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滞回耗能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移,增量,曲线,弹性,能量,类型,结构。
滞回耗能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1](2010)在《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讨论混凝土框架在罕遇7度和8度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能量反应,并与时程分析方法比较,讨论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基于性能的能力谱方法分析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0年09期)
熊仲明,史庆轩,王社良,霍晓鹏[2](2006)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试验的滞回反应和耗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模型相似关系,通过拟动力试验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的滞回反应和耗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其薄弱环节或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屈服顺序为:剪力墙根部→框架各层梁端→框架各柱根部,剪力墙的屈服和耗能能力对整个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影响很大。当弹塑性变形较大时,结构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剪力墙根部截面的性能。本文工作为指导这类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以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肖明葵,白绍良,赖明,刘纲[3](2003)在《基于滞回耗能的抗震结构最大位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特性为基础 ,讨论单自由度体系在短持时脉冲型、中等持时多频谱型以及长持时型等 3种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一周加载循环中的最大滞回耗能增量与体系非弹性最大位移反应的关系 ,提出基于结构滞回耗能特性的结构非弹性最大位移反应的简化计算公式 ,并指出简化公式的适用范围。由分析可知 ,当一周最大滞回耗能增量在总滞回耗能量中所占比例在 5 0 %~ 80 %之间时 ,结构可能产生冲击型破坏 ,可仅由最大位移反应和一次循环最大滞回耗能增量作为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指标。若最大一周滞回耗能增量在整个地震地面运动作用时程的总滞回耗能中所占百分比太小 ,体系可能产生累积损伤破坏 ,应考虑结构滞回耗能总量 ,滞回耗能总量是分析结构累积损伤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滞回耗能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模型相似关系,通过拟动力试验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的滞回反应和耗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其薄弱环节或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屈服顺序为:剪力墙根部→框架各层梁端→框架各柱根部,剪力墙的屈服和耗能能力对整个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影响很大。当弹塑性变形较大时,结构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剪力墙根部截面的性能。本文工作为指导这类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以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回耗能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2].熊仲明,史庆轩,王社良,霍晓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试验的滞回反应和耗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6
[3].肖明葵,白绍良,赖明,刘纲.基于滞回耗能的抗震结构最大位移反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