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志1李庭贵2邓文诚2(1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心卫生院邢台河北邢台054013;2河北省邢台县医院邢台河北邢台054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等慢性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将103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养阴活血方(丹参、红花、当归、黄芪、女贞子、麦冬、山药等)、阿司匹林肠溶片。疗程均为5年。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活血方并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养阴活血方阿司匹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
根据中医理论,我们采用自拟养阴活血方、阿司匹林肠溶片,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3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参照CCMD-3的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26-66岁例,平均年龄46±20岁;对照组51例,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7±1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常规降糖治疗(二甲双胍或达美康等),并进行健康教育[1]。治疗组除常规西药治疗、健康教育外,加用“自拟养阴活血方”:女贞子、麦冬、山药、丹参、红花、当归、各10g,黄芪20g,水煎服,日一剂;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一次。每月复查血糖、心电图、尿蛋白;每半年复查肌电图、肾功能、脑血管多普勒超声。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两组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眼底病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判定治疗组的预防效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并发脑血管病、眼底病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见下表。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一览表
两组比较,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
4.讨论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而糖尿病并发症很可怕。脑血管病、眼底病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瘫痪、失明、截肢等等病痛,让患者饱受精神、肉体双重折磨。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达98%。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其病因病机息息相关。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础是内皮细胞损伤[2],而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进而激活NF-KB、PKC等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重要作用.针对抗氧化的病因学治疗是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故常规降糖治疗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作用,已被推荐用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预防不容忽视。
阴虚是糖尿病、DPN的关键,气虚是DPN迁延不愈的症结,血瘀贯穿于糖尿病及其DPN发生的始终。瘀血阻络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和加重的根本原因[3]。故现代医家多将益气活血通络之法用于糖尿病始终[4,5]。
本方[6]选用女贞子、麦冬、山药以养阴;丹参、红花、当归以活血化瘀;黄芪益气,气行则血行,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效。并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临床。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晟,赵秀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113-114.
[2]段淑芳,叶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06):944-946.
[3]李舒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0):3126-3128.
[4]薛俊,胡锋,华文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28-2230.
[5]易建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2):28.
[6]邓文诚,自拟通络蠲痹方、针灸、常规西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J],陕西中医,2012,33(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