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后鼻孔息肉的起源与复发

孤立性后鼻孔息肉的起源与复发

一、单发性后鼻孔息肉来源及复发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0)在《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探讨儿童后鼻孔息肉及中鼻道息肉组织学特点的差异,比较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及临床特点差异。材料方法:1临床材料回顾性分析于2018.1.1至2020.2.3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及深圳市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鼻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共63例患者资料,分为2组进行观察对照。其中观察组为儿童组有45例,成人组18例作为对照组。术前采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Lund-Mackay鼻窦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总IgE水平,过敏原检测水平以及外周血标本血细胞计数分析等。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鼻息肉,取鼻息肉组织进行HE染色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2实验及统计方法收集临床信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并记录结果。术后对2组鼻息肉组织标本制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定义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比例大于所有炎性细胞的10%。实验所有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将采用SPSS 22.0软件。对于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患者性别、既往史、总IgE水平占比、变应原的阳性率临床表现等,将以百分数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鼻窦CT评分、内镜评分、血液学指标,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情况等,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用(sx±)或M(P25,P75)表示,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入组病例共63例,儿童组为45例,男性34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14岁,年龄中位数为10(7,12)岁,病程中位数为1(0.5,2)年。成人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其中位年龄为38(33.5,41.5)岁。病程中位数为4(1,9)年。对比成人组,儿童组多为单侧发发病(67.44%vs33.33%,P=0.01<0.05),病程更短(1年sv 4年,P=0.001<0.05),而在性别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组根据其鼻息肉来源分2组,为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共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共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我们发现两组在性别上均表现为男性高占比(80%与75%,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22例,88%),儿童中鼻道鼻息肉则倾向双侧发病(10例,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临床特点上,我们统计了嗅觉障碍、血涕、喷嚏鼻痒、框周、额部胀痛、头晕、临近器官并发症等表现,其中儿童组与成人组患者的邻近器官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年人较儿童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占比22.2%),其余临床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上,儿童中鼻道息肉组较儿童后鼻孔息肉组额窦评分更高(1.89vs0,P<0.05),余各组鼻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成人组患者(7vs 11,P>0.05);而在L-M各单项评分上成人组双侧上颌窦,前组、后组筛窦和额窦均有更高的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Lund-Kennedy评分方面,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在LundKennedy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vs8,P>0.05)。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L-K评分总分低于成人组(7.5vs9.1)但两组在鼻息肉LK评分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检测方面,儿童组与成人组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原检测方面,儿童组总IgE>100 U/mL占比(64.52%vs83.3)及总IgE>200 U/mL占比(25.8%vs50%)均较成人组更低,但差异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变应原阳性率中食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吸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息肉组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鼻息肉组在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均比成人更少,除了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组在炎性细胞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各组不同疾病分期中的占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Eos浸润程度在儿童组及成人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清Eos计数、血清Eos百分比、CT评分(总分)、Lund-Kennedy评分(总分)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男性多见,主要来自上颌窦,炎症表现更轻,与儿童中鼻道来源鼻息肉相比,两者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差异。(2)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患者相比,儿童疾病病程短,症状轻,多为单侧发病,临近器官并发症少,炎症更少累及全组鼻窦。(3)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存在差异,成人组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儿童组鼻息肉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变应原检测结果儿童与成人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过敏指标在儿童鼻息肉和成人鼻息肉两类人群中无显着性差别。

付凡巍,王文忠[2](2019)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ACP)为来自上颌窦内,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或者上颌窦副孔突出于上颌窦外的一种炎性息肉样良性病变。在成人群体中比较少见,在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较高。ACP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而完全切除病变及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在于手术径路的选择。笔者对目前临床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AC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寻找合适的手术径路。

付凡巍[3](2019)在《鼻内镜下2种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选择》文中指出目的:本次采用随机对照法研究经2种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疗效,希望为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寻找合适的手术径路。方法:实验研究对象选自我院门诊自2016年11月初到2018年5月底临床上诊断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儿童及青少年39例(所有研究对象病史均>3月)。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个实验组,其中A组(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23例,B组(中下鼻道联合入路)16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控制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术后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月12月,两组间病情完全控制和病情未控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采用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放结合鼻动力系统切除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对于经中鼻道上颌窦开口无法确定上颌窦内病变起源或者无法完全切除病变的患者(蒂部位于前壁,内下角)联合下鼻道开窗切除彻底,视野清晰,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微,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术式。

徐向前,胡青[4](2018)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起源观察及治疗》文中提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术后复发率较高与息肉起源部位和手术方法有关,本研究探讨ACP的起源部位观察及鼻内镜下多种联合路径处理的疗效。选择53例ACP患者,根据对患者ACP起源部位等的具体病情特点采用相应手术方式:经上颌窦自然口切除术、经上颌窦自然口加下鼻道开窗术、经上颌窦自然口加上颌窦前壁开窗。上述病例术后随访2年,只有5例复发,其余均未见息肉复发。结果提示,鼻内镜下采用多种联合径路可有效治愈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张婷,窦春强[5](2016)在《鼻内镜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鼻内镜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结合鼻动力系统对26例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进行手术并分析疗效。结果: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鼻内镜结合鼻动力系统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首选方法,可提高疗效,并能满足儿童患者手术操作细致精确的要求。

张长征,吴孝江,范克玉,汤琰[6](2016)在《后鼻孔息肉20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源自上颌窦12例,筛窦3例,蝶窦1例,钩突2例,蝶筛隐窝2例。所有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随诊6个月2年,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病理报告为炎性息肉。结论结合患者鼻窦CT及鼻内窥镜检查确诊,鼻内窥镜手术切除治疗后鼻孔息肉有创伤小、切除彻底、出血量少、复发率低等特点。

韩剑峰,赵丽颖,乔在成,门小红[7](2015)在《鼻内镜下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治疗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7例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在全麻下经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2例局麻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结果 1年随访治愈率达96%。33例CT检查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影,其中5例窦口扩大,13例伴有患侧或双侧鼻窦炎。术中见息肉发生在上颌窦口周围29例,上颌窦内黄色黏液囊肿5例,脓液21例。筛窦口5例,术后随访6月至1年。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特殊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彻底切除上颌窦内和窦口区病变黏膜、保留正常黏膜术彻底保持鼻腔通气治疗的关键。

陈晓栋,李晓媛,石照辉,单伯仪,薛涛,陈福权,乔莉[8](2015)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患者59例,并对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疗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所有患者后鼻孔息肉均起源于上颌窦,5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口入路行息肉切除术,6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入路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上颌窦开窗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术后复发接受2次手术,手术成功率95.4%。结论根据息肉基底部的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息肉的基底部是避免后鼻孔息肉复发的关键。

龙盈[9](2014)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普通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关于鼻息肉(Nasal polyps,NP)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很多研究报道,较为公认的共性特征是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的浸润。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ACP)作为鼻息肉的一种特殊类型,却有其不同于普通鼻息肉的好发部位和预后,这些不同的临床特征可能暗示两组疾病的组织结构有差异。但有关ACP和普通NP组织病理学差异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ACP与普通NP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重点观察两者的黏膜下腺体分布,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分布与计数,微血管的计数,并对各类炎细胞、微血管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两组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临床上的可能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07月雅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住院病例,确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收集。将收集的病例资料分为ACP组与普通NP组,其中ACP组有24例,普通NP组40例。将纳入病例术中取出的病变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①采用HE染色,观察ACP组和普通NP组的黏膜下腺体分布,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分布与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别计数ACP组和普通NP组中CD34标记阳性的微血管密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ACP组中,黏膜下出现腺体例数2例,腺体出现率为8.33%;普通NP组中黏膜下出现腺体例数为38例,腺体出现率为95%,两组疾病粘膜下腺体出现率进行卡方检验,χ2=48.071,P<0.05,粘膜下腺体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CP组与普通NP组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浆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以及微血管密度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t值分别为18.423,9.564,4.823,2.100,2.93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在ACP组中,嗜酸性粒细胞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两两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3,0.751,0.630,且P<0.01);微血管密度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8,0.521,P<0.01)。(4)普通NP组中,嗜酸性粒细胞同淋巴细胞、浆细胞两两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6,-0.713,且P<0.01);嗜酸性粒细胞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56,P<0.01)。结论:(1)ACP组黏膜下腺体出现率显着低于普通NP组;黏膜下浸润细胞类型不同,普通NP组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ACP组中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⑵微血管的增生同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微血管增生程度不同是导致ACP的结构和预后不同于普通NP的因素之一。⑶通过相关性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同微血管增生在两组疾病中均呈正相关,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促进微血管增生。

任红波,韩富根,刘志印[10](2013)在《耳内镜下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12例》文中指出目的寻找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58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行耳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随访12年,一次治愈10例,复发2例。复发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耳内镜下行儿童后鼻孔息肉摘除术,术野清晰,操作空间相对较大,手术过程中操作轻柔,减少对术区的创伤,即可有效的预防术后鼻腔粘连,防止息肉复发,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二、单发性后鼻孔息肉来源及复发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发性后鼻孔息肉来源及复发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CP的病因与机制
2 儿童及青少年AC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 手术径路的选择
    3.1 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
    3.2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
    3.3 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
    3.4 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联合犬齿窝开窗
    3.5 经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联合泪前隐窝入路
4 讨论

(3)鼻内镜下2种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语术语(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起源观察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后鼻孔息肉20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鼻内镜下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治疗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普通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耳内镜下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单发性后鼻孔息肉来源及复发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D]. 李倩.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研究进展[J]. 付凡巍,王文忠. 安徽医药, 2019(08)
  • [3]鼻内镜下2种手术径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选择[D]. 付凡巍.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4]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起源观察及治疗[J]. 徐向前,胡青.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8(03)
  • [5]鼻内镜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体会[J]. 张婷,窦春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1)
  • [6]后鼻孔息肉20例诊治分析[J]. 张长征,吴孝江,范克玉,汤琰. 基层医学论坛, 2016(03)
  • [7]鼻内镜下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治疗37例临床分析[J]. 韩剑峰,赵丽颖,乔在成,门小红.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03)
  • [8]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J]. 陈晓栋,李晓媛,石照辉,单伯仪,薛涛,陈福权,乔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03)
  • [9]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普通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D]. 龙盈. 泸州医学院, 2014(03)
  • [10]耳内镜下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12例[J]. 任红波,韩富根,刘志印. 医药论坛杂志, 2013(11)

标签:;  ;  ;  

孤立性后鼻孔息肉的起源与复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