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绿茶饮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茶,饮料,儿茶素,成分,木花,滋味,土人。
绿茶饮料论文文献综述
熊亚,李敏杰[1](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辣木花绿茶饮料的制作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辣木花和国胜绿茶为原料制作辣木花绿茶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对辣木花绿茶饮料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条件参数为:白砂糖添加量10%;蜂蜜添加量3.8%;柠檬酸添加量0.04%;辣木花汁绿茶汁配比1∶1(体积比)。制作的辣木花绿茶饮料黄绿透明,口感独特,保持了辣木花的天然风味及营养。(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2期)
吴录萍,张梅梅[2](2019)在《莲芯生姜绿茶饮料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和感官评价来确定莲芯生姜绿茶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和最佳材料配方。确定工艺参数为莲芯料液比1∶60,生姜料液比1∶10 (g∶mL),莲芯添加量70%,生姜添加量20%,绿茶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5.5%,柠檬酸添加量0.2%。在此条件下产品色泽淡绿、清澈透明,具有莲芯和绿茶香气,又有生姜淡淡的辛香,适合炎热夏季解暑饮用。(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21期)
付兴周,张瑞,付一凡[3](2019)在《低糖苦瓜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鲜苦瓜、绿茶为主料,木糖醇、蔗糖及柠檬酸等为辅料,研制新型清凉保健茶饮料。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方法,以感官评价为依据研制低糖苦瓜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苦瓜汁添加量为7%,绿茶浸提液添加量为20%,木糖醇与蔗糖总量为6%(质量比为1∶1),柠檬酸添加量为0.2%,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以此组合制得的产品色泽浅绿、香气协调、酸甜适中、质地澄清均一、后味绵长,茶多酚含量342mg/kg、可溶性固形物5.2%、pH5.8。(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朱苗,王启平,陈万婷,汪念,李刚凤[4](2019)在《土人参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药食兼用材料土人参、绿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白砂糖和柠檬酸等辅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制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风味独特的复合饮料。结果表明,土人参液含量为30%、绿茶液含量为25%、白砂糖含量为8%、柠檬酸含量为0.1%时,饮料的感官品质评分达到最高,且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9期)
汪洁琼,杨悦,叶青青,汪芳,曾亮[5](2019)在《不同糖类对绿茶饮料风味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味稳定性差一直是制约绿茶饮料货架期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改善绿茶饮料货架期风味稳定性,对添加了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不同糖类的绿茶饮料在高温灭菌条件下(135℃、15 s)和贮藏过程中(4℃和38℃,28 d)的风味稳定性及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绿茶饮料在高温灭菌与贮藏过程中风味发生明显劣变,而添加糖类物质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 2)添加蔗糖和麦芽糖对提高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好于葡萄糖和果糖; 3)通过分析绿茶饮料品质变化机理,发现在高温处理条件下,蔗糖、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都有保护作用,其中麦芽糖的保护效果最好。综上分析,添加蔗糖和麦芽糖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悦,须海荣,孙丽丽,陆遥,庄丽明[6](2019)在《PVPP吸附茶多酚特性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PVPP吸附茶多酚特性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PVPP能有效去除绿茶中过多的茶多酚,而基本不影响其他品质化学成分。PVPP对茶多酚的吸附在2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容量的70%,25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在15~95℃、pH值3.5~6.5范围内,PVPP对茶多酚有着稳定的吸附容量。茶汤提取时同步添加PVPP(10 min)是将PVPP应用于绿茶饮料工业化生产的最佳处理方法。PVPP处理能有效减少绿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较小,从而降低酚氨比,优化绿茶饮料滋味;能显着提高绿茶饮料亮度,改善汤色和澄清度。通过绿茶饮料生产中的常规过滤工艺——布袋过滤和高速离心两个步骤能去除茶饮料中的PVPP残留。(本文来源于《茶叶》期刊2019年02期)
程道梅,杨哲,韩珍琼[7](2019)在《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关键生产工艺及配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姬松茸粉的加工条件及绿茶姬松茸速溶粉配制参数,研制色香味俱佳的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结果显示:姬松茸粉制备参数为粒径0.20 mm,料水比1∶20(g/mL),90℃,浸提35 min,-35℃真空冷冻干燥。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最佳配方:绿茶姬松茸混合粉(质量比2∶1)15.0 g,白砂糖1.0 g,柠檬酸0.08 g,β-环糊精0.03 g。经最优参数和配方加工的产品冲调溶解性、流动性好,汤色黄亮,香气淡雅,滋味适口。(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叶青青,刘盼盼,汪芳,汪洁琼,许勇泉[8](2019)在《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特征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市售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品质及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明确无糖绿茶饮料中的主要滋味物质,探究不同产地绿茶饮料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绿茶饮料的滋味因子和色差差异不明显,其中日本绿茶饮料的整体滋味品质较优。日本和中国台湾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儿茶素总量、黄酮苷总量、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中国大陆绿茶饮料。有13种化学组分与感官评分相关性较高,其中茶多酚(0.910)、黄酮(0.917)、Mn2+(0.912)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咖啡碱(0.830)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苦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0.862)、Al3+(0.811)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滋味贡献度(dove-over-threshold,Dot)分析发现黄酮及其苷元对无糖绿茶饮料涩味起主要贡献,包括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Vit-rha,其中Que-rut的Dot值最高;咖啡碱对无糖绿茶饮料苦味起主要贡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涂政,梅慧玲,李欢,刘馨秋,Emmanuel,Arkorful[9](2018)在《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的降解,本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冠突散囊菌对绿茶液态饮料进行联合发酵,试验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质联用(HS-SPME/GS-MS)法分别检测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含量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干茶添加量10 g·L~(-1)、冠突散囊菌添加量10 mL·L~(-1)的前提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添加量20 mL·L~(-1)、蔗糖添加量75 g·L~(-1)、30℃下静置发酵3 d。在此工艺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总儿茶素含量为1 419.94μg·mL~(-1),与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848.72μg·mL~(-1))相比,显着增加(P<0.05);且醇类化合物(30.27%)、醛类化合物(15.25%)、烃类化合物(11.35%)、酯类化合物(9.86%)和酮类化合物(9.01%)含量与未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相比均显着增加(P<0.05)。(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吴进菊,王越,曾瑞萍,于博,郑馨颖[10](2018)在《电子舌在绿茶饮料滋味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舌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市售的6个品牌(康师傅、东方树叶、天喔茶庄、统一、伊藤园、立顿)的18种绿茶饮料进行了滋味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贡献率为87.23%,包含了样品原始大量数据信息,可以反映样品的整体信息;在聚类分析中,绿茶样品可大致分为4类,与P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方差分析显示18种绿茶饮料的8种味觉指标差异均极显着(P<0.01),且酸味、涩味、鲜味3个味觉的差异性最大。本研究为电子舌技术用于绿茶饮料的开发、品质监控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8年04期)
绿茶饮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和感官评价来确定莲芯生姜绿茶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和最佳材料配方。确定工艺参数为莲芯料液比1∶60,生姜料液比1∶10 (g∶mL),莲芯添加量70%,生姜添加量20%,绿茶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5.5%,柠檬酸添加量0.2%。在此条件下产品色泽淡绿、清澈透明,具有莲芯和绿茶香气,又有生姜淡淡的辛香,适合炎热夏季解暑饮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茶饮料论文参考文献
[1].熊亚,李敏杰.响应面法优化辣木花绿茶饮料的制作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2].吴录萍,张梅梅.莲芯生姜绿茶饮料工艺参数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
[3].付兴周,张瑞,付一凡.低糖苦瓜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饮料工业.2019
[4].朱苗,王启平,陈万婷,汪念,李刚凤.土人参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5].汪洁琼,杨悦,叶青青,汪芳,曾亮.不同糖类对绿茶饮料风味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
[6].徐悦,须海荣,孙丽丽,陆遥,庄丽明.PVPP吸附茶多酚特性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J].茶叶.2019
[7].程道梅,杨哲,韩珍琼.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关键生产工艺及配方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8].叶青青,刘盼盼,汪芳,汪洁琼,许勇泉.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特征差异分析[J].食品科学.2019
[9].涂政,梅慧玲,李欢,刘馨秋,Emmanuel,Arkorful.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8
[10].吴进菊,王越,曾瑞萍,于博,郑馨颖.电子舌在绿茶饮料滋味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