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风味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性,风味,成分,色谱,气味,气相,草菇。
挥发性风味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施志凡,尹金芳,左怡丹,熊华斌,杨志[1](2019)在《微池顶空萃取GC-MS法分析香茅草挥发性风味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制作了一种新型微池顶空萃取装置,研究了乙酸乙酯、石油醚、正己烷及离子液体在微池顶空萃取中的挥发稳定性,建立了香茅草挥发性风味物质乙酸乙酯的微池顶空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获得最佳顶空萃取条件:萃取时间20min,萃取温度45℃,乙酸乙酯萃取剂用量40.0μL。采用该方法从顶空萃取物中鉴定出2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为柠檬烯、香茅醛、香茅醇、香叶醇、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榄香烯、榄香醇。(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1期)
雷春妮,张雅珩,李经纬,解迎双,金凤[2](2019)在《不同品种与加工工艺对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共鉴定出2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有(E)-2-己烯醛、正己醛、2-己烯醛、叶醇、1-戊烯-3-酮,其中(Z)-2-庚烯醛仅在鄂植8号和阿斯品种中检出,乙酸己酯只在莱星和城固32号品种中检出,正戊醇仅在鄂植8号品种中检出,皮瓜尔和阿斯品种中未鉴定出(E)-2-己烯-1-醇和2-乙基己醇。莱星、城固32号单品种初榨橄榄油随着油橄榄成熟度的增大,(E)-2-己烯-1-醇、正己醇相对含量明显升高,而1-戊烯-3-醇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莱星单品种油橄榄加酶提取的橄榄油特有成分为(E,E)-2,4-庚二烯醛,鄂植8号单品种特有成分有柠檬烯、正戊醇、(Z)-2-庚烯醛、(E)-2-己烯-1-醇、(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结果说明,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在相对含量和成分组成上均存在差别;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获取的初榨橄榄油,香气成分不同,不同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成分随成熟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加酶提取工艺较佳,可丰富初榨橄榄油香气。(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0期)
张慧慧,卢建媚[3](2019)在《河蟹酶解液Maillard反应挥发性风味成分HS-SPME-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酶解制备Maillard蟹肉香精,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蟹肉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萃取和鉴定。结果显示:从蟹肉香精中共检测出2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酚类、硫醚类、杂环类(包括吡嗪、呋喃、噻唑、噻吩、吡咯)、其他等,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吡嗪类、醛类。运用OAV进行分析,得出对蟹肉香精风味有突出贡献的为二甲基叁硫醚、β-紫罗兰酮、3-甲硫基丙醛、苯乙醛、2-乙基-3,5-二甲基吡嗪、5-甲基-2-噻吩甲醛等。(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9期)
张慧慧,卢建媚[4](2019)在《螺蛳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鲜螺蛳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螺蛳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萃取和鉴定,并运用相对气味活度法(ROVA)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总体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新鲜螺蛳中共鉴定出40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硫醚类、呋喃类、吡嗪类、噻唑类等。其中,螺蛳的关键风味成分物质有以下6种(ROAV≥1):二甲基叁硫醚、1-辛烯-3-醇、异戊醛、反-2-壬烯醛、己醛、苯甲醛。另外,庚醛、2,3-丁二酮、反-2-辛烯醛、正庚醇、2-戊基呋喃、3-辛酮、正戊醛、柠檬烯、二甲基二硫醚对总体风味也具有重要贡献(0.1=ROAV<1)。(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8期)
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5](2019)在《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5种不同培养料(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菌渣、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到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别显着,以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田淑琳,周文红,刘小玲,江虹锐,王宇嘉[6](2019)在《基于GC-O-MS和ROAV法的马氏珍珠贝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腥味特征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马氏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的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O-MS)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马氏珍珠贝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腥味特征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IST和WILEY谱库检索,新鲜和熟化的珍珠贝肉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酮类9种、烃类10种、醛类14种、呋喃类3种、醇类7种、芳香族类2种、单萜类1种、酯类1种和醚类1种,新鲜和熟化处理方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33种、32种;结合GC-O-MS和ROAV法确定了9种腥味特征物质,分别为癸醛、辛醛、2-十一酮、1-辛烯-3-醇、苯甲醛、庚醛、己醛、3-辛酮、甲氧基-苯基-肟。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能够准确分析马氏珍珠贝熟化前后的风味物质成分并确定其腥味特征性物质,本研究结果可为贝肉的腥味形成机理及脱腥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闫秋菊,王海鸥,朱华,吴雨龙,周峰[7](2019)在《冻干水蜜桃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及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鲜水蜜桃进行真空冷冻干燥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方法(SPME-GC/MS),对比分析了新鲜水蜜桃、冻干水蜜桃和冻干机冷阱水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组分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新鲜水蜜桃、冻干水蜜桃和冷阱水中分别有26,18,11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由醛、醇、酯、烃、杂环及醚等物质构成。新鲜水蜜桃中的风味物质在冻干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和迁移。大部分保留在冻干水蜜桃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己醛、(E)-2-庚烯醛、(E)-2-辛烯醛、苯甲醛、戊醇、己醇、(E)-2-己烯-1-醇、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γ-己内酯;全部迁移到冷阱水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壬醛、二乙二醇乙醚;冻干水蜜桃中含量增加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E)-2-己烯醛、芳樟醇、(E)-乙酸-2-己烯-1-醇酯;经过冻干后新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为醋酸异辛酯、2,7-二甲基萘、1,6-二甲基萘、2,3-二甲基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7期)
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8](2019)在《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5种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异显着,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琦,伯继芳,冯莉,佴逸凡,王小晶[9](2019)在《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干燥方式对杏鲍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干燥方式对杏鲍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中短波红外干燥(short-and mediumwave infrared drying,ID)和微波真空干燥(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制得的杏鲍菇干燥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对这4种干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挥发性成分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线性判别分析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干燥方式的杏鲍菇样品。利用HS-SPME-GC-MS从鲜样(fresh sample,FS)及4种干样中鉴定出9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烷烃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6类成分,其中醇类物质(19种)为FS、FD、HAD和ID样品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醛类物质(18种)为MVD样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鲍菇主要挥发性成分差异显着。对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鲍菇样品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其品质评价模型,得出干样的综合得分顺序依次为ID、FD、HAD及MVD,为杏鲍菇的干燥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吴浩然,林琳,葛孟甜,程华峰,姜绍通[10](2019)在《四种不同生境模式养殖的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四种不同生境模式(池塘、稻田、湖泊、长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电子鼻结果显示,湖泊和稻田雄蟹性腺风味轮廓相似,而池塘和长江雄蟹性腺的风味轮廓较为独特,可明显区分。运用GC-MS对四种雄蟹性腺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各挥发性成分的阈值计算其气味活度,筛选出主体呈香化合物(OAV≥1)。结果表明,湖泊和稻田雄蟹性腺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相近,而池塘和长江雄蟹性腺中的挥发性成分则比较复杂,且长江雄蟹性腺中己醛(634.36 ng/g)、苯甲醛(1361.98 ng/g)和2-戊基呋喃(231.11ng/g)等主体呈香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叁种雄蟹性腺。综上结果表明,湖泊和稻田雄蟹性腺的风味相似,而池塘和长江雄蟹性腺的风味比较独特,且在四种模式中,长江雄蟹性腺风味相对较优。(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挥发性风味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共鉴定出2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有(E)-2-己烯醛、正己醛、2-己烯醛、叶醇、1-戊烯-3-酮,其中(Z)-2-庚烯醛仅在鄂植8号和阿斯品种中检出,乙酸己酯只在莱星和城固32号品种中检出,正戊醇仅在鄂植8号品种中检出,皮瓜尔和阿斯品种中未鉴定出(E)-2-己烯-1-醇和2-乙基己醇。莱星、城固32号单品种初榨橄榄油随着油橄榄成熟度的增大,(E)-2-己烯-1-醇、正己醇相对含量明显升高,而1-戊烯-3-醇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莱星单品种油橄榄加酶提取的橄榄油特有成分为(E,E)-2,4-庚二烯醛,鄂植8号单品种特有成分有柠檬烯、正戊醇、(Z)-2-庚烯醛、(E)-2-己烯-1-醇、(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结果说明,9个单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在相对含量和成分组成上均存在差别;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获取的初榨橄榄油,香气成分不同,不同品种初榨橄榄油挥发性成分随成熟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加酶提取工艺较佳,可丰富初榨橄榄油香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施志凡,尹金芳,左怡丹,熊华斌,杨志.微池顶空萃取GC-MS法分析香茅草挥发性风味成分[J].中国调味品.2019
[2].雷春妮,张雅珩,李经纬,解迎双,金凤.不同品种与加工工艺对初榨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9
[3].张慧慧,卢建媚.河蟹酶解液Maillard反应挥发性风味成分HS-SPME-GC-MS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9
[4].张慧慧,卢建媚.螺蛳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5].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6].田淑琳,周文红,刘小玲,江虹锐,王宇嘉.基于GC-O-MS和ROAV法的马氏珍珠贝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腥味特征物质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7].闫秋菊,王海鸥,朱华,吴雨龙,周峰.冻干水蜜桃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及迁移[J].食品与机械.2019
[8].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J].食用菌学报.2019
[9].马琦,伯继芳,冯莉,佴逸凡,王小晶.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干燥方式对杏鲍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10].吴浩然,林琳,葛孟甜,程华峰,姜绍通.四种不同生境模式养殖的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J].现代食品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