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判断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判断力

周燕群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七中621000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给中小学教师建议说:“你们要防止过分热衷于给孩子讲诉科学所探知的非同寻常的结果。因为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的建议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中学生容易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可能会伴随其一生。我们中小学教师似乎也更愿意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背背记记以应对考试,考试拿高分就认为该学生聪明能力强,这并非无稽之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学生的判断力的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有待提高。

一、培养学生判断力的依据

1.学科依据。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自然学科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实验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的客观与公正性,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却是主观参与的。有关化学实验设计,现象的观察,结论的得出都有很大的操作性和灵活性。实践表明,化学知识的零散和庞杂以致学生产生识记障碍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因此化学教师应努力地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契机,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判断力的培养。

2.心理学依据。

初三的化学对学生来说是启蒙,因此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但单凭记忆的力量应对中考,那高一的入学新生将初三一年的化学知识忘得所剩无几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不可忽视的是,初三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少年的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断能力和抽象逻辑推断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

1.心理上,侧重突破性。

心理学上称一种社会影响为从众,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教师要留心观察倾向于权宜从众的学生,这种学生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但由于自我评价不高等原因使其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教师特别要鼓励这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突破自己,突破书本,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的有效场所,使学生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在学习化学时,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而不是人云亦云。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定义: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高中)定义: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阶段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有局限性,有一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判断出来,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如果把这种类型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就不会在高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牢牢地以初中的定义为基准,不能适应过来,引起较大的学习困惑;并且同时在初中阶段遇到类似的不能用初中的定义来判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会慢慢地学会判断,有助于学生判断力的形成。

例: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则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2.知识上注重丰富性,能力上着重综合性。

“知识就是力量”,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学生能够形成判断力的一个保障,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更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的生活有更普遍、更一贯的调节作用,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体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应用而实现的。所以,让初三学生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尤为重要。

初中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也有一些接触,比如: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做题的时候只能死记硬背,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教师课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盐溶液的电解和水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对一些变式题也会觉得得心应手。

典例:有助于对一些实验现象的理解。

比如学生在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有些老师给学生解释的是这不是主要现象,初中阶段不需要描述,但实际上这里可以给问到的学生解释:

CuSO4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电离:CuSO4=Cu2++SO42-

铜离子水解:Cu2++2H2OCu(OH)2+2H+

因为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气泡是铁钉与H+反应,生成氢气,但初中阶段我们不去研究它。这样更符合培养探究性人才的理念。

总之,培养有判断力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要求,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首先是不可取的。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完善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丹吉尼斯判断力[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8:1-5。

[2]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型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5-153。

标签:;  ;  ;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判断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