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传真菌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害,生物防治,传真,小麦,微生物,花生,吡唑。
土传真菌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凤[1](2019)在《小麦土传真菌病害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及小麦茎基腐病是目前小麦上叁种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叁种病害在发病初期较难区分,常错失防治时机。本研究针对这叁种病害的病原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时检测这叁种病害的多重PCR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田间小麦样本,实现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另一方面,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麦茎基腐病不同发生程度麦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解析土壤肥力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根据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的rDNA-ITS、镰孢菌(Fusarium spp.)EF-1α基因序列独立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WKF-S18/WKR-S8、RBF-S2/RBR-S1及EF-SF9/EF-SR8,3对引物扩增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74、418、600 bp。(2)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为了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获得叁条清晰的目的基因片段,首先优化了PCR退火温度,其次采用L18(3~7)正交设计方案,优化了5个因素的配比浓度:即3对引物的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结果表明,多重PCR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9℃,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WKF-S18/WKR-S8 0.24μmol/L,引物RBF-S2/RBR-S1 0.48μmol/L,引物EF-SF9/EF-SR80.24μmol/L,Taq DNA聚合酶1.5 U,dNTPs 0.15 mmol/L。(3)多重PCR特异性检测以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大丽轮枝菌等其他真菌DNA为模板,用该多重PCR引物组合进行扩增,未扩增到目的条带,说明该引物组合对叁种目标菌的特异性良好。(4)多重PCR灵敏度检测分别将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基因组DNA以及叁者混合模板的浓度从10 ng/μL依次10倍梯度稀释至10 fg/μL,在优化的反应体系条件下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单一PCR检测,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的灵敏度分别为10 pg、10 pg和100 pg;多重PCR同时检测3种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pg。(5)田间小麦样本检测及结果验证2018年3月,利用优化后的多重PCR体系对来自德州夏津、临邑县;聊城的东昌府区、东阿县;潍坊寒亭区和泰安市郊区的小麦苗期样本进行检测,并于5月份,调查这四个地区采集点的小麦样本的发病情况,以验证多重PCR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德州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和茎基腐病菌,但茎基腐病菌为优势致病菌;聊城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和茎基腐病菌;潍坊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泰安地区检测到了纹枯病菌和茎基腐病菌。田间实际发病情况与多重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小麦苗期样本多重PCR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2、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田间采集小麦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德州夏津新盛店麦田土壤及发病较轻的泰安郊区马庄的麦田土壤,比较二者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对细菌16S rRNA V4区以及真菌ITS1进行双端测序,分析真菌和细菌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发病较轻的泰安郊区马庄麦田,土壤肥力较高,真菌和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且细菌优势菌群有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等,真菌优势菌群有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等;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夏津新盛店麦田,土壤肥力较低,细菌以及真菌的多样性均较低,且细菌优势菌群有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Iamia等,真菌优势菌群有镰孢属(Fusa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等。此结果暗示,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可能与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物种多样性下降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有益菌群种类减少等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杨珍,戴传超,王兴祥,李孝刚[2](2019)在《作物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根际是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窗口,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微域,也是土传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宏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了解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互作关系,有利于从微生物种群、功能代谢和抑病物质等研究找出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关系,探讨了土传病原真菌致害机理,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很多是由不同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结果,其致害机理较为复杂。定向优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植物根际微生态抗性,是防控土传病害途径之一,应加以重视。现有研究多偏向根际促生微生物,而忽视了根际有害细菌与病害发生和作物生长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系统评估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归类土传真菌病原菌类型、深入研究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理以及研发土传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崔彦[3](2016)在《四种常见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诊断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小麦常年连作、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以及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土传病害近年来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对小麦生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省常见的四种土传真菌病害有: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现将这四种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诊断1、小麦纹枯病。小麦受害后在不同生育阶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期刊2016年07期)
管磊,郭贝贝,王晓坤,张大侠,王凯[4](2015)在《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包衣种子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苯醚甲环唑FS、15%苯醚甲环唑CS、50%氟啶胺FS和12%氟啶胺CS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差异较大,其EC50分别为0.0503、0.4959、5.6141和46.5433 mg·L-1;对花生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0.5386、2.8604、0.3780和28.1665 mg·L-1;对花生白绢病菌的EC50分别为1.1435、3.2615、0.0951和3.8920 mg·L-1,表明微囊化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均显着减慢。20和25℃恒温下,与对照相比,苯醚甲环唑FS和CS 50、100、200 g a.i./100 kg种子、氟啶胺FS和CS 40、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出苗时间、根长及鲜重、株高和茎叶鲜重均无明显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所有处理的花生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无差异,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 100、2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效均达68.03%以上,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对3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田间防效达74.97%以上,显着高于相同剂量的50%氟啶胺FS的防效。所有药剂处理均显着增加荚果产量,其中15%苯醚甲环唑CS 200 g a.i./100 kg种子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7.22%—11.47%。【结论】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均在100、200 g a.i./100 kg种子,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剂量下处理种子对花生安全,一次处理可以同时降低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马凯生[5](2015)在《广州白掌主要土传真菌病害鉴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掌(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是室内重要的观叶植物之一,因其具有较强的耐荫性、较高的观赏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白掌土传真菌病害为害严重,对白掌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明确白掌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筛选防治病害的有效药剂,本论文对广州地区白掌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害的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2012年9~12月,从广州番禺区、白云区、从化等多个白掌生产场调查并采样,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形态鉴定,明确广州地区白掌主要土传真菌病害为白鹤芋柱帚霉(Cylindrocladium spathiphylli)引致的褐腐病和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致的基腐病。2.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嘧菌酯、精甲·咯菌腈、精甲·恶霉灵、咯菌腈、氟菌·霜霉威、叁乙膦酸铝、霜脲·锰锌、甲霜灵等10种药剂对2种白掌主要土传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和甲霜灵对烟草疫霉药效显着,二者的EC50均小于1.0μg/m L;咪鲜胺对白鹤芋柱帚霉药效显着,其EC50小于0.001μg/m L;咯菌腈也对白鹤芋柱帚霉有效,其EC50小于5.0μg/m 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精甲·恶霉灵和精甲·咯菌腈对白掌褐腐病和基腐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对白掌褐腐病和基腐病防治比较值得推荐的杀菌剂有精甲·恶霉灵和精甲·咯菌腈。(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5-05-22)
管磊[6](2015)在《防治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种子处理药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是我国主要的叁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分别由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引起,分别在苗期、整个生育期和成株期发病,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降低。杀菌剂种子包衣省时省力且高效,已广泛推广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目前尚无登记同时防治叁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药剂,因此亟待筛选能够兼治、安全的高效种子处理药剂。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试验筛选出对A.niger,F.solani和S.rolfsii具有高活性的杀菌剂,评价了8种制剂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了温室接菌盆栽和田间防治试验,以及比较了吡唑醚菌酯EC和CS两种制剂对两种非靶标生物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主要结果如下:1、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和氟菌唑对A.niger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差异较大,其EC50值分别为0.011、0.054、6.56、0.52和1.43 mg/L;对F.solani菌丝生长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0.27、0.49、0.31、0.44和0.37 mg/L;对S.rolfsii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差异较大,其EC50值分别为0.19、1.14、0.10、0.47和15.33 mg/L。2、在20℃和25℃下进行了苯醚甲环唑FS和CS、氟菌唑FS 50、100和200 g a.i./100kg种子,氟啶胺FS和CS、吡唑醚菌酯EC和CS 40、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咯菌腈FS 20和4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叁品种花生(山花9号、海花1号和丰花1号)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FS 2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降低花生出苗率和幼苗株高,延迟花生出苗1~2 d,但对幼苗根长、根鲜重和茎叶鲜重无影响,对花生存在安全风险。其余的7种制剂和氟菌唑FS 50和1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叁品种花生对花生出苗率、出苗时间和花生幼苗生长均无影响,对花生相对安全。3、温室接菌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药剂处理的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发病率均显着降低,其防效均在79.71%以上,其中苯醚甲环唑FS和CS 200 g a.i./100 kg种子、吡唑醚菌酯EC和CS均为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的防效最高,为90.64%~95.44%;对白绢病的温室接菌盆栽防效差异显着,除20%吡唑醚菌酯EC 40 g a.i./100 kg种子和氟菌唑FS 5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处理外,其余的各药剂处理种子包衣防效均高于69.62%,其中吡唑醚菌酯CS 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叁种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效最高,达90.12%。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FS 1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无影响,但延迟花生出苗1~2 d,其余的7种制剂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无影响。各药剂种子包衣均显着降低叁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病率。其中苯醚甲环唑FS和CS 100、200g a.i./100 kg种子、氟啶胺CS和吡唑醚菌酯EC 160 g a.i./100 kg种子、吡唑醚菌酯CS 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咯菌腈FS 40 g a.i./100 kg种子和氟菌唑1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的田间防效相对较高,为73.13%~85.15%;而对花生白绢病防效较高的只有苯醚甲环唑FS和CS 200 g a.i./100 kg种子、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吡唑醚菌酯CS 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为72.77%~84.56%。各药剂种子包衣显着增加花生荚果产量,其中吡唑醚菌酯CS 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的增产率最高,为11.77%~16.50%。(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翼翾[7](2015)在《通过种子处理防治蔬菜土传真菌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多数作物而言,各种病害的防治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高品质种子的繁殖。植物病原菌大大降低作物种子的品质和产量。成批的种子往往成为种传病原菌栖息的温床,而种子成为病原体有效传播的工具。虽然种子处理不能代替健康种子,但当种子活力低,种皮破损时,或种植时土壤、气候条件不利,出苗迟,如种植早土壤温度低、土壤干燥、苗床差,种子处理能有效提高出苗率。种子处理是消灭或减少种传病原菌的重要方法,特别在种子繁育中或对(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5年01期)
孙广正,姚拓,刘婷,卢虎[8](2014)在《植物根际促生菌对3种土传真菌病害病原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促生同时可防治3种土传真菌病害(Fusarium oxysporum、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防菌,并明确其抑菌效果。【方法】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17株促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及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可有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有6株,其中促生菌株FX2和LM4-3的抑制率达73.82%;拮抗尖孢镰刀菌的生防菌有7株,其中FX2的抑制率达到66.81%;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防菌有4株,其中菌株LHS11的抑制率高达85.71%。菌株LHS11和JM170通过次生代谢物抑制病原真菌。所有的生防菌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筛选得到对3种真菌病害病原具有较好生防作用的菌株LHS11和FX2。(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11期)
赵晓宇,孟利强,沙长青[9](2013)在《生防菌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现状及抗性物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以细菌为主要生防菌株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现状,并对真菌病害起主要防治功能的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进行综合评述。(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陈杰[10](2013)在《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防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传病害加重是连作障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马铃薯土传真菌病害已经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分别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干腐病和黄萎病是3种危害严重的马铃薯土传真菌病害。寻找有效防治马铃薯土传真菌病害的途径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防治马铃薯土传真菌病害主要采用改善管理栽培措施和施用化学药剂等。但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且存在许多弊端。利用拮抗微生物控制作物根区土壤中病原真菌生长、繁殖可从源头预防土传病害,是一种符合微生态原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关于马铃薯土传真菌病害生防放线菌研究较少,对生防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木霉上,亦无对连作马铃薯土壤中健株保持健康原因的相关研究。本论文以采自甘肃省定西市连作2年和4年的马铃薯根部土样为材料,从土壤速效养分、根部土壤放线菌数量、拮抗放线菌比例方面分析连作马铃薯土壤中健株保持健康的微生态机制;从上述连作土壤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及实验室长期保存的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拮抗效果良好的放线菌中筛选对4株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和大丽轮枝菌(V.dahliae)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并研究其中高效生防放线菌的促生作用、对马铃薯植株抗逆性的影响及对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了1株高效生防真菌灰黄青霉对上述4株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促生作用。本研究旨在为由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马铃薯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生防菌株并为生防菌应用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在连作4年的田块:马铃薯病株根区土壤的速效P、K含量分别较健株低29.9%、12.5%,铵态氮含量较健株高24.1%;在高氏1号培养基和腐植酸琼脂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较健株分别减少51.1%和46.0%;在病、健株根区土壤中,对4株靶标真菌的拮抗潜势SAAP值均表现为病株小于健株;健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对4株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的灭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gancidicus),而病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galilaeus)。(2)在甘肃定西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区及根外土壤中均存在少量对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筛选到3株高活性广谱拮抗菌,经鉴定放线菌G5和G43均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G108为仙台链霉菌(Streptomycessindenensis);拌土和包衣接种娄彻氏链霉菌(S. rochei)G5孢子粉后,马铃薯地上鲜重较对照分别增加19.0%和7.5%;生长期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7.3%和9.5%,基部茎粗较对照分别增加10.7%和4.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分别降低11.6%和25.2%。(3)供试26株实验室长期保存的拮抗放线菌中,拮抗茄病镰刀菌、硫色镰刀菌及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分别为25、24及17株。其中筛选出3株对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多产色链霉菌1(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1)、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 Globisporus)及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其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菌率为45.1%~100.0%,其中后2株放线菌发酵液均可溶解2株供试镰刀菌菌丝。这3株放线菌发酵液原液可使甜瓜种子胚根、胚轴长较对照分别增加26.7%~67.0%、62.1%~104.5%。(4)将“康照”菌剂以拌土和包衣两种接种方式施入土壤后可使马铃薯植株的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11.2%和10.2%,叶片绿色度SPAD值较对照分别增加10.7%和7.6%,收获时马铃薯植株地上部鲜重、薯块总重较对照分别增加15.4%和0.6%、13.2%和1.5%,叶片中MDA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23.1%和4.8%。(5)盆栽拌土接入“康照”和G5放线菌剂后,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44.1%和4.1%,而真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减少17.9%和45.8%;根区土壤中放线菌与真菌之间比值A/F较对照分别增加75.4%和92.4%,细菌与放线菌的比值B/A较对照分别减少51.9%和30.8%;收获时,分离到肉质链霉菌(Streptomyces carnosus, Act11)与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Act12)数量之和及娄彻氏链霉菌G5菌的数量分别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34.4%及45.9%。(6)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CF3)发酵液对4株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率达53.0%~72.1%,对立枯丝核菌微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到36.8%~100.0%并能显着促进甜瓜种子胚根、胚轴生长。拌土接种灰黄青霉孢子粉后,马铃薯地上植株鲜重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力较对照分别增加38.3%和9.0%,MDA含量降低28.8%。由试验结果可知,连作马铃薯田块中保持植株健康生长的部分微生态机制包括养分与放线菌两方面:根区土壤中存在高含量速效磷钾及低含量速效氮的养分组合;根区土中放线菌数量较多且拮抗性放线菌的拮抗潜势较大,其中的优势放线菌是对马铃薯几种主要土传病害病原真菌有较强拮抗性的有益菌。本论文中共筛选到6株对马铃薯常见土传真菌病害具有生防潜力的放线菌:娄彻氏链霉菌(G5和G43)、仙台链霉菌、多产色链霉菌、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和锈赤蜡黄链霉菌;“康照”菌剂和娄彻氏链霉菌G5菌剂能够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改良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灰黄青霉(P. griseofulvum, CF3)为1株对马铃薯常见土传病原真菌拮抗效果良好的生防真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土传真菌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根际是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窗口,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微域,也是土传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宏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了解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互作关系,有利于从微生物种群、功能代谢和抑病物质等研究找出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关系,探讨了土传病原真菌致害机理,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很多是由不同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结果,其致害机理较为复杂。定向优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植物根际微生态抗性,是防控土传病害途径之一,应加以重视。现有研究多偏向根际促生微生物,而忽视了根际有害细菌与病害发生和作物生长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系统评估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归类土传真菌病原菌类型、深入研究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理以及研发土传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传真菌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凤.小麦土传真菌病害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小麦茎基腐病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杨珍,戴传超,王兴祥,李孝刚.作物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9
[3].崔彦.四种常见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的诊断与防治[J].河北农业.2016
[4].管磊,郭贝贝,王晓坤,张大侠,王凯.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包衣种子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5
[5].马凯生.广州白掌主要土传真菌病害鉴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6].管磊.防治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种子处理药剂的筛选[D].山东农业大学.2015
[7].张翼翾.通过种子处理防治蔬菜土传真菌病害[J].世界农药.2015
[8].孙广正,姚拓,刘婷,卢虎.植物根际促生菌对3种土传真菌病害病原的抑制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4
[9].赵晓宇,孟利强,沙长青.生防菌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现状及抗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
[10].陈杰.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防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