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内要素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逻辑关系构建
企业内要素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曾春花[1](2019)在《五维视角下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逻辑关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绿色竞争力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探讨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概念,它是企业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总结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文化、资源、技术、管理和环境五个方面对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述评,并基于五维要素视角和协同理论构建逻辑关系模型。逻辑关系模型包括关系层、细分层、目标层,其中关系层是模型的核心部分,它剖析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各要素单一和整合后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11期)
辛相宇,郭建兵,刘静[2](2019)在《中国家具企业出口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和2017—2018年部分家具企业调查数据,基于OP法、ACF-OP法和ACF-LP法测算了中国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中国家具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家具企业在1999—2007年期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然较低。2017—2018年呈现微弱上升趋势,中国家具企业存在"出口-生产效率"悖论情况,不存在"出口学习效应"。(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巨虹[3](2019)在《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托探讨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交互影响,按照“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原因探究”的层级逻辑,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选取陕西工业企业变化最快最集中的十余年(2003-2013),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工业企业的位置坐标,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别以点数据和面数据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地理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十余年间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单一核心转变为双核心结构——即西安市与榆林市两个增长极,且产业发展重心不同,为差异化的双核心发展模式。传统核心区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向外围疏散的趋势非常显着,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仍然以近郊疏散为主;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整个关中及陕南地区;关中平原继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式发展格局,在原有东西向点-轴空间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带状网络空间模式演化,产业结构明显向高新技术的专用设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倾斜;十余年间陕北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着,从原来的边缘区一跃成为了核心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陕北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主要以榆林市的神木-府谷区域为核心。(2)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区域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率高的企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因此,其无论是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陕西省各区县的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其中DEA超效率的结果表明:各区县之间横向比较显示生产效率差异比较大,处在明显非有效区间的区县比较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EA-M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这十余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保持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步增长趋势。(3)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为了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内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将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自变量之一,与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只是其相关系数的空间差异很大,西安咸阳及其外围区域为负相关,陕北区域则为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对企业分布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其具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这个结果证实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企业空间分布演化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4)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各二位数产业的区位商的变化代表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即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区位商存在正向相关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同时具有空间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会引起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方向变动。总之,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关性研究,验证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空间结构的演变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区域内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受到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工业发展是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式还是产业转型的路径突破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晓彦[4](2019)在《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服务化在企业界越来越流行,并成为世界各制造大国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服务战略作为制造企业发展服务业务的纲领和方向,是制造业服务化成败的关键。但是,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绩效结果并不理想。已有理论研究中,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概念和内在关系还不清晰,对服务战略的绩效检验得出正向、负向、非线性等充满争议性的结论,缺乏对组织结构情境的关注。组织结构对服务战略的成功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本研究聚焦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旨在解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叁个问题,推动实践中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制造企业服务战略主题的文献,辨析服务战略与相似术语的区别,提出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概念。总结已有制造企业服务的划分维度和类型,发现最主要的服务类型——支持产品型服务和支持客户型服务,并将这两类服务与已有不同学科相关研究中出现的二十多种服务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制造企业服务战略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归纳为一致认可阶段、“服务化悖论”阶段和复杂关系阶段,发现实证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理论基础泛而不精、较少区分服务类型、忽视组织结构调节因素等问题。其次,选取海尔、明珞、珠江钢琴叁家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探索叁家企业不同阶段的服务业务特点、组织结构表现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提出针对叁个研究问题的初始理论命题。再次,主要依据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在理论分析、文献梳理、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两种服务类型之间关系、分别对绩效的影响、组织结构要素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搜集我国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实践的相关数据,借助SPSS、AMO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制造企业服务战略是制造企业对服务提供物及其运营模式的计划和定位,主要包括支持产品型服务和支持客户型服务,支持产品型服务是支持客户型服务的起点和基础;(2)支持客户型服务因高度定制及与客户的长期、密切关系成为VRIN资源进而积极影响企业绩效,支持产品型服务越来越标准化不能对制造企业绩效产生直接促进作用,而通过促进支持客户型服务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3)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组织结构主要包含服务业务部门化、分权和企业间协作叁个要素,服务业务部门越独立、企业间协作性越强,支持客户型服务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就越大,而分权受到企业规模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对支持客户型服务绩效贡献的促进作用不显着。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明确了制造企业服务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推动研究理论视角的聚焦,进一步解释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性结论,促进研究形成共识。深化了对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组织结构情境的理解,归纳了组织结构要素,澄清了支持客户型服务部门独立还是整合的争议,明确了企业间协作的重要作用及分权的双重作用。对制造企业服务战略及服务类型的相关概念做了全面梳理,为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和丰富的内涵,并为进一步基于服务战略的战略-结构匹配、环境-战略匹配、战略绩效检验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王洪盾,岳华,张旭[5](2019)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高速向高质转变的背景下,探索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出发,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公司绩效指标,基于我国2010—2016年1974家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激励机制叁方面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TFP存在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背景公司的企业TFP显着地低于非国有背景公司;(2)董事会规模与企业TFP负相关,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重对企业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董事长兼任CEO对公司TFP也有显着提升作用;(3)高管薪酬对企业TFP提升有显着的正向激励效应。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注重防范大股东"一股独大"导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探索多层股权结构机制,提升股权制度灵活性与多样性;(2)公司在董事会构建时,不仅要规模适度,还应重视外部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3)运用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增强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间的利益协同性,以缓解与股东目标的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利益冲突。(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振华,曾春花[6](2018)在《五维视角下企业经营绩效影响要素关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绩效影响要素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财务、激励、文化、创新、社会责任五个视角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针对研究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发展阶段进行企业经营绩效影响要素的关系构建,包括基础层(财务视角、激励视角)、深入层(文化视角、创新视角、社会责任视角)、目标层(企业经营绩效),以期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影响要素的关系构建为企业要素投入提供新参考。(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9期)
李雪冬,江可申,史嵘[7](2018)在《税收优惠对异质性企业供给要素质量与生产率间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PSM分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企业供给要素质量对生产率的影响,采用PSM方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组与控制组进行分类,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门槛研究方法对两组要素供给质量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供给要素的门槛值。结果表明:大部分异质性企业控制组的劳动质量、资本劳动比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小于优惠组,资本质量的影响大于优惠组;异质性企业在不同供给要素条件下是否存在门槛及门槛对系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资本要素投入门槛条件下,民营企业在两个门槛之内为正,在门槛之外为负,国有企业则恰好相反;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叁个门槛之内均显着为正,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第一和第二门槛之间的影响为负,门槛之外为正。(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09期)
朱玉飞,安磊[8](2018)在《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倒U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限于财政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提振作用缺乏可持续性,中央政府开始依赖税收政策来助推中国经济的平稳换挡和转型升级,企业实际税负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07~2016年上市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当企业实际税负处于较低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实际税负增加而逐渐提高,而当实际税负超过某一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则随之降低。不仅如此,实际税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研发型与非研发型企业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提高税负对研发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强于非研发型企业。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倒U型关系的门槛值为0.0818,而我国上市企业实际税负平均水平为0.195,仍有进一步减税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汤莉,杜善重[9](2018)在《从企业价值角度构建商业模式要素与财务管理活动匹配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内在一致性。立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投资观的观点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利用价值链理论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以及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与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与财务管理活动构成要素进行匹配,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匹配机理及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与财务管理活动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致性,二者能够形成匹配关系;二者所形成的匹配关系并非简单的一一匹配,而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即顾客价值主张与长期投资管理相互匹配,核心产品与长期投资以及长期筹资管理相互匹配,价值创造与营运资金管理活动相互匹配,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与利润分配活动相互匹配。(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8年15期)
汪行东,鲁志国[10](2018)在《城市规模与分产业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城市规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中控制产业变量,使用2000—2013年企业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结合建立面板门槛模型。结果发现:在不控制产业变量时,当人口规模在283万~812万时,城市规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系数最大;城市规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城市规模较小时系数最大,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城市规模较大时影响更大;按国民经济大类区分产业时,城市规模对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3种不同的情况。由于城市规模对不同产业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同,城市在产业政策上应选择能最大程度发挥城市规模优势的产业,而企业在选址决策中也应将城市规模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企业内要素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和2017—2018年部分家具企业调查数据,基于OP法、ACF-OP法和ACF-LP法测算了中国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中国家具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家具企业在1999—2007年期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然较低。2017—2018年呈现微弱上升趋势,中国家具企业存在"出口-生产效率"悖论情况,不存在"出口学习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内要素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杨杰,曾春花.五维视角下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逻辑关系构建[J].经济师.2019
[2].辛相宇,郭建兵,刘静.中国家具企业出口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J].林产工业.2019
[3].巨虹.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9
[4].刘晓彦.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
[6].王振华,曾春花.五维视角下企业经营绩效影响要素关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8
[7].李雪冬,江可申,史嵘.税收优惠对异质性企业供给要素质量与生产率间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PSM分组[J].技术经济.2018
[8].朱玉飞,安磊.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倒U型关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
[9].汤莉,杜善重.从企业价值角度构建商业模式要素与财务管理活动匹配关系[J].财会月刊.2018
[10].汪行东,鲁志国.城市规模与分产业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