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泛义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语义,原型,范畴,语法,意义,认知。
泛义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金丽萍,武书卉[1](2019)在《例析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北方言中,"造"是一个很常见的泛义动词,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主要对"造"这个泛义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词汇意义与语法特点进行描述,并且对其修辞效果做了分析,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泛义动词的使用特色。(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8期)
武书卉,金丽萍[2](2019)在《浅析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干”》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言是不同的地域上普通话的分支,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代表着该地区的属于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方言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是当地文化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泛义动词"干"不仅是东北方言中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词,同时又是极其富有东北方言文化特色的一个泛义动词。本文拟人从"干"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语用特征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庞冉冉[3](2019)在《现代汉语泛义动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不仅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词汇。留学生由于对泛义动词的用法掌握不清,常常在在使用时出现偏误。本文在对泛义动词本体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原型阐释,然后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运用中介语理论中的偏误分析理论,分析了留学生对泛义动词的运用情况,最后针对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全文包括:第一章为绪论。首先说明本文选题缘由及意义,分别梳理了有关泛义动词本体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对语料来源及处理进行说明。第二章为泛义动词的本体研究。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对泛义动词进行考察,句法包括功能分布、句法搭配和替代功能;语义包括语义特征、宾语语义和语义泛化;语用包括模糊表达、社交指示和话语衔接。第叁章为泛义动词的原型阐释,探讨了泛义动词的原型意义和语义范畴,从泛义动词语义范畴的特征、层次和演变叁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为留学生使用泛义动词的偏误类型分析。全面分析了HSK语料库的语料,根据第二章的结论把泛义动词的偏误类型分为叁个方面,首先是句法层面的偏误,表现为误加、遗漏与错序;其次是语义方面的偏误,表现为误代,有泛义动词内部的误代和泛义动词外部的误代两种情况;最后语用上的偏误包括模糊表达上的偏误和社交指示上的偏误两种。第五章为泛义动词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首先运用中介语理论中的偏误分析理论,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偏误成因,主要为语际迁移、语内泛化和注释误导叁种;其次针对偏误原因从教师教学与教材编写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爽[4](2018)在《泛义动词“弄”的使用偏误及教学改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是语义宽泛,可以替代许多具体动词的一类词。泛义动词"弄"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误加、误代、搭配不当和书写错误。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来自"弄"自身的泛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留学生回避的学习策略以及教材编写不当。针对"弄"的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归纳和总结。(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7期)
杜宁宇[5](2018)在《来华留学生泛义动词“弄”的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是和表达具体意义的动词相对的一个术语,它的语义比较宽泛,可以替代许多具体的动词,常见的有“做”“打”“搞”“弄”“干”等。虽然泛义动词在数量上只占动词的一小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也很高。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泛义动词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母语为汉语的人在使用这类动词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弄”这个泛义动词的习得更是一个难点。本文就泛义动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弄”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含“弄”的词条进行检索,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泛义动词“弄”时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论文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部分从现代汉语本体角度出发,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功能叁个方面对“弄”的泛义用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泛义动词“弄”的例句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偏误类型。第叁部分阐述了泛义动词“弄”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分析造成其偏误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主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和教材编写两方面入手,结合现有教材中出现的泛义动词“弄”,提出几点教学对策。结语部分就泛义动词“弄”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同时对使用偏误原因做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对今后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弄”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4-01)
孙乾晶[6](2017)在《高级水平留学生对泛义动词“弄”的习得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作为一种动词小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本研究选取泛义动词"弄"进行探析。泛义动词"弄"可以替代许多具体动词,从而表达一种宽泛的语义,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见。因此,较好地习得泛义动词"弄"对留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但是泛义动词"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即使是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本研究希望通过系统地探析泛义动词"弄"各方面的特点,再采用偏误分析和问卷调查来了解高级水平留学生对泛义动词"弄"的习得情况,从而提出合理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以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泛义动词"弄"的用法。本研究共有五大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是阐述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其次,从泛义动词的宏观研究、泛义动词的个案研究、多个泛义动词的对比研究、方言中泛义动词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角度下的泛义动词研究这五大方面综述了前人关于一些典型泛义动词的研究情况。最后,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泛义动词"弄"进行多角度探析,力求对泛义动词"弄"进行全面的描写。首先,对泛义动词这个概念进行剖析,并分析了泛义动词"弄"的语义情况,对它的古代汉语词义、现代汉语词义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其次,总结出了 "弄"的四大类义项,即①把玩、玩耍、玩弄;②搞、做、干、办;③设法取得;④搅扰。分别记为:弄1、弄2、弄3、弄4。还分析了"弄"的语义特征,主要有处置义和主观小量。除此之外,"弄"常用在口语中,并且方言色彩、贬义色彩较浓重。再次,从"弄"后不跟成分、"弄"后加宾语(弄+宾语)和"弄"后加补语(弄+补语)这叁个方面分析了"弄"的句法功能。最后,分别从语境关系、替代功能、模糊语义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弄"的语用功能。第二章中"弄"的四大类义项和叁大类句法功能是第叁章和第四章研究的基础。第叁章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语料库检索分析的方法研究高级水平留学生泛义动词"弄"的习得偏误情况。本研究把收集到的偏误语料分为叁大类,分别是语义偏误、句法偏误、语体风格偏误,并且对这叁大类偏误的典型例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从"弄"本身的泛义性质、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母语负迁移、教学资料的缺陷、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失当等五个方面解释了留学生偏误出现的原因。第四章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探究高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弄"的难度分布情况。笔者综合了语料库的偏误语料、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前人的问卷设计了一份关于泛义动词"弄"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的题目有叁大类型,分别是选择题、判断题和翻译题。这些题目从语义、句法和语体风格这叁方面来考察高级水平留学生泛义动词"弄"习得的情况。经过问卷的分发和回收,共有有效问卷59份,经过整理和分析,本次调查研究认为:高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弄"的四大类义项的难度从高到低为:"弄3"、"弄4"、"弄2"、"弄1";在句法方面的习得难度从高到低为:"弄+补语"、"弄+宾语"、"弄后不跟成分";语体风格方面习得难度较低,高级水平留学生容易掌握。第五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习得偏误和习得难度分布方面,针对高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弄"的情况,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学资料的编写这叁大角度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和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余旭[7](2017)在《与泛义动词相关的构式的历时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是和表示具体动作动词相对而言的一类词,如“取、加、作、打、搞、做、弄、进行、给予、给以”等。它是由实义动词泛化为泛义动词,有些泛义动词继续虚化,最终演变为虚义动词。泛义动词是在特定的构式中形成的,在泛义动词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构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以构式演变为纲,考察泛义动词所在构式的历时演变。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为泛义动词和泛义构式定性,其次通过概述与泛义动词相关构式的以往研究,确定前人已经意识到在具体环境下分析语义,只是没有提出构式的概念。最后引出构式理论,为接下来泛义构式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确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考察“取、加、加以、打”等泛义动词所在构式的演变过程。泛义动词“取”所处的构式经历两条演变路径:一是从“取N具体”到“取OVP-N”“取N抽象”,从“取N抽象”到“取V”的构式化过程,其中“取V心理”和“取V具体”的出现推动“取V”构式的巩固和成熟。另一条路径是由“取N具体”到“取而V之”,由“取而V之”到“取V之”,最终演变为“取V”的构式化历程。“取V”的主类扩展、句法-语义扩展对这一构式的形成起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取V”构式衰落,“取”发展为泛义动词。“加N”在先秦时期出现从“加N抽象”到“加V”,从“加V”到“加VO”,“加”演变为泛义动词,中古以后“加V”构式衰落。“加以N”的源构式为“加N1以N2”,从“加N1以N2”到“加以N”,再由“加以N”到“加以V”的构式化历程。“加以”直至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仍较高,“加以”虚化为虚义动词。“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原来的“打N具体”演变为“打VN”,隋唐时期一方面有“打N具体”到“打N抽象”的构式化,另一方面“打VN”演变为“打V之”,宋代以后从“打V之”到“打V具体”再到“打VO”“打V”经历了两次构式化。“打V”构式直到现代汉语还经常出现,搭配成员扩展到其他动词,“打V”的组合的透明度不断降低,“打”发展为虚义动词。第叁章是“作”“做”所在构式的演变过程,从“作(?)”到“作N抽象”只经历了一次构式化,表现为“作”后出现新的节点OA→N,“作(?)”的形式和意义都发生变化,新构式表示为:[作+OA-N]←→[做某事];随着抽象名词使用频率的增加,“作+N抽象”抗拒“作+N具体”的压制形成新的构式:[作+N抽象]←→[使某事发生]为构式变化。“做”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具有从“做N具体 到“做+NP+VP”的构式化过程,明清时期“做+NP+VP”构式核心转移到VP上,“做”虚化为介词。第四章“搞”“弄”所在构式的演变过程为: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大多为异体字,直到清代“搞”单用或带补语表示具体动作义,现代汉语中“搞N抽象”和“搞VP”出现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搞N具体”,“搞”表示宽泛的“做”义。“弄”从“弄(?)”到“弄N具体”,由“弄N具体”到“弄N抽象”,再演变为“弄VP”,发生了叁次构式化。“搞”“弄”虽然都可带抽象名词或动词性成分表示抽象行为,但相较于其他泛义动词,他们仍具有动作性。第五章“进行”“给予”“给以”产生的时间较晚,“进行V”主要出现了两次构式化过程,从[S+进行+N处所]←→[向某地行进]到[V+N+进行]←→[伴随某动作行进]为第一次构式化;现代汉语中[N抽象+进行]←→[持续做某事]分别向叁个方向发生第二次构式化,产生[S+进行+ON]←→[做某事]、[S+进行+V]←→[抽象动作+具体动作]和[S+进行+OV-N]←→[从事某抽象活动]叁个新构式。“给以”是由“给与”演变而来,从[S+给予+N具体]←→[使某人得到具体某物]到[给予+V]←→[作出某具体行为],“给予+V”经历了一次构式化,两次构式变化。“给以”最早在魏晋时期出现,唐宋时期扩展。“给以”的出现也正处于“加以”的发展阶段。从[给以+N具体]←→[使某人得到具体某物]到[给以+Ov]←→[进行某种活动]共发生一次构式化,两次构式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1)
朱以礼[8](2017)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泛义动词“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许多像“弄”、“打”、“做”这类的词因为它们的语义延伸性,应用广泛性和语义模糊性而被归为泛义动词。传统语义学主要是从语义特征及语义场的角度分析一词多义,侧重多义词各义项的区别。由于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忽略了多义动词产生的认知机制,因而不能很好的揭示多义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本文试图探索泛义动词“弄”的语义延伸机制和演变特点。针对泛义动词中“弄”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以下两个问题做出解释:第一,“弄”的语义演变机制是什么?第二:“弄”的语义演变过程有何特点?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流行为很多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泛义词通常有一个核心意义或它最基本的原型意义。动词多义的发生是在该词原型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原则,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使词义得到扩大。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型范畴化理论应用在泛义动词的研究,这有利于探索语义多义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本文理论依据是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语料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通过分析“弄”在实际使用中的语义变化,我们得出结论:首先,泛义动词的形成和认知源于体验,经由意象、范畴、意义转为初始义,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或两者共同作用而使得词义进一步延伸。这种意义延伸过程是有理据的。其次我们分析“弄”的历时转变特点,描绘了它的语义网络发展图,发现同一范畴中弄的延伸义是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原型意义。“弄”的一些延伸义的延伸力方式呈现链状,辐射状或者其他一些呈现半辐射状。最后,本文还分析了四种关于“弄”的概念域变化类型:分别是:“具体-抽象,抽象-具体,抽象-抽象”。本研究不仅对丰富了对汉字“弄”的研究,也为其它泛义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此外,本研究结果将对汉语自然语言处理、词典编撰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0)
杨亚楠[9](2017)在《泛义动词“做”、“干”、“搞”、“弄”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弄”是四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典型性泛义动词。本文以四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分析和宏观总结的方式,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对其进行描写和比较,探析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区别,以服务于现代汉语泛义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句法平面,“做”、“干”、“搞”、“弄”具有相似的语法特征和句法分布环境,均有替代实义动词的功能。相较而言,“做”和“干”、“搞”和“弄”分别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做”倾向于带宾语;“干”更侧重于独立作谓语,动作性强;“搞”的句法搭配能力和替代能力最强,宾语语义最不受限制;“弄”后跟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的比例很高。它们替代实义动词的范围各有偏重,替代能力从高到低为“搞”、“做”、“弄”、“干”。在语义平面,“做”、“干”、“搞”、“弄”在义项分类上有交叉,存在一些共同的义项范围;但是相同的义项,在语义指向、宾语范围等方面仍有不同的侧重。“搞”的词义最为丰富,其次是“做”,再次是“弄”和“干”。它们含有一些共有的语义特征,如[+动作]、[+及物]、[+自主]、[+持续]。但是伴随着在句中所作成分及句法搭配的区别,在泛义化的基础上,又有各自较为显着、区别于其他泛义动词的语义特征。在语用平面,就语体分布来讲,四个泛义动词书面语色彩的强弱从高到低为“做”、“搞”、“干”、“弄”。“做” 一般用作书面用语,较正式;“弄”的口语色彩非常强烈。就感情色彩来讲,“做”多为中性,“干”有褒有贬,“搞”以贬义和中性为主,贬义色彩较重,“弄”的贬义色彩很浓。就地域色彩来讲,“弄”和“干”是北方方言,其中“弄”多用于中原地区;“搞”的书面语色彩渐浓,但在地域上仍然偏向于南方地区使用;“做”已然没有地域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5)
刘丽红[10](2016)在《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及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泛义动词是语义比较宽泛的一类词,它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文章以动词"做"为例,对其泛义用法作了简要分析,将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分为叁种:"做"+宾语;"做"+补语;"做"+补语+宾语。随后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有关留学生使用泛义动词"做"时例句进行了偏误分析,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1期)
泛义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言是不同的地域上普通话的分支,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代表着该地区的属于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方言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是当地文化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泛义动词"干"不仅是东北方言中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词,同时又是极其富有东北方言文化特色的一个泛义动词。本文拟人从"干"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语用特征叁个方面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义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金丽萍,武书卉.例析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J].文教资料.2019
[2].武书卉,金丽萍.浅析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干”[J].北方文学.2019
[3].庞冉冉.现代汉语泛义动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9
[4].黄爽.泛义动词“弄”的使用偏误及教学改进策略[J].现代语文.2018
[5].杜宁宇.来华留学生泛义动词“弄”的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对策[D].辽宁大学.2018
[6].孙乾晶.高级水平留学生对泛义动词“弄”的习得情况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余旭.与泛义动词相关的构式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大学.2017
[8].朱以礼.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泛义动词“弄”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9].杨亚楠.泛义动词“做”、“干”、“搞”、“弄”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刘丽红.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及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