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灰褐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灰褐,霉菌,碱性,赖氨酸,甘露醇,广义,硝基。
灰褐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杜宗军,陈冠军[1](2019)在《灰褐链霉菌与黄色短杆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灰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fuscus LS-6)的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发酵水平,从增加内源性前体赖氨酸角度考虑,将S. griseofuscus LS-6与赖氨酸生产菌株黄色短杆菌(Brebvibacterium flavum S62)进行属间的原生质体融合。以S. griseofuscus LS-6产黑色素作为遗传标记挑选到1株融合子LS-32,其ε-PL摇瓶产量为2.82 g/L,是亲本菌株LS-6的1.73倍;LS-32在补料分批发酵中的ε-PL产量达到56.4 g/L,比亲本提高了38.9%。随机引物扩增多肽DNA技术显示融合子LS-32中确实有来自B. flavum S62的基因;融合子ε-PL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力(己糖激酶、天冬氨酸激酶、ε-PL合成酶等)和胞内氨基酸含量(赖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均高于亲本,是LS-32高产ε-PL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明确了内源性赖氨酸对于提升ε-PL产量的重要性,且属间融合为ε-PL产生菌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孙会刚,李同祥,黄天姿,沈处,郑进[2](2013)在《灰褐链霉菌SC-4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及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灰褐链霉菌抗菌活性物质的产量,采用单因素优化的方法对灰褐链霉菌SC-4所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7℃、起始pH7、接种量6%、转速180 r/min和发酵时间为5 d,通过优化,链霉菌SC-4产生的抗菌物质产量提高,抑菌圈直径能够达到20 mm。为获得单一的该抗菌活性物质,并最终明确其结构,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菌株SC-4所产生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最终通过HPLC获得了4个活性峰,其中1号峰活性最大,4号峰活性很小。这些结果为链霉菌SC-4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及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9期)
王石磊,陈红歌,陈亚成,池明军,贾新成[3](2005)在《灰褐链霉菌S_(1001)不同诱变方法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利用紫外线(UV)、亚硝基胍(MNNG)、离子注入3种方法对灰褐链霉菌S1001进行诱变,对突变株的产酶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诱变具有正变率高(20%)、正变幅度大(40.9%)等优点,对该菌是一种较好的诱变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孙胜利,喻子牛,贾新成[4](2000)在《影响灰褐链霉菌S1001产碱性几丁质酶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农业大学筛选的灰褐链霉菌S1 0 0 1所产碱性几丁质酶 ,经大田实验对Bt增效明显 ,但菌株产酶量低。本实验旨在探讨影响灰褐链霉菌S1 0 0 1产碱性几丁质酶量的因素。通过摇瓶发酵 ,用测菌丝干重法 ,得出了产碱性几丁质酶的灰褐链霉菌S1 0 0(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学》期刊2000年S1期)
孙胜利,喻子牛,贾新成[5](2000)在《影响灰褐链霉菌S1001产碱性几丁质酶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农业大学筛选的灰褐链霉菌S1001所产碱性几丁质酶,经大田实验对Bt增效明显,但菌株产酶量低。本实验旨在探讨影响灰褐链霉菌S1001产碱性几丁质酶量的因素。通过摇瓶发酵,用测菌丝干重法,得出了产碱性几丁质酶的灰褐链霉菌S1001的营养生长曲线,确定了其对数生长期为培养开始后24~34h;对其营养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营养生长条件为:①培养基(g/L):淀粉20,(本文来源于《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11-25)
阎逊初,张国伟[6](1975)在《灰褐类群链霉菌的两个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土壤分离的链霉菌中,选出气生菌丝体灰色、基内菌丝体褐黑和紫黑的3株菌。经过对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系列研究,对比证明与国内外资料上发表的已知种都不同,因此分别定名为两个新种:褐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fuscoatrus n.sp.)和黑微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violens n.sp.)。(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75年01期)
灰褐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灰褐链霉菌抗菌活性物质的产量,采用单因素优化的方法对灰褐链霉菌SC-4所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7℃、起始pH7、接种量6%、转速180 r/min和发酵时间为5 d,通过优化,链霉菌SC-4产生的抗菌物质产量提高,抑菌圈直径能够达到20 mm。为获得单一的该抗菌活性物质,并最终明确其结构,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菌株SC-4所产生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最终通过HPLC获得了4个活性峰,其中1号峰活性最大,4号峰活性很小。这些结果为链霉菌SC-4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及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褐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树,杜宗军,陈冠军.灰褐链霉菌与黄色短杆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英文)[J].食品科学.2019
[2].孙会刚,李同祥,黄天姿,沈处,郑进.灰褐链霉菌SC-4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及分离纯化[J].食品科技.2013
[3].王石磊,陈红歌,陈亚成,池明军,贾新成.灰褐链霉菌S_(1001)不同诱变方法效果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4].孙胜利,喻子牛,贾新成.影响灰褐链霉菌S1001产碱性几丁质酶的因素[J].中国病毒学.2000
[5].孙胜利,喻子牛,贾新成.影响灰褐链霉菌S1001产碱性几丁质酶的因素[C].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0
[6].阎逊初,张国伟.灰褐类群链霉菌的两个新种[J].微生物学报.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