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富勒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富勒,卟啉,氢键,化合物,金属键,明治,自由基。
富勒烯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朱琳,孙晃斌,陈思嫘,吴佩溪[1](2019)在《富勒烯羰基内酰胺化合物的亲电芳香取代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杂富勒烯是目前被重点关注的一类杂富勒烯,在化学合成方法中均需要经过开孔衍生物,然而对于氮杂富勒烯的前体开孔化合物—羰基内酰胺衍生物,人们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其与富电子芳烃的亲电芳香取代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反应除了生成单取代芳基氮杂[60]富勒烯,还有两个副产物。本论文对两个副产物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结构鉴定,这对后续开展氮杂富勒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石继龙[2](2017)在《新型[60]富勒烯吡咯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叁十年中,富勒烯因其独特的叁维全碳分子结构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在已知富勒烯当中,[60]富勒烯(C_(60))具有完美的对称性且相对容易获得,因而最具代表性。C_(60)在极性有机溶剂和水中的溶解度非常有限,限制了其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化学修饰作为研究富勒烯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运而生。化学修饰已经成功应用到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许多功能性富勒烯衍生物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3-偶极环加成反应属于较早研究的一类反应,是富勒烯化学修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反应过程易控制,生成产物易分离、产物产率高等优点。在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制备的产物中,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备受关注并被大量应用于新型光电材料的合成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氯酸铁(Fe(ClO_4)_3·xH_2O)促进的C_(60)与芳甲胺发生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以及与芳醛和芳甲胺热反应,获得了少见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我们通过筛选反应条件例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比例等,获得了较好的产物产率。此外,我们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所有的富勒烯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结构。最后,我们也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第一章文献综述介绍了富勒烯的发现,结构,性能和富勒烯化学,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课题组在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合成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设计思想。第二章高氯酸铁促进的富勒烯吡咯烷的合成与结构表征我们通过高氯酸铁促进下C_(60)与N-未取代的芳甲胺一步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稀少的N-未取代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我们所选择的的金属氧化剂廉价且比较容易获得。然而,在相同条件下,N-取代的芳甲胺与C_(60)反应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N-甲基苄胺反应产生了反式N-甲基-2,5-二苯基富勒烯吡咯烷,而N,N-二苄胺意外得到顺式的N-未取代2,5-二苯基富勒烯吡咯烷。有趣的是,尽管我们的反应均有可能生成顺式和反式富勒烯吡咯烷,但可以观察到所有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都是单一的立体结构,它们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N-未取代的富勒烯吡咯烷可以在酰氯或异氰酸酯的帮助下进一步转化为N-取代富勒烯吡咯烷。最后,我们还提出了合成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的可能反应机理。第叁章[60]富勒烯与芳醛和芳甲胺热反应合成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空气条件下,C_(60)与芳甲胺、芳醛热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罕见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令人惊讶的是,所得到的富勒烯吡咯烷具有不同的立体选择性。N-未取代的芳基甲胺仅生成顺式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而N-取代的芳甲胺绝大数情况下生成反式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此外,我们也通过B3LYP/6-31G(d)方法进行了过渡态计算,通过研究不同环加成途径过渡态结构,来阐明反式N-取代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的立体选择性。我们的理论计算预测结果和我们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肖枫[3](2016)在《新型[60]富勒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富勒烯领域中,化学修饰已经成功应用到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合成,并引起广泛关注,它们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对于富勒烯衍生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由基反应属于较早研究的一类反应,是富勒烯官能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来,过渡金属盐促进的富勒烯自由基反应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与传统的过氧化物氧化、光引发的自由基反应容易生成难于分离与表征的富勒烯多加成产物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氯酸铁(Fe(ClO_4)_3·xH_2O)促进的[60]富勒烯(C60)与酰胺/二醇的自由基加成反应,获得了少见的富勒烯恶唑啉及富勒烯二氧六环/二氧七环衍生物。我们通过筛选反应条件例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比例等,获得了好的产物产率。此外,我们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所有的富勒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结构。最后,我们也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第一章文献综述概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课题组在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合成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尤其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盐促进的C60自由基加成反应,提出了本研究的设计思想。第二章富勒烯恶唑啉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了在Fe(ClO_4)_3·H_2O促进下,C60与各种酰胺发生的自由基环加成反应,这种一步制备富勒烯恶唑啉的方法明显比以前报道的方法更加直接、更加可行,而且使用了经济且易获得的高氯酸铁和酰胺。此外,我们也提出了生成富勒烯恶唑啉的可能反应机理。第叁章富勒烯二氧六环/二氧七环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研究了在Fe(ClO_4)_3·xH_2O促进下,C60与二醇发生的一步环加成反应,获得了单加成的富勒烯二氧六环/二氧七环衍生物。另外,通过对C60与叁乙二醇、二乙二醇以及叁丙二醇反应的研究,我们又开辟了第二条合成富勒烯二氧六环衍生物的方法。最后我们也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5-30)
张震北[4](2014)在《[60]富勒烯四氢氮杂卓类化合物与具有非对映选择性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Cu(OAc)2促进的[60]富勒烯四氢氮杂卓类衍生物和TMSOTf促进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研究。1、Cu(OAc)2促进的[60]富勒烯四氢氮杂卓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富勒烯的官能化反应在富勒烯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的文献报道了富勒烯七元环结构的合成研究。因此,发展高效的且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的富勒烯七元环化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仍然是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部分,我们发展了Cu(OAc)2促进的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60]富勒烯四氢氮杂卓酮类化合物和四氢氮杂卓亚胺类化合物的新方法。我们对不同条件下C60与N-磺酰基-o-氨基芳甲基酮或O-甲基肟类化合物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就不同的铜盐、碱以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扩展了一系列底物并讨论了不同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同时,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该方法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化学选择性高、原料易得和操作简单的特点。2、路易斯酸TMSOTf促进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非对应选择性合成研究。恶唑并[3,4-b]四氢异喹啉-3-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并且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本部分,我们对路易斯酸TMSOTf促进的5-取代恶唑并[3,4-b]四氢异喹啉-3-酮类产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种直接、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合成5-取代恶唑并[3,4-b]四氢异喹啉-3-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对不同的路易斯酸,溶剂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扩展了一系列底物,拓宽了路易斯酸催化Pictet-Spengler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并讨论了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刘艳春[5](2013)在《杂化富勒烯包合与扩展五元环π体系夹心的多金属化合物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51年二茂铁被发现以来,金属茂化学这一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在催化和材料化学里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有关类似的金属茂配合物的合成和理论研究一直是实验化学家和理论化学家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Resa等在Science上报道了化合物Cp*Zn-ZnCp*(Cp*=C5Me5)的合成,随后,人们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Cp*Zn-ZnCp*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各种水平的方法探讨金属-金属键的距离及结合能等。2004年,Nakamura等报道了一类富勒烯衍生物,即双层巴基二茂铁。在该结构中,C60的两个相对的五元环(FMRs)通过10个周围与之相邻的SP3碳原子(每个碳原子连有苯基或其它基团等)与剩下的40个SP2碳原子分离。类似的针对C60在固定位置的化学修饰有助于实现构建立体的多金属富勒烯化合物。这使我们想到将12族元素的金属-金属键引入到这种修饰的C60的内部以实现金属-金属键同杂化富勒烯的两个孤立的五边形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类似CpM-MCp (Cp=C5H5)的化合物。因此,我们设计了金属-金属键的主客体型化合物M2@C50X10(M=Zn, Cd, Hg; X=CH, N, B),并详细地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其结构和成键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电子密度拓扑方法阐述金属-金属之间和金属-碳笼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另外,在一系列的金属茂体系中,一些小的或大的芳香碳环已经被成功地用来构建过渡金属叁明治化合物。这些平面的π共轭配体因其可能具有很好的给电子能力,进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不足的是这些单环共轭分子中大部分只能稳定单核金属中心,因此,另一种具有并双五元环结构(戊搭烯)配体吸引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力,特别是这一配体能够稳定金属-金属键。依据戊搭烯稳定金属-金属键及四并五元环共轭体系的合成,我们研究了线性四并五元环共轭体系(dicyclopenta[a,e]pentalene, dcpp)夹心多核金属的化合物。另外,Burdett多年前就提出线性扩展的多金属叁明治化合物的想法并以半经验方法进行了计算。基于这些思想和本论文已有工作,我们探讨了是否环状多并五元环共轭体系可以稳定过渡金属环结构。对设计的扩展环形多金属夹心结构,进行理论计算和稳定性评估并着重进行了M-M成键本质的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着含金属-金属键的夹心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和成键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同类金属-金属键客体型化合物M2@C50X10(M=Zn, Cd, Hg; X=CH, N, B),计算结果显示在Zn2@C50X10(X=CH, N)和Cd2@C50X10(X=CH, N, B)分子中,D5d构型存在能量最小值,而Zn2@C50B10的C2h构型是能量最小点,在这些杂化的富勒烯金属化合物中,Zn2和Cd2化合物采用η5/η5配位模式,除了在C2hZn2@C50B10中是η2/η2模式外。为了满足适当的金属和笼的相互作用,在Hg-Hg化合物中,只有Hg2@C50N10的η1/η1配位模式是稳定的。我们应用电子密度的拓扑性质和能量解离分析方法探讨了M22+和C50X102-以及M-M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结果表明与在M2(C5H5)2化合物中相似。2、设计四核过渡金属钒体系V4(dcpp)2、V4(dcpp)2Cl2和V4(dcpp)2(CO)2,结构优化表明V4(dcpp)2和V4(dcpp)2Cl2中难以形成稳定的线性金属-金属链状共价延伸体系,而羰基封端的一个V4(dcpp)2(CO)2稳定结构中具有很好的V-V金属单双键交替的金属链。尽管能量上这种单双键交替钒链高于全局最小点结构15.1kcal·mol-1,但是我们推测这种结构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类似结构将对未来催化领域发挥作用。3、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86方法计算了环形叁明治化合物V10(C30H10)2和Cr10(C30H10)2,并在具有能量最小点的D5d构型下分析金属环的成键特征及芳香性等。V10金属环呈现完美的平面结构,Cr10金属为了更好的满足与上、下配体环的配位而呈zigzag结构。此外,与M2(C8H6)2(M=V, Cr)的构型相比,金属-金属键的强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且金属环呈向外扩张趋势。另外,金属环的NICS(0)ZZ和NICS(1)ZZ表明存在较强电子环流,暗示了芳香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贺林,陈晨,李飞,朱义州,郑健禺[6](2012)在《磺酰脒基桥连的锌卟啉-富勒烯化合物构型对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锅法"多组分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磺酰脒基桥连的卟啉-富勒烯化合物ZnP-H-C60.该化合物具有Z式和E式2种异构体,其中Z式异构体中含有分子内氢键.光物理研究结果表明,2种异构体中的卟啉与富勒烯之间都可以发生光诱导电子转移,但其相应的电子转移机理却完全不同.在Z式异构体中,卟啉或富勒烯被激发后直接发生电荷分离而形成电荷分离态,其电荷分离机理是通过氢键进行电子传递;在E式异构体中,由于卟啉和富勒烯之间存在空间电子相互作用,被激发后先形成卟啉-富勒烯激基复合物,再进一步发生电荷分离形成电荷分离态,电荷分离通过空间电子转移实现.(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凡素华,张文保[7](2010)在《共价键连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价键连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由于在模拟生物体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共价键连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分类以及在模拟光合作用和光伏电池上的重要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0年09期)
王从周[8](2010)在《醋酸锰(III)促进的富勒烯与有机磷化合物的自由基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量众多的富勒烯衍生物被报道,含有磷原子的却为数不多,其中磷原子和富勒烯骨架直接相连的则更为稀少,目前仅限于富勒氢产物。一些有机膦富勒烯衍生物被证明具有生物活性和光学性质,因此,合成丰富多样的有机膦富勒烯衍生物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成功实现了Mn(OAc)_3·2H_2O促进的C_(60)和有机磷化合物HP(O)R_2的自由基反应,这是首次报道Mn(OAc)_3·2H_2O促进的C_(60)和磷自由基的加成反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我们得到了叁类不同的有机膦富勒烯衍生物,分别是单键相连的二聚体R_2(O)PC_(60)-C_(60)P(O)R_2,富勒氢R_2(O)PC_(60)H以及乙酰氧化富勒烯R_2(O)PC_(60)OAc。非常有趣的是,在避光以及较低温度条件下,我们首次实现了对单键相连二聚体R_2(O)PC_(60)-C_(60)P(O)R_2中meso和racemic异构体的拆分,并得到了R_2(O)PC_(60)-C_(60)P(O)R_2单体的1H NMR谱图。另外,我们还实现了叁类有机膦富勒烯衍生物的相互转化。二聚体R_2(O)PC_(60)-C_(60)P(O)R_2和富勒氢R_2(O)PC_(60)H在过量Mn(OAc)_3·2H_2O的作用下,均可以转化成为乙酰氧化富勒烯R_2(O)PC_(60)OAc,富勒氢R_2(O)PC_(60)H在1.5倍当量Mn(OAc)_3·2H_2O的作用下也可以选择性的氧化成为二聚体产物R_2(O)PC_(60)-C_(60)P(O)R_2 ,二聚体R_2(O)PC_(60)-C_(60)P(O)R_2亦可被HP(O)R_2还原成为相应的富勒氢R_2(O)PC_(60)H。我们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并对反应途径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5-01)
李芳芳,高翔[9](2010)在《有机富勒烯化合物的逆环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逆环加成反应是富勒烯衍生物的一种重要反应。在加热、还原或氧化条件下,许多富勒烯衍生物的加成基团会从富勒烯骨架上断开,得到富勒烯母体,是富勒烯环加成反应的逆反应。该反应与富勒烯环加成反应结合,已被应用于富勒烯化学中保护/去保护基团方法,对于富勒烯分离及选择性制备富勒烯衍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逆环加成反应的存在,引起了有机富勒烯化合物的不稳定,从而可能影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最近,作者研究了一系列含有亚胺酯杂原子环结构的富勒烯恶唑衍生物在电化学还原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加成基团之间存在的分子内C-H-X(X=N,O)氢键对化合物的稳定性可能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此,作者结合已开展的工作对有机富勒烯化合物的逆环加成反应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0年01期)
汪磊[10](2009)在《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并合成了通过中位相连的卟啉-C_(60)化合物和通过卟啉β位相连的卟啉-C_(60)化合物,将其敏化二氧化钛电极,制备成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了其光电转换性能。同时,将蒽和C_(60)进行[2+4]环加成反应,对C_(60)[2+4]环加成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以氨基苯基卟啉经过缩合、醚化反应,合成出尾端含有醛基的6个不对称卟啉化合物,同时将其中一化合物不对称卟啉醛7与富勒烯进行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通过中位相连的卟啉-C_(60)化合物12,并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其光谱性能。同时该化合物12与母体卟啉7相比,稳态荧光光谱淬灭了约90%,说明了光致电荷分离过程的发生。(2)对四苯基卟啉的β位进行单甲酰化,还原,氯甲基化,缩合,得到稳定的卟啉叁苯基膦盐,通过与二苯醚醛Witting缩合得到不对称的卟啉醛18,并得到了反式烯烃结构的单晶,最后通过与富勒烯进行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通过β位相连的卟啉-C_(60)化合物19,并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其光谱性能。同时19与母体卟啉18相比,稳态荧光光谱淬灭了约80%,说明了光致电荷分离过程的发生。(3)通过粉末涂覆法,制备出二氧化钛电极材料,并用两类卟啉-C_(60)化合物敏化制备的二氧化钛电极,以铂为对电极,I2/LiI作为电解质,构筑有机太阳能敏化染料电池。测定其I-V曲线,与联吡啶钌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比,表现出了较优的性能。(4)以蒽和C_(60)在室温下反应,通过核磁氢谱、紫外-可见吸收等手段对反应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富勒烯[2+4]环加成的基本动力学和热力学。发现富勒烯与蒽单加成产物,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双加成的产物稳定性不如单加成产物。双加成时,第一个双键的加成对于cis位置有锁定作用,在进行第二次加成时,C_(60)表面处于不同位置的‘6-6’双键没有特别明显的位点选择性。相对而言,对极加成更难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12-01)
富勒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过去的叁十年中,富勒烯因其独特的叁维全碳分子结构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在已知富勒烯当中,[60]富勒烯(C_(60))具有完美的对称性且相对容易获得,因而最具代表性。C_(60)在极性有机溶剂和水中的溶解度非常有限,限制了其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化学修饰作为研究富勒烯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运而生。化学修饰已经成功应用到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许多功能性富勒烯衍生物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3-偶极环加成反应属于较早研究的一类反应,是富勒烯化学修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反应过程易控制,生成产物易分离、产物产率高等优点。在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制备的产物中,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备受关注并被大量应用于新型光电材料的合成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氯酸铁(Fe(ClO_4)_3·xH_2O)促进的C_(60)与芳甲胺发生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以及与芳醛和芳甲胺热反应,获得了少见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我们通过筛选反应条件例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比例等,获得了较好的产物产率。此外,我们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所有的富勒烯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结构。最后,我们也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第一章文献综述介绍了富勒烯的发现,结构,性能和富勒烯化学,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课题组在各种功能富勒烯衍生物合成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设计思想。第二章高氯酸铁促进的富勒烯吡咯烷的合成与结构表征我们通过高氯酸铁促进下C_(60)与N-未取代的芳甲胺一步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稀少的N-未取代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我们所选择的的金属氧化剂廉价且比较容易获得。然而,在相同条件下,N-取代的芳甲胺与C_(60)反应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N-甲基苄胺反应产生了反式N-甲基-2,5-二苯基富勒烯吡咯烷,而N,N-二苄胺意外得到顺式的N-未取代2,5-二苯基富勒烯吡咯烷。有趣的是,尽管我们的反应均有可能生成顺式和反式富勒烯吡咯烷,但可以观察到所有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都是单一的立体结构,它们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N-未取代的富勒烯吡咯烷可以在酰氯或异氰酸酯的帮助下进一步转化为N-取代富勒烯吡咯烷。最后,我们还提出了合成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的可能反应机理。第叁章[60]富勒烯与芳醛和芳甲胺热反应合成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空气条件下,C_(60)与芳甲胺、芳醛热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罕见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令人惊讶的是,所得到的富勒烯吡咯烷具有不同的立体选择性。N-未取代的芳基甲胺仅生成顺式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而N-取代的芳甲胺绝大数情况下生成反式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此外,我们也通过B3LYP/6-31G(d)方法进行了过渡态计算,通过研究不同环加成途径过渡态结构,来阐明反式N-取代的2,5-二芳基富勒烯吡咯烷的立体选择性。我们的理论计算预测结果和我们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勒烯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朱琳,孙晃斌,陈思嫘,吴佩溪.富勒烯羰基内酰胺化合物的亲电芳香取代反应研究[J].山东化工.2019
[2].石继龙.新型[60]富勒烯吡咯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湖北大学.2017
[3].张肖枫.新型[60]富勒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湖北大学.2016
[4].张震北.[60]富勒烯四氢氮杂卓类化合物与具有非对映选择性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刘艳春.杂化富勒烯包合与扩展五元环π体系夹心的多金属化合物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贺林,陈晨,李飞,朱义州,郑健禺.磺酰脒基桥连的锌卟啉-富勒烯化合物构型对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
[7].凡素华,张文保.共价键连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0
[8].王从周.醋酸锰(III)促进的富勒烯与有机磷化合物的自由基加成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9].李芳芳,高翔.有机富勒烯化合物的逆环加成反应[J].应用化学.2010
[10].汪磊.卟啉-富勒烯化合物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