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娟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本着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原则,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彰显数学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黄小娟,任教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民族中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就此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问题如此创设,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
二、通过研究、探索,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三、通过操作实验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B=∠C;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实践证明,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引入,可先布置实验内容:逢年过节时,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家家户户要写春联、贴窗花,尤其是碰上喜庆场面,还要张灯结彩,用大红纸剪一个大大的喜字,贴在醒目处。请问,我们有哪些同学会剪喜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会剪喜字的同学作指导,要求每个同学用剪刀和纸剪一个喜字。
实验内容布置完毕,教室内热闹非凡,同学之间请教的请教、指导的指导,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谐统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连平时最不求上进的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不到5分钟,全班就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将喜字对折,我们发现什么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心理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情趣,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机会的均等与不等”一节中,学生挑战教师进行“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先说“1”或“2”,第二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字,然后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个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续说三个或不说,谁先抢到30,谁就赢。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接着教师收了徒弟后继续新一轮的比赛,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
五、利用数学故事、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讲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为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教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情境的创设,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滥用情境,情境创设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广泛学习,多思考,合理运用知识与技能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J].数学通报,1994(6).
[3]冯克诚.中学数学研究:3+x中学成功教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民族中学
邮政编码:532500
HowtoCreateSituation
HUANGXiaojun
Abstract:Theessentialgoalofcreatingquestionsituationinmathematicsclassroomistoarousestudents’learningattention,motivat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enlightenstudents’thinking,activelyimplementautonomousexplorationandcommunicativecooperation,thustostrengthenunderstandingforacquiredknowledge.Hence,teachersshouldfollowefficientprincipletooptimizeclassroomquestiondesignandplayteachers’leadingroleandstudents’subjectiverole,soastomakemathematicsclassroomrevealingmathematicscurriculumidea:
everyonelearnsvaluablemathematics;everyoneacquiresnecessarymathematicsand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developmentinmathematics.
Keywords:mathematicsteaching;classroomteaching;situation;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