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调式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调式,调性,音乐,基调,结构设计,控制器,元素。
调式性论文文献综述
景琴琴,郭松梅,刘安才[1](2018)在《基于电子控制器的片上可调式性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JTAG技术为基础,对基于电子控制器的片上可调式性结构进行了设计。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概述了JTAG技术的相关理论,然后基于JTAG协议规范和TAP控制器,设计了一种满足电子控制器的片上通用化可调试性结构,以实现全局地址空间的调试访问。通过对调试结构设计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一调试结构能够缩短调试时间,并能够降低面积开销,同时还具有较可靠的调试链路。(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19期)
樊祖荫[2](2015)在《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称谓是黎英海先生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在《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第四章一开始即写道:"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特征是:在旋律构成中表现为七声内综合两个甚至叁个不同宫的五声音阶,这时‘间音’具有另一‘宫’的五声音阶音的意义,但是它又不是‘转调’,而只是带有调发展的因素,这种独特的旋律法广泛地存在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中,非常值得注意。"1上述引文对"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王琪[3](2012)在《《别梦》中调式性元素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别梦》这部管弦乐作品是高为杰教授于1991年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笛子与西洋管弦乐队而作。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无调性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同时,将中国传统五声性调式元素以多样的方式镶嵌其中,用或明显、或隐藏的方式运用在作品的不同曲式结构部位中,构成了音乐作品的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突出了个人风格与民族特色。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详细举例分析了作品中不同曲式结构部分中调式性元素的运用。第一章分为两节,分别对作曲家高为杰教授的相关信息及作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简述,使读者对于作曲家和《别梦》这部音乐作品有所了解。第二章划分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以后的分析提供先决条件。第叁章对“调式性元素”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第四章分为四节,分别论述了调式性元素在作品的引子与迭部中和插部一、插部二及尾声中的运用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2-05-01)
彭程[4](2011)在《谈“均宫调”体系中的模调式性与调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地域、民族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往往具有多种层面的区别,直接建立在音系统上的音高组织结构,即调式体系是其中既有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区别之一。如同部分元素与层次的区别未必影响整体概念的统一,而整体区别的存在也往往并不排斥(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1年04期)
王颖,王洋[5](2007)在《关于“调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七个欧洲中古调式的对比研究,将其之间的差异、色彩及特性作出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以此说明"调式性"现象不是偶然性的巧合,而是普遍存在的,反映着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和组织性,因此是有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24期)
王颖[6](2002)在《关于调性、基调性与调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音乐的发展进程中。调式与调性始终是贯穿其中,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从浪漫派后期以来,由于作曲技术的不断出新及作曲家对和声的色彩性、动力性、种种新颖效果、不同风格的追求。因此“调性”这一传统观念被逐渐打破。各种技法的运用多样、流派分呈。调性音乐逐渐向无调性音乐过渡。本文是以调式、调性的发展过程为出发点,从和声的角度对调性与调式性讲述一些个人的看法,并对从调性音乐至无调性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所包含的一类“基调性”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调性”问题。主要是针对“调性”概念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并由此提出“调性框架”与“调式框架”两个概念。当明确了这两个框架之后,则调性必然明朗。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基调性”现象。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的复杂现象。本文列举了十数个有代表性作实例以此分析“基调性”的现象,进而藉此说明“基调性”是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的一片广阔的中间地带、一座过渡的“桥梁”,一种中间式的调式—调性现象。 第叁部分:是对“调式性”进行总结。调式的种类繁多,存在着民族、地域差异。而调式结构的差异,则必然有着不同的类别、色彩及特性。调式的这种类别、色彩、特性及差异,统称做“调式性”。本文以七个欧洲中古调式为例,将其之间的差异,色彩及特性作出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以此说明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性的巧合,而是普遍存在的,反映着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和组织性,因此是有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2-05-01)
调式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称谓是黎英海先生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在《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第四章一开始即写道:"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特征是:在旋律构成中表现为七声内综合两个甚至叁个不同宫的五声音阶,这时‘间音’具有另一‘宫’的五声音阶音的意义,但是它又不是‘转调’,而只是带有调发展的因素,这种独特的旋律法广泛地存在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中,非常值得注意。"1上述引文对"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式性论文参考文献
[1].景琴琴,郭松梅,刘安才.基于电子控制器的片上可调式性结构设计研究[J].电子测试.2018
[2].樊祖荫.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J].音乐研究.2015
[3].王琪.《别梦》中调式性元素的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2
[4].彭程.谈“均宫调”体系中的模调式性与调式性[J].黄河之声.2011
[5].王颖,王洋.关于“调式性”研究[J].文教资料.2007
[6].王颖.关于调性、基调性与调式性[D].河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