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磊[1]2014年在《基于消费者视角下的新疆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因此旅游者到底如何消费旅游产品,目的地管理者探寻旅游消费形成因素尤其变得至关重要。随着新疆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旅游营销策略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继而促进新疆旅游市场的成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新疆旅游业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突发性事件频率的增加、程度的加剧,对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有所抑制,虽然新疆旅游目的地危机研究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巨大进展,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从旅游危机管理本身及管理机制的视角来加以界定,然而这种界定,事实上更多的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政府及企业管理的便利,而对消费者是如何认识危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从中找出解决危机的策略方面并未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了解目的地危机对于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继而控制旅游目的地负面影响的研究缺乏。消费者作为目的地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目的地管理者如何扭转危机中目的地的负面形象、控制潜在游客的危机感知,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以新疆游消费者感知价值作为切入点,旨在以消费者视角深入研究新疆旅游目的地危机对于消费者决策的影响。通过界定研究对象,提出以消费者视角控制或弱化突发性事件负面影响的研究设想,对旅游危机、消费者决策等相关理论进行整理、述评,阐明突发性事件对新疆旅游市场造成的冲击,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阐明激活新疆旅游市场的思路,构建激活市场模型设想,通过专家咨询对研究模型进行修改,采用新疆旅游统计年鉴面板数据和调查数据对变量进行问卷设计,对问卷进行网络发放和实地发放,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构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消费者的社会人口属性(性别、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建立新疆旅游预警机制、增强消费者感知价值等应对未来突发性危机的对策。
曹福荣[2]2011年在《旅游业敏感性及危机管理的适当解读——冷静后的再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虽然旅游学界对于旅游业的"敏感性"早有关注,但是对其进行专题讨论的论着依旧寥寥,近年来,突发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此的更多关注。文章旨在结合旅游产业的实践,重点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讨论"敏感性"与"脆弱性"差异,旅游业危机的二层面叁维度的衡量原则,以期促进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认知的深化,从而揭示危机管理研究对旅游管理学与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推进作用。
姜科[3]2010年在《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及区域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旅游产业自身的脆弱特性,极为容易受到外部危机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产业发展的波动起伏,重大的危机事件则会对旅游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重新界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影响。认为所谓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与常规性突发事件相对,并由于决策者缺少情景应对经验而存在极大自然、社会风险的一种危机事态。本文并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表现出的特征作出了相应界定归纳。其次,论文通过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城市文化影响的综合分析,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城市的文化影响是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领域,而城市文化则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后,论文以遭受汶川5.12特大地震重创的重要旅游城市――都江堰市为例,基于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就旅游城市的文化影响为基本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引入IPA分析方法,讨论了旅游城市形象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后的感知变化规律。验证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城市影响的规律,并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实证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城市的文化影响并没象学术界认为的那样造成重大破坏性。从需求的视角来看,都江堰市不仅没有出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这一灾难性打击后的“文化夷平”现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地域性格感知。都江堰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观依然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论文随后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的旅游城市文化发展与旅游城市形象塑造路径。再次,根据对旅游者行为理论及其运用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的述评,明确了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后的城市形象、旅游危机沟通、信息质量、企业伦理、政府政策、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感知风险、社会责任和主观规范一起构成了影响旅游者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为随后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进而论文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影响旅游者行为的过程与特点,综合使用了SPSS分析软件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具Smartpls软件,以非常规突发事件为背景建立旅游者行为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全面系统分析非常规突发事件影响背景下的旅游者行为决策规律,揭示出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主要的实证发现有:目的地形象改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会提高旅游者的感知价值并降低感知风险;信息质量的提高,信息准确性、及时性以及信息报道的全面等要素能够提高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知,但是通过直接激发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而产生到灾区旅游的营销方式不会产生满意的效果。政府政策是通过影响信息质量、目的地形象、企业伦理和危机沟通四项要素间接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这对政府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后的旅游城市的市场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基于旅游者视角引入IPA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分析工具对非常规突发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并将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力图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提供支撑,进而为丰富危机管理理论,并为类似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张金[4]2013年在《汶川地震灾区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众多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旅游业。同时,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从欧美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旅游业在高速、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叁足鼎立”的新格局。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务院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将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2008年4月,四川省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的目标。但是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带来严重灾难,受灾程度深重而且广泛,在灾区范围和等级划分中全省共有10极重灾区、29个较重灾区、100个一般灾区。全省旅游经济出现严重倒退,旅游信心受打击,旅游发展能力受损害,整个旅游业损失惨重。在此次地震中,四川省阿坝州除了壤塘县受影响较小外,其余12县均受到较大影响,其中极重灾区有2个,重灾区和一般灾区各有5个。灾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中,将旅游业确立为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同时,阿坝州也制定了详细的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并将旅游业发展划分恢复重建与振兴发展两个阶段。经过五年的恢复重建,阿坝州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目前已进入振兴发展阶段。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区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为研究对象,本着总结阿坝州旅游业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启示、振兴阿坝州旅游经济以及为其他地震灾区旅游业振兴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运用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采用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和梳理了有关地震灾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其次阐述了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构建全文的理论框架,再次对地震灾区阿坝州旅游经济的恢复重建情况进行总结,第四对阿坝州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问题原因并对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进行策略定位,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目的和思路下,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第2章为理论分析部分,第3章为对象介绍部分,第4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5章为发展定位部分,第6章为对策建议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及结构,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2章,理论分析部分。该部分首先对灾后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如:“旅游”、“旅游业”、“旅游经济”和“振兴发展”等;其次对相关理论如“危机管理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起本文的理论基础,从而为灾后阿坝州旅游业振兴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对象介绍部分。该部分从阿坝州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出发,详细地对阿坝州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介绍,然后回顾了阿坝州旅游业在地震灾害中的受损情况和恢复重建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阿坝州旅游业在恢复重建中的经验启示。第4章,实证分析部分。该部分首先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对阿坝州作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位;其次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阿坝州旅游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作对比研究;再次对阿坝州的主要旅游产品进行了分析;最后是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阿坝州旅游业的空间布局作了分析和划分。第5章,发展地位部分。该部分运用市场分析中的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阿坝州发展游业具有的区位、资源、品牌这些内部优势和基础设施差、产品结构、季节性限制等方面的劣势,以及面临的旅游全球化、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外部机遇和市场竞争、旅游危机等方面的威胁,并对阿坝州旅游业振兴发展进行了定位,同时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第6章,对策建议部分。该部分首先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和措施,然后从微观角度对前面章节所分析出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本文在总结和吸纳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拓展: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立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以及近五年恢复重建发展的时间角度,运用历史的观点详细地回顾了阿坝州灾后旅游经济恢复发展的整个阶段过程,并对恢复重建中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总结。2.在研究理论方面,本文在认真梳理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关地震灾后旅游业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旅游”、“旅游业”、“旅游经济”和“振兴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定义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同时对如何将相关理论与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在研究实证方面,本文通过旅游经济分析探寻阿坝州灾后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给出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的策略和定位,并针对问题和原因给出相应的措施及政策建议;通过对地震灾区阿坝州旅游经济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其他地震灾区今后旅游经济振兴发展提供了借鉴。
张侠[5]2009年在《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都市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旅游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普遍受到关注,尤其是都市凭借多元的文化内涵、强大的城市功能和巨大的包容性,推动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体现了旅游的多重功能,不仅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眼球,也对完善政府职能的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以政府经济学、旅游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和城市发展理论的多重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开展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综合研究。从泛旅游社会发展观出发,辨析了旅游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区别;分析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行政运行职能在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模式;通过对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武汉市优化政府旅游行政职能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的思路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都市旅游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都市旅游竞合背景下政府职能的演变规律进行了阐述;以政府职能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着重解析了都市旅游发展观。第叁章分析了旅游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旅游发展对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系统关系和互动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政府职能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在阐述部分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展中政府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产业政策、政府投入与税收、管理体制等与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对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强度以及政府行为“泛化”现象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五章对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运作进行了研究;从基本职能、运行职能和部门职能叁个方面界定了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阐述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主要职能之间、政府职能与都市旅游发展阶段之间、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与职能运作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提出了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主要发展趋势。第六章研究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的总体原则;着重阐述了行政运行职能的优化思路;总结了政府管制、政府主导和自组织叁种职能模式;阐述了政府职能优化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财税保障和危机管理体系;根据都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产业一体化、价值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叁种职能优化途径。第七章分析了武汉市都市旅游发展和政府职能运作的现状,提出了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第八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钱威[6]2007年在《黑龙江省旅行社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旅行社在旅游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需要旅行社的发展与壮大。本文以黑龙江省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全面地考察了黑龙江省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弥补了当前旅行社管理研究存在的非系统性研究状况。同时,本文在建议中充分运用公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理论,在对中外及黑龙江省旅行社现状及管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旅行社行业管理和旅行社内部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韦梅[7]2006年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也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由亚洲开发银行支持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重点项目合作之一的旅游业,具有先行先导作用,加之贸易壁垒最低,是次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国内众多的研究者已对次区域合作的内容、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大多数的研究遵循的仍是以资源为导向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这显然已不能适应国际旅游的发展需要。如何从以资源为导向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转入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如何增强这一区域的国际旅游竞争力,便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研究的一项全新课题。 本文主要采用竞争力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及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论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根据相关理论,建立旅游竞争力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无量纲化、确定指标权重、对次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同一时间段的横向比较,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还对次区域六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并运用EXCEL软件画出雷达图。本文特别强调以生态可持续性的理念来发展,并认为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外部竞争环境,竞争为导向的营销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政府主导和危机管理,次区域合作的契机几方面,将次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增强次区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杨渝果[8]2003年在《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ARS疫情的突然爆发,使我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同时许多旅游企业在面对SARS危机时,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本论文立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阐述和对我国旅游业现状的分析,结合SARS疫情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一整套的危机管理措施,以便旅游企业能减轻SARS带来的损失,同时对旅游业面临的其他危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共分5章。 第1章介绍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第2章阐述危机管理理论及旅游业危机管理。 第3章介绍中国旅游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介绍SARS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第5章根据SARS疫情的特点和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包括外部策略、内部策略、营销策略和临时策略在内的一整套的解决措施。
张欣[9]2002年在《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竞争力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旅游业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课题。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于它适应了当前经济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数字化、模型化的潮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旅游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近几年受到了国内各地区的普遍重视,旅游投资增长迅速,地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间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领域的应用理论体系,探索进行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方法,并对几个旅游区域的旅游产业进行实证分析,以从竞争力的角度对这些区域的旅游产业进行问题诊断并提出建议。 研究中主要涉及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雷达图法、竞争力模拟法等。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旅游业应用竞争力理论的意义、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体系、分析范式、指标体系以及山东省六个主要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实证分析。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分析范式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等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山东省六个城市的旅游业分析也具有新的视角。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旅游产业是一个分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最终合力表现为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影响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外围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过程因素叁层。
何静[10]2014年在《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助与支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高风险时代的来临,旅游业其自身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注定其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危机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旅游危机爆发期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政府主导下的危机管理是应对旅游危机的最佳选择。旅游危机隶属于公共危机但又独立于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包括旅游危机,同时也是旅游危机的诱因。统计研究表明,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位居首位,暴力事件对我国旅游的影响位居第二。但是,暴力事件对旅游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在短期内即可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当前,突发事件对我国的整个旅游产业的影响全面升级,我国政府对于旅游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在旅游危机管理中缺乏旅游危机意识和有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门进行旅游危机管理。为应对频发的旅游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社会损失,提出G-3T旅游危机管理模型的主张,即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旅游者的积极能动性,发挥其各自的职能和责任义务,对我国的旅游危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提升我国应对和化解旅游危机的能力和效率。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旅游管理实践进行对比性研究;拓展性地运用本底趋势线法研究旅游危机诱因及其走向;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旅游危机的社会影响,为政府做好旅游危机预警和管理制定政策和方案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基于消费者视角下的新疆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研究[D]. 张忠磊. 新疆财经大学. 2014
[2]. 旅游业敏感性及危机管理的适当解读——冷静后的再研究与实证分析[J]. 曹福荣. 旅游学刊. 2011
[3]. 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为研究[D]. 姜科.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4]. 汶川地震灾区阿坝州旅游经济振兴发展研究[D]. 张金.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5]. 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D]. 张侠.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 黑龙江省旅行社管理问题研究[D]. 钱威. 黑龙江大学. 2007
[7].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韦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8]. 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杨渝果.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9]. 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张欣. 青岛大学. 2002
[10]. 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D]. 何静. 燕山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