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曲坦类药物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采用曲坦类药物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喻蕾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111000)

【摘要】目的:观察舒马普坦及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利扎曲普坦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舒马普坦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2,P<0.05)。结论: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起效时间更短,疗效更佳,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偏头痛曲坦类利扎曲普坦舒马普坦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42-02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紊乱性血管疾病,以颅上部双侧或单侧疼痛为主,且女性患者(3.3~32.6%)多于男性(0.7~16.1),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为高发期,发病率约占5~10%左右[1]。偏头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愈困难,患病时患者头痛剧烈,常伴发呕吐、恶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分别采用舒马普坦及利扎曲普坦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望为偏头痛治疗时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8.1±9.3)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6.3±4.2)年;头痛持续时间1h~42d,平均(15.4±5.6)h;疼痛程度:中度(影响正常生活)84例,重度(需卧床休息)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对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滥用药物及器质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采用治疗组采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欧力停:湖北制药,5mg)进行治疗,口服,一天一次;对照组采用琥珀酸舒马普坦片(予尤舒:先声制药,25mg)进行治疗,口服,一天一次。两组患者分别于服药后0.5h、1h、2h及4h观察镇痛效果以及相关症状等。

1.3疗效判定[2]:显效:患者的呕吐、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疼痛减轻2度及以上;有效:患者的呕吐、恶心等症状有所改善,疼痛减轻1度;无效:患者的呕吐、恶心等症状及疼痛程度等均无显著变化或严重。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计量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来表示,数据差异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1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镇痛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在0.5h、1h、2h及4h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分别χ2=5.5021,4.8485,4.6584,3.9273,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镇痛效果比较(%)

分组例数0.5h1h2h4h

对照组5515.0035.0068.3386.67

治疗组5533.33#55.00#85.00#96.6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2,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分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6026231181.67

治疗组6032*25395.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结论

偏头痛与饮食习惯、季节及气候变化、吸烟及喝酒、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且偏头痛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及抑郁情况的发生,并且患者脑内结构改变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其发病机制不详并存在多种学说,其中主要有: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血管源学说以及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且尤以第一种学说为主流。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认为,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节受到损伤,并进一步刺激神经纤维而致神经元性炎症,进而释放P物质及降钙素相关肽(CGRP)等,并与周围的脑细胞壁发生反应而出现搏动性头痛,同时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浆蛋白渗出,诱发无菌性炎症反应,患者因中枢受到持续刺激而使疼痛时间延长。

目前,偏头痛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种,即非特异性及特异性药物,前者诸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哌替啶、丙氯拉嗪等,后者诸如麦角碱类及曲坦类药物。曲坦类药物史针对为靶点的激动剂,能够作用于患者的脑膜及大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并进一步刺激5-羟色胺受体介导的三叉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血管收缩的效果;另外曲坦类药物也可以作用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突触前受体,进一步发挥抑制神经冲突的作用,并进一步抑制CGRP的释放,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偏头痛的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确切的效果。本研究采用舒马普坦及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利扎曲普坦较舒马普坦的起效时间更早,服药后4h的镇痛有效率更高,且各种并发症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与研究报道基本一致[3]。有研究报道,利扎曲普坦较舒马普坦的生物利用度高(分别45%和14%),提示增加舒马普坦的服药剂量,使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其临床疗效,但这也会增加急性心血管及并发症的风险发生,临床实施困难而缺乏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利扎曲普坦较舒马普坦的起效时间更短,且疗效更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军,易海波,李莹.佐米曲普坦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3):25.

[2]李舜伟,李焰生,刘若卓,等.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3]张春驰,董艳娟,贺昕,等.利扎曲普坦与舒马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9):4049-4051.

标签:;  ;  ;  

采用曲坦类药物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