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棘引种栽培的思考

关于沙棘引种栽培的思考

一、对沙棘引种栽培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灿如[1](2021)在《晋北地区的沙棘产业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富强,师占军,张天柱[2](2017)在《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文中认为概述了沙棘的生态、生理学特性,对沙棘产业现状和前景做出了分析,讨论了在晋西北发展沙棘产业的可行性,提出了几点关于晋西北沙棘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肯定了晋西北沙棘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张琼姝[3](2017)在《山西引种沙棘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沙棘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由于其耐旱、抗风沙,而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和沙漠绿化。沙棘又是藏医、蒙医的传统药材,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后有被卫生部列入药食同源植物。由于沙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许多领域。山西是沙棘资源最多的省份,但境内只分布有中国沙棘1个亚种,由于中国沙棘亚种果小、柄短、皮薄、刺多、难采摘等缺点,为进一步开发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鄂尔多斯试验区引进7个杂优沙棘品种到山西太谷试验区(北纬37°31′)。以本地中国沙棘为对照,通过对引进沙棘的生长表现,物候期观察,结果实情况,以及果实和叶片的组织结构观察,光合速率分析,果实中Vc含量的测定,叶片中芦丁含量的测定,研究引进沙棘与中国沙棘在太谷试验区的适应性,以及生长特性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为在山西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物候期观察发现杂优沙棘的萌动期、开花期、叶展期、新梢生长期和落叶期均比中国沙棘的约早10天,故太谷试验区杂优沙棘的年生长周期比中国沙棘约少20天;而果变色期、果成熟期均比中国沙棘的早,唯杂优12号早约1个月,其它杂优沙棘品种约早2个月。从光合速率的测定结果看,所有沙棘品种均出现“午休”现象,杂优12号在6月和7月的光合速率优势明显,与其它品种呈现显着性差异,表现为优势品种。从沙棘叶的横切面的组织结构观察,太谷试验区的所有沙棘品种叶片的组织细胞结构清晰,均可观察到表皮毛和排列整齐的表皮细胞,气孔和保卫细胞,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丰富,叶片颜色正常,主脉部位的厚角组织、薄壁组织、木质部、韧皮纤维、形成层等,以及非主脉区的侧脉维管束等结构。说明各品种的沙棘叶片适合在太谷试验区生长。从沙棘果实和种子的横切面的组织细胞结构观察,太谷试验区各品种沙棘果实和种子结构清晰,包括发达的角质层和表皮毛,可食部分的薄壁细胞,中央区的6条维管束,子房壁构成的果皮,种皮、胚根、胚轴和子叶中的维管束等结构。说明各品种的沙棘果实在太谷试验区生长发育良好。通过高效液相色普法测定了各品种沙棘叶中芦丁和Vc的含量,杂优12号芦丁含量最高,为0.1327%,与本地野生的中国沙棘(♀)0.1361%和(♂)0.1466%相比基本一致;在杂优沙棘中杂优12号和杂优01号Vc含量最高,均为1450 mg/100 g,与中国沙棘Vc含量1660 mg/100 g相比基本一致。通过对太谷试验区杂优沙棘的调查、形态组织学研究、光合速率测定和成分分析,进一步证明所有参试的杂优沙棘品种均适合在北纬37°以北的地区种植,以杂优12号表现最佳。

胡安鸿,宋彬,朱亚丽,康世君,胡谢文[4](2017)在《不同浓度GGR生根粉对沙棘硬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适宜硬枝扦插的GGR生根粉浓度,以2年生以上枝条为材料,进行硬枝扦插试验。结果显示,GGR生根粉50mg·L-1处理的野生中亚沙棘插条的成活率比对照高,其次是100 mg·L-1、对照处理;野生中亚沙棘2年生以上枝条经50 mg·L-1的GGR生根粉处理后,成活率高;俄罗斯大果沙棘硬枝扦插处理成活率低于对照。

王官[5](2014)在《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在山西的适应性,本试验以2010年从辽宁阜新市引进的9月黄、壮圆黄、西伯利亚红晕、杂1、杂3、杂4共6个大果沙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沙棘作为对照,观测大果沙棘引种山西试验区后的生长表现、结实情况,研究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及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彼此之间在生长特性、适应性、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并且对不同处理水平下沙棘嫩枝扦插情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物候期:引种大果沙棘的萌芽期、展叶期比本土中国沙棘迟,落叶期早于中国沙棘,年生长周期均比中国沙棘短;不同品种大果沙棘之间,杂3的年生长周期最长为229天,西伯利亚红晕的最短为211天。2.生长表现:引种栽培的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试验区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但不同的沙棘品种引种后的生长、结实、适应性均有较大差异。其中,以杂3、杂4为最佳,该品种引种后表现出生长旺盛、适应能力强的优势,而西伯利亚红晕引种效果较差。3.果实品质:引进的大果沙棘保持了果大、易采摘等优良性状,由于树龄小引进品种的结实量比较少,只有杂3、杂4两个品种的单株产量高于中国沙棘。从果实的生物活性物质来看,不同品种的沙棘果实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着差异,且引进沙棘的维生素C、黄酮含量均比中国沙棘低。4.嫩枝扦插:扦插期、沙棘品种、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插穗五个因素对沙棘嫩枝扦插成活率、根系生长发育及新梢生长量有重要的影响,进而说明沙棘嫩枝扦插的成败不仅受其本身遗传因子的影响,而且还与外部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王官,韩有志,吕丽丽,侯春飞,崔雁汇,刘尧[6](2013)在《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在山西引种栽培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在山西的适应性,于2010年从辽宁引进9月黄、壮圆黄、杂1、杂3、杂4、西伯利亚红晕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进行栽培试验,观察存活情况、生长表现、初期结实情况,以评价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6个引进沙棘品种均能正常生长、结实;不同品种大果沙棘的生长特性、适应性不同,其中,杂3品种生长旺盛、引种效果良好。

陶静[7](2012)在《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与灾害发生机制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 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它主要危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我国近15年来新出现的暴发性害虫。木研究利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种群沙棘木蠹蛾的遗传结构,以及影响因子。结合系统发育的分析方法,探讨沙棘木蠹蛾与其近缘种的遗传关系,揭示了寄主适应性在沙棘木蠹蛾进化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沙棘木蠹蛾AFLP多态性荧光标记体系。选取三对引物组合,采用AFLP荧光标记和银染法对相同的沙棘木蠹蛾全基因组DNA样品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荧光标记法在精确度和检测效果方面都较为理想。因此,木研究建立了一套以银染法AFLP技术筛选引物,荧光标记法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的沙棘木蠹蛾AFLP研究体系。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2.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我国沙棘木蠹蛾不同地区种群间分化明显的遗传特性,明确了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较高的遗传分化可能与不同地区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沙棘木蠹蛾扩散能力较弱等影响有关。进一步分析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参数与地理距离、干旱因子以及暴发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群遗传结构并不符合地理隔离的模式,而暴发因子和干旱因子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也不显着。沙棘木蠹蛾种群平均杂合度与干旱、历史暴发事件均无显着相关。说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遗传结构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3.明确了在种群遗传变异水平不存在与暴发相关的显着分化,但少数位点可能与沙棘木蠹蛾的暴发相关。根据沙棘木蠹蛾的历史发生情况,将十个不同地区种群划分为“曾暴发地区种群”和“未曾暴发地区种群”两组。遗传距离的聚类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混合聚类,组间遗传变异百分比很小且不显着。但是,我们在组间检测到了少数(4个)可能与暴发相关的受选择位点,说明沙棘木蠹蛾的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某些特异位点与种群数量的波动相关。4.明确了沙棘木蠹蛾的暴发源于本地种群的数量增长。AFLP分子标记分析十个不同地区人工林的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关系的结果表明,该害虫的灾害发生并非源于同一致害能力强的种群的扩散。基于线粒体DNA COⅠ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证实,代表性地区沙棘人工林中危害的沙棘木蠹蛾样本的基因型与当地天然林中样本较为一致,证实了沙棘木蠹蛾人工林中的种群来源于本地。5.利用AFLP分子标记分析建平地区不同寄主种群沙棘木蠹蛾的遗传结构,推测其在沙棘上大面积暴发的内因基础,明确了沙棘木蠹蛾对沙棘的适应性分化。通过检测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揭示出沙棘上的沙棘木蠹蛾种群比其它寄主上种群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对应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该害虫的生存与繁殖。另外,寄主选择对沙棘木蠹蛾种群的分化作用大于地理隔离,沙棘木蠹蛾的“寄主族”现象很可能存在于沙棘与其他寄主之间,而这种对寄主的适应性分化很可能早在沙棘引进到建平地区之前就已形成。6.初步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部分近缘种的遗传关系。利用线粒体DNA CO I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沙棘木蠹蛾同属的4个近缘种以及3个外群种进行遗传关系的研究。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显示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以中度的置信度聚为一支。AMOVA分析的结果表明也这两个物种在COⅠ基因序列上没有显着的分化。结合AFLP标记对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混合集群基因组DNA的扫描,在242个AFLP位点中发现了5个可能与寄主相关的选择性位点,这一结果为沙棘木蠹蛾进化过程中寄主适应性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线索。木研究揭示了沙棘木蠹蛾暴发成灾的虫源、内在遗传因素以及寄主选择性的分子机理,同时为它区域成灾调控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武志博[8](2008)在《生态经济型杂交沙棘优良单株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作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在水土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内蒙古是沙棘的适生区,但由于品种单一,缺乏优良品种,沙棘资源开发进展相对缓慢。本项研究以1997年通过远缘杂交获得杂交子代(F1)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沙棘品种的杂交后代植株的生长以及结实性状有显着差异,通过研究分析得出3×21、6×21两个杂交组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条件下表现优秀;对3×21、6×21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进行多指标、多重选择法选优,筛选出适合本区生境特点的枝叶繁茂、果大刺少、果柄较长、果径大、单株产果量高的生态经济型优良单株11株,其中3×21组合F16株,6×21组合F15株。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杂交子代的生长、抗旱性、经济性状不尽相同,其中3×21组合F1抗旱性表现最优秀单株编号为13,抗旱性总得分为90分,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营造沙棘林的首选;经济性状表现最优秀单株编号为10,经济性状总得分为112分,适合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栽培。生长性状表现最优秀单株编号为4,生长性状指标总得分为85分。综合抗旱性指标、经济性状指标、生长性状指标表现最优秀的单株编号为4号,其抗旱性指标、经济性状指标、生长性状指标总得分为238分。单就百果重来看3×21组合F1优良单株的单株的百果重在14.82~42.71g之间,平均为32.36g,比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R.)的平均百果重(10.1g)高出3倍多;6×21组合F1优良单株的单株的百果重在21.93~42.12g之间,平均为27.56g,比中国沙棘的平均百果重(10.1g)提高2倍多;杂交优势非常明显。

雷庆哲,续九如[9](2007)在《我国沙棘引种、杂交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我国沙棘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全国大规模的引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及黑龙江等省区,以引进俄罗斯、蒙古良种及其实生优良株系为主。90年代开展了沙棘的杂交育种研究,主要将中国沙棘与国外品种杂交,以期获得适应性良好并且果实经济性状亦佳的新品种。

雷庆哲[10](2007)在《阜新地区沙棘杂交子代对比试验及新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初选的“丘依斯克”×中国沙棘的6个优良杂交子代为试验材料,同时使用本地中国沙棘雌株、父本、母本及外引的“丘依斯克”实生子代作对照,通过对果实及营养生长多个性状的观测和对比分析,取得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沙棘杂交子代的性状改良明显,果实和种子的多数性状较中国沙棘有很大提高,棘刺密度则明显下降。2.沙棘杂交子代在系号间的性状变异很大。所有性状在系号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为进一步的选优创造了有利条件。3.在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养分条件较好的平地,杂交子代的果实及营养生长均较好,但果形指数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在雨水充沛的年份,果实和叶片的部分性状表现较好,棘刺密度与降水量关联不大。4.在沙棘杂交子代的不同性状之间,单株果实产量和百果重、果实横径等,百果重和果实纵径、种子千粒重等,种长和果实径纵等,种厚和种子千粒重等呈显着正相关。果形指数和果密度、种子千粒重等,果密度和果实纵径、种厚等呈显着负相关。5.综合考虑杂交子代各性状的对比结果,初步选择2号、4号作为果用沙棘新品种。

二、对沙棘引种栽培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沙棘引种栽培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现状与前景
    2.1 生产链现状
    2.2 加工链现状
    2.3 前景
3 几点建议
4 结语

(3)山西引种沙棘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沙棘植物的分类
    1.2 沙棘植物的起源与扩散
    1.3 沙棘植物的分布
    1.4 中国沙棘优种的选育
    1.5 沙棘引种
    1.6 沙棘杂交育种
    1.7 山西沙棘引种试验
    1.8 沙棘光合速率的研究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0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10.1 杂优沙棘的引种试验区首次突破 40°N
        1.10.2 对杂优沙棘在山西引种的综合评价
    1.11 山西太谷试验区概况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物候期观察
        2.2.2 生长调查
        2.2.3 果实特性
        2.2.4 光合速率的测定
        2.2.5 不同品种沙棘果实和叶的组织形态结构
        2.2.6 沙棘叶芦丁含量和果实Vc含量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期观测结果
    3.2 生长调查结果
        3.2.1 苗木保存情况
        3.2.2 株高
        3.2.3 冠幅
        3.2.4 影响生长因子
    3.3 生殖生长期表现
        3.3.1 结果枝
        3.3.2 花序和果实
        3.3.3 花序数量
        3.3.4 花序的果实数量及变化
        3.3.5 单枝果实的数量及变化
        3.3.6 果实的生长
        3.3.7 果实产量
    3.4 新梢和叶片
        3.4.1 新梢数量及变化
        3.4.2 新梢的生长
        3.4.3 叶的数量及变化
        3.4.4 叶的生长
        3.4.5 叶产量
    3.5 光合速率测定结果
        3.5.1 太谷地区5月份8种沙棘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比较
        3.5.2 太谷地区6月份各沙棘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比较
        3.5.3 太谷地区7月份8种沙棘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
        3.5.4 太谷地区8月份8种沙棘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
        3.5.5 不同时间段光合有效辐射(PAR)分析比较
    3.6 沙棘叶片和果的组织形态结构
        3.6.1 中国沙棘沙棘叶的形态结构
        3.6.2 太谷试验区杂优沙棘叶形态结构的比较
    3.7 沙棘果的形态结构
        3.7.1 中国沙棘果的形态结构
        3.7.2 太谷试验区杂优沙棘果的结构比较
    3.8 沙棘果和叶的成分分析结果
        3.8.1 沙棘叶芦丁含量的测定
        3.8.2 沙棘果Vc含量的测定
4 讨论
    4.1 引进品种在太谷试验区的物候期表现
    4.2 引进杂优沙棘在太谷试验区的生长表现
    4.3 通过试验区各沙棘品种果实产量的估算
    4.4 通过试验区各沙棘品种叶产量估算
    4.5 不同品种沙棘叶光合速率的比较
        4.5.1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光合生理特性
        4.5.2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析讨论
        4.5.3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分析讨论
    4.6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叶结构的比较
    4.7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果实结构的比较
    4.8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叶芦丁含量的比较
    4.9 太谷试验区不同品种沙棘果Vc含量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不同浓度GGR生根粉对沙棘硬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材料及其处理方法
    1.2 生根粉处理
    1.3 扦插床及基质
    1.4 扦插方法及密度
    1.5 插后管理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GGR生根粉浓度处理硬枝扦插的效果
    2.2 俄罗斯大果沙棘与野生中亚沙棘硬枝扦插成活率与生根粉浓度的相关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5)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沙棘研究综述
    1.1 沙棘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2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2.1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和分类
        1.2.2 沙棘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1.3 沙棘研究概况
    1.4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
        1.4.1 沙棘营养成分
        1.4.2 沙棘营养医疗保健作用
        1.4.3 沙棘在食品和化妆品生产中的应用
    1.5 沙棘引种研究
    1.6 沙棘扦插技术研究
    1.7 沙棘园管理
        1.7.1 水肥管理
        1.7.2 树体修剪
        1.7.3 病虫害防治
    1.8 沙棘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2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4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物候期观测
        4.2.2 生长调查
        4.2.3 果实特性
        4.2.4 不同条件下嫩枝扦插后的成活与生长
    4.3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物候期观测结果
    5.2 沙棘生长调查结果
        5.2.1 沙棘保存率调查结果
        5.2.2 沙棘生长调查结果
        5.2.3 沙棘适应性综合评价
    5.3 果实特性
        5.3.1 果实形态特性
        5.3.2 果实生物活性物质
        5.3.3 单株产量
        5.3.4 单株产量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5.4 不同条件下嫩枝扦插后的成活与生长
        5.4.1 不同时间嫩枝扦插
        5.4.2 不同品种沙棘嫩枝扦插
        5.4.3 不同基质嫩枝扦插
        5.4.4 不同ABT1浓度嫩枝扦插
        5.4.5 不同插条嫩枝扦插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物候期
        6.1.2 生长表现
        6.1.3 果实特性
        6.1.4 生长适应性
    6.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在山西引种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棘保存率及生长表现
        2.1.1 沙棘保存率
        2.1.2 沙棘生长表现
    2.2 沙棘单株产量
    2.3 沙棘适应性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7)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与灾害发生机制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昆虫种群遗传与进化
        1.1.1.1 植食性昆虫种群内遗传变异来源的假说
        1.1.1.2 昆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1.1.1.3 昆虫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1.1.2 分子生态学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1.1.2.1 分子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
        1.1.2.2 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
        1.1.2.3 分子标记在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1.1.2.4 利用分子生态学研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机制的展望
    1.2 昆虫的种群数量激增与害虫暴发
        1.2.1 害虫暴发原因的研究
        1.2.2 引种导致的害虫暴发
    1.3 沙棘木蠹蛾研究进展
        1.3.1 沙棘木蠹蛾的寄主和分布
        1.3.2 沙棘木蠹蛾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1.3.3 沙棘木蠹蛾灾害发生原因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1.4.4.1 分子标记的选择
        1.4.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沙棘木蠹蛾AFLP荧光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1.2.1 主要实验仪器
        2.1.2.2 主要供试试剂
        2.1.3 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及检验
        2.1.3.1 DNA的提取和纯化
        2.1.3.2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2.1.4 沙棘木蠹蛾AFLP银染技术及引物筛选
        2.1.4.1 DNA限制性酶切和接头连接
        2.1.4.2 DNA酶切片断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2.1.4.3 扩增产物的银染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4.4 数据处理与统计
        2.1.5 沙棘木蠹蛾AFLP荧光标记反应体系的优化
        2.1.5.1 DNA限制性酶切和接头连接
        2.1.5.2 DNA酶切片断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2.1.5.3 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5.4 电泳图像采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优化的蛋白酶K-SDS法提取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
        2.2.2 AFLP荧光标记和银染技术的比较分析
        2.2.3 沙棘木蠹蛾AFLP引物筛选
    2.3 小结与讨论
3 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1.1 沙棘木蠹蛾历史上不同发生情况区域的划分
        3.1.1.2 沙棘木蠹蛾不同地区种群样品的采集
        3.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3.1.3 基因组DNA提取与AFLP扩增反应
        3.1.4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
        3.1.5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受选择位点的检测
        3.1.6 地理距离、气象因子等差距的获取和计算
        3.1.6.1 资料来源
        3.1.6.2 数据计算
        3.1.7 代表性地区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中沙棘木蠹蛾遗传关系的分析
        3.1.7.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7.2 mtDNA CO Ⅰ基因的扩增引物
        3.1.7.3 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3.1.7.4 扩增产物的检测、纯化及测序
        3.1.7.5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AFLP扩增多态性
        3.2.2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
        3.2.2.1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
        3.2.2.2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3.2.2.3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种群遗传变异的AMOVA分析
        3.2.2.4 沙棘木蠹蛾与种群数量激增相关的选择性位点的检测
        3.2.3 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因子分析
        3.2.3.1 沙棘木蠹蛾种群间遗传距离影响因子分析
        3.2.3.2 沙棘木蠹蛾种群平均杂合度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3.2.4 代表性地区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中沙棘木蠹蛾的遗传关系聚类
    3.3 小结与讨论
        3.3.1 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间高度的遗传分化
        3.3.2 种群遗传变异水平不存在与暴发相关的显着分化
        3.3.3 种群遗传结构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3.3.4 沙棘木蠹蛾的暴发源于本地种群的数量增长
4 沙棘木蠹蛾不同寄卞种群遗传分化的AFLP多态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4.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AFLP扩增反应
        4.1.4 不同寄主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的数据分析
        4.1.5 沙棘木蠹蛾与沙棘寄主适应性相关选择性位点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寄主上沙棘木蠹蛾AFLP引物扩增多态性
        4.2.2 不同寄主沙棘木蠹蛾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聚类
        4.2.3 沙棘木蠹蛾对沙棘寄主适应性相关的选择性位点检测
    4.3 小结与讨论
        4.3.1 沙棘上沙棘木蠹蛾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4.3.2 沙棘木蠹蛾同域种群的寄主适应性遗传分化
        4.3.3 存在少数与沙棘适应性相关的选择性位点
5 沙棘木蠹蛾与其近缘种遗传关系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5.1.3 基因组DNA的准备
        5.1.4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沙棘木蠹蛾及其近缘种的系统进化分析
        5.1.4.1 目的基因的选择及扩增引物
        5.1.4.2 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5.1.4.3 扩增产物的检测、纯化及测序
        5.1.4.4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1 5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的遗传关系分析
        5.1.5.1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的种群遗传分化
        5.1.5.2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集群与寄主适应性相关受选择位点的检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沙棘木蠹蛾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
        5.2.1.1 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5.2.1.2 系统发育分析
        5.2.2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遗传关系
        5.2.2.1 序列变异分析
        5.2.2.2 Hh/Hv混合集群与寄主适应性相关受选择位点的检验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初步明确沙棘木蠹蛾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5.3.2 沙棘木蠹与榆木蠹蛾混合集群中存在寄主适应性进化的线索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建立了沙棘木蠹蛾AFLP荧光标记体系
        6.1.2 明确不同地区种群的遗传结构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6.1.3 明确了沙棘木蠹蛾种群变异水平不存在与暴发相关的显着分化
        6.1.4 沙棘木蠹蛾的暴发源于本地种群的数量增长
        6.1.5 揭示了沙棘木蠹蛾对沙棘的适应性分化
        6.1.6 初步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部分近缘种的遗传关系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生态经济型杂交沙棘优良单株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1.2.1 沙棘属植物资源与分布概况
        1.2.2 沙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起源
        1.2.3 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2.4 沙棘的生态价值
        1.2.5 沙棘的经济价值
    1.3 沙棘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3.1 国外沙棘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3.2 中国沙棘的杂交育种概况
        1.3.2.1 沙棘群体遗传改良研究
        1.3.2.2 个体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2.3 中国沙棘杂交育种研究
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指标选取及指标测定方法
        2.2.2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良杂交组合的确定
        3.1.1 不同组合类型F_1 的表型分析
        3.1.2 沙棘F_1 不同杂交组合的表型分析
    3.2 选优指标的确定
        3.2.1 6×21F1 代生长性状分析
        3.2.1.1 6×21 F1 代及亲本生长性状观测
        3.2.1.2 生长指标方差分析
        3.2.1.3 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1.4 主成份分析
        3.2.2 F_1 经济性状分析
        3.2.3 F_1 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3.3 优良单株选择
        3.3.1 选优程序
        3.3.1.1 初选
        3.3.1.2 复选
        3.3.2 生态经济型杂交种优良单株形态描述
4 结论
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我国沙棘引种、杂交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引种的研究概况
    1.1 西北地区的引种工作
    1.2 华北地区的引种工作
    1.3 东北地区的引种工作
    1.4 其他地区的引种工作
2 沙棘杂交试验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概况
    2.1 杂交育种的试验研究
    2.2 获得批准的沙棘新品种概况
3 小结

(10)阜新地区沙棘杂交子代对比试验及新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
    1.2 有关沙棘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1.3 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概况
    1.4 沙棘引种概况
    1.5 沙棘性状变异和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6 沙棘开发利用
    1.7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1.8 试验地概况
2 沙棘杂交子代间果实性状对比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2.2.3 果实品质的分析方法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株果实产量的对比
        2.3.2 果枝性状对比
        2.3.3 果实表型性状对比
        2.3.4 种子性状对比
        2.3.5 果实品质对比
        2.3.6 结实性状间的相关性
    2.4 小结
        2.4.1 杂交子代在系号间的差异分析及比较
        2.4.2 杂交子代在试验地间的差异分析及比较
        2.4.3 杂交子代在年份间的差异分析及比较
        2.4.4 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 沙棘杂交子代间营养生长对比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抽样方法
        3.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树体性状对比
        3.3.2 棘刺密度和叶片密度的对比
        3.3.3 棘刺长度、宽度的频数分析
        3.3.4 叶片性状对比
    3.4 小结
        3.4.1 杂交子代营养生长指标在系号间的差异分析及比较结果
        3.4.2 杂交子代营养生长指标在年份间的差异分析及比较结果
4 结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4.1 结论
    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对沙棘引种栽培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地区的沙棘产业品牌建设研究[D]. 周灿如.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晋西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综述与建议[J]. 王富强,师占军,张天柱. 林业科技通讯, 2017(08)
  • [3]山西引种沙棘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性研究[D]. 张琼姝. 山西大学, 2017(03)
  • [4]不同浓度GGR生根粉对沙棘硬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J]. 胡安鸿,宋彬,朱亚丽,康世君,胡谢文.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1)
  • [5]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D]. 王官.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6]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在山西引种栽培试验[J]. 王官,韩有志,吕丽丽,侯春飞,崔雁汇,刘尧. 山西农业科学, 2013(08)
  • [7]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与灾害发生机制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 陶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8]生态经济型杂交沙棘优良单株选择研究[D]. 武志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我国沙棘引种、杂交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雷庆哲,续九如. 河北林果研究, 2007(02)
  • [10]阜新地区沙棘杂交子代对比试验及新品种选育研究[D]. 雷庆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关于沙棘引种栽培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