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柱[1]2004年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创建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近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我国,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还是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类型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研究生教育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适时创建研究生教育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叁个部分对创建研究生教育学进行试探性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创建研究生教育学的重要性。分别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及学科发展需要叁个方面讨论。第二部分,讨论研究生教育学创建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创建研究生教育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研究规模偏小、研究成果被采纳少;研究缺乏系统性等若干问题。第叁部分,对研究生教育学创建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这一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即转换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条件,建设研究基地;综合各方优势,协调科研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发挥机构职能。本文提出的对策为创建研究生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田俊荣[2]2008年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势在必行。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是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与评估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教育评估理论相对薄弱,评估技术不够成熟,评估办法单一,评估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等方面。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及问题的分析研究,为解决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建议,这对于更加有效的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重点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及问题,为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提供相关建议。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形成与发展的背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主要特点。第叁章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单一;二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叁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过程需进一步完善。第四章提出了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对策。一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要从单一的政府行政型评估体系向政府、社会、高校多元共治型评估体系转变,并且在手段和方式上应从政府直接控制向政府、社会与高校相互协商、合作的模式转变。要借鉴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体系,使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互补效应,促使评估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二是要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注重评估中的非量化因素。要重视模糊综合评估和分类评估。叁是要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过程,要提高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完善结果处理机制和配套的激励机制,并提高我国教育评估机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评估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认同和监督。四是要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法规化与制度化建设。本文的创新点: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现有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的剖析,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做了比较研究。本文的不足之处:一,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二,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淘汰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巨玉霞[3]2007年在《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选拔性考试的类型之一。它以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本论文运用高等教育学与考试学理论,从历史与现实视角考察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发展历程、重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选择美国、日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作为国际比较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原则、模式,为硕士生招考改革现实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阐述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演变过程,同时对推荐入学等招生方式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出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第二章论述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变化趋向。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02年我国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此相应,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激增。国家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减少初试科目、完善复试制度,按学科门类、地域划线,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等。本章对于各项改革举措进行了剖析。第叁章选取美国的入学申请制度和日本的选考制度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了这两个国家相关招生选拔制度的概况与特点,为我国学术型硕士生招考改革提供借鉴。第四章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在选拔考试的效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考试的公平性以及培养单位的招生自主权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原则和招考改革模式。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招生选拔应遵循招考分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层次、分类型选拔等原则。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模式为两段式招考模式、综合素质测试型招考模式和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效率;扩大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的招生自主权,加强研究生自主选拔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招生与考试的公平公正。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第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手段,受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标准的演变而不断变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第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创立于精英教育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已经为我国学术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大众高等教育进程中,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扩大招生自主权、增强学术专业性向。第叁,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应以科学研究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研究生教育和选拔性考试自身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国情的人才选拔模式;应遵循招考分离,分类型、分层次选拔等原则,扩大培养单位招生自主权,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效率,加强自主选拔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招生与考试的公平公正。
田晶[4]2008年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密切相关。本文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核心问题是研究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目的在于阐述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促进作用,最终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论文研究过程中遵循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五章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概念进行界定。该部分为本论文研究构成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阐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及启示,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研究生培养模式嬗变的启示。第叁章是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的分析,包括创新计划的实施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实施情况的思考。对实施情况的阐述是分项目进行的,是对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密切相关的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介绍,着重在于论述创新计划项目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推动作用。第四章是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介绍了调查对象、目的与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到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均衡。第五章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构建该模式的指导思想、该模式的构建原则、该模式的详细建构、该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与该模式的实现保障。
陈良伟[5]2005年在《社会文化变迁与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革新》文中认为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教育系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同时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学科专业基础合理、具有一定培养能力和培养经验的教育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相对较慢,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是民族院校的排头兵,具有相当典型的代表性,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因此本论文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与整体社会是有机联系着的。论文一方面试图探讨几十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同时,论文回顾了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则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进一步了解作为个案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试图把握现阶段民大研究生群体的生存心态。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历史调查”,一个是“现状分析”,而当中涵盖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学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等。 本研究在对民大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采用了社会变迁理论和生存心态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对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进一步的归纳,试图将其放在宏观视野中进行考察、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明确民大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关键词: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社会文化变迁,历史与现状,生存心态
贺小明[6]2008年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研究》文中指出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研究生毕业后或直接从事专业教学,或从事教育理论的科研,或从事教育管理,他们不仅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也是教育理论的创新者。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教育学研究生就业不仅有研究生就业的共性,更因为无序的扩招、国家对其培养目标的导向、教育学学科地位等原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研究,访谈法等,通过走访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含高校、科研、教育培训机构等)和教育学研究生本人,对于教育学研究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进行有关的文献研究。在比较分析大量关于研究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深入分析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为促进教育学研究生顺利就业,国家不仅要改变教育学研究生单一的学术取向的培养模式,更要建立专门的教育学研究生就业的信息平台;培养单位不仅要结合市场需要,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要引进淘汰制以提升培养质量;用人单位不仅要树立务实的人才消费观念,也要避免各种就业歧视;教育学研究生自身也要积极做好生涯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
陈时高[7]2005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学是我国高校学科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它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高等教育学在我国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而建立的,属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所有级别的教育中其重要性是最高的。它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我国其他级别的教育,因为作为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决定了我国总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要借助于合理、科学地设置研究生课程才能得以实现。合理、科学地设置高等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是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课程体系比以前较合理和科学;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他们的整体素质也不断提高;相关学术期刊种类多样,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不断增加;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奋斗在各条教育战线上的着名的专家和学者。与此同时,我们这个专业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课程体系日益陈旧,等等。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它吸引了我们更多的关注。我们这个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形成于建立之初,所以不免显现出难以胜任该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的问题有课程体系重知识的学习轻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课程内容重复和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等等。 研究型课程是我们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努力方向,也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和需要,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它以我们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为出发点,从过去以往的各种课程观中汲取有价值的课程思想,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黄正夫[8]2014年在《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我国决定举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融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一体,其培养过程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加广阔的创新实践时空区域。受德国师徒式和美国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现有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时代诉求下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学科壁垒成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培养障碍,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需求、完成教师专业化重要使命。因此,高等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优质学校和其他教师培养培训结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的时代诉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改变“高墙自闭症”,通过打破各项创新体制壁垒,突破专业、学科封闭边界,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以使各培养主体充分释放各项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的理念、范例、方法。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具有培养创新目标的战略性、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创新价值的公益性、创新主体的共赢性、创新资源的互补性等品性特征,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价值旨趣在于彰显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化,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发展。而创新理念、搭建平台、优化过程、探索机制、提升绩效、营造氛围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追求的基本目标。世界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了使研究具有国际的视野,本研究在比较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教育硕十的类型、培养目标、招生录取方式的基础上,从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开放灵活多样的课程、参与体验的教学体系、相互协作的导师团队、多元严格的学位评价方式、内外结合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分析了西方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在重新审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上、从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硕士学位体系、探索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建立内外结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西方国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专业认同、培养制度、课程、教学、师资、学位论文、学业成就、就业前景八个维度,在部属师范大学、部属综合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省属综合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院校中选择10所大学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了解度和认同度还有待增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都应深入思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层次、类型和招生录取方式还较为单一,高校与政府、行业、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急需优化,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实践价值取向都还不够明显,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很好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缺乏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衔接,全日制教育硕士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的体验与感悟尚需加强,专业能力训练的实践场域尚需拓展,研究生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需要明确责任和深入沟通。尽管各培养高校都比较注重对过程监控,培养环节都相对严格规范,但缺乏较为全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和行业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控和保障。根据调查与访谈,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身份认同尴尬、培养模式雷同、学科协同缺位、行业责任旁落、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本研究认为应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通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慧眼与心智的彰显、研究话语与范式的转换,实现教师职业胜任力与研究能力的共生;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录取方式可以探索推荐免试、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相结合、申请审核等不同类型选拔方式,实现从雷同到多元的裂变;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可以通过协同行业专家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培养方案,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摆脱单一师徒规训的束缚、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构建指导与体验互补的多元教学体系,高扬科研的实践品性,倡导强化应用导向的多种学位论文撰写形式,推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的有机衔接,实现培养过程从学理崇拜到实践智慧的回归;为消解“高墙自闭症”、高校应着力借助社会和行业的资源,从中小学培养工作站、专业成长共同体、UGIS培养联盟等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强化质量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信息分析和预警系统,发布质量报告,探索内外结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培养保障体系。本研究认为机制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各核心要素有效运行的基础。本研究在综合借鉴“叁螺旋”理论、非零和合作博弈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诉求,从理念引领、战略协同、信任激励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从组织管理、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方面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支撑机制,从制度设计、资源投入、文化侵润、氛围营造等方面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索昭昭[9]2008年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展幅度更加显着。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基础也比较薄弱,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起点,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入学招生制度,对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主要选择了美国、法国、德国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从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申报制度、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这叁个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各自的特点。如美国的考试内容重视考生的能力考查,录取标准强调综合衡量;法国研究生入学实行宽进严出的审查制度,资格考查博中有专;德国研究生实行免试入学,在招生过程中真正实行“导师负责制”。进而总结出了这些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共同特征,如都加大了学院与导师在招生中的作用,都强调综合衡量考生的素质等。在前两章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集权化,导师缺乏自主权,对考生的综合考查不够等方面。之后提出了改革的若干设想,如国家应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加大复试权重、明确导师招生的权与责等。
李小晨[10]201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各国争相学习的范本。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高等教育学培养出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改革领导者和学者,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哈佛大学高等教育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鲜明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实习活动上都体现了“应用性”的特点。哈佛大学以为本校、本州以及国家培养高等教育领域精英人才为主要目的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置,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哈佛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教育人才。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对哈佛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剖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来源、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文献等。第二部分为历史部分,主要围绕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简历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成熟的体制叁方面进行了阐述,高等教育学孕育在研究生院下,蓬勃发展。第叁部分是对于高等教育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培养规格、专业培养制度、以及评估淘汰制度、人才培养特征、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建设的启示和意见,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创建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永柱.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俊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 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巨玉霞. 厦门大学. 2007
[4].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 田晶. 中国地质大学. 2008
[5]. 社会文化变迁与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革新[D]. 陈良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6].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研究[D]. 贺小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7].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陈时高. 河海大学. 2005
[8]. 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黄正夫. 西南大学. 2014
[9]. 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索昭昭. 苏州大学. 2008
[10].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小晨. 河北大学. 2017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研究生论文; 硕士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非全日制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考试论文; 教育学论文; 教育硕士论文; 大学论文; 考研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