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异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现象,城市规划,城市,密度,空间,地带性。
分异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程晶晶,王军,司晓丹,张有铎[1](2019)在《小麦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完全相同的一个小尺度范围内,以当地主栽品种做对照,冠层温度比对照品种偏高的小麦称为暖型小麦;冠层温度比对照品种偏低的小麦称为冷型小麦。该文论述了小麦冠层温度分异现象以及不同温度型小麦在生物学特征、产量、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何杨,杨宇亮,角媛梅[2](2019)在《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垂直分异性显着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叁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样本相结合,综合运用GIS、数据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元阳县的稻作聚落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异特征,傣族、彝族、哈尼族从低至高聚居于河谷、中山、中高山环境,聚落空间特征与结构存在显着差别。傣族、彝族、哈尼族以差异化稻作策略响应不同的稻作环境是基本因索,并与非基本因素迭加的合力,成为造就聚落垂直分异现象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2期)
胡凯富,成超男[3](2018)在《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基于“北上广深”城市发展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分析人居环境演变分异与成因。以"北上广深"为例,运用熵权法测算并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并通过平均值与总体标准偏差的量化分析来研究2006~2016年间城市人居环境的时间分异、系统分异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异特征,"北上广深"在10年间的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离散特征。②系统分异特征,人居环境各子系统存在明显系统分异特征,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子系统分异中的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分异明显,人口系统、居住系统和环境系统分异较小。③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其演变过程中造成时间分异与系统分异的成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陈雅凤,樊海强,杨海毅,赵春杰,刘淑虎[4](2018)在《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分异现象与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风玫瑰图研究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结果发现:近郊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较快,出现新村与旧村并存的格局,空间形态受城市路网影响较大。乡镇驻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速率最快,村落主要沿"新街"扩展。偏远山区型村落,空间增长最为缓慢,空心化现象突出。文章针对叁种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特征,提出不同的空间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10期)
易雷紫薇[5](2018)在《城市密度演变中的常态与分异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特性的一种物质与社会呈现,其形成和演化背后的动力系统异常复杂,跟制度、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多样性、宜居性、效率等因素相关。虽然城市密度应该存在一个合宜性、最优性的议题,但从横向来看,当代中西方的城市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纵向来看城市密度演变趋势也难以预测和实施控制。历史上的城市密度是什么样的,目前尚乏专门的研究。因此,追溯历史,也可能探寻并认识过去某个城市密度的存在合理性。本文首先基于当代中西方在城乡划分密度标准的差异,研究了中西方的各类理想城市理论及其实践,最终认为最佳城市密度这一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并不存在。由于城市密度本身涉及人口、经济、建筑等多种度量方式,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衡量,且尚未有专门的研究体系,本文借鉴了相关研究并初步建构了城市尺度与街区尺度的密度研究体系,进一步对中西方历史城市密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古代城市密度可能存在一个密度常态。由于不同尺度之间的不可比较性,实证探究分为城市尺度的行政区和相对微观具体的街区两个尺度。通过探究古代城市的规划方式、等级制度、家庭结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居住模式,居住建筑,经济生活等等,进一步推算和验证城市密度的数据,并发现了城市密度在古代确实存在比较常态的延续,而在现代城市密度则产生了显着的分异。在上述研究中,使用了包括中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城市作为研究对照,力图找寻城市密度这一特征在历史中的普遍发展规律。本论文是对城市密度研究的一次创新探索,通过建立研究体系,纵向拓展并在两个尺度上研究城市密度,从而揭示城市密度演变的规律,力图为当代城市的密度形成研究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郑红琴[6](2017)在《通过“特殊”现象,探究地理本质——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因"课时紧张"、"抓基础为主"等缘由,对地理事件的变化机制、对小概率地理事件的形成过程分析有所忽略。然而长此以往,学生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将成为其自身思维的一种漏洞。本文以一堂高叁地理复习课"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与分析"为例,探求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打破"经验思维定式",寻找地理本质,培养"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方法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7年19期)
汤晗[7](2016)在《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6年08期)
张东旗,高小丽,梁鸡保,张盼盼,杨璞[8](2015)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及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是影响糜子分蘖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糜子高产个体和群体特性,以榆糜2号为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M1:基本苗15万株·hm-2、M2:45万株·hm-2、M3: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冠层温度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灌浆期群体冠层温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同一生育时期总体表现为M1>M2>M3。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单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低密度(M1)下,糜子单株生长势较强,分蘖成穗率较高,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分蘖成穗率降低,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小,但高密度(M3)下群体产量较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特性通过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琼琼,孙威江[9](2015)在《茶叶稀土元素分异现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存在稀土元素分异现象,对茶树稀土元素的分异情况进行了综述。造成稀土元素分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季节以及茶叶成熟度、加工过程和外源喷施等。对茶叶稀土超标问题提出了土壤修复、控制稀土肥料和农药使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加强茶树体内稀土转运机制研究等综合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李东泉,李贤[10](2014)在《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以北京叁里河四个居住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益得到重视,而针对街区尺度上的分异现象的研究未见启动。以北京市叁里河地区四个居住小区为调研实例,以美国地理学家保罗·诺克斯的"环境质量评价细目表"为调查蓝本,从外部景观、接近度、舒适度及供给度四个要素出发,对四个小区的分异状况进行测评,并结合居民访谈,对分异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权力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包括住房产权制度变化、特权阶层的存在、单位制度的延续等,都对街区尺度上的居住空间分异造成了影响。这一现象的社会涵义和未来路径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对它的存在,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4年02期)
分异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垂直分异性显着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叁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样本相结合,综合运用GIS、数据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元阳县的稻作聚落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异特征,傣族、彝族、哈尼族从低至高聚居于河谷、中山、中高山环境,聚落空间特征与结构存在显着差别。傣族、彝族、哈尼族以差异化稻作策略响应不同的稻作环境是基本因索,并与非基本因素迭加的合力,成为造就聚落垂直分异现象的形成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异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程晶晶,王军,司晓丹,张有铎.小麦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2].何杨,杨宇亮,角媛梅.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J].住区.2019
[3].胡凯富,成超男.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基于“北上广深”城市发展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4].陈雅凤,樊海强,杨海毅,赵春杰,刘淑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分异现象与治理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
[5].易雷紫薇.城市密度演变中的常态与分异现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郑红琴.通过“特殊”现象,探究地理本质——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与分析[J].地理教学.2017
[7].汤晗.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J].读书文摘.2016
[8].张东旗,高小丽,梁鸡保,张盼盼,杨璞.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及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现象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
[9].王琼琼,孙威江.茶叶稀土元素分异现象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5
[10].李东泉,李贤.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以北京叁里河四个居住小区为例[J].新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