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小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模型,水文,新安江,辽河,暴雨,青藏高原。
中小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垚,何智伟,张琦,段玲红,秦宇[1](2019)在《基于水文控制目标的中小尺度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正确评价中小尺度低影响开发(LID)措施改造方案的水文控制效能,以重庆市秀山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例,将LID措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具体量化为径流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建设成本、维护管理成本和径流利用效益等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水文控制目标的LID措施评价体系,并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不同LID设施改造方案的暴雨径流水文过程进行了验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LID措施因其规模占比过小且组合方式不合理而对暴雨径流的水文控制效果不佳,不满足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需进行扩容和组合优化;LID设施改造方案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评分与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削减率等水文控制指标呈显着正相关,可直接作为中小尺度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评价。(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张佳兴[2](2019)在《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过程中小尺度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icaps资料和EC模式格点资料等,对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中小尺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及其低槽带动干冷空气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向东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交汇,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成因。低空西南急流及切变线相互配合,造成了短时对流性强降水的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侧。在此次过程中,水汽来自于渤海,水汽由低空西南急流输送到东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头部,高能舌暴雨前迅速扩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郝从容,冯卫红[3](2019)在《建立中小尺度乡村复合型景观登记制度的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张以及农村的过度建设和盲目开发,乡村景观的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建立乡村中小尺度价值景观登记制度迫在眉睫。我国目前对于乡村保护的法律法规,侧重在自然环境和资源、历史文化名村镇聚落整体以及农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而承载乡村生产生活信息的典型复合型景观的保护却被忽略。目前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多为大尺度景观,很大一部分中尺度景观和微景观虽具欣赏和保存价值,却不被重视,面临随时被推翻和破除的威胁。乡村中小尺度景观登记制度是实施乡村景观保护的基础,它对于维持生态、保留乡村历史记忆、丰富乡村历史档案、建立和完善乡村博物馆、发展全域旅游具有重要的作用。该制度的建立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发现、评价、入选、归类、入库、管理保护等步骤,在管理方面应明确乡村景观的客体、主体、类别等级和权利归属,以便有效地构建我国乡村景观保护秩序。(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杨若,敖祖锐,张晶,余洁[4](2019)在《中小尺度下植被冠层对屋顶表面温度的调控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植被可有效遮蔽阳光直射,并通过蒸腾作用降低气温,是改善局部热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植被对建筑物温度的调控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热岛成因、缓解城市热环境恶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究往往是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植被结构信息,同时,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分辨率,研究大多在城市尺度下开展。在中小尺度上定量地研究植被冠层密度对建筑物温度的影响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鉴于此,本文使用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获取的高分辨率冠层密度数据,在楼间尺度和街区尺度下开展圣罗莎市叁维植被结构与单体建筑物表面温度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分析不同尺度下植被冠层的降温特征及其在局部环境中的降温贡献。结果表明:植被对建筑物的降温作用与其周围的冠层密度有密切关系:冠层密度需达到17%才能起到有效的降温作用,其中在中小尺度上冠层密度分别高于30%和40%时,能最大限度发挥植被的温度调控功能;当冠层密度相同时,2个尺度下的温度变化显着不同:随着冠层密度的增加,街区尺度下的屋顶温度比楼间尺度下的屋顶温度平均下降了0.89℃;中小尺度下的屋顶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其周围植被结构的影响,还与整体热环境状况有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果有助于在有限的城区土地资源上合理规划绿地建设,构建可持续的人类宜居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婕,宋晓猛,张建云,王国庆,刘晶[5](2019)在《中小尺度流域洪水模型模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尺度流域洪水模拟是水文预报和防洪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选择适宜的水文模型对制定水文预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支流沿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的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TOPMODEL、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场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模型在模拟场次和验证场次的平均NSE效率系数均超过0.7,平均径流深误差均低于12%,可见3种模型在沿渡河这一湿润地区典型中小尺度流域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在验证期,新安江模型模拟的径流深相对误差均未超出许可误差20%的范围,且NSE系数均值达到0.826,然而Topmodel和BP模型模拟下各场次洪水的NSE系数虽均大于0.6,但个别场次结果精度较低。此外,新安江和BP模型的实测与模拟流量点群更接近1∶1线,在流量模拟方面更好,Topmodel的流量模拟整体偏大。总的来说,新安江模型在流域的适用性更好,Topmodel和BP模型次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7期)
周健[6](2019)在《中小尺度航站楼空间中的结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虹桥机场T2航站楼(新建)、T1航站楼(改造)、扬州泰州机场航站楼(新建)设计为例,介绍了中小尺度航站楼空间中将结构作为建筑表达对象的实践,指出即使简单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找到适合建筑总体风格的表达方式。结构逻辑展示的清晰性、构件与建筑空间尺度的协调性、节点细节的精致性是结构表达的叁个关键要素。(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6期)
赵原[7](2019)在《基于宇宙射线中子法的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是环境地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生物-大气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源和汇。及时、准确的了解土壤含水量,对农业、环境、水文、气象、生态等众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水监测以点尺度和遥感大尺度的方法为主。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监测尺度上的空缺。宇宙射线快中子法(Cosmic Ray Neutron Probe,CRNP)的监测尺度为半径数百米的范围,恰好弥补了上述方法间的监测尺度空缺。本研究以CRNP为技术手段,以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分布式采样和频域反射法(FDR)的对比分析,评价该方法在我国北方典型农区中的适用性;研究中还采用无人机遥感对植被水当量进行精准校正,以期进一步提高CRNP的监测精度。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CRNP在试验区的空间权重因子。CRNP的测量范围是以传感器为轴心的扁平的陀螺型或漏斗型。基于K?hli等的CRNP空间权重分布理论,计算研究区内CRNP的测量范围和空间权重因子分布。经计算后得到径向距离为233 m,垂向测量深度与测量点距CRNP的距离呈负相关,范围为30.1-20.7 cm。(2)将CRNP与分布式采样和FDR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夏玉米生长期间(2018.06-2018.10),CRNP与同期分布式采样法数据的相关系数R~2为0.94(n=6),均方根误差RMSE为0.018 cm~3·cm~(-3)。CRNP法(24 h均值)与FDR法(24 h均值)的相关系数R~2为0.55(n=110),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5cm~3·cm~(-3)。(3)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无人机遥感对CRNP的植被水当量进行了精准校正。通过与同期FDR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植被校正有效提高了CRNP的测量精度。拔节期(2018.07.21-08.15)土壤含水量的平均误差由0.024cm~3·cm~(-3)降至0.009 cm~3·cm~(-3),平均绝对误差由0.027 cm~3·cm~(-3)降至0.019cm~3·cm~(-3),RMSE由0.033 cm~3·cm~(-3)降至0.024cm~3·cm~(-3);乳熟期(2018.08.25-09.15)的平均误差由0.044 cm~3·cm~(-3)降至0.027 cm~3·cm~(-3),平均绝对误差由0.047 cm~3·cm~(-3)降至0.034 cm~3·cm~(-3),RMSE由0.056cm~3·cm~(-3)降至0.043 cm~3·cm~(-3)。综上,CRNP作为一种新兴的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在黄淮海农田生态系统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适用性;而无人机遥感由于其高空间识别能力以及与CRNP相近的监测尺度,可以为CRNP在做植被影响的精准校正,进一步提高了CRNP的测量精度。本研究为两项新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领域的耦合应用,两者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芳雨[8](2019)在《中小尺度流域水文模拟中水文网络模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域水流的空间分散与聚合状况水文网络模型可利用拓扑关系来确定,它是规范化描述流域实际河网水系的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方法。水文网络的准确描述是影响流域水流空间分布模拟的关键因素,其网络构成要素及拓扑关系的形成是构建数据模型的关键。文章以辽河流域辽宁段为例,利用水文网络模型模拟分析了其河网水系分布。实例表明:对流域河网水系结构利用水文网络模型分析,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反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域分布状态,而且模拟结果能够系统的体现流域状况,在描述流域河网水系与径流分析方面具有呈现出良好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薛晓颖,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余予[9](2019)在《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朱平,俞小鼎[10](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对流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弱冷锋是强对流的地面触发机制;对流云团逐渐演变为MCC,对流传播整体具有沿着河谷往层结不稳定区的正向和往低层入流风的反向传播的特征。河谷地形是影响对流移动和传播路径的关键;强对流风暴单体生命史均较长,强降雹单体为类超级单体和普通多单体,强降水回波属于多单体线状对流。降雹单体整体比降水单体发展得更强,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更剧烈。强对流开始前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是先增后降;几处局地雷暴大风是由雷暴云团内弱降水在较厚的环境干层蒸发而显着降温所产生的较大负浮力或由线状对流中强降水拖曳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造成,雷达回波具有质心急剧下降或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中小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micaps资料和EC模式格点资料等,对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中小尺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及其低槽带动干冷空气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向东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交汇,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成因。低空西南急流及切变线相互配合,造成了短时对流性强降水的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侧。在此次过程中,水汽来自于渤海,水汽由低空西南急流输送到东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头部,高能舌暴雨前迅速扩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小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垚,何智伟,张琦,段玲红,秦宇.基于水文控制目标的中小尺度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9
[2].张佳兴.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过程中小尺度系统分析[J].现代农业.2019
[3].郝从容,冯卫红.建立中小尺度乡村复合型景观登记制度的构想[J].产业创新研究.2019
[4].杨若,敖祖锐,张晶,余洁.中小尺度下植被冠层对屋顶表面温度的调控效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5].王婕,宋晓猛,张建云,王国庆,刘晶.中小尺度流域洪水模型模拟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6].周健.中小尺度航站楼空间中的结构表达[J].建筑技艺.2019
[7].赵原.基于宇宙射线中子法的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监测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李芳雨.中小尺度流域水文模拟中水文网络模型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9].薛晓颖,任国玉,孙秀宝,任玉玉,余予.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10].朱平,俞小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