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诗歌批评论文_王光明

年代诗歌批评论文_王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年代诗歌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批评,新诗,现代主义,年代,中国,话语。

年代诗歌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明[1](2017)在《现代中国诗学的再出发——1980年代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活力四射、承前启后的时代,它从重申诗歌的基本常识起步,破除了当代诗歌发展中的许多禁忌,为现实的探索和历史的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在"朦胧诗"论争和现代诗歌流派的发掘、研究中,也回望和反思了新诗自身的历史,重新体认了中国新诗寻求现代性的方向,对诗歌的现代社会功用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打开了寻求与反思中国诗歌现代性的广阔空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周航[2](2016)在《从批评出发: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起点与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对中国文学与诗歌界来说亦如是。1989年成为新时期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一个断裂面与转折点,实际上该话题已达成共识。其后,中国诗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歌观念也显现出明显的变异。从9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写作"的一枝独秀,到9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写作"观念的(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6年26期)

张保垒,兑文强[3](2015)在《八十年代诗歌批评话语的回顾和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进入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八十年代建立的诗歌批评规范对后面当代诗歌的发展和走向无疑有很大的影响。回顾和反思中国当代诗歌近叁十年的发展,无疑要回到八十年代,结合当时的批评文本,进入其时的历史语境,具体地考察这期间都肯定和接受了那些诗歌,确立了怎么样的诗歌批评规范。通过对八十年代当代诗歌批评话语的具体考察和反思,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23期)

张艺萱[4](2015)在《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9至1989年做为一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时期,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伴随着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80年代的诗坛星光熠熠,学术论争、宣传口号此起彼伏并异常活跃,各种流派、思潮也争相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文革时期饱受打压的地下诗歌重见天日,许多优秀的诗歌佳作频频涌现,而80年代诗歌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生成与展开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批评借由种种批评实践,构建出自身的批评历史,并形成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活跃局面。在此期间,仅新诗论着就出版了150余种,而学报、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诗歌批评文章更多达3100多篇。相对于诗歌批评的异常活跃,关于诗歌批评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且大多集中在批评主体与批评内容的研究层面,忽视批评实践的总结与体验,更缺少对诗歌批评方法及话语类型的研究。笔者决定截取8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批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在结合大量批评文本的基础上,从批评语境、批评焦点话题、批评话语类型及批评家个案举要、批评误区及价值意义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考察、阐释一些意义重大的诗学问题,本着个案分析与整体梳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确立80年代诗歌批评在整个当代诗歌批评发展中的意义,以期引发后来者对当代诗歌批评投入更多的关注。本论文分别从下面几章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简要论述诗歌批评的历史轨迹,同时指出诗评界关于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选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一章:结合新时期十年的历史语境,阐释80年代诗歌批评的批评语境与批评特征。80年代诗歌批评建构于诗界秩序的重建之上,而随着新诗历史的重叙与多元化诗歌格局的形成,诗歌批评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上一个十年的批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批评主体的角色嬗变、批评立场的自觉转换、批评方法的不断革新。第二章:阐述80年代诗歌批评的焦点话题。其焦点内容可概括为叁个方面:一是诗歌流派及个体诗人的研究。其中既有对现代诗歌史上没有得到公正评价的流派的追认,也有对被贬低与被埋没诗人的重评与发现。二是论争与对话中的诗学探索。围绕着新诗现代化、“朦胧诗”崛起、“第叁代诗歌”的论争,80年代诗评界产生了许多创造性的诗学观点,上述论争也影响着此后诗评界的批评走向。叁是新时期诗论话语的重建。80年代诗歌批评在传统诗评话语的借鉴与英美新批评术语的运用中完成了自身诗论话语的建构。第叁章:批评话语类型与批评家个案举要。80年代诗歌批评类型繁多,要对其进行划分并作出评价是件破费心力的事。笔者在阅读大量批评文本的基础上,最终归纳出批评成绩最为卓越的叁种类型,即:社会历史式批评、心理学批评、细读法批评。本着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原则,于每种批评方法中选择一位代表性诗评家,即:谢冕、吴思敬、孙玉石,并对其批评风格与批评方法做一番素描式的简要勾勒,以期后来研究者能从他们的批评实践中领略叁种不同类型的批评话语的精妙之处。第四章:阐释80年代诗歌批评存在问题并评价其在新诗批评史上的独特意义。80年代诗歌批评存在着搁浅价值判断后的隐患,而研究上的重复与滞后也限制了此阶段诗歌批评的发展。80年代诗歌批评意义重大。从当代诗歌批评史的层面来看,它是一段“断裂”历史后的“重建”;从新诗批评方法的嬗变层面来看,它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就此阶段批评实践的自身价值来说,其中西结合的批评实践为之后的诗歌批评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经典范式。结语部分概述了80年代诗歌批评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当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李纪梅[5](2015)在《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举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诗学中,语言和主体性之间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联系。自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个人主体一直处在复数的、集体的遮蔽中;现代汉语则历经了长时期意识形态化的处理。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对“文革”和历史的反思,人性观念、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重新复出,“主体性”观念自“五四”后再次引起热切讨论。然而,仅几年后,随着语言哲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传入,“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迅速流播,语言、符号、结构等取代了作者、人、主体的位置。非主体、反道德、反文化、反理性、反启蒙等形态表征,纷纷被奉为“先锋”写作的标志。本文绪论部分分析了语言中心论流布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诗学问题。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分析耿占春的诗学批评和桑克的诗歌,论述了写作者如何通过引入感受、情绪而恢复主体的位置,同时通过感受性的表现将主体与语言关联;第二章通过细读陈东东和朵渔的诗歌文本,讨论了语言中的“伦理主体”和“记忆主体”;第叁章以沈苇的新疆诗歌为案例,追踪了主体性的转换和改写过程;第四章通过分析李森诗歌隐藏的主体性,探讨了主体性的隐在表达策略。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即认为在具体写作中,诗人和批评家可以置身现实语境,将看似背反的主体性和语言处于一个对话与相互生成的情状之中。(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邢晓飞[6](2014)在《大众文化视野下的“九十年代诗歌”批评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深刻地改变了九十年代诗歌的外观和内在诗艺,它的侵袭亦使得"九十年代诗歌"符号系统之下的"批评与论争"这一分系统有了新的冲撞、组合、定位,不仅反映出诗歌内部流变的因果承袭,更呈现出社会、政治、经济等强势话语场的隐密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应激反应与抗争。(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张立群[7](2012)在《“另一半的追寻”——论吴思敬90年代以来的诗歌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期以来诗歌的批评领域中,吴思敬无疑是一位重要的理论批评家。他以其深厚的解读功力和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特定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使自己的新诗批评呈现出一种宽博、融合的景观。应当说,吴思敬对当代中国新诗的普及与提高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吴思敬及其理论(本文来源于《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期刊2012-06-01)

李文钢[8](2010)在《搁置价值判断的悖论——浅析80年代一种诗歌批评氛围的形成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初,谢冕等针对一些人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提出要"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这种提倡暂时搁置价值判断的宽容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勇于承担的价值判断,是一种针对"伪权威话语"压迫的反抗策略。然而,悖论之处在于,在之后的诗歌批评中,这种"容忍和宽宏"却渐渐成为人们不再去做价值判断的借口,诗歌批评阐释作品的功能从此盛极一时,矫正趣味的功能则被压抑,导致诗坛"乱象丛生"。这种批评氛围的形成既与当时主流批评家权宜性策略的影响有关,也与后来时代语境中的多元思维、追慕西学的思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臧棣[9](2010)在《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40年代,在中国自觉地遵循现代主义诗学原则从事诗歌批评的人寥寥无几。袁可嘉和唐湜可以说是其中凤毛麟角的代表人物。两人同是"中国新诗"派的主要干将,也被公认为是这一流派在诗歌理论和批评上的代言人。作为批评家,两人都竭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场自觉的"与西方现代派不同的中(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0年01期)

张器友[10](2009)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运动及“非诗化”漫议——以柯岩诗歌批评实践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诗坛曾经就朦胧诗问题展开过一场关于新诗创作及其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因为处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遭受清算的大背景之上,最终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淡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9年06期)

年代诗歌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89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对中国文学与诗歌界来说亦如是。1989年成为新时期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一个断裂面与转折点,实际上该话题已达成共识。其后,中国诗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歌观念也显现出明显的变异。从9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写作"的一枝独秀,到9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写作"观念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代诗歌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光明.现代中国诗学的再出发——1980年代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周航.从批评出发: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起点与转折[J].星星.2016

[3].张保垒,兑文强.八十年代诗歌批评话语的回顾和反思[J].语文学刊.2015

[4].张艺萱.8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研究[D].辽宁大学.2015

[5].李纪梅.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举证[D].云南大学.2015

[6].邢晓飞.大众文化视野下的“九十年代诗歌”批评与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14

[7].张立群.“另一半的追寻”——论吴思敬90年代以来的诗歌批评[C].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2012

[8].李文钢.搁置价值判断的悖论——浅析80年代一种诗歌批评氛围的形成及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臧棣.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J].诗探索.2010

[10].张器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运动及“非诗化”漫议——以柯岩诗歌批评实践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年代诗歌批评论文_王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