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陕鼓集团MRP Ⅱ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1](2021)在《国家队鼎新》文中研究指明鼎,和五味之宝器也。木之始伐谓之"新"。当下,全球疫情反复,国内步入后疫情时代。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提升,都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基础保障骨干企业,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鼎新"将是"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
许博[2](2020)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已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着力推动各行各业积极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量发展决定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制造业企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单元,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探索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高质量发展、企业价值链、“四化”的文献研究,梳理并总结关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权威理论成果。根据文献梳理,本文明确了高端化的研究局限,然后将价值链曲线理论与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相结合,提出将装备流程智能化、产品功能智能化、支持顾客产品的服务化、支持顾客行为的服务化、生产工艺绿色化、产品性能绿色化作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根据“供给侧-需求侧”关系,选取产品市场需求因素和环境规制要求因素作为需求侧的调节变量,研究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共包含6个主假设、36个分假设,共42个研究假设。然后利用SPSS24.0和Amos22.0软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验证所提假设:最后基于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提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装备流程智能化、产品功能智能化、支持顾客产品的服务化、支持顾客行为的服务化、生产工艺绿色化、产品性能绿色化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产品市场需求因素和环境规制要求因素对其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42个研究假设,其中37个得到验证。本文关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为其未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刘巍[3](2019)在《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总体增速趋于平稳。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缓,工程建筑施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建筑企业中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压力尤为突出。据统计,自2012年民营工程企业的亏损率由11.5%增长至2017年的15.7%,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建筑工程企业特别是民营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是现阶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成功的转型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阶段制定和实施好战略转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十分重要。本文以GH建筑公司为例,结合GH建筑工程公司内外部环境,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GH建筑公司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现阶段GH建筑公司在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GH建筑公司在战略上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司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提出了(1)确定GH建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2)拓展海外市场;(3)进行轻资产化运营;(4)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5)完善公司信息化管理,推进BIM技术建设等相关战略发展路径,并根据战略转型路径,提出了重建企业文化、调整员工激励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塑公司品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议,最后笔者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石亚东[4](2019)在《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型期,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阶跃式发展,制造业的经营范围和价值链不断扩大,逐渐延伸到了服务领域,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更加模糊,形成二三产业的融合。现阶段,服务在企业中所占的产值的比例逐步增多,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完善价值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点,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平台。因此借助新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创新是制造业实现转型的必经之路。徐工塔机是一家传统的装备制造型公司,从事塔式起重机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并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徐工塔机为例,研究如何利用新信息技术推动该企业由提供传统服务向提供智慧服务转变。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服务效果的综合意见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徐工塔机服务存在的问题,如服务效率低、同质化严重、产品与市场对接不足等问题。其次,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的创新性、智能化等方面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新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远程服务、预防性服务、及时性服务和创新型服务四类服务。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以确保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落实到位。智慧服务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还处于边摸索边改进的阶段。本文对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设计的研究,不仅对提升公司整体的客户满意度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张楠[5](2019)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增强,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各国广泛关注的经济议题。低碳经济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的低碳发展,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低碳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的主战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上,如何实现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黑龙江省制造业不仅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重构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重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为研究目的,在对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现实基础分析及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模式、低碳升级发展模式、低碳融合发展模式,结合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现状、低碳创新绩效评价结果及低碳发展情景预测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模式选择策略与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重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低碳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制造业发展模式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梳理,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情境模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重构问题。其次,本文着重对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理论逻辑进行了规范分析,从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外场”、“内核”、“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逻辑模型,并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为下文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三种模式。按照“低碳转型发展——低碳升级发展——低碳融合发展”的逻辑思路,分别构建了基于三重动力的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基于集群创新的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基于服务嵌入的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模式内涵及内容、内在要素作用机理、模式运行机制及运行保障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结合黑龙江制造业低碳发展现状、低碳发展情景预测结果及低碳创新绩效评价,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从着力提升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三重动力、优化制造业集群的低碳治理手段、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低碳融合等方面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谢正[6](2018)在《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逐步开始从以往以生产为核心向根据产品提供各类服务的方向转变,并形成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一—服务型制造,全球经济发展大方向也因此由产品经济过渡发展到服务经济。当前,我国制造业在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竞争过程中依然处于下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化进程偏慢,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始终无法提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而机械装备工业既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福建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在服务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主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探索研究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对于增加福建省机械装备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实现福建省向制造大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整理国内外各类研究制造企业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基础上,探索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可能性。通过分析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全国范围内机械装备企业成功转型案例的解读,提出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思路与内容,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维度提出了推动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对策建议。
王福东[7](2018)在《基于普适测量概念的艾默生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伴随着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技术与概念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万物物联”时代,给所有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创新机会和创新空间,很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业技术蓬勃发展,尤其是工业无线仪表的大量应用,更为这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美国艾默生公司的工业仪器仪表板块,在提出普适测量概念后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新的技术与概念对其营销策略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及这些策略上的改变给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带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第一部分研究内容主要阐述了我国仪器仪表的行业发展背景及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的概念及观念演变、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方法和市场营销的市场细分及营销策略理论等。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历程和艾默生公司现有的市场营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艾默生公司的营销环境和营销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对艾默生公司的市场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对细分市场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通过对细分市场矩阵进行评级管理。第五部分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客户关系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艾默生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措施。第六部分主要是本研究的主要建议及研究展望。本研究结合了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实践制定了适合艾默生公司的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在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艾默生细分市场价值的评估体系,并根据细分市场矩阵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了评级,从而提出不同级别的细分市场管理策略;结合艾默生公司在提出普适测量概念后在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细分市场管理策略和市场营销优化策略,为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提供了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瑛哲[8](2018)在《技术变迁引导下的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环境转变与技术变革为中国企业转型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机遇。在资源限制和创新驱动下,寻找一条有效的转型路径以获得经济全球化下的持续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第一要务。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多次指出,技术变迁是引领我国制造企业向自主研发、智能生产方向转型的主要途径,符合企业转型发展的本质需求。因此,从技术变迁视角下研究企业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发展是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本文由此选择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转型路径的内部运行机理,评价转型路径的实施效果,最后提出推进企业转型的相关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现有企业转型和技术变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在界定企业转型、技术变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特征,进而提出了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是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分析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过程,由此建立了转型路径的六维度构成体系,并对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模型,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其次,依据企业转型路径模型设计问卷调查,搜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在对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尽管六个维度的转型路径对企业转型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但基本可归纳为:以技术信息化升级为主线、供应链协同为支撑、服务化升级为导向、“两化融合”为引领的企业转型道路。再次,为进一步揭示转型路径的内部运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进行模拟。转型路径系统由制造技术转型、组织结构重组、生产流程再造和服务方式升级四个子系统构成,路径的运行依赖于四个子系统的相互耦合与相互作用。研究发现,R&D投入、人员投资和技术吸收能力是转型路径上的关键要素,对提升企业转型的经济转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为评价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实施效果,构建了企业转型路径的评价模型。首先基于粗糙集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转型路径的演化状态水平形成初步判断。进一步地将转型路径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构建了包含共享资源投入的两阶段DEA模型,实现了对路径演化过程的效率测度。评价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水平与技术密集程度相关,技术变迁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技术的深度植入与融合;供应链和价值链协同、服务化战略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是提升转型路径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了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该观点的正确性。建立了转型路径的“六维度”构成体系,分析技术变迁对转型路径各维度的引导机制,揭示了企业转型路径机理。(2)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对企业转型路径的模拟。厘清了转型路径的内部运行机理,同时发现了转型路径上的关键要素,阐明了各要素对转型经济转化能力的不同作用机制。(3)将企业转型路径评价划分为两个部分:演化状态水平评价及演化过程水平的评价,由此构建了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评价模型。通过构建基于粗糙集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包含共享资源投入的两阶段DEA模型,实现了对转型路径的评价,发现了转型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说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沈金龙[9](2017)在《大禹轴承公司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制造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及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主要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逐步由缺乏转向饱和,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这两种互斥力量此消彼长,推动市场逐步迈入需求导向时代。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需求的全球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已不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亟需进行制造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一样,大禹轴承公司在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成本升高、技术落后和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主导产品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技术研发跟不上市场需求,客户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难以满足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订单丢失,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生存和发展出现了重大危机。为此,本文通过对公司发展历程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剖析这些重大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对可供选择的主要发展战略作了详细比较,包括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定位于中高端产品战略和服务型制造战略。最后,在对转型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相关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对公司选择服务型制造战略有了深刻理解和认知。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具体过程中,大禹轴承公司不仅采取了细分和优化产品制造和服务流程、提升技术研发的前瞻性和主导性、深挖服务内涵和扩展服务范围等重要转型措施,同时为了确保转型成功,针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还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即对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和内容等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通过大力推行这些转型措施和保障措施,使得公司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向客户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延长了价值链,增强了创收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与配套商在相互协作中整合资源,增强了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服务型制造及转型理论作为指导,分析大禹轴承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内外部原因,探讨公司选择服务型制造战略的背景,研究公司采取的主要转型措施和保障措施,最后对公司转型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总结并提出向深度转型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首先,通过对大禹轴承公司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案例研究,分析其转型过程、转型措施和保障措施,评价其转型效果,为该公司制造模式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其次,以单个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为众多零部件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最后,有助于丰富服务型制造转型理论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其他学者对APPLE、海尔等成功转型的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补充转型理论研究在零部件制造这一应用领域的不足。
江泽林[10](2014)在《债券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提出一、债券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定义。债券(Bond)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同时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购买者或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
二、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陕鼓集团MRP Ⅱ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陕鼓集团MRP Ⅱ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队鼎新(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 |
整合大幕再拉开 |
央企,先提速 |
地方,大动作 |
优势互补新动能 |
强链 |
补链 |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
科技加速度 |
头号任务 |
集群发力 |
创新联合体 |
把握时代背景 |
单干不如组团 |
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
克服先天不足 |
快速崛起 |
对标缩差 |
擦亮满天星斗 |
政策先行 |
细分领域 |
打造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 |
大健康,有“医”靠 |
五谷者,藏于技 |
前行路,“智”联通 |
大能源,新蓝海 |
(2)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研究综述 |
2.1 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关研究综述 |
2.1.2 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
2.2 企业价值链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企业价值链内涵相关研究综述 |
2.2.2 企业价值链曲线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四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智能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2 服务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3 绿色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4 高端化相关研究综述 |
2.4 研究述评 |
3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
3.1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1 扎根理论 |
3.1.2 案例选择 |
3.1.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1.4 范畴提炼 |
3.2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智能化因素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
3.2.2 服务化因素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
3.2.3 绿色化因素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
3.2.4 需求因素的调节作用 |
3.3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变量定义 |
4.1.1 制造业企业影响因素 |
4.1.2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
4.1.3 制造业企业需求因素 |
4.1.4 控制变量 |
4.2 预试问卷设计与分析 |
4.2.1 预试问卷设计 |
4.2.2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
4.2.3 预试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4 预试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5.2 数据质量分析 |
5.2.1 正态分布检验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信度分析 |
5.2.4 效度分析 |
5.3 差异性分析 |
5.3.1 企业规模 |
5.3.2 行业地位 |
5.3.3 员工受教育程度 |
5.4 回归分析 |
5.4.1 装备流程智能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2 产品功能智能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3 支持顾客产品的服务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4 支持顾客行为的服务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5 生产工艺绿色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6 产品性能绿色化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 |
5.4.7 产品市场需求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
5.4.8 环境规制要求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
5.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6 检验结果总结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智能化因素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
6.1.2 服务化因素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
6.1.3 绿色化因素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
6.1.4 需求因素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讨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通过智能化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2 通过服务化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3 通过绿色化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相关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和说明 |
2 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背景及转型动因分析 |
2.1 公司基本情况 |
2.2 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 |
2.2.2 内部环境 |
2.3 公司SWOT分析 |
2.3.1 优势与劣势 |
2.3.2 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2.4 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2.5 小结 |
3 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 |
3.1 公司战略转型思想和目标 |
3.2 公司战略转型方案 |
3.2.1 确定核心竞争力 |
3.2.2 拓展海外市场 |
3.2.3 轻资产化运营 |
3.2.4 推进股权多元化 |
3.2.5 完善公司信息化管理,推进BIM技术建设 |
3.3 小结 |
4 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4.1 企业文化保障 |
4.2 激励机制保障 |
4.3 组织保障 |
4.4 财务保障 |
4.5 人才保障 |
4.6 品牌建设保障 |
4.7 技术保障 |
4.8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制造服务化 |
2.2 智慧服务 |
2.3 价值链理论 |
2.4 流程再造理论 |
2.5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徐工塔机服务管理现状及分析 |
3.1 徐工塔机公司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发展轨迹 |
3.1.3 战略规划目标 |
3.2 徐工塔机服务管理现状 |
3.2.1 组织架构和职能职责 |
3.2.2 服务理念 |
3.2.3 服务内容 |
3.2.4 服务流程 |
3.3 服务效果综合意见调查及问题识别 |
3.3.1 服务效果问卷调查 |
3.3.2 徐工塔机服务存在的问题 |
3.4 徐工塔机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 |
3.4.2 服务缺乏高效沟通 |
3.4.3 服务的智能化不足 |
3.4.4 服务的创新性不足 |
第四章 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设计 |
4.1 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的设计思路及框架 |
4.1.1 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的设计思路 |
4.1.2 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的框架 |
4.2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远程服务 |
4.2.1 质量在线检测服务 |
4.2.2 远程故障诊断服务 |
4.2.3 专家支持管理服务 |
4.2.4 塔司操作监管服务 |
4.3 基于自助服务平台的预防性服务 |
4.3.1 故障主动预警服务 |
4.3.2 实施主动预防服务 |
4.3.3 违规操作告警服务 |
4.4 基于移动平台的及时性服务 |
4.4.1 监控快速响应服务 |
4.4.2 智能高效派工服务 |
4.4.3 信息反馈评价服务 |
4.5 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型服务 |
4.5.1 大数据个性化服务 |
4.5.2 大数据增值型服务 |
4.5.3 大数据动态化服务 |
第五章 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实施保障 |
5.1 新信息技术下的信息化建设 |
5.1.1 物联网系统的实施和完善 |
5.1.2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广 |
5.2 新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化制造 |
5.2.1 工厂智能平台建设 |
5.2.2 生产过程智能化 |
5.2.3 车间物流智能化 |
5.3 新信息技术下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
5.3.1 需求导向型的产品研发 |
5.3.2 产品生产的全信息化管理 |
5.3.3 “互联网+”式售后服务 |
5.3.4 废弃物回收与产品再制造 |
5.4 新信息技术下智慧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 |
5.4.1 企业学习文化建设 |
5.4.2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
5.4.3 企业绩效文化建设 |
5.4.4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
2.1.2 低碳经济的特征 |
2.1.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
2.2 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
2.2.2 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理论 |
2.3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 |
2.3.1 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
2.3.2 产业分工体系位置从低端锁定到高端攀升 |
2.3.3 产业技术创新效应从个体创新到集群创新 |
2.3.4 产业全球战略布局从地域根植到全球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现实基础 |
3.1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现状 |
3.1.1 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基本情况 |
3.1.2 黑龙江省制造业的能源消耗现状 |
3.1.3 黑龙江省制造业的碳排放现状 |
3.2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 |
3.2.1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3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4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3.3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情景预测 |
3.3.1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情景设定 |
3.3.2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情景分析方法 |
3.3.3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情景预测结果 |
3.4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问题的提出 |
3.4.1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
3.4.2 黑龙江省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弊端凸显 |
3.4.3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理论逻辑基础 |
4.1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逻辑模型构建 |
4.2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外场” |
4.2.1 低碳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互动 |
4.2.2 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驱动因素 |
4.2.3 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制约因素 |
4.3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内核” |
4.3.1 制造业低碳创新行为 |
4.3.2 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 |
4.3.3 制造业低碳创新人才 |
4.4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重构的“势” |
4.4.1 厂商市场势力的低碳实现模式 |
4.4.2 厂商之间的低碳竞争模式 |
4.4.3 纵向低碳壁垒的建立与实现 |
4.5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设计 |
4.5.1 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 |
4.5.2 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设计思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三重动力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 |
5.1 基于三重动力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设计理念 |
5.2 基于三重动力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设计 |
5.2.1 基于三重动力的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内涵 |
5.2.2 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三重动力分析 |
5.3 三重动力对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 |
5.3.1 政府推动力对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作用 |
5.3.2 市场拉动力对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作用 |
5.3.3 技术驱动力对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作用 |
5.4 基于三重动力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运行分析 |
5.4.1 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运行过程 |
5.4.2 制造业低碳转型动力的作用过程 |
5.4.3 制造业低碳转型模式的运行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集群创新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 |
6.1 基于集群创新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设计理念 |
6.2 基于集群创新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设计 |
6.2.1 基于集群创新的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内涵 |
6.2.2 基于集群创新的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内容 |
6.3 集群创新对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升级的作用机理 |
6.3.1 制造业集群企业的低碳创新决策 |
6.3.2 制造业集群低碳创新的知识互动 |
6.3.3 制造业集群中低碳创新能力传递 |
6.4 基于集群创新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运行分析 |
6.4.1 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运行过程 |
6.4.2 集群低碳创新主体合作的演化博弈过程 |
6.4.3 制造业低碳升级模式的运行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服务嵌入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 |
7.1 基于服务嵌入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的设计理念 |
7.2 基于服务嵌入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设计 |
7.2.1 基于服务嵌入的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的内涵 |
7.2.2 基于服务嵌入的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的架构 |
7.3 服务嵌入对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融合的作用机理 |
7.4 基于服务嵌入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融合模式的运行分析 |
7.4.1 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过程 |
7.4.2 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保障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选择 |
8.1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
8.1.1 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选择 |
8.1.2 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 |
8.1.3 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适用性及选择步骤 |
8.2 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评价 |
8.2.1 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8.2.2 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8.2.3 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8.2.4 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8.3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案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
9.1 着力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三重动力 |
9.1.1 加强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引导 |
9.1.2 营造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市场环境 |
9.1.3 升级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技术环境 |
9.2 优化黑龙江省制造业集群的低碳治理手段 |
9.2.1 优化产业集群低碳治理的激励机制 |
9.2.2 优化产业集群低碳治理的约束机制 |
9.3 深化黑龙江省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低碳融合 |
9.3.1 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的价值共创 |
9.3.2 有序推进制造业产能共享发展 |
9.3.3 加快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当前研究成果评价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内涵与特征 |
一、传统制造企业的概念 |
二、传统制造企业的特征 |
三、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概念 |
四、服务型制造企业的特征 |
五、二者对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价值链 |
二、组织变革 |
三、竞争优势 |
四、服务经济 |
第二章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动因与条件 |
第一节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的现状分析 |
一、发展概括 |
二、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动因 |
第三节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条件 |
第四节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主要障碍 |
第三章 国内机械装备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一、企业简介 |
二、企业转型的主要做法 |
三、转型评价 |
第二节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企业简介 |
二、企业转型的主要做法 |
三、转型评价 |
第四章 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思路与内容 |
第一节 转型的目标 |
第二节 转型的原则 |
一、找准定位,助推发展 |
二、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
三、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
第三节 转型的基本思路 |
一、明确服务战略地位 |
二、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
三、增强创新引领作用 |
第四节 转型的主要内容 |
一、调整业务重心,提升服务能力 |
二、推动组织变革,提升制造效能 |
三、完善服务系统,提升客户价值 |
第五章 促进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用好配套政策,把握发展脉络 |
第二节 优化企业结构,推动纵深发展 |
第三节 健全创新体系,完善智力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普适测量概念的艾默生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营销理论及普适测量介绍 |
2.1 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 |
2.1.1 市场营销的定义 |
2.1.2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 |
2.2 营销环境分析理论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3 营销理论综述 |
2.3.1 STP市场细分理论 |
2.3.2 4PS营销组合策略 |
2.3.3 4C营销理论 |
2.4 普适测量介绍 |
2.4.1 艾默生简介 |
2.4.2 经营现状 |
2.4.3 普适测量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艾默生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1 行业发展状况 |
3.1.1 行业分类 |
3.1.2 行业市场需求对象及覆盖范围 |
3.1.3 行业发展历程 |
3.2 艾默生营销环境分析 |
3.2.1 pest分析 |
3.2.2 行业环境波特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3 艾默生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
3.3.1 品牌管理 |
3.3.2 渠道管理 |
3.3.3 客户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艾默生公司营销优化策略 |
4.1 艾默生的市场细分与评级 |
4.1.1 艾默生现有市场划分 |
4.1.2 艾默生细分市场评价 |
4.1.3 艾默生细分市场评级管理 |
4.2 产品策略优化 |
4.2.1 塑造优质化产品的品牌形象 |
4.2.2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
4.3 价格策略优化 |
4.4 渠道策略优化 |
4.4.1 代理渠道 |
4.4.2 合作伙伴直销模式 |
4.5 客户关系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建议 |
5.2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技术变迁引导下的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转型研究综述 |
2.1.1 企业转型内涵研究综述 |
2.1.2 企业转型路径研究综述 |
2.1.3 企业转型评价研究综述 |
2.2 技术变迁研究综述 |
2.2.1 技术变迁内涵研究综述 |
2.2.2 演化视角下的技术变迁研究综述 |
2.3 技术变迁与企业转型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模型构建 |
3.1 企业转型、技术变迁的概念界定 |
3.1.1 系统视角下的企业转型概念界定 |
3.1.2 演化视角下的技术变迁概念界定 |
3.2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分析 |
3.2.1 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
3.2.2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过程分析 |
3.2.3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转型路径六维度构成体系 |
3.2.4 基于转型路径六维度构成体系的路径机理分析 |
3.3 企业转型路径概念模型、研究假设及研究框架 |
3.3.1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概念模型 |
3.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3.3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研究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实证研究 |
4.1 变量测量体系构建 |
4.1.1 企业转型路径量表设计 |
4.1.2 企业转型量表设计 |
4.2 企业转型路径的问卷调查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问卷调研实施 |
4.3 数据分析 |
4.3.1 统计技术 |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
4.4.1 初始模型 |
4.4.2 模型修正 |
4.4.3 验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模拟 |
5.1 企业转型路径模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
5.1.1 选择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依据 |
5.1.2 企业转型路径模拟的SD建模步骤 |
5.2 企业转型路径模拟的SD模型构建 |
5.2.1 企业转型路径机理的系统分析 |
5.2.2 因果关系图构建 |
5.2.3 系统动力学流图构建 |
5.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3 策略模拟与分析 |
5.3.1 仿真环境设定 |
5.3.2 策略模拟与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技术变迁引导下的企业转型路径评价 |
6.1 企业转型路径评价模型构建 |
6.1.1 企业转型路径演化的二象性:状态和过程 |
6.1.2 企业转型路径评价模型 |
6.2 企业转型路径演化状态水平评价 |
6.2.1 评价指标的提取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3 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 |
6.2.4 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3 企业转型路径演化过程水平评价 |
6.3.1 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评价方法 |
6.3.2 企业转型路径演化过程的两阶段划分 |
6.3.3 两阶段评价指标的提取 |
6.3.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的构建 |
6.3.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4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第6章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项 |
致谢 |
(9)大禹轴承公司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传统型制造与服务型制造比较分析 |
2.1.1 传统型制造的定义和特点 |
2.1.2 服务型制造的定义和特点 |
2.1.3 两种制造模式的比较分析 |
2.2 对服务型制造及转型的理论研究 |
2.2.1 对服务型制造定义和特点的研究 |
2.2.2 对服务型制造转型前提条件的研究 |
2.2.3 对服务型制造转型主要途径的研究 |
2.2.4 对服务型制造转型典型案例的研究 |
第三章 大禹轴承公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3.1 大禹轴承公司发展状况 |
3.1.1 大禹轴承公司概况 |
3.1.2 大禹轴承公司的发展轨迹 |
3.2 大禹轴承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经营业绩和主导产品市场份额下降 |
3.2.2 技术研发跟不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
3.2.3 难以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 |
3.3 大禹轴承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 |
3.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3.3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大禹轴承公司服务型制造战略的选择 |
4.1 可供选择的主要发展战略比较 |
4.1.1 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 |
4.1.2 定位于中高端产品战略 |
4.1.3 服务型制造战略 |
4.1.4 主要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
4.2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战略选择 |
4.2.1 转型的必要性 |
4.2.2 转型的前提条件 |
4.2.3 转型的相关风险 |
第五章 大禹轴承公司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分析 |
5.1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发展阶段 |
5.1.1 转型初步探索阶段 |
5.1.2 转型具体实施阶段 |
5.1.3 转型调整和完善阶段 |
5.2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主要措施 |
5.2.1 细分和优化产品制造和服务流程 |
5.2.2 提升技术研发的前瞻性和主导性 |
5.2.3 深挖服务内涵和扩展服务范围 |
5.3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保障措施 |
5.3.1 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调整 |
5.3.2 企业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 |
5.3.3 绩效考核方法和内容调整 |
5.4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效果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陕鼓集团MRP Ⅱ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队鼎新[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 国企管理, 2021(11)
- [2]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 许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GH建筑公司战略转型分析[D]. 刘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新信息技术下徐工塔机智慧服务设计[D]. 石亚东. 兰州大学, 2019(08)
- [5]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转型问题研究[D]. 谢正.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基于普适测量概念的艾默生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福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8]技术变迁引导下的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研究[D]. 杨瑛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大禹轴承公司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D]. 沈金龙. 东华大学, 2017(01)
- [10]债券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