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霞石善祥学校528308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在具体展开论述的过程中首先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入手,其次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最后重点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探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以及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式,这种研究不仅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育。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时代课改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指的就是在教学中或者是实际的生活中,通过某一个问题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学习的内容去解决问题。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正确的引导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将是学习中的主体。
2.过程性。探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在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并进一步实现教学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
3.实践性。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所收获,也只有通过实践性才能显示出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意义。
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上都具有开放性,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固定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了很大一部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讲解结束后,没有人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需要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主动回答;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必要的实践内容,教学以课本为主,缺乏必要的课外知识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厌学、逃学现象,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完之后,对于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的思考,只是被动地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加强学生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说明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将受益匪浅,特别是小学语文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兴趣、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有兴趣,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学习兴趣会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这和新课改条件下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致性,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之前,先向学生提问对岛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描述各自心中对群岛的认识。学生中大多数对群岛的认识都是比较偏僻、荒无人烟,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大家其实岛屿并不都是荒无人烟的,并带领大家去看一下我国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在接下来的课文讲解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地图展示出我国西沙群岛的位置,让大家了解到我国的地域辽阔,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西沙群岛的富饶表现。这些都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开设,进一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了解了这些丰富的图片之后,然后提问学生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以及丰富的特产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运用能力。此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课文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出作者具体形象表达西沙群岛富饶的一些词语,然后围绕这些词语去展开运用。在运用中教师要给予意见,让学生有所收获。对于“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这一句,教师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珊瑚的形态,让学生理解花朵、鹿角和珊瑚形态的相同点,告知学生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围绕比喻修辞开展活动,学会使用修辞手法。此外,对于一些寓言类课文,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片的形式,比如《刻舟求剑》,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也愿意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2.开展情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情境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课本中,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教学中涉及到的都是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让学生从中可以有所启发,逐渐受到影响,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描写,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儿子也从父亲的激励中获得了精神力量,进而创造出了奇迹。在具体展开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积极发言,说说父亲母亲对自己爱的一些具体表现,并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儿子,在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语言以及动作之后的想法。在学生回忆自己父母爱的表现时,对于一些学生发表的溺爱表现,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这种爱是有害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进而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爱。这种教学方式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加强交流学习,促进学习的实践性
交流学习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部分问题学生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进行。这种交流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
比如:在学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关于这个“三千尺”,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展交流学习。在交流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讨论的结果,然后告诉学生这个“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接下来的交流中,让学生使用夸张手法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语言表达。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篇文章的相关问题均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思维上也会受到课本内容的限制,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了解了相关的知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由学生通过全文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为什么“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回答。课文的最后讨论的是关于保护地球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身边出现的哪些行为是在破坏地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身边发生的一些破坏环境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带学生从学校周边寻找破坏地球、破坏环境的一些行为,实质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不断改革的条件下,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的一些语言表达或者是操作获得知识,全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建设美丽祖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1)。
[2]耿丹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5,(3)。
[3]常凤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