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膜论文_方靖涵,陈泽涛,刘润恒,林义雄,陈卓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原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原,干细胞,硅烷,疏水,骨髓,细胞,纺丝。

胶原膜论文文献综述

方靖涵,陈泽涛,刘润恒,林义雄,陈卓凡[1](2019)在《关于屏障胶原膜骨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成骨、破骨过程和免疫反应会通过两者共有的调节通路相互影响,此现象被称为骨免疫调节效应。在引导骨再生过程中,植入的屏障膜尽管是惰性材料,但其对机体而言仍是“异物”,植入后所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也将通过骨免疫调节对骨再生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屏障胶原膜进行体内及体外实验,探讨胶原膜对骨免疫微环境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王莉莉,严佳,李东升,莫秀梅,胡小坤[2](2019)在《两种新型胶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种新型胶原膜(鱼胶原、猪胶原)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观察其促进SD大鼠颅顶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表征两种膜的表面形貌及水接触角。在两种膜上培养rBMSCs,并将细胞接种在空白孔板上作为空白对照组。第1、3、5、7天时以CCK-8法检测两种膜对rBMSCs增殖的影响,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 h时细胞的粘附与伸展。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半定量测定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两种膜的体外成骨性能。体内实验中,在SD大鼠颅中缝两侧制备直径5 mm的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区植入鱼胶原膜或猪胶原膜,右侧骨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micro-CT检测颅顶骨缺损区骨再生情况。结果 SEM:鱼胶原膜表面致密,猪胶原膜呈疏松多孔的表面。接触角测量仪:猪胶原膜的亲水性强于鱼胶原膜(P<0.05)。CCK-8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在两种膜及空白孔板上24 h时铺展良好,7 d内稳定增殖。体外成骨性能检测:猪胶原膜上rBMSCs在5 d时的ALP活性、14 d时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7 d时细胞相关成骨基因Bmp2、Col1、Runx2的表达高于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体内成骨实验(3个月):猪胶原膜促进骨再生明显优于鱼胶原膜和空白对照组(P<0.05),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猪胶原膜体内外促进骨再生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胶原膜组,具有作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材料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熊思佳[3](2019)在《胶原膜表面图案化及其调控角膜细胞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表面拓扑结构可以有效调控细胞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一系列行为,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引起极大的关注。对于角膜组织工程而言,天然角膜的基底膜表面及基质层中均存在丰富的微纳米拓扑结构,是角膜功能行使的结构基础。因此,将微纳米拓扑结构应用于角膜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研究材料表面微纳米拓扑结构对角膜细胞的调控规律,不仅能加深人们对角膜细胞与其生长的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还对体外构建结构和性能仿生的角膜修复材料,促进角膜组织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使用胶原作为基底材料,采用软刻蚀与溶液浇注相结合的方法在胶原膜表面精确构建了深度相同,宽度分别为25μm、50μm和100μm的叁种微米级沟槽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方法表征了微沟槽结构对胶原膜理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其对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及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微沟槽结构可使胶原膜的接触角由53°下降至30°~40°之间;微沟槽结构还能提高胶原膜的离子渗透性能,沟槽宽度为100μm的胶原膜的离子渗透系数能达到1.3×10~(-6) cm~2/s。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均能在微沟槽胶原膜上实现群体定向排列,取向程度最高可达80%。微沟槽胶原膜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定向迁移,沟槽越窄,定向迁移速度越快。此外,微沟槽结构还能抑制基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随沟槽宽度增加,抑制效果越显着。本研究还模仿凸点结构在胶原膜表面构建了直径分别为2μm、5μm和10μm有序微点阵结构及其组成的混合微点阵结构,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和体外细胞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微点阵结构对胶原膜理化性能及角膜细胞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滑胶原膜相比,微点阵胶原膜的表面疏水性和表面粗糙度显着增加;微点阵结构还能增加胶原膜的拉伸强度,10μm的微点阵胶原膜的力学强度可达1.8 MPa。细胞实验表明,微点阵结构能显着改变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形态,使细胞形状由椭圆形、长方形和梭形向叁角形和星形转变,细胞的面积和圆度降低,长径比增大;直径为10μm的微点阵结构能够诱导上皮细胞定向排列,取向度增加至40%;伴随着细胞的形态变化,微点阵胶原膜上细胞的粘附效率和增殖速率呈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综上,本研究基于材料表面拓扑结构与细胞相互作用这一基本科学问题,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在胶原表面构建了微沟槽和微点阵结构,研究其对胶原膜理化性能以及角膜细胞行为的影响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材料表面拓扑结构与角膜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角膜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王莉莉[4](2019)在《两种新型引导骨组织再生胶原膜体内外成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种自制新型引导骨组织再生胶原膜(鱼胶原、猪胶原)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以及其对SD大鼠颅顶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膜的表面形貌。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两种膜的水接触角大小。在两种膜上培养r BMSCs,并将r BMSCs接种在空白孔板上作为空白对照组。用CCK-8试剂盒测定1、3、5、7天时r BMSCs的增殖状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1天时r BMSCs的粘附与伸展;成骨诱导5天后,r BMSCs的早期成骨分化水平利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活性检测来测定;以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半定量测定法评定成骨诱导14天时r BMSCs细胞外基质的矿化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成骨诱导分化7天后相关成骨基因Bmp2、Col1、Runx2的相对表达量。体内实验中,在SD大鼠颅中缝两侧制备直径5mm的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区植入鱼胶原膜或猪胶原膜,右侧骨缺损区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micro-CT检测颅顶骨骨再生情况。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鱼胶原膜为致密表面,而猪胶原膜为无序纤维交错成的疏松多孔的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猪胶原膜的亲水性强于鱼胶原膜(P<0.05)。CCK-8结果表明两种膜及空白孔板上的r BMSCs在7天内都持续增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24小时后r BMSCs在两组膜和空白孔板表面均铺展良好。成骨诱导5天后,ALP染色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猪胶原膜上r BMSCs的ALP活性高于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14天后猪胶原膜上的r BMSCs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高于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RT-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7天后,猪胶原膜上rBMSCs的相关成骨基因Bmp2、Col1、Runx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鱼胶原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体内成骨实验(3个月)结果表明相对于鱼胶原膜和空白对照组,猪胶原膜可显着促进大鼠颅顶骨再生(P<0.05),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颅顶骨再生无明显差异。结论:猪胶原膜体内外促进骨再生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胶原膜,具有作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材料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孙守娟,胡秋斌,赵然[5](2019)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Bio-Oss颗粒联合Bio-Gide胶原膜表面覆盖在磨牙区拔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拔牙窝内即刻植入Bio-Oss颗粒联合Bio-Gide胶原膜表面覆盖在磨牙区拔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60例磨牙区拔牙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两组均行磨牙区拔牙,对照组拔牙后行常规处理,观察组拔牙后即刻于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颗粒,并于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新骨轮廓及骨密度评分,并对比拔牙前、拔牙6个月后牙槽骨宽度与高度。结果:两组拔牙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拔牙伤口愈合良好。1个月,患者牙龈基本愈合,拔牙伤口关闭; 3~6个月,对照组颊舌侧牙龈愈合,但牙槽骨外形较拔牙前缩窄,牙槽骨宽、高度则减少,特别是颊侧凹陷显着;观察组胶原膜被牙龈覆盖,颊舌侧牙龈呈平台状愈合,牙槽骨外形丰满;观察组新骨轮廓、骨密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拔牙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均较拔牙前有所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磨牙区拔牙患者拔牙后于拔牙窝内即刻植入Bio-Oss颗粒联合Bio-Gide胶原膜表面覆盖,可显着减少因拔牙造成的牙槽骨吸收,维持拔牙位点骨量,为后期种植牙修复提供良好位点条件,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进财,张元智,李国英[6](2018)在《环氧基有机硅对胶原膜的疏水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GPTMS)改性胶原蛋白膜,经单因素实验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9 mmol/g GPTMS(以胶原膜的干重计)在pH值5.8、45℃下反应12 h。进一步对优化反应条件下改性得到的胶原膜与未改性胶原膜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测定得到GPTMS改性后的胶原膜表面接触角由未改性膜的79.7°增大到108.6°,吸水率则从未改性膜的172.87%降低到113.48%,表明改性后胶原膜的疏水性得到提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GPTMS和胶原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碳碳键。差式扫描热量法分析表明,GPTMS改性膜的热变性温度提高了9℃。GPTMS改性膜的机械性能和耐酶解性能都有所提升。因此,GPTMS作为一种改性剂在提高胶原膜疏水性的同时也使膜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刘双喜,徐淑兰,王彬娉,陈灼庚[7](2018)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对大鼠硬腭软组织缺损区血管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与胶原膜靶向结合修复大鼠硬腭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96只,在大鼠硬腭第叁磨牙远中到第一磨牙近中建立直径为3 mm的硬腭软组织圆形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4组大鼠的硬腭软组织缺损中植入靶向结合b FGF/胶原膜、游离结合b FGF/胶原膜、胶原膜、不植入胶原膜(空白对照组)。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并各组处死6只,HE染色比较新生血管数目。结果植入后1周、2周、4周时,靶向结合b FGF/胶原膜组新生血管数分别为8.94±0.61、17.39±2.08、11.22±1.66,均分别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靶向结合b FGF/胶原膜组新生血管数目为4.17±1.28,各组新生血管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结合b FGF/胶原膜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期血管新生作用,加速创面愈合。(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8年07期)

钮春子,程浩德,李宇,李德华[8](2018)在《新型胶原膜的研制及降解性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天然无交联胶原膜,探索其酶稳定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Ⅰ型胶原膜,用SEM、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膜的结构及成份特征。SEM观察用Ⅰ型胶原酶体外降解后膜的孔隙变化。结果:Ⅰ型胶原膜结构致密,可见典型的胶原酰胺键吸收峰。在体外降解的40 min内,Ⅰ型胶原膜的孔隙小于2μm,而Bio-Gide膜孔隙大于10μm且相互贯通。结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新型胶原膜结构致密,体外胶原酶降解时孔隙变化缓慢,屏障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牟玉洁,雷雄心,邢芳毓,高建萍,彭公泽[9](2018)在《电纺胶原膜的制备及其生物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六氟异丙醇为溶剂,采用喷雾静电纺丝技术将胶原(CoL)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戊二醛(GA)共纺,通过原位交联技术获得GA-CoL共纺膜,对其进行了机械性能和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GA浓度为9wt%时,GA-CoL共纺膜的纤维直径集中在450~750nm,分布均匀,且CoL叁螺旋结构保存完好,共纺膜断裂强度最高,为1.21±0.03MPa,断裂延伸率最大,为6.48%,共纺膜接触角为45.4o.共纺膜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纯CoL纺丝膜)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石蕴琳,李志鹏,刘成武,郭远龙,陈卓凡[10](2018)在《生物源性胶原膜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猪表皮源性胶原膜(PECM)、猪真皮源性胶原膜(PDCM)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化学处理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PECM、PDCM,观察其表面结构及组织学结构,测量p H值及吸水率,并进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分析和CCK-8法细胞毒性测定。结果:PECM、PDCM主要成分为胶原;均具有双层结构:一侧结构致密光滑,另一侧粗糙疏松;PECM、PDCM吸水率分别为297.5%、235.0%;浸泡液p H值均为6~7;PECM、PDCM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85.3℃、83℃。第1、3、5 d,PECM、PDCM的CCK-8值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 d,PECM、PDCM的CCK-8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毒级评分均为无或轻度毒。结论:PECM、PDCM均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作为引导骨再生屏障膜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胶原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两种新型胶原膜(鱼胶原、猪胶原)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观察其促进SD大鼠颅顶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表征两种膜的表面形貌及水接触角。在两种膜上培养rBMSCs,并将细胞接种在空白孔板上作为空白对照组。第1、3、5、7天时以CCK-8法检测两种膜对rBMSCs增殖的影响,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 h时细胞的粘附与伸展。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半定量测定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两种膜的体外成骨性能。体内实验中,在SD大鼠颅中缝两侧制备直径5 mm的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区植入鱼胶原膜或猪胶原膜,右侧骨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micro-CT检测颅顶骨缺损区骨再生情况。结果 SEM:鱼胶原膜表面致密,猪胶原膜呈疏松多孔的表面。接触角测量仪:猪胶原膜的亲水性强于鱼胶原膜(P<0.05)。CCK-8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在两种膜及空白孔板上24 h时铺展良好,7 d内稳定增殖。体外成骨性能检测:猪胶原膜上rBMSCs在5 d时的ALP活性、14 d时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7 d时细胞相关成骨基因Bmp2、Col1、Runx2的表达高于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体内成骨实验(3个月):猪胶原膜促进骨再生明显优于鱼胶原膜和空白对照组(P<0.05),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猪胶原膜体内外促进骨再生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胶原膜组,具有作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材料的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原膜论文参考文献

[1].方靖涵,陈泽涛,刘润恒,林义雄,陈卓凡.关于屏障胶原膜骨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王莉莉,严佳,李东升,莫秀梅,胡小坤.两种新型胶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外性能研究[J].口腔医学.2019

[3].熊思佳.胶原膜表面图案化及其调控角膜细胞行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王莉莉.两种新型引导骨组织再生胶原膜体内外成骨性能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5].孙守娟,胡秋斌,赵然.拔牙窝内即刻植入Bio-Oss颗粒联合Bio-Gide胶原膜表面覆盖在磨牙区拔牙中的应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6].李进财,张元智,李国英.环氧基有机硅对胶原膜的疏水改性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8

[7].刘双喜,徐淑兰,王彬娉,陈灼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对大鼠硬腭软组织缺损区血管化的影响[J].口腔疾病防治.2018

[8].钮春子,程浩德,李宇,李德华.新型胶原膜的研制及降解性能初探[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

[9].牟玉洁,雷雄心,邢芳毓,高建萍,彭公泽.电纺胶原膜的制备及其生物学评价[J].过程工程学报.2018

[10].石蕴琳,李志鹏,刘成武,郭远龙,陈卓凡.生物源性胶原膜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支架(a,d)和Col/PLGA/CPC...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转染PDLCs与...支架(a,c)和PLGA/CPC支架(b,d...组胶原膜12周HE染色胶原膜复合物治疗Beagle犬Ⅱ°...牙周膜胶原纤维图像的灰度分布

标签:;  ;  ;  ;  ;  ;  ;  

胶原膜论文_方靖涵,陈泽涛,刘润恒,林义雄,陈卓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