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弯辊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轧机,神经网络,模型,有限元,形神,控制程序,截面。
弯辊力论文文献综述
金贺荣,戴超,韩民峰[1](2019)在《弯辊力对Q345R/316L不锈钢复合板热轧成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Q345R/316L不锈钢复合板真空热轧过程中弯辊力预设定问题,采用非线性有限元仿真软件MSC.Marc,建立不锈钢复合板轧制过程叁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别设定模型弯辊力为0 kN、300 kN、500 kN、800 kN四种边界条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弯辊力作用下复合板宽度方向上的基板压下量、辊系弯曲变形以及半有载辊缝分布规律。分析了在不同弯辊力作用下界面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根据界面结合状态判定条件,设定最佳弯辊力。结果表明:无弯辊力时板形呈现中部高边部低变化趋势,施加弯辊力时板形有了明显改善,并得出弯辊力最佳设定值为500 kN;在总变形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弯辊力的增加,会促进基层和复层金属的变形,应力应变分布均匀,变形协调同性好,有利于复合板界面的结合。(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5期)
谷田,王海涛,冯运莉,周国平,刘春雨[2](2019)在《冷连轧过程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辊弯辊力的合理设定在板形控制策略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制定合理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本文基于影响函数法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板形预测模型。分析了中间辊弯辊力和中间辊横移位置对轧后板形的影响,制定了合理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将分析得到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应用到某冷连轧机组的板形控制中,实践证明,优化后的设定策略提升了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缓解了板形1/4浪缺陷,适合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靖,马晓宁,崔丹丹,刘玉起,万军[3](2018)在《1700mm光整机弯辊力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板形良好,合理的弯辊力被设定为前提条件之一。为研究1700mm光整机弯辊力的合理设定,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弯辊力对承载辊缝的影响,结果表明,弯辊力对带钢边部减薄影响严重。而后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以板形良好为前提,统计各轧制力、带钢宽度下的弯辊力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力的增大,弯辊力增大,随着带钢宽度的增加,弯辊力减小。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实现了1700mm光整机弯辊力自动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板形合格品率。(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王振华,龚殿尧,李广焘,张殿华[4](2018)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热轧带钢弯辊力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的缺陷和带钢热连轧轧制特点,利用某钢铁公司1 580 mm热轧线生产数据,对精轧机组末机架进行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弯辊力预报模型研究.以大量实际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训练输入,充分考虑了输入参数之间的影响作用,模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其整体性能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R评价.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的精度.研究发现,提出的弯辊力预测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可实现高度非线性拟合,适用于提高热轧带钢头部板形控制精度,为实际弯辊力设定提供指导和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刘佳伟,文纪刚,王勇,张琳,孙喜龙[5](2018)在《四辊轧机非对称弯辊力轧制过程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薄带钢四辊冷轧的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型耦合了支撑辊与工作辊之间受力、工作辊与带钢之间受力及其叁者之间的变形问题,减少了计算模型的假设,使计算结果更精确可靠。通过模拟阐述了轧后带钢凸度的特征,得出了非对称弯辊力对轧后带钢凸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4)
程亚明,何安瑞,郝溥俊,刘超,于海军[6](2018)在《基于弯辊力耦合补偿的铝热轧厚度模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某铝厂单机架可逆式轧制过程二级模型未考虑弯辊力、轧制力与厚度的耦合影响,导致出口厚度控制精度不高的现象,从机理上分析了弯辊力、轧制力与厚度的耦合关系,并采用二维变厚度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了轧机的纵向刚度和横向刚度,进而得到弯辊力与厚度耦合影响系数。并在实际的轧制过程中将弯辊力与厚度的耦合影响系数投入使用,结果证明该耦合影响系数可以明显提升头部厚度的控制精度。(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铝加工产业年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6-26)
田宝亮[7](2018)在《带钢板形补偿模型及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高精度板形自动控制是冷轧生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而板形预设定控制则是板形自动控制的前提,板形的各种补偿模型是板形控制的辅助工具。本文以某公司1450冷连轧机板形优化项目为背景,对六辊冷连轧机板形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冷连轧机板形检测与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薄带钢冷连轧机的工作辊热凸度补偿模型、板形辊磨损补偿模型、弯辊力预设定模型、带钢变形抗力补偿模型、转向辊挠曲补偿模型以及转向辊辊面磨损补偿模型。工业实验及现场应用表明,建立的模型提高了板形辊检测精度和带钢板形质量,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工作辊轴向方向凸度分布不均匀造成轧后带钢内部应力分布不合理,导致带钢局部出现粘结被撕断的问题。根据涡流加热原理,设计了电磁加热梁装置,动态地改变工作辊局部圆周凸度,降低轧后带钢内部的残余应力。该装置与板形控制系统有效地结合,使板形测量值更加接近于设定值。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有效地降低了带钢内部应力分布不合理状况,达到提高板形控制精度和带钢板形质量的目的,满足了轧机的精细板形控制要求。(2)针对板形辊测量环磨损导致板形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为提高板形辊测量精度,根据定积分理论和艾查德定理建立板形辊测量环磨损厚度的数学模型,给出板形辊测量环实际磨损深度与计算磨损深度的偏差,验证板形辊测量环磨损补偿模型的准确性,并将此模型添加到板形目标曲线中,利用3种牌号的带钢证明所建立的板形辊测量环磨损补偿模型可以提高板形检测精度,间接地提高了板形质量。(3)针对弯辊力设定模型精度低,影响带钢头部板形质量和调整时间的问题,将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克服BP神经网络搜索依赖于梯度信息,建立了冷连轧机弯辊力预设定的高精度GA-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并与回归模型计算得到的弯辊力值进行对比。现场生产表明,利用GA-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改善了以前在生产中由于弯辊力预设定值与稳定轧制时弯辊力之间偏差值过大所导致的控制系统调整时间过长、板带头部板形超差过大的问题。(4)针对轧机分卷降速和变规格降速过程中,导致带钢头部和尾部带钢厚度超差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变形抗力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变形温度和变形速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模型,并用不同牌号的带钢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最后将变形速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模型添加到轧制力模型中,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有效的解决了轧机降速过程中带钢头部和带钢尾部超差的问题,提高了带钢轧制速度和成材率。(5)在带钢板形测量过程中,针对转向辊受力挠曲变形和转向辊辊面磨损影响带钢板形检测精度。通过研究ABB板形辊的板形检测原理,根据简支梁挠曲理论与定积分理论和摩擦磨损学理论分别建立了转向辊挠曲变形补偿模型和转向辊辊面磨损补偿模型,对比转向辊实际磨损深度值和计算值,在生产现分别验证转向辊辊面磨损补偿模型的准确性和转向辊挠曲变形的实用性,并将此模型添加到板形目标曲线中,利用不同种牌号的带钢证明所建立的补偿模型可以提高板形检测精度和板形质量。(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田宝亮,牛培峰[8](2018)在《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精度低、弯辊力调整到设定值时间长的问题,基于GA-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冷连轧机弯辊力预设定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利用GA-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使弯辊力实际值达到预设定值的调整时间平均缩短了115 ms,提高了钢材成材率和板形质量。(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张志祥[9](2016)在《南钢炉卷轧机特殊弯辊力使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中厚板卷厂通过优化控制程序,根据轧制板形设定合理的道次弯辊力及弯辊力作用的长度,开发出了特殊弯辊力使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薄规格钢板头尾瓢曲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6年01期)
蔡玉强,李哲丞,鞠康[10](2016)在《弯辊力对冷轧带钢板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形是带钢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通过建立高精度板形控制模型进而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是研究板形的重要方法。以某厂连轧机组中的四辊轧机为例,使用ANSYS软件,基于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法,模拟带钢冷轧过程,从加载弯辊力的角度分析对冷轧轧制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支撑辊弯辊力能够使轧件边部和中部所受应力趋于平稳,改善轧件的板形。(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弯辊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间辊弯辊力的合理设定在板形控制策略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制定合理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本文基于影响函数法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板形预测模型。分析了中间辊弯辊力和中间辊横移位置对轧后板形的影响,制定了合理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将分析得到的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应用到某冷连轧机组的板形控制中,实践证明,优化后的设定策略提升了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缓解了板形1/4浪缺陷,适合工业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弯辊力论文参考文献
[1].金贺荣,戴超,韩民峰.弯辊力对Q345R/316L不锈钢复合板热轧成形影响研究[J].机械强度.2019
[2].谷田,王海涛,冯运莉,周国平,刘春雨.冷连轧过程中间辊弯辊力设定策略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
[3].李靖,马晓宁,崔丹丹,刘玉起,万军.1700mm光整机弯辊力研究与应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
[4].王振华,龚殿尧,李广焘,张殿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热轧带钢弯辊力预报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刘佳伟,文纪刚,王勇,张琳,孙喜龙.四辊轧机非对称弯辊力轧制过程有限元分析[C].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程亚明,何安瑞,郝溥俊,刘超,于海军.基于弯辊力耦合补偿的铝热轧厚度模型优化[C].2018年中国铝加工产业年度大会论文集.2018
[7].田宝亮.带钢板形补偿模型及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燕山大学.2018
[8].田宝亮,牛培峰.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弯辊力预设定模型研究与应用[J].矿冶工程.2018
[9].张志祥.南钢炉卷轧机特殊弯辊力使用技术[J].南钢科技与管理.2016
[10].蔡玉强,李哲丞,鞠康.弯辊力对冷轧带钢板形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