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温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质,层积,麻辣,微波,特性,物流,豇豆。
变温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胜杰[1](2019)在《变温处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却肉是指经过检疫部门检测合格之后的猪胴体在宰后24 h内快速冷却到0-4℃,并在以后的储藏和后续环节中始终保持该温度的鲜肉,已成为近些年肉类消费的主流。冷却肉的色泽、嫩度和持水性直接影响肉的感观品质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生产企业经济价值密切相关。宰后冷藏温度和时间不仅影响猪肉品质,还直接影响猪肉的货架期。良好控制冷却肉的冷藏时间和温度不仅可以提高猪肉的品质和货架期,还可以为企业减少冷却肉的成本,增加工厂的经济利润。因此,本论文以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变温处理对生鲜猪肉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蛋白组技术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变化本质,揭示变温处理能够改善猪肉品质的机理,为加快猪肉成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宰后变温处理对猪背最长肌品质的影响宰后变温处理影响猪背最长肌品质。以新鲜猪背最长肌为原料并分成两组:第一组肉样分割后先放入0-4℃储存4 h,然后转入12℃储存4 h,最后转入0-4℃储存至72 h,作为变温处理组,第二组分割后直接放入0-4℃储藏至72 h,作为对照组。测定宰后不同冷却时间猪肉的pH、蒸煮损失、色泽、剪切力和质构,研究宰后两种处理方式对猪背最长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变温处理对猪肉品质影响显着(p<0.05),变温处理的pH变化较快,剪切力、蒸煮损失都小于对照组,保水性和嫩度显着提高(p<0.05);变温处理猪肉的L~*、a~*和b~*值均普遍小于对照组;两个处理组咀嚼性均在24 h达到最大值,且变温处理组最大值高于对照组;48 h内变温处理组弹性下降速率比对照组慢,并且在12 h-48 h,变温处理组好于对照组;内聚性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变温处理能够提高冷却猪肉的品质。2宰后变温处理对猪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研究变温处理对猪肉糜凝胶色泽,蒸煮损失,质构,流变学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温处理猪肉糜的蒸煮损失在48 h时达到最小值,对照组在72 h达到最小值,且变温处理的最小值小于对照组。这表明变温处理可以提高猪肉糜的保水性,最佳保水性时间提前。可变温处理猪肉糜凝胶的硬度、粘结性、弹性和咀嚼性的最佳时间点为48 h,而对照组在72 h。变温处理猪肉糜80℃时的G′值在48 h达到最大,对照组80℃时的G'值最大值为72 h;在48 h前,变温处理的猪肉糜凝胶的L~*值高于对照组;变温处理的猪肉糜凝胶的a~*值在24 h时较高,而对照组的a~*值在48 h时较高。总体而言,采用变温处理提高了猪肉糜的品质,缩短了猪肉的成熟时间。3基于iTRAQ技术研究宰后变温处理过程中蛋白的变化研究了变温处理蛋白谱的变化,使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进行分析。在宰后0h、12 h、24 h和36 h收集样品,测定蛋白组活性,并进行iTRAQ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经iTRAQ蛋白组学分析,共鉴定出蛋白2416种,与嫩度、保水性和色泽显着相关的蛋白有13种,通过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图发现3种蛋白(Tropomyosin-4、Myosin-2、Myosin-1)在变温处理过程起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变温处理对宰后与嫩度、保水性和色泽相关蛋白影响显着,且Tropomyosin-4、Myosin-2、Myosin-1叁种蛋白在在猪肉快速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1)
夏善智[2](2019)在《变温层积处理对紫椴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制物的存在是紫椴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冷温层积可有效消除抑制物的抑制作用。同时冷温层积有利种子生活力的保持,而暖温层积是紫椴种子萌发物质转化、能量积累的关键期。(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刘欢,熊莉军,沈世峰,邓仕明,邓志军[3](2018)在《外源植物激素、冷湿层积和变温处理对悬钩子属光滑高粱泡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滑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 var.glaber)是悬钩子属优良种质资源之一,极具开发利用潜力,然而其种子所具有的休眠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种质资源的选育种等工作,因此,探明其休眠原因并找到解除休眠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变温处理、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和冷湿层积处理探讨了光滑高粱泡种子的休眠原因及休眠解除方法。结果表明:15℃/25℃和20℃/30℃变温处理可有效解除光滑高粱泡种子休眠并促进其萌发,最终平均萌发率均达95%以上;外源GA3和6-BA处理对其种子休眠未显示出显着性影响;冷湿层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显着提高了光滑高粱泡种子在10℃和15℃恒温条件下的平均萌发率,但对其在20℃及其以上恒温条件下的萌发未显示出显着性影响。因此,光滑高粱泡种子很可能为浅生理休眠类型,并且最佳休眠解除方法为15℃/25℃变温条件下处理20d以上。(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1期)
折弯弯,魏亚青,王亚蒙,何晓梅,张洪翠[4](2019)在《间歇微波处理对变温物流环境下麻辣鸡块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麻辣鸡块模拟变温物流过程(冷藏库贮存-控温包装常温运输-家用或门店商用冰箱贮存),在常温运输结束时(第5天)对麻辣鸡块分别采取不处理、间歇微波处理(微波30 s-间歇降温60 s-再微波30 s)与连续微波处理(微波60 s),探究在物流温度升高后采用间歇微波处理抑制麻辣鸡块品质劣变的效果。结果表明,2种微波处理方式均能有效地避免麻辣鸡块水分散失,有效延缓货架期间鸡块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的上升和菌落总数的增长;间歇微波处理能延长物流期限至第35天,且风味、色泽和组织状态保持更好,保鲜效果最佳,但对脂肪氧化无明显抑制作用;综合来看,间歇微波处理比连续微波处理能更好地控制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劣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宋玉,张玥,周瑞莲[5](2018)在《春季和夏季白叁叶叶片对变温处理的生理响应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春季和夏季对盆栽白叁叶进行人工模拟变温处理,测定其叶片MDA含量、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变化以揭示春夏季不同温度条件下匍匐茎上产生的叶片对变温的生理响应差异以及生理可塑性与耐冷性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均温7℃低温下生长的白叁叶叶片MDA含量较夏季均温28℃高温下的白叁叶低25%,而S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夏季叶片.在变温处理中,春季叶片随气温上升(7℃~28℃),叶片MDA含量稳定、CAT和POD活力提高,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降低.随气温下降(28℃~87℃),春季叶片MDA含量降低73. 9%,伴随着POD活力和SOD活力下降;而夏季叶片MDA含量增高64. 1%,伴随着POD,CAT活力增高,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高.可见不同季节温度条件下生长的白叁叶抗逆生理差异较大,对变温的生理响应不同.白叁叶叶片对不同温度表现出较大的生理可塑性,其中不同季节温度条件下叶片所展示不同的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能力可能是白叁叶生理可塑性和耐冷力形成的关键.(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折弯弯[6](2018)在《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麻辣鸡块是川渝地区特色小吃,营养丰富、麻辣鲜香,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品尝。然而麻辣鸡块常温保质期只有2天,采用高温高压杀菌后真空包装的方式虽延长了保质期但丧失了原有口感,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所以长期以来麻辣鸡块都是采用当地门店现做鲜食的形式销售,流通半径极为有限,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目前生产厂家正尝试采用在外地建立连锁门店以及网上电商等模式拓展销售,然而,虽生产端(即厂家)、销售或用户端(门店或消费者)具备冷藏条件,但由于运输过程中冷藏条件不足且成本过高,目前只能采用“泡沫箱+蓄冷剂”的控温包装形式进行常温运输流通。因此流通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低温(厂家冷藏库保存)——高温(相对冷藏温度而言,这里指控温运输箱中的温度)——低温(家用或商用冰箱贮存)的变温物流过程,而温度高低及其变化对肉类产品品质影响显着,所以对为保持口感而没有经过高温高压等杀菌处理的麻辣鸡块来说,如何保证其变温物流过程中微生物不超标且原有口感保持最佳,是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同时让更多外地消费者享受该特色美食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研究结果也可为其它类似产品扩大销售半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以市售冰鲜鸡肉为原料制作麻辣鸡块,模拟变温物流过程(冷藏库贮存——控温箱常温运输——家用或门店冰箱贮存),采用微波杀菌技术,研究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变化及控制。首先在麻辣鸡块进行加工过程中进行微波杀菌处理,分析不同功率和时间组合的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探究微波杀菌技术应用于麻辣鸡块品质控制的可能性。然后,模拟不同物流过程,分析变温物流过程中麻辣鸡块水分含量、p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感官评价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再探究消费者或连锁门店在不能及时食用或销售的情况下,对麻辣鸡块进行常温运输后微波杀菌处理的可行性。最后,研究常温运输后采用间歇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品质控制的效果。全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不同功率和时间组合的微波对真空包装后的麻辣鸡块进行杀菌处理(300W60s、300W150s、500W60s、500W90s、800W60s),贮存在4℃环境下模拟冷链物流过程,结果表明,微波杀菌处理后麻辣鸡块中心温度升高,且微波功率越高,处理时间越长,中心温度越高。各组合的微波处理均能延缓各项指标的变化,延长麻辣鸡块物流期限。微波800W60s组在物流过程中硬度、弹性保持最好,菌落总数增加最缓慢,品质保持最好。说明适宜功率和时间的微波处理在控制麻辣鸡块微生物繁殖的同时还能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是一种理想的保质保鲜处理技术。(2)在麻辣鸡块加工过程中进行800W60s微波杀菌处理,再模拟目前物流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变温物流过程(冷藏库贮存——控温箱常温运输(2天或3天)——家用或门店冰箱贮存),与全程冷链物流(4℃)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控温箱内初始温度14.9℃,常温运输过程中不可逆性升高,24 h后达到25℃;这样的温度波动对麻辣鸡块的品质有显着影响,且温度波动时间越长,品质下降越快。常温运输期间麻辣鸡块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L*值下降明显;TBA、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劣变指标不断上升;感官方面,香气减弱、颜色变暗、咀嚼较费力;但鸡块内聚性和a*值的变化不大。物流过程中的变温易导致麻辣鸡块品质劣变,使保存期限缩短。(3)对加工过程中已经微波杀菌的麻辣鸡块模拟变温物流过程,在常温运输结束时再次进行微波杀菌处理,结果表明,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的鸡块菌落总数明显下降,杀菌效果显着。货架期的前10天,微波处理组(HT2、MV2)麻辣鸡块的pH值、TVB-N值、非蛋白氮含量、硬度、咀嚼性等指标变化小于未微波处理组(HT1、MV1),感官品质维持较好。HT1、MV1组在第15天后不被评价者所接受,而HT2、MV2组的组织状态评分虽偏低,但感官评价总得分仍能保持7分以上。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能够显着杀灭微生物并延缓品质劣变,可食用期限达25天。(4)为进一步提升变温物流过程中麻辣鸡块的保存期限和感官品质,在常温运输结束时进行间歇微波处理(IM组,微波30s~间歇降温60s~再微波30s)与连续微波处理(CM组,微波60s),结果表明,间歇降温形成剧烈的冷热变化,使间歇微波处理能够达到更好的灭菌效果,可延长麻辣鸡块物流期限至35天;有效避免麻辣鸡块温升过高,对鸡块水分含量、非蛋白氮含量、TBA值的变化影响较小;延缓鸡块货架期间pH值、TVB-N值的上升和菌落总数的增长。CM组则在第25天后基本失去可食用性,IM组到第35天感官评分为7.2分(9分制),风味、色泽和组织状态保持较好。常温运输后的间歇微波处理比连续微波处理效果更佳。综上所述,微波处理能够较好地控制麻辣鸡块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变化,显着减慢菌落总数的增长,更好地保持硬度、弹性。物流过程中的变温会加速麻辣鸡块品质劣变,且常温运输时间越长,品质下降越严重。常温运输后微波处理能够延缓麻辣鸡块品质劣变,延长可食用期限;且常温运输后间歇微波处理比连续微波处理更为有效,使麻辣鸡块保质期达30天以上,同时保持良好的组织状态和风味。因此,当消费者或门店不能及时食用或销售时,可以选用微波炉进行杀菌处理,对麻辣鸡块的品质进行适当控制,延长其可食用期限,此处理方式对其他类似肉制品品质控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3)
刘纪江[7](2018)在《硅胶变压-变温耦合吸附处理尾气中极性二元VOCs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加入变温吸附(TSA)过程耦合的真空变压吸附(VSA)操作,对两种典型的极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丙酮和乙酸乙酯)在硅胶上的吸附和脱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丙酮在硅胶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同时,结果还表明增加气体进料流量、吸附柱高径比和气体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是有利的。吸附动力学数据与Boyd模型拟合程度较差,这意味着丙酮在硅胶上的吸附是外扩散控制。对于乙酸乙酯的实验亦得到相同结果。当极性双组分VOCs丙酮和乙酸乙酯混合气体进行共同吸附时,发现乙酸乙酯比丙酮更容易被硅胶吸附。这一性质导致在吸附快要接近饱和时未被吸附的乙酸乙酯会部分地取代已经被吸附的丙酮,即丙酮和乙酸乙酯在硅胶上存在竞争吸附。进一步地模型分析显示,整个极性双组分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可以分为叁个区域:自由吸附区、竞争吸附区和平衡区。此外,硅胶上最终吸附的丙酮和乙酸乙酯的比例明显地依赖于吸附床层高度。硅胶上吸附的极性VOCs通过真空气提进行解吸,且其脱附气体得到提浓。而且,脱附温度从室温增加至55℃后,脱附过程得到明显强化,解吸气体中的浓度增加到原来的2.5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婷,何新益,邓放明,陈振林,段振华[8](2017)在《冻融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甘薯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冻融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甘薯粉品质特性的影响,比较了冻融次数对甘薯粉的持水性、持油性、色泽、黏度、透光度、胶凝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处理对甘薯粉的持水性、持油性、黏度和冻融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冻融稳定性越好,持水和持油性增加,黏度降低,冻融甘薯粉糊为假塑性流体;甘薯粉的冻融稳定性与凝胶特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冻融次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5、0.770;冻融处理次数不同,所制得甘薯粉品质不同,具有不同的用途。(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史君彦,王清,高丽朴,王云香,郑秋丽[9](2017)在《变温处理对豇豆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豇豆为试材,采用变温贮藏(T1:4℃贮藏1d+室温贮藏;T2:4℃贮藏2d+室温贮藏;T3:4℃贮藏3d+室温贮藏,D1:4℃贮藏1d+10℃贮藏1d+室温贮藏,D2:4℃贮藏2d+10℃贮藏1d+室温贮藏,D3:4℃贮藏3d+10℃贮藏1d+室温贮藏;对照:室温贮藏)的方法,研究其对豇豆采后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变温贮藏可有效延长豇豆贮藏的货架期,其中T3和D3处理可有效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抑制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同时,可维持较稳定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过氧化损伤。因此,变温贮藏处理可有效地保持采后豇豆较好的生理特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22期)
折弯弯,程玉娇,唐彬,张敏[10](2017)在《臭氧结合间歇热处理对‘塔罗科’血橙变温物流保鲜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0 mg/L臭氧结合间歇热处理(56℃热水连续处理40 s、5℃回温、2 min总有效热处理时间)对‘塔罗科’血橙进行处理,研究复合保鲜技术在贮藏(2℃、RH 90%~95%条件下21 d)、模拟运输(10℃、RH60%~70%条件下7 d)和货架(20℃、RH 60%~70%条件下7 d)3个物流变温阶段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可以调节果蔬体内酶活性[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ctalase,CAT)],延缓果蔬代谢进程,维持较高的营养品质(总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色苷含量),降低血橙的腐烂率,保持其硬度,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4期)
变温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抑制物的存在是紫椴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冷温层积可有效消除抑制物的抑制作用。同时冷温层积有利种子生活力的保持,而暖温层积是紫椴种子萌发物质转化、能量积累的关键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温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胡胜杰.变温处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9
[2].夏善智.变温层积处理对紫椴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9
[3].刘欢,熊莉军,沈世峰,邓仕明,邓志军.外源植物激素、冷湿层积和变温处理对悬钩子属光滑高粱泡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8
[4].折弯弯,魏亚青,王亚蒙,何晓梅,张洪翠.间歇微波处理对变温物流环境下麻辣鸡块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宋玉,张玥,周瑞莲.春季和夏季白叁叶叶片对变温处理的生理响应差异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折弯弯.微波处理对麻辣鸡块变温物流过程中品质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7].刘纪江.硅胶变压-变温耦合吸附处理尾气中极性二元VOCs组分[D].天津大学.2018
[8].郭婷,何新益,邓放明,陈振林,段振华.冻融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甘薯粉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7
[9].史君彦,王清,高丽朴,王云香,郑秋丽.变温处理对豇豆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7
[10].折弯弯,程玉娇,唐彬,张敏.臭氧结合间歇热处理对‘塔罗科’血橙变温物流保鲜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