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动态演变论文-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

景观动态演变论文-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动态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分析法,地形位指数,景观格局,山地城市

景观动态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1](2019)在《2000~2015年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手段,利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DEM数据,采用景观指数分析、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等计算方法,对渝北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地形、坡度下各种景观类型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在相似条件下的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1)渝北区土地资源以中、高级地形位为主,海拔200 m以下,坡度6°以下的土地资源比较匮乏;(2)渝北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耕地和林地,但耕地景观总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林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增长较快,总体上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3)研究期内,中低级地形位区间内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景观面积的分布趋势随着地形位指数成正相关关系,其优势地形位主要集中于高级别地形位区间。(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张起鹏,王建,张志刚,顾洪亮[2](2019)在《高寒草甸草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草甸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探究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以多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模型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研究区重要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所占比例始终维持在80%以上,各景观类型结构变化较为明显;(2)2000—2016年高寒草甸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他草甸、旱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并且年变化速率加快,灌木林地、灌丛草甸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各类景观面积年变化率增大,2000—2009年高寒草甸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1.118%,2009—2016年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2.067%,每年发生类型转化的景观面积约为0.691×10~4 hm~2,5大类景观转移变化面积不大,但各小类景观的转换现象很明显。(3)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2000—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强,2009—2016年景观状态得到优化,整体趋向于整合;斑块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不同斑块类型格局差异性较大,变化特征明显。(4)海拔与坡度因子对一级分类草地景观及其二级分类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着,植被覆盖度因子对草地景观演变存在显着影响,而距离因子对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着。人文驱动因素对草原生态及景观演替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其中,政策因素在保护和修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陈利,王福生[3](2019)在《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与动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3年安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2017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分析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特征,对安化县天然林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化县天然林主要是由竹林和阔叶林组成,占安化县天然林总面积的80%以上;从天然林整体变化情况来看,2013—2017年安化县天然林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各森林类型斑块密度、景观类型比略有变化,天然林景观整体变化不大,景观维持平衡稳定;天然林景观在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连接状况趋于更佳,天然林斑块的形状趋于更规则、更复杂,景观格局趋于更好。(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莹,张学玲,蔡海生[4](2018)在《基于景观格局的武功山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与调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西省武功山为研究区,运用1995年、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概念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依循"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框架,采用熵权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生态压力度、敏感度、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基于格网尺度对武功山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而2015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草地和林地;(2)由武功山1995年、2015年生态脆弱性变化图可知,研究区生态良好区面积比重减少,由1995年占全区面积的86.08%减少到2015年的50.26%,轻、中、高脆弱区占全区面积比重增加,土地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3)武功山1995—2015年生态脆弱性级别类型重心转移图表明:生态良好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而轻微脆弱区、中度脆弱区、高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四区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龙燕[5](2018)在《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武汉市1989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五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GIS、遥感影像解译、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等手段,对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的基于景观水平的动态演变及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异质性在不断增加,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张旭[6](2018)在《兰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甘肃省兰州市2000和2015年2个时期的TM数据,利用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林地、草地等6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6类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15年间,研究区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路有增加。耕地、林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类型均有减少。土地利用中存在矛盾,其中耕地与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间的矛盾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赵文玥,李阳兵,李媛媛,王维,李寒梅[7](2018)在《叁峡库区腹地撂荒地动态演变及景观格局——以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竹园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撂荒地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形成机理,为撂荒地的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以叁峡库区奉节县平安乡、竹园镇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2和2016年3期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运用GIS和RS软件结合人机交互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和景观格局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撂荒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研究区2002—2016年撂荒地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撂荒地面积持续增长。(2)自2002年以来撂荒地破碎化异质化程度减小,斑块连接性更好,形状趋于简单,有向大而集中方向发展趋势。在不同坡度和高程等级下,斑块破碎化异质化程度有增减,撂荒情况也随之变化。(3)研究区撂荒地具有空间集聚特性,但局部的集聚情况存在差异,表现为同质化程度高且逐年扩散。[结论]研究区耕地撂荒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空间分布一方面与坡度、高程等自然原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居民点的距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从侧面反映撂荒地空间分布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薛永倩[8](2018)在《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能够反映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情况,是引起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儋州湾海岸带地区1991、2000、2004、2010、2013和2016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和热点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儋州湾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变。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了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面:①儋州湾海岸25年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变化趋势是由陆向海推进。②时间上,研究区域在2010年之前动态变化较小,2010年之后动态变化增大,其中以2010—2013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最大;空间上,岸线附近变化较大;陆地变化大于海洋;研究区域由中心向外围变化逐渐减小;动态变化的热点区域位于儋州湾舄湖东岸、洋浦半岛和洋浦湾。③研究区域以农用地为主,10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旅游用地、建设用地、道路和池塘的动态变化最为显着;土地转移主要表现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旅游用地、道路、池塘的转移以及近岸水域向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的转移。景观格局方面: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各斑块类型逐渐趋于均衡化。②研究区一直受到优势斑块支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斑块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越来越均匀。③随着时间推移,研究区受人为干扰逐渐加大,景观斑块越来越规律。对景观类型比较,人为干扰由大到小依次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池塘>植被。④景观类型的连通性:农用地>河流湖泊>道路>池塘>植被。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子的双重影响,其中政策、人口和经济等人文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在政策的推动下,洋浦开发区和海花岛建设相当迅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土地利用的转移,加剧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伴随着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儋州湾海岸带地区生态系统面临挑战,在往后的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避免生境破坏,防患于未然。(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黄露滴[9](2018)在《基于RS和GIS的天府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显得格外重要,而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预测可以为城市空间布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该区2000、2009和2014年时间跨度近15年3期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景观分类。分别计算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动态变化度等各项指数,以及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天府新区15年间景观格局特征与动态变化,并构建CA-Markov模型对天府新区2020年景观格局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3期数据的景观动态演变分析可知,2000-2014年近15年间,天府新区各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十分强烈,且结构发生了改变。天府新区景观中占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耕地,且耕地面积以较快的速度在减少,其他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林地面积增多,上述结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逐渐减少。在退耕还林的政策下,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2)结合多种景观指数模型,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全局尺度类型水平分析表明,耕地和林地景观斑块形状变化呈先简单后复杂的趋势,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景观斑块形状逐渐向复杂、不规则趋势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水域和林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全局尺度景观水平上分析,天府新区景观各类型面积差异缩小,分布更均匀;整体景观连通性水平降低,团聚程度减弱。梯度尺度的景观水平上,前五个梯度带的香浓多样性指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在城市边缘地带,第一梯度带内的斑块间团聚程度较高。(3)构建CA-Markov模型,对2020年天府新区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对比2014年数据分析发现,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持续上升,水域和其他用地变化幅度不大,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景观斑块间连通性增强,斑块呈均匀化分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王蓉[10](2018)在《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径。当今世界人地矛盾凸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等都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大事,这对于促进绿色经济,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有着山城特殊地貌形态的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4期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运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各土地利用景观的感兴趣区并加以解译,解译出包含6个景观类型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利用景观分析软件对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本研究分别从两个景观级别水平共挑选了10个景观指数并对其进行了计算。在维度上,借助DEM数据中提取出的高程和坡度信息与各年份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进行迭加,分析了各年份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土地利用景观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为综合反映高程和坡度综合作用下的景观类型分布情况,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地形空间分异特征的地形位指数,研究各地类景观在地形位上的分布情况。为研究渝北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利用景观软件中的移动窗口法并结合梯度分析法对各年份的景观破碎化空间格局及其内部水平差异进行了研究。最后,以2015年的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基年,对渝北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并结合渝北区现有研究成果,对渝北区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渝北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景观类型,这两类景观占全区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建设用地景观增长速度快,其比例从2000年的13.43%上升到2015年的25.49%,增速较快。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下降,且呈现出聚集趋势,耕地和林地景观的斑块则破碎化程度加剧。从景观水平上,各类斑块面积分配越来越不平衡,景观异质性程度加剧,各景观在分布上出现离散化趋势,景观之间的连通程度也出现持续降低趋势。(2)渝北区景观格局在维度上差异性特征明显。在高程上,水域主要分布在高程最低的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分布在中间高程,林地随着高程的升高其占比越高。斑块形状规则度呈倒“U”型,在200m到400m之间最不规则,之后开始下降;随着高程上升斑块连接度呈上升趋势;景观异质性随高程增加在逐渐降低,各类景观斑块比例不平衡度增加。在坡度上,水域在2°以下的坡度区占最大分布比,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15°以下坡度区,随着高程上升,林地景观占比越来越高,坡度在大于15°以后,林地景观成为渝北区第一大景观类型。6°-15°区域景观斑块最不规则,15°-25°斑块离散程度最高,随着坡度升高,在渝北区斑块间连接性越好。在地形位上,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利于分布在高程最高的区域,耕地和水域利于分布在高程较低区域,建设用地分布适宜性最强,在地形位、中地形位和中高地形位都有分布。这一分布现象与实际土地利用各景观分布的大致情况较为一致。(3)渝北区景观格局地域分异差异明显。在渝北区南部为城市产业综合发展区,该区城市建设、城市拓展等已发展到较为稳定的程度,因此其景观破碎化程度逐年降低,斑块呈现出聚集趋势,而渝北区北部区域主要为工业拓展区和工-旅-农综合发展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破碎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景观连通性变差。在渝北区的叁座平行走向山脉区,山地地形区林地景观为主要景观类型,因此该类区域为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发展区,耕地景观、林地景观受到严格保护,并受规划引导对农村居民点实施集中建设,景观破碎化程度也较低。(4)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拟预测研究。通过建立CA-Markov模型,对渝北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数量和空间上的模拟预测,得出:渝北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变动最为剧烈,耕地景观占比逐年下降,建设用地景观占比逐年增加,景观总体呈现破碎化程度降低,聚集程度增强的趋势,斑块形状呈现出规则化发展。通过对此预测结果的分析,对渝北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以下建议:首先,继续严格执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和土地功能分区;再次,加大对区域建设用地景观和耕地景观的管控;最后,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景观动态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寒草甸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探究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以多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模型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研究区重要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所占比例始终维持在80%以上,各景观类型结构变化较为明显;(2)2000—2016年高寒草甸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他草甸、旱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并且年变化速率加快,灌木林地、灌丛草甸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各类景观面积年变化率增大,2000—2009年高寒草甸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1.118%,2009—2016年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2.067%,每年发生类型转化的景观面积约为0.691×10~4 hm~2,5大类景观转移变化面积不大,但各小类景观的转换现象很明显。(3)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2000—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强,2009—2016年景观状态得到优化,整体趋向于整合;斑块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不同斑块类型格局差异性较大,变化特征明显。(4)海拔与坡度因子对一级分类草地景观及其二级分类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着,植被覆盖度因子对草地景观演变存在显着影响,而距离因子对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着。人文驱动因素对草原生态及景观演替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其中,政策因素在保护和修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动态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2000~2015年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张起鹏,王建,张志刚,顾洪亮.高寒草甸草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J].生态学报.2019

[3].陈利,王福生.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与动态演变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9

[4].张莹,张学玲,蔡海生.基于景观格局的武功山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与调控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5].龙燕.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6].张旭.兰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动态分析[J].甘肃科技.2018

[7].赵文玥,李阳兵,李媛媛,王维,李寒梅.叁峡库区腹地撂荒地动态演变及景观格局——以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竹园镇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薛永倩.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

[9].黄露滴.基于RS和GIS的天府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预测分析[D].长安大学.2018

[10].王蓉.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8

标签:;  ;  ;  ;  

景观动态演变论文-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