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要强化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论文文献综述)
马元驹,李晓冬[1](2021)在《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银行等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元的政策因数额之大备受各方关注,基于此,对国有四大行半年报披露的让利信息进行专项分析,发现该信息未能及时、充分地列示与披露,只是散见于半年报的定性描述中,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撑。为此,从重要性和及时性两个角度解读银行披露让利信息的质量,总结得出国有四大行半年报披露让利信息的质量不符合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原则。建议更新核算观念,改变惯性思维,并在半年报中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充分地披露让利信息,从而增强半年报信息的重要性、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提高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
曾昭辉[2](2021)在《上市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光大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立斌,龙断剑,赵辉,鄢小琴,王坤,张曼[3](2019)在《上市商业银行汇兑损益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上市商业银行汇兑损益的变化要远大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变化,且其变化无规律可循,银行年报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存在披露不足、可比性可理解性差、相关性不足等问题,其信息质量无法达到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程度。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商业银行汇率业务结构复杂且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未制定明确的列报口径和披露要求,二是银行内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存在问题,风险管理和会计损益管理脱节。因此,一方面需改进会计准则,统一列报口径,强化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可以考虑将不同商业模式下形成的汇兑差额分别披露。另一方面,加强银行内部汇率风险管理和会计损益管理的协调,财务会计部门可考虑建立基于外币分账制的、能直接连接损益或权益变动的汇率风险敞口视图。
赵瑞芬[4](2019)在《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文中认为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未能进入主流改革议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研究的不充分,以致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始终未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准财政活动实施基于良治的管理变得困难重重,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基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与预算脱节的现状,旨在设计一套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以期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并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提供基础。准财政活动通常是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实体实施的一种特殊类型支出活动。与由预算支出加以推动的公共支出政策工具相比,准财政活动没有可见的资金流量,隐蔽性较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一直未纳入预算的范畴。但准财政活动与公共支出工具一样,同样消耗的是公共资源,起到类似公共支出的作用。因此,从本质上讲,准财政活动是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准财政活动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和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的工具,并为中国等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准财政活动和其它财政活动一样都是政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财政活动不仅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同样也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准财政活动报告作为预算报告的一部分。我国准财政活动规模庞大,然而相关研究很不充分,尤其是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缺乏导致基于良治的管理结构化信息不足。良治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质量判断标准,基于良治的管理即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是管理的基础。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亟待良好的结构化信息,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设立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是实现基于良治管理的基石,对于良好管理至关重要。按照宪法、法律体系的规定,预算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立法机关批准预算的行为就是法定授权,法定授权是良治的底线。缘于法定授权,一方面,行政部门拥有了广泛的权力,包括难以明确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获得了过度使用权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公众和政府之间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求代理人就其行为尤其是取得和使用公款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并对此负责,这就是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对法定授权的补救机制。政府施政的行为就是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受托责任是良治的核心。为保障和促进受托责任,要求公共账目公开、透明并及时披露,同时公众能够及时、免费获得相关信息,因此透明机制非常重要。透明机制是受托责任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也是良治的关键因素。预见机制和参与机制也是保障问责的两个强有力机制。与透明度不同,预见性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需要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有所预见,只有在资源流量高度预见时才能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而参与机制通过公民的话语权表达和政府回应,不仅可以强化问责,也是形成良好决策的前提。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和参与环环相扣,构成了良治的五项基本原则。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有利于良治五项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授权机制中人大审批的预算报告包含了结构化的信息;问责机制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间有要求解释、报告受托责任的权利和义务;透明度更是要求信息及时公开、免费披露;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加强预见性的一个关键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预算过程中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信息的完善,体现公众的利益。预算是实现公共管理的核心工具,公共支出管理的所有目标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预算过程加以实现。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要以“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作为有效途径。纳入预算不仅包括把准财政活动写入预算文件(预决算报告),还包括纳入正式的预算过程。纳入预算过程是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纳入预算过程需要满足两个前提:结构化信息和良治原则。可见,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对支持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也很重要,没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纳入预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纳入预算过程是指通过将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每个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阶段、预算审批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实现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提供的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无缝对接。以指标和报告信息作为申报和批准预算的基础,在预算执行阶段自动监测和追踪指标的实时进度以及偏离目标值的程度,在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对预算执行的结果信息进行常态化分析并提供制式的绩效报告、审计报告,为预算过程进入下一个循环反馈信息。总之,本文致力于三项依次展开的努力:为准财政活动的管理改革建构适当的信息基础——“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基于良治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尤其是与预算过程的对接。围绕这三项内容,本文的研究焦点在于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不能计量无以管理”,无计量无管理。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准财政活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梳理准财政活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在于未能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以致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滞后和偏差的风险很高。因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在于: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第二部分是理论与现状分析。准财政活动具有瑕瑜互见的特性,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管理,适当的信息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和“血液”。本部分介绍了准财政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对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原因,指出准财政活动妥善管理需要以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为基础。零碎、散乱的信息不利于有效管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建构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当务之急。第三部分是准财政活动标准化计量和报告机制的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计量是以适当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的计量还包括报告和披露,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具体分为两章:第三章是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第四章是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要满足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相关性、可计量性、可解释性等技术标准,因此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同时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两种典型的准财政活动为切入点设计具体指标,并对成本指标进行了简单测算或方法说明。报告是将计量信息呈现和披露给相关使用者的过程。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体系的信息要以报告为载体进行披露,因此构建制式的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管理中的技术问题,还便于公众理解,亲善使用者。由于准财政活动类型繁多,设计完整的报表和报告制式非常复杂。第四章同样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报告内容、报表设计以及评估审计报告、相关说明等方面设计报告机制,并对报告的披露标准和披露方式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部分是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信息在于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部分首先论证了计量和报告体系的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的实施机制都离不开制式的报告信息。接着对“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过程就是将计量与报告信息融入预算准备、审查、执行和评估每个阶段的过程。第五部分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设计。预算是实现管理的核心工具,基于良治的管理依赖于纳入预算,因此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本部分在借鉴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以及预算管理国际经验的基础,指出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朝向预算的两个有效途径——“纳入预算”和“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是遵循良治的基本原则并融入预算过程的每个阶段——预算准备阶段、预算审查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总之,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准财政活动的妥善管理依赖良好的信息结构。本文在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并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对支持纳入预算的作用,最后指出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是在遵从良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为前提,以融入预算过程为路径来实现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基础。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管理与预算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结构化信息,尤其是未能建构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2)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依托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准财政活动的计量指标可以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报告应包括一些基础性规定材料和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材料,如报表设计、评估和审计、相关说明等。(3)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于良治基础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有利于确保法定授权、强化受托责任、提高透明度、增强预见性和公民参与,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良治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计量信息和预算报告是预算准备、预算审查的前提;指标的实时进度和执行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过程;预算评估和审计更是依赖于信息的质量,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预算管理也很重要。(4)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在于实现准财政活动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的无缝对接。将准财政活动融入预算准备和编制中;建立单独的准财政活动预算审查机制;对准财政活动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计。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1)由于国内对准财政活动关注度不足,对构建准财政活动结构化信息的研究更是空白,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可以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创建标准化计量(指标)和报告体系,以提供结构化集成的信息。(2)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管理的基础。良治基础的准财政活动管理高度依赖结构化的信息集成,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促进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机制的基础上,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3)预算是实现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工具。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在于纳入预算,纳入预算包括纳入预算过程和纳入预算报告。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脆弱性,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阐明了我国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纳入预算的运作流程。
刘思枞[5](2018)在《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再以报告的形式出具评价意见,让投资者判断商业银行的价值,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内部控制报告、A银行治理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六类形式。披露内容包括内控评价报告、风险管理披露、内控缺陷披露、内控有效性披露、内控整改与未来规划披露、第三方监事会与会计师披露等方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披露载体分散、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程式化、披露无实质性内容、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体系、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存在风险、内部监管流于形式、缺乏对缺陷整改的后续说明。究其原因,主要是A银行自身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需求意识、董事会自愿信息披露动机不足,监管部门失职,审计单位基本上是走过场,出具的是千篇一律的审计无保留意见报告。因此,本文提出,应通过加强A银行自身对内控信息披露的重视、提高董事会信息披露积极性、引导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构建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指标评价体系、量化缺陷信息披露防控方案以及加大惩处力度等,进一步完善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赵秀峰[6](2018)在《关于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财务报告得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是企业财务报告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统计水平的限制、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信息认同度的差异、外部监管难以到位等原因,导致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高,甚至会出现误导性信息。本文在国内企业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析。
袁碧薇[7](2018)在《中美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工具创新化的发展,各国商业银行上市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上市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密切联系,使其具有极强的外部性,面临的风险也愈发突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倡全方位披露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其中会计信息最为众望所归。透明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准确地发现各上市银行的经营风险,强化市场约束力。因此,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得到了信息需求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基于监管视角,以不同制度下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和实际执行现状为出发点,对我国和美国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我国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在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财务报表体系和重要披露项目两个方面,对中国银行和美国摩根银行进行具体比较分析。以美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体系为参照系,通过比较找出中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而借鉴美国成熟的披露体系,从监管的视角提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论文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提出在完善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我上市银行内部管理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改进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具体对策措施,以期早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上市银行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体系。
赵军营[8](2018)在《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使得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问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与规范。本文以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如何制定问题,并对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工作开展的因素及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为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总结了目前试编阶段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重难点问题也是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及意大利四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吸收其有益的理论观点并适当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做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与合并方法的选择,并就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提出对策。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是政府财务报表合并的依据和标尺。本文在对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加以思考。在理论层面上,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保持国际趋同、借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经验、使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成果。在实务操作层面,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在合并范围、合并程序、抵消事项、合并原则、报表构成、可操作性等方面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规定。此外,本文通过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编制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刺激因素以及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产生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证实,障碍与刺激因素分别对编制工作存在负向、正向的显着影响。从路径系数上看,与障碍因素相比,刺激因素对编制工作影响相对较大,但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能够产生效益相对较弱。这表明,在试编阶段不仅要克服影响编制工作的障碍因素,今后还要注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在决策制定、解除受托责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本文对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
韩倩[9](2015)在《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在知识和信息主宰的时代,利益相关者愈来愈不满足于纯数字性、浓缩性较强的会计报表主表,而对于既有数字说明又有文字说明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上市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上市银行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其面临的风险也愈发突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作为金融监管三大支柱之一,主张全面披露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就是由于银行信息的过度屏蔽。然而上市银行大量的信息如风险管理的信息无法通过会计报表主表进行披露,只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进行披露。为了提高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满足上市银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上市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缩小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本文从会计报表附注的角度对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中描述性统计的方法相结合,在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规范,并将我国现有的规范、我国与国际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后,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3年的年报为基础,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表外业务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披露;风险信息的披露:税项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六个方面分析了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状。指出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披露格式不统一、披露内容不完整、风险信息披露程度不够”的问题,并从“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缺乏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导、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相关规范之间相互冲突、外部监管对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监管不力以及上市银行自身基础条件不够完善”四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完善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对策,即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准则、加强相关规范之间的协调、完善风险信息的披露、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和完善上市银行自身基础条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会计报表附注的角度对我国上市的16家银行的年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改变了以往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所提问题不具有代表性的缺点。另外本文就完善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准则中提出要规范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的格式、丰富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提高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在加强相关规范之间的协调上,提出建立联动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工作互助机制和互相监督机制,加强机构之间的沟通,共享机构之间的信息,实现协同创新。以期能够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视。
陈玉波[10](2011)在《会计报表附注的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一、会计报表附注概述(一)内容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个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而掌握,根据2006年我国财政部新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企业的经营情况,其中包括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注册地址、工商局字号、企业法人等等,同时也可以加上上市改组时的资产变更情况的说明等等内容;
二、商业银行要强化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要强化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国有四大行半年报披露让利信息的实践与理论依据 |
(一)实践层面 |
1. 国有四大行上半年让利额的测算。 |
2. 国有四大行让利额和利润表项目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比较。 |
(二)理论层面 |
1. 基于利润表本质功能。 |
2.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3. 基于会计目标理论。 |
4. 基于利益相关者对让利信息的需求偏好。 |
三、国有四大行半年报让利信息的披露 |
四、国有四大行半年报披露让利信息的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 |
(一)让利信息的质量状况 |
1. 重要性原则。 |
2. 及时性原则。 |
(二)原因分析 |
1. 核算观念陈旧,惯性思维使然。 |
2. 让利政策提出时间较短,让利信息涉及面较广,银行准备不足。 |
五、解决国有四大行半年报未能充分披露让利信息的对策与建议 |
(一)更新核算观念,充分认清让利及让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改变惯性思维 |
(二)在半年报等定期报告中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充分地列示与披露让利信息 |
1. 在利润表中以收入的抵减项目直观列示本期让利额的定量信息。 |
2.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披露让利的具体信息。 |
六、研究结论与贡献 |
(3)上市商业银行汇兑损益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汇兑损益的定义及相关披露规定 |
(一)会计准则关于汇兑损益的定义 |
(二)会计准则、证监会信息披露规则对汇兑损益的列报和披露要求 |
三、国内上市银行对汇兑损益的披露实践 |
(一)主要商业银行汇兑损益与营业收入变动分析 |
(二)汇兑损益附注和其他披露信息分析 |
四、国内上市银行汇兑损益列报和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汇兑损益列报和披露存在的问题 |
(二)产生列报和披露问题的原因 |
(三)改善列报和披露的建议 |
五、建立会计损益视角的银行汇率风险视图 |
(一)商业银行现行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不足 |
(二)会计视角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敞口 |
六、结论 |
(4)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准财政活动含义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的文献综述 |
三、准财政活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
四、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五、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公地悲剧”理论 |
三、现代预算管理的理论 |
第二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概念 |
二、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的主要类型 |
一、政府贷款担保 |
二、税式支出 |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 |
第四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准财政活动存在的必要性 |
二、当前我国典型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 |
第五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成因分析 |
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一、准财政活动计量的内容 |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设计的具体要求 |
三、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第二节 税式支出计量指标与成本估算 |
一、我国税式支出的计量指标 |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 |
三、我国税式支出成本的估算 |
第三节 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
一、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
二、政府贷款担保预计成本计量的主要步骤 |
第四节 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
一、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依据 |
二、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
三、央行准财政活动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设计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成 |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含义与特征 |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作用 |
三、准财政活动报告的编制者和使用者 |
第二节 制式准财政活动报告的设计 |
一、税式支出报告的设计 |
二、政府贷款担保报告的设计 |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内容 |
第三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 |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标准 |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 |
第一节 指向良治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
一、确保法定授权 |
二、强化受托责任 |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 |
四、增强预见性 |
五、加强公民参与 |
第二节 指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
一、预算准备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二、预算审查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三、预算执行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四、预算评估、审计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 |
第一节 国外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
一、西方国家税式支出管理概述 |
二、西方国家或有债务管理概述 |
三、西方国家央行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
四、其它国家准财政活动概况 |
第二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思路 |
一、加强准财政活动立法,以法律约束政府的准财政活动 |
二、建立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机制 |
三、将良治的基本原则融入准财政活动预算过程 |
四、建立配套的准财政活动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
五、探索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有效路径 |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 |
一、预算准备阶段的改革 |
二、预算审查阶段的改革 |
三、预算执行阶段的改革 |
四、预算控制、评估和审计阶段的改革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对比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内部控制定义 |
2.1.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含义 |
2.1.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原则 |
2.1.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
3.1 A银行概况 |
3.2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及披露形式 |
3.2.1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 |
3.2.2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 |
3.3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
3.3.1 内控评价报告内容 |
3.3.2 风险管理披露内容 |
3.3.3 内控缺陷披露内容 |
3.3.4 内控有效性披露内容 |
3.3.5 内控整改与未来规划披露内容 |
3.3.6 第三方监事会与会计师披露内容 |
第四章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卷调查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对象及过程 |
4.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
4.2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4.2.1 披露载体分散 |
4.2.2 披露内容缺乏完整性 |
4.2.3 制度设计缺陷严重 |
4.2.4 内部监管形式化 |
4.3 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
4.3.1 A银行自身层面 |
4.3.2 监管层面 |
4.3.3 审计层面 |
4.3.4 外部信息使用者层面 |
第五章 完善A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
5.1 A银行自身层面 |
5.1.1 加强A银行自身对内控信息披露的重视 |
5.1.2 提高董事会信息披露积极性 |
5.1.3 引导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 |
5.1.4 构建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指标评价体系 |
5.2 监管层面 |
5.2.1 银行内部监管 |
5.2.2 外部监管部门 |
5.3 审计层面 |
5.3.1 量化缺陷信息披露防控方案 |
5.3.2 做好事前防范 |
5.3.3 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 |
5.3.4 重点领域重点审计 |
5.4 外部信息使用者层面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卷调查表 |
(6)关于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二、我国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对信息披露行为重视不足 |
(二) 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评价信息, 真实可靠性有待提升 |
(三) 披露信息内容不充分、不系统、不完整, 且形式不规范 |
(四) 披露行为滞后, 信息时效性较低 |
三、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解决措施 |
(一) 加强对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解, 提高重视程度 |
(二) 依托内外监管,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严惩信息造假行为 |
(三) 完善表外信息披露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披露过程 |
(四) 整顿信息披露滞后行为, 提升信息的时效性 |
四、结语 |
(7)中美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2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1.2.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2.4 可能的创新点 |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2.1.1 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 |
2.1.2 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2.2.1 银行信息披露必要性的研究现状 |
2.2.2 银行信息披露规范性的研究现状 |
2.2.3 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2.3 相关研究评述 |
3.中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
3.1 中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比较的制度基础 |
3.1.1 金融市场现状 |
3.1.2 上市银行发展状况 |
3.1.3 信息披露总体框架 |
3.2 中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比较的借鉴框架 |
3.2.1 中美上市银行行业特征的差异性 |
3.2.2 中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框架的差异性 |
3.3 小结 |
4.中美上市银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体系比较 |
4.1 资产负债表的比较 |
4.1.1 中国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披露 |
4.1.2 美国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披露 |
4.1.3 中美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的异同 |
4.2 利润表的比较分析 |
4.2.1 中国上市银行利润表的信息披露 |
4.2.2 美国上市银行利润表的信息披露 |
4.2.3 中美上市银行利润表信息披露的异同 |
4.3 现金流量表的比较分析 |
4.3.1 经营活动的对比 |
4.3.2 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对比 |
4.3.3 中美上市银行现金流量表信息披露的异同 |
5.中美上市银行主要会计项目信息披露比较 |
5.1 存款业务披露的比较 |
5.1.1 中国存款业务披露现状 |
5.1.2 美国存款业务披露现状 |
5.2 利息收入披露的比较 |
5.2.1 中国利息收入披露现状 |
5.2.2 美国利息收入披露现状 |
5.3 贷款准备金披露的比较 |
5.3.1 中国贷款准备金披露现状 |
5.3.2 美国贷款准备金披露现状 |
5.4 一般风险准备的比较 |
5.4.1 中国一般风险准备披露现状 |
5.4.2 美国一般风险准备披露现状 |
5.5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比较 |
5.5.1 中国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现状 |
5.5.2 美国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现状 |
5.6 小结 |
6.完善中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
6.1 改进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体系 |
6.2 完善上市银行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 |
6.3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
7.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
2.1.2 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 |
2.1.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现状 |
2.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国家的治理效应 |
2.1.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争论 |
2.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及内容 |
2.2.2 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3 绩效评价、财政透明度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2.2.4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用性方面的争论 |
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研究 |
2.3.2 会计职业机构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贡献 |
2.3.3 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 |
2.3.4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争论 |
2.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基础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4 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 |
第三章 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评析 |
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 |
3.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
3.1.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 |
3.2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难点与挑战 |
3.2.1 合并主体及合并方法选择难以确定 |
3.2.2 会计制度不统一 |
3.2.3 资产和负债账实不符且底数不清 |
3.2.4 内部精准抵消难 |
3.2.5 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系统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
3.2.6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高 |
第四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国际经验 |
4.1 英国 |
4.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1.2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 |
4.1.3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的特点 |
4.2 澳大利亚 |
4.2.1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 |
4.2.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践 |
4.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
4.3 瑞典 |
4.3.1 公共财务管理改革 |
4.3.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3.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4.4 意大利 |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
4.4.2 地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
4.4.3 地方政府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挑战 |
4.5 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与方法 |
5.1 合并范围 |
5.1.1 控制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1.2 受托责任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
5.2 合并方法 |
5.2.1 合并方法的类别 |
5.2.2 合并方法的应用 |
5.3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启示 |
5.3.1 统一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政策 |
5.3.2 完整界定合并范围 |
5.3.3 选择恰当的合并方法 |
5.3.4 实现精准抵消 |
5.3.5 完善报表附注披露 |
5.4 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财务报表合并准则 |
6.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国别间比较 |
6.1.1 合并准则内容比较 |
6.1.2 合并准则国际趋同 |
6.1.3 AASB10与IPSAS35相似性比较 |
6.2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启示 |
6.2.1 制定原则 |
6.2.2 准则重要内容 |
6.2.3 凸显中国特色 |
6.2.4 可操作性强 |
6.3 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 |
7.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 |
7.1.1 障碍 |
7.1.2 刺激 |
7.1.3 效益 |
7.2 实证分析 |
7.2.1 研究假设 |
7.2.2 研究设计 |
7.2.3 实证结果 |
7.3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建议 |
8.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与财政统计的协调衔接 |
8.2 关于遗产确认、计量、报告问题 |
8.3 财务风险视角下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8.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是一个渐进、动态、完善过程 |
8.5 健全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保障机制 |
8.5.1 加快政府会计人才培养 |
8.5.2 建立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
8.5.3 建立编制工作的倒逼机制 |
8.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9)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1.3 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规范 |
3.1 我国现有的规范 |
3.1.1 财政部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规范 |
3.1.2 证监会和银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规范 |
3.2 国际现有规范 |
3.2.1 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 |
3.2.2 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规范 |
3.3 相关规范之间的对比 |
4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状 |
4.1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 |
4.2 表外业务的披露 |
4.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披露 |
4.4 风险信息的披露 |
4.5 税项的披露 |
4.6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
5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问题 |
5.1.1 信息披露格式不统一 |
5.1.2 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
5.1.3 风险信息披露程度不够 |
5.2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缺乏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导 |
5.2.2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规范之间相互冲突 |
5.2.3 外部监管对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监管不力 |
5.2.4 上市银行自身基础条件不够完善 |
6 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实选择 |
6.1 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会计准则 |
6.1.1 规范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的格式 |
6.1.2 丰富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
6.1.3 提高会计报表附注准则的前瞻性 |
6.2 加强相关规范之间的协调 |
6.2.1 信息沟通机制 |
6.2.2 工作互助机制 |
6.2.3 互相监督机制 |
6.3 完善上市银行风险信息的披露 |
6.3.1 加快开发内部评级系统和风险计量模型 |
6.3.2 增加对风险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披露 |
6.4 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 |
6.4.1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 |
6.4.2 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 |
6.5 完善上市银行自身基础条件 |
6.5.1 设置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委员会 |
6.5.2 提高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系统 |
6.5.3 提高上市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会计报表附注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报表附注概述 |
(一) 内容 |
(二) 编制形式 |
1. 尾注说明: |
2. 括号说明: |
3. 备抵与附加账户的形式: |
4. 脚注说明: |
5. 补充说明: |
(三) 编制中注意的要点 |
二、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 |
(一) 有助于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价值 |
(二) 提高、加强、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
2. 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3.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
(三) 有助于协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之间的矛盾 |
(四) 我国会计报表附注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三、我国现行财务报表附注规范的评述 |
(一) 附注披露缺乏规范性且之间存在冲突 |
1. 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缺乏规范性。 |
2. 我国的附注披露规范主要体现在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之中, 之间存在冲突。 |
3. 附注信息披露的行为不规范。 |
(二) 附注披露的信息缺乏全面性不充分 |
(三) 缺乏具体准则的指导 |
(四) 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欠佳 |
四、完善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建议 |
(一) 完善我国会计报表制度 |
1. 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编制的相关会计准则。 |
2. 按照企业类型分别设计相应的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 |
(二) 扩大附注纰漏的范围 |
(三) 强化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监督体系 |
1.会计报表附注的提供者应建立自身的内部监督机制。 |
2.引入银行、工商、税务和质检等部门对企业的评价。 |
3.强化民间审计的监督作用。 |
四、商业银行要强化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J]. 马元驹,李晓冬. 财会月刊, 2021(13)
- [2]上市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以光大银行为例[D]. 曾昭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上市商业银行汇兑损益披露研究[J]. 杨立斌,龙断剑,赵辉,鄢小琴,王坤,张曼. 金融会计, 2019(08)
- [4]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D]. 赵瑞芬.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 刘思枞.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6]关于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表外信息披露问题的探析[J]. 赵秀峰. 经贸实践, 2018(20)
- [7]中美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研究[D]. 袁碧薇. 云南大学, 2018(01)
- [8]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D]. 赵军营. 厦门大学, 2018(07)
- [9]上市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研究[D]. 韩倩.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10]会计报表附注的相关问题[J]. 陈玉波. 中国农业会计,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