经济增长绩效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巩固统治绩效合法性 |
(三) 共享发展成果,提升执政效能,赢得民众认同 |
三、整合社会意识,强化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 |
(一) 社会转型时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的限度 |
(二) 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内外现状要求意识形态与时俱进 |
(三) 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灵活的意识形态,获取多方位合法性认同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维护 |
一、维护执政合法性,保持长期执政地位 |
(一) 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 |
(二) 坚持执政为民:长期执政的价值基础 |
(三) 发展党内民主:保持长期执政的有效之举 |
二、开创执政合法性主体性资源,强化执政合法性 |
(一) 推进政党现代化,突出政党合法性 |
(二) 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合法性 |
(三) 积极进行廉政建设,优化执政主体性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组织两种机制 |
2.2 制度与制度变迁 |
2.3 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 |
2.4 中国广电媒体的产权制度 |
2.5 中国广电媒体的交易成本 |
3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合法性要素与效率要素 |
3.1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发展历程 |
3.2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合法性要素及合法性要素要求的变化历程 |
3.3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效率要素 |
4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与制度变迁考察 |
4.1 选择考察对象的说明 |
4.2 建立广电集团的地市级广电媒体考察 |
4.3 未建立广电集团的地市级广电媒体考察 |
4.4 作为考察对象的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形制变革综述 |
5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综论 |
5.1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格局 |
5.2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变迁 |
5.3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5.4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制度变迁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东中西部所考察地级市的广电有线网络电视频道安排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大众化背景 |
2.1 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时空背景 |
2.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及其理论 |
2.1.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 |
2.2 高等教育公平:新中国60 年的求索之路 |
第三章 高等教育公平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3.1 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
3.1.1 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
3.1.2 高等教育公平的特征 |
3.2 几对相关概念辨析 |
3.2.1 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 |
3.2.2 高等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 |
3.2.3 高等教育的政府职责与办学自主权 |
3.2.4 高等教育的收费与成本分担机制 |
3.2.5 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与竞争 |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4.1 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基本现状 |
4.2 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机制构建 |
5.1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设计 |
5.1.1 构建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 |
5.1.2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分析 |
5.1.3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构建 |
5.2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和路径选择 |
第六章 结语 |
后记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商业分析 |
第一节 完美的产业链条 |
(一) 制作 |
(二) 发行 |
(三) 宣传与推广 |
(四) 后产品的开发 |
第二节 中国的产业之航《泰坦尼克号》 |
第二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文化分析 |
第一节 叙事分析 |
(一) 戏剧化叙事 |
(二) 世俗神话的讲述 |
(三) 奇观叙事 |
第二节:类型分析 |
(一) 类型化与个人化 |
(二) 类型的心理认同 |
(三)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点 |
(四) 案例分析:好莱坞的动画片类型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分析 |
(一)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二) “文化霸权” |
第三章: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存在意义及启示 |
第一节 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存在意义 |
第二节 好莱坞分账大片存在背后的隐忧 |
(一) 被遗忘的原则 |
(二) 重提国家文化安全 |
附表1:94——07 年好莱坞进口分账影片表 |
附表2:影片类型统计 |
附图1:影片主要类型统计 |
附表3:每个国家具体引进影片数量 |
注释 |
参考书目 |
参考论文 |
致谢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2 财务困境的机理分析 |
2.1 财务困境的界定 |
2.2 财务困境的特征、成因与征兆 |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现状描述 |
3.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影响因素 |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警情监测指标体系 |
4.1 财务困境警情监测指标分析的基本思路 |
4.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警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
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
5.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构建思路 |
5.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3 LOGIT 模型简介 |
5.4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构建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四、使好三峡产品这把“双刃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2]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 刘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3]中国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D]. 刘俊宜. 重庆大学, 2017(06)
- [4]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D]. 苏兴莎. 吉林大学, 2016(08)
- [5]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D]. 孙胜杰. 兰州大学, 2014(06)
- [6]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D]. 茆素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7]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D]. 党东耀.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范仁庆.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研究[D]. 王锋.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10]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D]. 张景.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