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核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核,密度,聚合物,聚丙烯,理论,不饱和,低密度。
成核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1](2018)在《基于成核剂的高膨胀倍率高泡孔密度聚丙烯泡沫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PP)泡沫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可降解性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种可以替代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等泡沫的新型环保泡沫材料。嵌段共聚聚丙烯(PPB)由于具有较好的发泡性能而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在发泡过程中以均相成核的方式形成气泡核,气泡核形成的难度高、数量少,难以得到高膨胀倍率和高泡孔密度的泡沫制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选用分子筛、石墨烯和1,3:2,4-二亚(对甲基)苄基山梨醇(S20)叁种具有成核效应的物质作为泡孔成核剂,以期促进气泡核的形成,同时改善PPB的结晶行为,提高其力学性能,制备具有高膨胀倍率高泡孔密度的PPB泡沫。首先,考察了 13X分子筛(13X)对PPB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证实了 13X分子筛具有β晶成核效应。在其添加量为0.5 wt%时,可以将PPB的β晶含量(kβ值)从空白PPB的0.17提高到0.64,冲击强度从838.9 J/m提高到952.9 J/m,结晶温度从122.2℃提高到130.0℃。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确定了 PPB及PPB/13X体系的最佳发泡条件。添加13X后,在最佳条件下制得了膨胀倍率为41.2倍的PPB泡沫。其次,考察了工业级多层石墨烯(GN)对PPB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N具有α成核效应,当添加量为3 wt%时,可以将PPB的结晶峰值温度提高5.5 ℃。通过研究GN的流变行为确定了 GN在PPB中的最佳添加量为0.5 wt%~1 wt%。进一步研究发现GN的加入可以有效减小PPB的泡孔尺寸,提高泡孔密度。当GN的添加量为1 wt%时,可以将平均泡孔直径从空白PPB的141.4μm降低到83.6 μm;泡孔密度从6.43×106 cell/cm3增加到1.02×107 cell/cm3,得到了具有较高泡孔密度的PPB泡沫材料。最后,研究了 α晶成核剂1,3:2,4-二亚(对甲基)苄基山梨醇(S20)对PPB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S20的添加量为0.4 wt%时,PPB的结晶峰值温度提高了 18.4℃,弯曲模量提高了约10%。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证明S20对PPB具有良好的成核性能。采用间歇釜式发泡法确定了 PPB和PPB/S20-0.4%的最佳发泡温度和发泡压力。在此条件下,当S20的添加浓度为0.4 wt%时,膨胀倍率从空白PPB的35.3倍提高到57.6倍;泡孔密度从6.43×106 cell/cm3提高到1.02×108 cell/cm3。(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6)
王林艳[2](2017)在《二氧化碳发泡聚合物过程中的气泡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发泡材料具有广泛、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弄清发泡过程中气泡成核的微观机理,有助于实现气泡成核和生长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制备高性能的聚合物泡沫材料。本文针对超临界CO_2发泡聚合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从体系内不同分子或基团间相互作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在密度泛函理论基本框架内,建立包括这些作用的自由能泛函,研究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聚合物膨胀、CO_2与聚合物形成的气体-熔体两相间界面张力、气泡成核能垒及临界半径、气泡在成核剂表面的接触角、泡孔数量等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聚合物基团的几何和化学特性,确定包括链构象的分子内相关函数,结合高分子积分方程,得到不同基团间直接相关函数,构建相应的自由能泛函,完善了密度泛函理论关于聚合物链构象熵的描述。定量表征了 CO_2在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聚己内酯(PCL)和聚丙烯(PP)等4种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及4种聚合物的膨胀系数,确定了CO_2和聚合物熔体在高压下达到溶解平衡时两相界面的密度分布和界面张力;分析了温度、压力、聚合物基团以及链柔韧性等对CO_2溶解、聚合物膨胀、气体-熔体界面结构和能量的影响。(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一维模型,研究了 PMMA和PS发泡过程中的均相和非均相气泡成核行为。确定了瞬间降压后混合体系的压力-组分变化,通过CO_2和聚合物分子在SiO_2和氟化SiO_2纳米颗粒周围的密度分布,定量表征了纳米颗粒加入前后体系内CO_2的局部过饱和度和聚合物亚饱和度的差异;预测了不同纳米颗粒表面成核气泡的接触角;根据气泡在聚合物主体相和SiO_2纳米颗粒表面成核时密度分布和能量变化,确定了PMMA和PS在各种发泡条件下气泡的成核能垒和临界半径、气泡成核数;综合分析了聚合物发泡过程中温度、压力、聚合物结构、纳米颗粒的几何和化学等性质对气泡成核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Si02颗粒的加入可使两个体系的气泡成核数均提高5个数量级,而且理论预测得到实验数据检验,为形成微气泡提供了合理的机理解释。(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叁维模型,对PCL发泡行为展开研究。在建模时,PCL分子链既作为熔体相的组成部分,影响CO_2的溶解度和超饱和度,又作为气泡形成的成核剂。也就是说,将PCL发泡作为非均相成核过程进行研究,使理论更符合实际行为。在确定了CO_2在PCL中的溶解度后,通过表征CO_2在PCL分子链周围的密度分布,分析了 PCL链结构对CO_2局部过饱和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新气泡形成时不同阶段气泡的结构密度和能量演化,从微观层面解释了气泡在PCL分子链周围的非均相成核机理;定量表征了不同溶解压力条件下气泡在PCL分子链周围成核时的成核能垒、临界半径和成核数量。理论预测的泡孔数量与实验值的偏差在2个数量级内,相比于经典成核理论6-10数量级的偏差,叁维DFT理论的预测精度大大提高。(4)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叁维模型,研究了 PP/纳米颗粒/CO_2体系发泡过程中,PP分子链和纳米颗粒共同形成的纳尺度粗糙结构对气泡成核过程的影响。以氟化笼状倍半硅氧烷(氟化POSS)纳米颗粒为例,通过计算CO_2在PP/氟化POSS复合结构周围的密度分布,展示了氟化POSS对CO_2局部过饱和度的影响;描述了不同阶段气泡核的结构密度分布和能量变化;比较了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的无定型或结晶的PP链周围形成的临界核形貌;定量表征了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下,气泡成核时的临界成核半径、成核能垒、接触角、成核数;分析了无定型和结晶的PP链结构在气泡成核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计算了不同初始饱和压力下,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PP体系的气泡成核数,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在1个数量级内;确定了 PP/氟化POSS体系最有利于气泡成核的条件,为微气泡成核、提高泡沫材料的综合性能提供充分的热力学机理解释。(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孔鹏,王晓钧,张一帆,杨钊[3](2015)在《废UPR粉末作成核剂制备低密度UPR》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废不饱和聚酯树脂粉末(WUPRP)用作成核剂制备了低密度不饱和聚酯树脂(UPR)。通过凝胶时间、表观密度、压缩强度测定及电镜分析研究了WUPRP及碳酸钙和柠檬酸3种成核剂对低密度UP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成核剂对UPR的凝胶时间影响很小。WUPRP的掺量高于其他2种成核剂,对低密度UPR样品的压缩强度影响最小。WUPRP表面结构特点可使其降低成核反应能,并益于其在树脂中分散,成核效果优异,制得的低密度UPR样品泡孔小、气泡大小和分布均匀,力学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5年04期)
梅茂飞,胡峰,韩崇[4](2014)在《关于滴状冷凝成核密度和热交换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成核密度的理论关系式,模拟了不同温差条件下冷凝表面的液滴生长过程,结果显示:液滴尺寸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随着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冷凝表面的热交换系数随着温差的增大也相应增大,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周迪[5](2013)在《均相与非均相气泡/液滴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气泡)成核在化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相变过程中成核机理进行研究,在科学和工业应用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出发,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的统计力学理论及成核理论,研究了均相和非均相成核过程中液滴(气泡)的微观结构变化,分析了液滴(气泡)成核的界面张力、自由能垒、临界成核半径等性质,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了全局性密度泛函理论模型。计算了Ar的全局性相平衡和汽液界面张力,得到了临界μ指数;研究了Ar在过饱和条件下形成液滴所产生的弯曲界面张力,由此得到体系的Tolman长度;分析了液滴成核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预测了Ar的成核速率,与经典成核理论相比,预测精度大大提高。(2)构建了混合流体的密度泛函理论模型,计算了Lennard-Jones流体混合物压力-组成相平衡曲线和不同压力下的汽液界面张力,计算结果与分子模拟数据一致;由此出发,研究了不同混合物在疏溶剂板上的气体富集和溶剂耗损现象;计算了不同混合流体在疏溶剂板上的气泡成核自由能,分析了气体富集与气泡成核的关系,确定了气泡自发成核的条件。(3)通过引入统计缔合流体理论,建立了能够描述实际流体混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模型。预测了N2-H2O体系的相平衡曲线和界面张力,结果与实验值一致;讨论了温度和固体板的疏水性对水中溶解空气在疏水板面富集程度的影响;研究了空气-水体系在不同疏水板上的气泡成核自由能,确定了其自发形成稳定气泡的条件,为解释纳米气泡形成机理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4)构建了叁维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Lennard-Jones流体在固体表面液滴成核过程,完整体现了固体表面与汽液弯曲界面对液滴内密度波动的共同影响;分析了不同固体表面属性对液滴微观结构的影响,计算了液滴非均相成核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及临界成核半径。(5)将叁维密度泛函理论拓展应用到混合体系,研究了Lennard-Jones二元流体混合物在固体板上的液滴和气泡成核。由液滴和气泡在不同板上的叁维密度分布,可直接测得汽-液-固叁相共存时的接触角;此外,由叁维体系总能量、两相界面能量及改进的Young's方程,可计算得到线张力和接触角。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接触角一致,表明模型对线张力和接触角的计算是可靠的。由此建立了新的线张力计算方法,实现了线张力与界面张力的一体化理论表达。(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3-06-03)
张芳芳[6](2013)在《粗糙表面液滴成核叁维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流体在粗糙表面上的结构和性质对诸多化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当流体在微观尺度上的粗糙表面凝聚成核时,表面几何结构和化学组成共同决定了流体的密度和能量分布,同时也决定了界面张力、液滴成核过程中的自由能能垒及临界成核半径。目前,对于粗糙表面液滴成核机理及影响因素还缺乏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巨正则系综方法计算一阶相变。此方法不但可以计算一阶汽液相变,还可以计算一阶液固相变、一阶汽-液-固和液-液-固叁相相变。计算表明,巨正则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阶相变的本质。计算结果和用经典的等面积法一致,但计算过程大为简化。在汽液相变的基础上,用叁维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光滑表面和叁种模型粗糙表面Lennard-Jones流体的密度分布和液滴成核过程。研究表明:(1)当接触角大于90°时,液滴在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难以成核,并且表面粗糙度越大,成核越难。反之,当接触角小于90°时,液滴在粗糙表面更容易成核,表面粗糙度越大,成核越容易;(2)表面的吸引作用对流体在粗糙表面的分布和液滴成核有很大影响。吸引作用越小,表面越疏溶剂,成核时成核能垒越大,临界成核半径也越大,接触角越大。进一步研究了无定形聚乙烯、无定形聚丙烯、无定形聚苯乙烯等叁种真实粗糙表面Lennard-Jones流体的液滴成核现象。研究表明:(1)聚合物表面呈现疏溶剂特征;(2)聚合物表面基团对液滴成核有较大影响,相同条件下,成核接触角由大变小的趋势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3-06-01)
文家杰,陈立[7](2013)在《2种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低密度聚乙烯成核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2种聚丙烯酸酯类侧链液晶聚合物,用氢原子的核磁共振图谱(1 H-NMR)确定其结构,用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表征其分子质量,并采用热失重(TG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它们的热稳定性和相转化温度;同时也研究了这2种聚合物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成核过程中的效果.结果表明,所合成的2种侧链液晶聚合物可分别提高LDPE的结晶度10.9%和10.0%,且可以很好地改善LDPE的结晶行为和表面形貌,是LDPE有效的成核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邓泽超,罗青山,胡自强,丁学成,褚立志[8](2011)在《不同能量密度下脉冲激光烧蚀制备纳米Si晶粒成核生长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10 Pa氩气环境下,采用脉冲激光烧蚀(PLA)技术,通过改变激光能量密度,在烧蚀点正下方、与烧蚀羽辉轴线平行放置的衬底上沉积制备了一系列纳米Si晶薄膜。采用SEM、Raman散射谱和XRD对纳米Si晶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积在衬底上的纳米Si晶粒分布在距靶一定的范围内,晶粒尺寸随与靶面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晶粒在衬底上的沉积范围双向展宽,但沉积所得最大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只是沉积位置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相应后移。结合流体力学模型、成核分区模型和热动力学方程,通过模拟激光烧蚀靶材的动力学过程,对纳米Si晶粒的成核生长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门玉梅[9](2011)在《受限空间内流体气液相变回滞现象与成核行为的平均场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气液相变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化学工业,各种过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气液相变作为理论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流体相变过程的研究已由宏观领域推进到纳微尺度。在纳微尺度的受限空间中,表面效应对流体的相行为影响显着。因此研究受限空间中流体的相行为对于工业生产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流体的气液相变通常都是依据成核-生长机理进行的一阶相变过程,寻找相变过程中的临界核,计算成核的自由能能垒与成核率等是一阶相变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典成核理论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经典成核理论理论假设亚稳态体相与局部新相间存在清晰的气液界面并具有与宏观性质相同的表面张力。经典成核理论忽略界面在分子尺度上的不均匀性,应用Young-Laplace方程与Kelvin方程等宏观热力学理论来求解相关压强等状态量,其结果往往存在争议。本文采用涉及流体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局部密度分布的平均场晶格密度泛函理论(Mean field lattic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研究受限空间内流体气液相变的成核过程与动力学特征。本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叁个方面:(ⅰ)提出一种约束的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用以将不同尺度的核稳定于亚稳态母相中,从而直接获得临界核形态与成核的自由能能垒;提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并将之应用于不同的成核问题;对提出的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进行了推广和讨论。(ii)讨论了叁种不同形式的受限空间中气液相变的回滞和成核现象。1)以纳米方孔为受限空间,采用正则系综晶格密度泛函计算了一端开口纳米方孔中流体相变成核行为.2)采用体积约束的晶格密度泛函计算了无限长纳米方孔中的回滞和成核行为。3)以原子力显微镜与样品表面间的孔隙作为狭缝型受限空间的例子,采用表面约束的晶格密度泛函计算了毛细凝聚形态转变过程的过渡态及转变能垒,得到了毛细水桥生成与断裂不同演化路径导致的毛细力回滞。(iii)在相变动力学方面,采用动力学密度泛函计算了被拉伸毛细水桥的形态演化,讨论了水桥断裂对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的依赖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别采用正则系综晶格密度泛函理论与巨正则系综晶格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流体在一端开口的纳米方孔中的吸附行为。计算表明,两种吸附等温线在回滞环区域不重合,正则系综吸附等温线能够进入回滞环内部,到达多个亚稳态位置。巨正则系综吸附等温线表现出独特的“回退”与“振荡”现象,这两种现象分别对应相变成核与新相的层状生长。计算表明成核的位置和形态受流体-墙相互作用强度与孔尺寸的影响,由此可以解释回滞环的出现与旋节线的移动等问题。2.在晶格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中,构造适当约束,将其引入巨势泛函表达式,得到一种约束的晶格密度泛函理论。使用这一理论计算可以将不同尺度的核稳定在亚稳态母相中,从而便于研究相转变的过渡路径。作为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的应用,本文研究了纳米方孔中流体气液相变的成核行为,并将回滞环的出现与成核机理联系起来,解释了回滞环对于流体-墙相互作用强度的依赖性。另外,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的计算表明,受限空间中的非均匀成核受成核路径的影响,如果在成核过程中存在核的形态转变则需要考虑对转变路径的依赖性。3.本文还提出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的另一种约束形式,并将其应用于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与待测样品表面间毛细水桥的生成与断裂的形态转变研究。借助于约束能够将一系列具有不同半径的水桥稳定在给定的探针-样品间距下,从而不但能够识别水桥形态转变过程中的稳态与亚稳态,还可以识别两者之间的转变态。本文应用这一约束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涉及水桥生成与断裂的能垒,进而讨论它们的稳定性以及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中观察到的回滞行为的起源。总的来看,所计算的力-距离曲线在数量上与实验观测相吻合。除此之外,本文研究了探针-基底间距、探针-流体相互作用以及相对湿度等对水桥生成与断裂的影响。4.本为提出的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以拉格朗日乘子法为基础,在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的框架中构造与核的体积或表面积有关的约束项,将其引入巨势泛函的表达式,通过变分原理,得到了有核存在的密度分布状态。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克服了传统晶格密度泛函计算只能得到稳态与亚稳态而不能得到过渡态的问题。不同受限空间中成核问题的约束晶格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经典成核理论的对照,得出了约束项拉格朗日乘子的物理意义,从而将该方法推广到普遍的成核研究。5.本文还研究了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与被测样品表面间毛细水桥被拉伸过程中的演化形态转变与断裂动力学。依赖于热力学条件与探针的运动速度,观察到单桥与多桥两种演化的中间形态。在单桥情况下,在单桥情况中,被拉伸的水桥保持单桥形态直到断裂。而在多桥形态中,由于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竞争,被拉伸的水桥分裂成一组更细的水桥。这组水桥在拉伸过程中同时或以一定次序断裂。本文系统计算了临界断裂距离随着探针速度以及其他条件参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临界距离的最大值发生在单桥情况到多桥情况的过渡区域,最大的临界距离导致毛细力的最大作用程,对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结果的影响最严重。(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06-05)
张晓华,韩志超[10](2005)在《结晶与相分离同时发生的PEH/PEB共混体系的密度涨落诱导结晶成核》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烯烃共混物液液相分离和结晶的相互作用是高分子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液液相分离过程中, 出现了旋节相分离的典型双连续结构,说明液液相分离所遵循的机理是旋节相分离。在熔融温度以下,液液相分离和结晶这两种有序化过程同时发生,由自发的旋节相分离引起的密度涨落会极大地改变了结晶动(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成核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发泡材料具有广泛、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弄清发泡过程中气泡成核的微观机理,有助于实现气泡成核和生长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制备高性能的聚合物泡沫材料。本文针对超临界CO_2发泡聚合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从体系内不同分子或基团间相互作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在密度泛函理论基本框架内,建立包括这些作用的自由能泛函,研究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聚合物膨胀、CO_2与聚合物形成的气体-熔体两相间界面张力、气泡成核能垒及临界半径、气泡在成核剂表面的接触角、泡孔数量等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聚合物基团的几何和化学特性,确定包括链构象的分子内相关函数,结合高分子积分方程,得到不同基团间直接相关函数,构建相应的自由能泛函,完善了密度泛函理论关于聚合物链构象熵的描述。定量表征了 CO_2在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聚己内酯(PCL)和聚丙烯(PP)等4种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及4种聚合物的膨胀系数,确定了CO_2和聚合物熔体在高压下达到溶解平衡时两相界面的密度分布和界面张力;分析了温度、压力、聚合物基团以及链柔韧性等对CO_2溶解、聚合物膨胀、气体-熔体界面结构和能量的影响。(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一维模型,研究了 PMMA和PS发泡过程中的均相和非均相气泡成核行为。确定了瞬间降压后混合体系的压力-组分变化,通过CO_2和聚合物分子在SiO_2和氟化SiO_2纳米颗粒周围的密度分布,定量表征了纳米颗粒加入前后体系内CO_2的局部过饱和度和聚合物亚饱和度的差异;预测了不同纳米颗粒表面成核气泡的接触角;根据气泡在聚合物主体相和SiO_2纳米颗粒表面成核时密度分布和能量变化,确定了PMMA和PS在各种发泡条件下气泡的成核能垒和临界半径、气泡成核数;综合分析了聚合物发泡过程中温度、压力、聚合物结构、纳米颗粒的几何和化学等性质对气泡成核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Si02颗粒的加入可使两个体系的气泡成核数均提高5个数量级,而且理论预测得到实验数据检验,为形成微气泡提供了合理的机理解释。(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叁维模型,对PCL发泡行为展开研究。在建模时,PCL分子链既作为熔体相的组成部分,影响CO_2的溶解度和超饱和度,又作为气泡形成的成核剂。也就是说,将PCL发泡作为非均相成核过程进行研究,使理论更符合实际行为。在确定了CO_2在PCL中的溶解度后,通过表征CO_2在PCL分子链周围的密度分布,分析了 PCL链结构对CO_2局部过饱和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新气泡形成时不同阶段气泡的结构密度和能量演化,从微观层面解释了气泡在PCL分子链周围的非均相成核机理;定量表征了不同溶解压力条件下气泡在PCL分子链周围成核时的成核能垒、临界半径和成核数量。理论预测的泡孔数量与实验值的偏差在2个数量级内,相比于经典成核理论6-10数量级的偏差,叁维DFT理论的预测精度大大提高。(4)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叁维模型,研究了 PP/纳米颗粒/CO_2体系发泡过程中,PP分子链和纳米颗粒共同形成的纳尺度粗糙结构对气泡成核过程的影响。以氟化笼状倍半硅氧烷(氟化POSS)纳米颗粒为例,通过计算CO_2在PP/氟化POSS复合结构周围的密度分布,展示了氟化POSS对CO_2局部过饱和度的影响;描述了不同阶段气泡核的结构密度分布和能量变化;比较了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的无定型或结晶的PP链周围形成的临界核形貌;定量表征了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下,气泡成核时的临界成核半径、成核能垒、接触角、成核数;分析了无定型和结晶的PP链结构在气泡成核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计算了不同初始饱和压力下,不同氟化POSS覆盖率PP体系的气泡成核数,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在1个数量级内;确定了 PP/氟化POSS体系最有利于气泡成核的条件,为微气泡成核、提高泡沫材料的综合性能提供充分的热力学机理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核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宇.基于成核剂的高膨胀倍率高泡孔密度聚丙烯泡沫的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8
[2].王林艳.二氧化碳发泡聚合物过程中的气泡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3].孔鹏,王晓钧,张一帆,杨钊.废UPR粉末作成核剂制备低密度UPR[J].热固性树脂.2015
[4].梅茂飞,胡峰,韩崇.关于滴状冷凝成核密度和热交换系数的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周迪.均相与非均相气泡/液滴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6].张芳芳.粗糙表面液滴成核叁维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7].文家杰,陈立.2种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低密度聚乙烯成核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邓泽超,罗青山,胡自强,丁学成,褚立志.不同能量密度下脉冲激光烧蚀制备纳米Si晶粒成核生长动力学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1
[9].门玉梅.受限空间内流体气液相变回滞现象与成核行为的平均场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10].张晓华,韩志超.结晶与相分离同时发生的PEH/PEB共混体系的密度涨落诱导结晶成核[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