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论文目录

  • 1 大地形热力影响与“放大的海陆差异”效应
  • 2“亚洲水塔”影响效应与下游区域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 3“亚洲水塔”低纬海洋水汽型“汇流”效应与跨半球水分循环影响域
  • 4“亚洲水塔”水循环模型及其区域-全球尺度大气能量、水汽交换
  • 5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徐祥德,马耀明,孙婵,魏凤英

    关键词: 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热驱动,机制,物理图像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9QZKK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9133700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基金(2018KJ01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Y008)

    分类号: P422;P33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9.11.012

    页码: 1293-1305

    总页数: 13

    文件大小: 3085K

    下载量: 273

    相关论文文献

    • [1].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研究:回顾与探讨[J]. 冰川冻土 2009(06)
    • [2].中国极端气候及东亚地区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J]. 自然杂志 2012(01)
    • [3].东亚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对我国极端气候影响研究的一些初步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06)
    • [4].不同研究尺度下森林蒸腾观测技术方法[J]. 辽宁林业科技 2015(04)
    • [5].农业旱情评估方法研究——基于农田水分循环模拟与遥感影像信息同化[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01)
    • [6].海南岛橡胶林水分循环过程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2)
    • [7].SPAC系统水分循环与转化过程探析[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08)
    • [8].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系统及作用[J]. 气象学报 2020(05)
    • [9].半干旱区陆面模式参数对水分循环的敏感性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06)
    • [10].全球变暖背景下天山地区近地面水汽变化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12(02)
    • [11].农田耗水构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5)
    • [12].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6(05)
    • [13].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水分循环监测数据采集信息化研究[J]. 武夷科学 2010(00)
    • [14].ERA-Interim中的中国地区水分循环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物理学报 2013(19)
    • [15].北京土石山区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 [16].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3)
    • [17].青海海晏县西海镇沙柳林地土壤水分研究[J]. 地球环境学报 2011(06)
    • [18].黄河源区陆面过程观测和模拟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06)
    • [19].青海湖西吉尔孟附近土壤水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04)
    • [20].氢氧稳定同位素在SPAC水分循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8(04)

    标签:;  ;  ;  ;  ;  ;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