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拒药的原因和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拒药的原因和护理干预

宋银梅(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科213003)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多病程迁延,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其症状控制主要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药物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一般由小剂量逐渐增量,直到症状稳定为止,此期一般需3周左右时间。然后给予维持量,当主要精神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至最低剂量。病情稳定后,仍需长期维持小剂量用药,最少6个月,一般2—3年或更长时间[2]。但患者因各种原因,常常出现拒药、留药、藏药等行为,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愈后。故护理干预措施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1拒药的原因

1.1无自知力,否认有病,疑心被害很多患者因精神症状的影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缺乏正常的判断能力,认为自己没有病,从而拒绝服药治疗。有的患者受幻觉妄想的支配,认为医护人员和家人、邻居、同事等串通一气害他,给他吃的药是毒药而拒药。

1.2对疾病认识不足很多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的疾病的原因、预防、治疗、转归、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导致患者认为治疗好了就不需要继续服药,或者认为精神疾病治不好,服药不管用,浪费钱财;有的认为患精神病是鬼神作怪,求神拜佛,贻误治疗。

1.3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的应用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嗜睡、口干、便秘、腹泻、发抖、静坐不能等,使患者感到难受,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导致患者拒药。

1.4社会家庭因素家属成员支持不够,出院后家属不能正确照料患者,对服药的必要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认识不清,常导致患者自行停药或减药;或偏远地区,求医问药不便;长期用药后经济负担过重而停药。有的药物引起肥胖、反应迟钝,使患者感到社会活动中个人形象受损,不愿服药。

2护理干预措施

2.1住院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拒药者给予劝说开导,多数能配合服药,少数采取强制喂服或报请医生给予改变用药方式(如肌注等),对疑心被害的患者可让其先看其他患者服药,再让其用同样的用具服药,尽量打消患者顾虑,督促其服药。预先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预防或减轻的方法,如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者,改变体位时,因动作缓慢,稍坐片刻再站起,同时强调药物的正性治疗作用,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和发展。治疗期间,出现嗜睡、乏力等副作用,只是暂时的,同时鼓励患者多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工娱疗活动。通过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出院指导根据多年来国内外的经验总结,证明使用维持性药物能防止复发和继续控制症状[3]。因此,患者出院时,仍需坚持维持性用药。护士将出院所带药物亲手交给患者家属,交代其帮助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家属应将药物妥善保管在安全不易取到的地方,要亲手把药交给患者,并看其服下,服后检查患者的手及口腔,防止患者藏药,既要防止患者将药扔掉或压在舌下又吐出,也要防止患者积攒大量药物一次吞服而自杀。严格遵守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减药、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有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服药。

参考文献

[1][2]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0.

[3]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3.

标签:;  ;  ;  

精神病患者拒药的原因和护理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