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调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彝族,伦理,心理,文化,传统节日,教育教学。
社会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余娟,张勰,李晓,王亚娟[1](2019)在《医学院校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社会调适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自卑和自强间的矛盾心理等叁方面出发,阐析了医学院校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立足重视自我接纳的教育观念、建立提升自我效能的教育目标等方面,提出医学院校残疾学生的社会调适教育。(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闫立娜,杨丽波[2](2018)在《教育赋权诉求下我国老年教育的社会调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跃然成为世界上首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老年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精神感召下对人终身发展的时代关怀,也是学习型社会下强烈的人文诉求,对于老龄群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调适功能。参照国外针对老龄群体教育赋权的有益做法,未来我国老年教育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帮助老龄群体寻找老龄阶段的人生归属,使其安享迟暮之年的幸福;继续挖掘老龄群体的潜在价值,注重其产生的社会示范效应;扩大老年教育的辐射区域,有效利用其形成的社会资源;延长终身教育的链条,真正落实老年群体的教育赋权。(本文来源于《终身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卢志勇[3](2016)在《教育伦理的价值证成与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伦理作为特定实践关系的价值表达,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并日益显现出教育和社会之间关系互动发展的特征。教育伦理的生成路径围绕其价值和意义展开,主要以伦理精神体现于教育教学规制,以伦理价值汇集于教育发展过程,以伦理范型奠基于社会现实条件。教育伦理的价值证成受到各种因素和观念的影响,关键要在主体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加以延展。教育伦理要通过社会调适来开启实践的新常态,要在实践张力上保持自由度,要在实践方法上采用内嵌式,要在实践效果上体现获得感。(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高燕[4](2016)在《基于心理应激与应对模型的哮喘患儿心理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儿童慢性疾病应激与应对相互作用模型,探讨哮喘患儿情境因素(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适应性过程(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社会调适状况(患儿生活质量、情绪行为问题)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某叁级甲等医院选择153名哮喘患儿及其父亲或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对象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患儿年龄、性别、平均学习成绩、同伴数目、父/母亲文化水平等;患儿父母年龄、职业、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哮喘儿童疾病状况(如PEF值、健康状况、哮喘诊断程度、患儿确诊时间等),使用哮喘控制测量问卷(ACT)、儿童少年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SES)、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应对方式问卷(CS)、中文版儿童生命质量家庭影响模块量表(C-PedsQLTM FIM)、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CHADS),探讨哮喘患儿的自尊水平、应对方式、情绪行为问题、生活质量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和情绪问题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1.哮喘患儿生活质量、SDQ的特点及其在不同人口学资料间的差异(1)经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在不同的平均学习成绩水平(F=11.74,P<0.001)、同伴数目(F=8.944,P<0.001)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哮喘患儿SDQ情绪症状得分在不同的平均学习成绩(F=8.774,P<0.05)、哮喘疾病是否得到控制(F=8.268,P<0.05)之间存在差异;患儿SDQ品行问题得分在不同的哮喘诊断程度(F=3.665,P<0.05)、哮喘疾病是否得到控制(F=6.076,P<0.05)之间存在差异;患儿SDQ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在不同的平均学习成绩(F=14.203,P<0.05)、同伴数目(F=6.108,P<0.05)、哮喘疾病是否得到控制(F=15.259,P<0.05)之间存在差异;患儿SDQ同伴关系得分在不同的平均学习成绩(F=16.882,P<0.05)、同伴数目(F=5.497,P<0.05)、哮喘疾病是否得到控制(F=9.505,P<0.05)之间存在差异;患儿SDQ困难总分在不同的平均学习成绩(F=4.194,P<0.05)、同伴数目(F=8.028,P<0.05)、哮喘疾病是否得到控制(F=6.846,P<0.05)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患儿生活质量、SDQ得分与哮喘控制情况、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1)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得分与ACT哮喘控制得分呈正相关(r=0.286,P<0.01);患儿SDQ困难总分、4个维度(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与ACT哮喘控制得分呈负相关(r=-0.412~—0.289,均P<0.01)。(2)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得分与其自尊水平、情绪表达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96-0.504,均P<0.05);与逃避型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288,P<0.01);患儿SDQ困难总分、4个维度(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与其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428~—0.235,均P<0.01),与逃避型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243-0.380,均P<0.01);其中,SDQ困难总分、SDQ情绪症状维度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正相关(r=0.164-0.221,均P<0.05)。(3)患儿生活质量得分、SDQ困难总分及各维度与父母的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家庭影响、焦虑、抑郁做相关分析。患儿生活质量与父母的生活质量家庭影响得分呈正相关(r=0.215,P<0.01);与家长的焦虑、抑郁均呈负相关(r=-0.251~-0.203,均P<0.05);患儿SDQ困难总分、SDQ品行问题与父母的焦虑情绪呈正相关(r=0.161-0.207,均P<0.05)。3.哮喘患儿心理社会调适(内/外化性问题、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1)哮喘患儿自尊水平能正向预测患儿生活质量水平,逃避型应对方式能负向预测患儿生活质量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模型解释44.8%的方差变异。(2)患儿自尊水平能负向预测患儿的情绪症状,逃避型应对方式能正向预测患儿的情绪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模型解释29.2%的方差变异。(3)患儿自尊水平能负性预测患儿的品行问题,逃避型应对方式能正性预测患儿的多动/注意缺陷问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模型分别解释了29.9%、33.0%的方差变异。结论:1.患儿的成绩越高、同伴数目越多、哮喘疾病得到控制则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就越高。2.哮喘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焦虑、抑郁水平越低,则患儿的生活质量就越高。3.哮喘患儿的心理社会调适过程中,患儿生活质量得分与其自尊水平、情绪表达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逃避型应对方式呈负相关;患儿SDQ困难总分、4个维度(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与其自尊水平呈负相关,与逃避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5)
石海明[5](2014)在《无人化战争的伦理困境及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毁伤力的倍增及人类社会对生命关怀的重视,战争无人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然而,当机器战士或生物战士全面取代人类主宰战争后,高端无人化战争也必将引发一系列伦理困境,这涉及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及战争责任伦理等多方面。本文探讨了无人化战争的兴起与根源、剖析了其面临的叁大困境,并提出了化解这种伦理困境的社会调适机制,主张应尽早关注无人化战争对当代战争伦理原则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任福[6](2014)在《传统节日文化的自我更新与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盘子会”是流行于山西柳林穆村、城郊一带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是由柳林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酬神活动;传统元宵节和填仓节是柳林“盘子会”展演的时空。随着传统节日填仓节的衰落,当代“盘子会”主要在元宵节期间展演,并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论文主要借助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有限的文献进行爬梳分析,通过“盘子会”这一个案,研究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历史情境下是如何实现自我更新和社会调适的,并尝试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动因。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本课题的意义等,以及本课题田野调查地点柳林县的概况。第二部分论述柳林村落语境中“盘子会”艺术展演的时空格局。梳理“盘子会”产生的历史脉络,及其传承至现代社会的生存境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阐述“盘子”的造型艺术、时空展演以及其作为传统节日精神符号的呈现。第叁部分论述“盘子会”与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本部分对“盘子”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动因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对柳林传统节日艺术景观的重组以阐述“盘子会”在现代社会中变迁的历史脉络;从“盘子”作为民众信仰载体的视角切入分析“盘子会”传承的动因,指出“盘子会”作为柳林地区标志性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而深入阐释传统节日文化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更新和社会调适。第四部分展开对“盘子会”作为文化遗产的现实存在作初步的探究。通过对以“盘子会”展演为核心的村落社区文化再生产以及“盘子”艺人对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空间重构的分析,考量当代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社会调适的历史动因。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先对全文作总结,指出柳林“盘子会”作为民间大型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之所以被成功传承至今,一方面是因“盘子会”作为地方性标志文化所保有的“身体性”特质,另一方面是因“盘子会”在传承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主动微调,以适应意识形态、市场经济乃至信众之间所形成的复杂生存情境,并逐渐在市场经济这位“媒婆”的引导之下达成互赢的局面。(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4-03-01)
黄远春,杨明忠[7](2013)在《彝族传统宗教仪式的文化心理来源及其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彝族文化体系中,传统宗教文化是其核心,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决定着一个民族个体的知觉、思维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本文从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彝族传统宗教仪式产生的文化心理基础,以及彝族传统宗教文化心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变迁,为创建彝族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9期)
杨红兵[8](2012)在《落榜生也需要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今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名,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尽管与去年相比人数增加近3个百分点,但仍有近230万人无缘高校。这些考生何去何从不仅是家长的事,也是绕不过去的社会问题。然而如此庞大的群体谁来关爱?落榜生所在的母校吗?殊不知,考后,学校将目光聚焦在各层次的(本文来源于《高中生学习(师者)》期刊2012年08期)
谢俊贵[9](2012)在《救灾捐助中的情感疲劳与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救灾捐助中的情感疲劳是指救灾捐助者救灾捐助的热情难以持续或救灾捐助的意愿逐渐消磨的现象。这种情感疲劳现象会导致人们救灾捐助态度的冷漠或救灾捐助行为的迟缓。救灾捐助中情感疲劳的原因很多,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其中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要消除和减轻这种情感疲劳,关键的是要采纳以下策略开展社会调适:(1)灾管行为优化策略;(2)捐助对象细分策略;(3)捐助活动分时策略;(4)捐助方式多样策略;(5)捐助信息公开策略;(6)捐助行为激励策略。(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李阳[10](2011)在《锡伯族民间信仰历史流变与社会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锡伯族民间信仰演进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流文化,在塑造我国民间信仰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我国民间信仰在保留、传承这些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1年16期)
社会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已跃然成为世界上首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老年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精神感召下对人终身发展的时代关怀,也是学习型社会下强烈的人文诉求,对于老龄群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调适功能。参照国外针对老龄群体教育赋权的有益做法,未来我国老年教育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帮助老龄群体寻找老龄阶段的人生归属,使其安享迟暮之年的幸福;继续挖掘老龄群体的潜在价值,注重其产生的社会示范效应;扩大老年教育的辐射区域,有效利用其形成的社会资源;延长终身教育的链条,真正落实老年群体的教育赋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1].余娟,张勰,李晓,王亚娟.医学院校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社会调适教育探究[J].饮食科学.2019
[2].闫立娜,杨丽波.教育赋权诉求下我国老年教育的社会调适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8
[3].卢志勇.教育伦理的价值证成与社会调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高燕.基于心理应激与应对模型的哮喘患儿心理社会调适[D].山东大学.2016
[5].石海明.无人化战争的伦理困境及社会调适[J].伦理学研究.2014
[6].任福.传统节日文化的自我更新与社会调适[D].温州大学.2014
[7].黄远春,杨明忠.彝族传统宗教仪式的文化心理来源及其社会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13
[8].杨红兵.落榜生也需要社会调适[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2
[9].谢俊贵.救灾捐助中的情感疲劳与社会调适[J].广东社会科学.2012
[10].李阳.锡伯族民间信仰历史流变与社会调适[J].兰台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