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益,水土保持,林带,植被,措施,鱼鳞坑,响水。
减沙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秦一博[1](2019)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流域不同水保措施效益的定量评价,不仅有利于控制土壤侵蚀和合理优化水保措施配置方案,而且可为小流域综合管理及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以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为例,从减流减沙的角度利用SWAT模型评价分析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已有不同水保措施的效益。结果显示:果林、封禁、保土耕作及水平梯田的减流效益相差不大,而减水减沙综合效益最好的为水平梯田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齐星圆[2](2019)在《堆积体坡面植被格局减流减沙效益及侵蚀泥沙颗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优化布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试验站仿真堆积体陡坡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和室内侵蚀泥沙粒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5种格局(裸坡对照、坡上、坡下、坡中、条带)和6个流量(恒流3个:10、20、30 L/min,变流3个:10-20-30、20-30-10、30-20-10 L/min),探究了不同植被格局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减流减沙效益及泥沙颗粒特征,取得初步结果如下:(1)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产流率、产沙率均随冲刷历时延长而波动变化。5种格局中裸坡产流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流率分别占裸坡产流率的73.20%、70.68%、57.47%和47.91%。5种格局中裸坡产沙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沙率分别占裸坡产沙率的61.98%、48.06%、44.49%和33.64%。(2)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流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流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流量的72.87%、70.67%、57.75%和47.89%。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沙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沙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沙量的61.97%、46.93%、40.68%和32.89%,表明4种植被格局均具有良好的保水蓄水性和保土性,且条带格局效果最好。(3)试验条件下,就产流时间而言,5种格局中裸坡始终最短,其余格局均有延后产流作用,延后时间在2~123 s之间,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格局延后时间分别为37~79s、2~57s、15~73s及59~123s,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且随着冲刷流量增大或峰值前移,各坡面产流时间逐渐缩短。(4)试验条件下,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4种格局均具有减流、减沙效益,减流效益在12.23%~94.94%之间,四者减流效益依次为14.73%~70.25%、12.23%~37.64%、12.88%~48.47%及35.91%~94.94%,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减沙效益在12.92%~98.87%之间,四者减沙效益依次为40.70%~93.53%、12.92%~60.95%、27.42%~90.56%及43.18%~98.87%,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表明在不同上方来水条件下,4种格局中条带格局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在堆积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建设中可以优先考虑条带格局。(5)试验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含量在52.79~64.17%之间,黏粒含量在22.93~32.04%之间,砂粒含量在7.15~24.28%之间,大小关系为:粉粒>黏粒>砂粒。对于颗粒富集率而言,粉粒、黏粒富集率略大于1,砂粒富集率小于1,表明与供试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粉粒、黏粒有少量增加,发生轻微富集,砂粒减少,存在贫化现象。就颗粒团聚率来看,粉粒团聚率均维持在1左右,黏粒团聚率均小于1,砂粒团聚率均大于1,表明侵蚀泥沙中粉粒和砂粒基本以单粒形式被搬运,黏粒有一部分以团聚体形式被侵蚀搬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徐爱珍,汤崇军,刘宇,郭利平,赵佳鼎[3](2019)在《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布设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18个径流小区28次侵蚀性降雨量和各小区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的保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相对裸露小区(对照)具有显着的保水减沙效益;在坡比1∶1.5的护坡措施小区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方式保水减沙效果较好,坡比1∶2的护坡措施小区中等高绿篱埂护坡保水减沙效果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2期)
刘惠中[4](2018)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会使土地资源得到严重的破坏,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水道淤积、土壤沙化等,而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必需尽快重视起来,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26期)
解国荣[5](2018)在《SWAT模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对合理优化和综合管理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葫芦岛市郝台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对不同措施下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梯田、保土耕作、封禁以及设立果园4种措施对于该流域的减流效果相差不明显,水平梯田减沙效果最为明显。可为类似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王佳琦[6](2018)在《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水土流失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但是这些措施的影响与效果如何,尚无定量描述。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析辽宁省土壤侵蚀现状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选取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水文站产流产沙等资料,对典型流域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分析,揭示水沙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为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1986年至2015年,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共减少2.75万km~2,其中朝阳市水土流失减少面积居全省首位。表明辽宁省经过长时间水土流失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具有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的数据基础和客观需求。(2)对不同时期辽宁省各市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以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为主,其中朝阳市水土保持措施累计面积居全省首位,辽宁东部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在此基础上,考虑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范围与流域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水文资料的可获取性,选取大凌河中上游和爱河一级支流进行研究。(3)辽宁省典型流域水沙变化特征表现为:(1)近60年大凌河中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代际间变化极为显着,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线性关系,并且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径流量下降趋势更加显着。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4个阶段。大凌河中上游水沙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26a时间尺度为径流变化的第一主周期,6a时间尺度为输沙变化第一主周期。(2)近50年爱河支流的径流量和降水量变化相对剧烈,多年分配不均匀,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均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着。该流域水沙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均有阶段性特征,整体表现为动荡期-上升期-动荡期-下降期。水沙变化具有周期性,19a时间尺度为径流和输沙第一主周期。相对于大凌河流域而言,爱河流域水沙虽具有下降趋势,但不显着。(4)大凌河中上游和爱河支流人类活动对水沙减少量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凌河中上游1993-2016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年均减水量为2.1亿m~3,减水作用为34.65%。1993-2016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年均减沙量为371.095万t,减沙作用为55.61%;爱河一级支流1995-201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年均减水量2.801亿m~3,减水作用为25.95%,1995-2015年该段流域水土保持年均减沙量19.143万t,减沙作用为45.87%。说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大凌河中上游还是爱河支流,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均取得一定成效,大凌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有华,张晓虹,孙浩峰,徐裕[7](2018)在《干旱风沙区水库边缘防风林带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风力作用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外营力,因有了水库的调节作用,才有了绿洲平原的繁荣稳定。但因风沙灾害,河西走廊部分水利设施长期遭受风沙填埋,使水库有效库容减少,调蓄功能降低。对水库边缘的风沙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保障整个绿洲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水库边缘建植配套滴灌设施的防风固沙林带,取水方便,成活率、保存率高,阻沙、固沙效益显着。但并不是林带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杨波,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白芸[8](2017)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弃渣体边坡不同防护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未防护弃渣体边坡为对照,研究了1.0、1.5 mm min-1降雨强度条件下神府矿区种草和鱼鳞坑措施对偏土质、偏石质和煤矸石弃渣体产流产沙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措施下3种弃渣体边坡径流率均在产流6~9 min后趋于稳定,产流过程中弃渣体边坡侵蚀速率均呈波动减小趋势,且未防护坡面减小趋势较防护更明显。(2)植草对偏土质、偏石质、煤矸石弃渣体减水和减沙效益分别为42.91%~51.21%、26.28%~55.20%、1 0.3 3%和9 7.5 4%~9 7.9 5%、4 1.8 7%~4 2.2 6%、7.8 0%;鱼鳞坑的减水和减沙效益则分别为:51.89%~72.72%、22.37%~42.92%、21.32%和98.41%~99.30%、94.90%~91.84%、39.50%。(3)鱼鳞坑措施对偏土质弃渣体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较种草分别提高8.98%~21.51%和0.46%~1.76%;种草措施对偏石质和煤矸石弃渣体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较鱼鳞坑措施分别提高3.91%~12.28%和0.28%~3.06%及10.99%和31.70%。(4)3种未防护弃渣体的侵蚀速率和径流率呈显着线性关系,种草和鱼鳞坑措施改变了坡面水沙关系,侵蚀速率和径流率相关性减弱或无显着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弃渣体边坡生态恢复措施布设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涛[9](2016)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社会生产范围的扩充,人口逐渐增多,当代社会民众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也变得更为迫切,这也加速了城市工矿区的水土流失,其与我国的生态战略是相悖的,也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负面效应。所以,我国在完成经济任务的阶段,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6年29期)
梁艳玲[10](2017)在《紫色土区农地生态草沟截污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土是叁峡库区的主要种植土壤,由于其特殊的土壤性质和地理特性,水土流失状况严重,使得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成为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策源地。在自然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径流势必会造成农地或农业区域的面源污染过程。面源污染负荷进入径流是物质流失的过程,但径流在进行输移的连续过程中,水中污染负荷也会和下垫面物质有一个动态交换的过程。因而在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考虑从不同环境单元和受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来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种植方式和特点,本研究着眼于地块单元,模拟设计地块内部用于辅助排水的农地生态草沟(T),以农地地块内传统的土质沟道(CK)为对照,借助模拟冲刷试验,探究辅助排水沟道过流时农地生态草沟土壤及养分流失的过程,对比分析农地生态草沟对于污水径流中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效果,发现径流冲刷不可避免的会使得泥沙和土壤养分有所流失,但由于在排水沟道中植草会使得农地生态草沟下垫面发生改变,一方面会对沟道土壤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地生态草沟对污水径流中面源污染物有一定的截留、吸附作用,最终农地生态草沟在削减径流泥沙含量、COD及氮磷负荷时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通过交互性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比降、不同冲刷流量等条件下沟道土壤流失和径流过程,主要结果如下:(1)冲刷试验后,沟道内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相较于冲刷前均有所降低,降幅在0.54%~42.18%,相较CK,农地生态草沟在较大冲刷流量(4.5L/min)沟道土壤有机质有更强的保护作用。在设计冲刷流量为3L/min时,沟道土壤中全氮、硝态氮以及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率均大于零,相对于CK,能比较显着保护土壤中的氮素,其中土壤硝态氮分别升高32.87%和20.94%;但当设计冲刷径流流量为4.5L/min时,农地生态草沟相较CK,沟道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68.33%和38.87%,这表明在冲刷过程中T对土壤中氨态氮素的控制改善能力可能要弱一些。农地生态草沟对于沟道表层土壤中全磷控制作用和壤铵态氮类似,明显受到冲刷流量的控制,在设计冲刷流量为3L/min时T对沟道表面土壤全磷含量的控制能力要强于流量为4.5L/min时。(2)冲刷造成了各个粒级土壤颗粒比例的变化和土壤质地类型的变化,相较于CK,农地生态草沟由于植被覆盖保护减少了粘粒的流失,运用农地生态草沟作为农地地块内的辅助排水沟道,能够显着保持沟道土壤中粘粒的含量,控制沟道土壤在冲刷作用下的粗化作用。当坡度为5°时,农地生态草沟土壤分散系数较低,T-3和T-4.5分别为64.21%和63.28%,低于供试土壤,沟道种植狗牙根后根系对于土壤的固持作用以及植被覆盖对于土壤流失的控制作用,这些都能最终反映在对土壤微团聚体的改善作用上。当坡度比降上升到10°时,坡度对于土壤流失的控制作用增大,但较小粒级的土壤颗粒仍旧处于脆弱且容易流失的状态,故冲刷后沟道土壤微团聚体分散系数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其下降程度有限。(3)农地内辅助排水沟道有无定植草本对径流进行机械拦截对沟道的冲刷效果有极大影响,T使得径流初始流速降低了46%~82%,使得沟道冲刷时稳定流速降低了45%~71%,与此同时,冲刷流量设计为4.5L/min的试验组其产沙量要高于冲刷流量设计为3L/min的试验组,在各个坡度下,不同处理下径流平均径流含沙量大小规律表现为T-3<T-4.5<CK-3<CK-4.5,在CK组的对照下,T在不同冲刷流量下平均含沙量均有所减小,在过水时T将会在降低径流沿程流速的同时降低冲刷产生的50%~70%泥沙流失量,并削减12.88%~38.76%的污水径流泥沙。(4)农地生态草沟中径流养分变化也表现的是径流中物质沉降吸附和沟道土壤养分流失最终的结果。坡度比降为5°时,农地生态草沟对于污水径流中COD负荷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削减率为8.86%~14.00%),但当生态草沟坡度比降为10°时生态草沟反而增加了径流中的COD污染负荷。分析不同坡度和不同设计冲刷流量下农地生态草沟对污水径流中总氮的去除效率,发现大多数情况下T对径流中的总氮负荷具有削减效果(削减率在2.46%~33.39%)。对于磷素来说,农地生态草沟对于冲刷造成的颗粒态磷素流失具有绝对的控制作用,但和氮素流失类似,植物的滞缓径流的作用也会使得矿质态磷素的流失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减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优化布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试验站仿真堆积体陡坡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和室内侵蚀泥沙粒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5种格局(裸坡对照、坡上、坡下、坡中、条带)和6个流量(恒流3个:10、20、30 L/min,变流3个:10-20-30、20-30-10、30-20-10 L/min),探究了不同植被格局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减流减沙效益及泥沙颗粒特征,取得初步结果如下:(1)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产流率、产沙率均随冲刷历时延长而波动变化。5种格局中裸坡产流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流率分别占裸坡产流率的73.20%、70.68%、57.47%和47.91%。5种格局中裸坡产沙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沙率分别占裸坡产沙率的61.98%、48.06%、44.49%和33.64%。(2)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流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流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流量的72.87%、70.67%、57.75%和47.89%。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沙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沙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沙量的61.97%、46.93%、40.68%和32.89%,表明4种植被格局均具有良好的保水蓄水性和保土性,且条带格局效果最好。(3)试验条件下,就产流时间而言,5种格局中裸坡始终最短,其余格局均有延后产流作用,延后时间在2~123 s之间,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格局延后时间分别为37~79s、2~57s、15~73s及59~123s,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且随着冲刷流量增大或峰值前移,各坡面产流时间逐渐缩短。(4)试验条件下,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4种格局均具有减流、减沙效益,减流效益在12.23%~94.94%之间,四者减流效益依次为14.73%~70.25%、12.23%~37.64%、12.88%~48.47%及35.91%~94.94%,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减沙效益在12.92%~98.87%之间,四者减沙效益依次为40.70%~93.53%、12.92%~60.95%、27.42%~90.56%及43.18%~98.87%,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表明在不同上方来水条件下,4种格局中条带格局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在堆积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建设中可以优先考虑条带格局。(5)试验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含量在52.79~64.17%之间,黏粒含量在22.93~32.04%之间,砂粒含量在7.15~24.28%之间,大小关系为:粉粒>黏粒>砂粒。对于颗粒富集率而言,粉粒、黏粒富集率略大于1,砂粒富集率小于1,表明与供试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粉粒、黏粒有少量增加,发生轻微富集,砂粒减少,存在贫化现象。就颗粒团聚率来看,粉粒团聚率均维持在1左右,黏粒团聚率均小于1,砂粒团聚率均大于1,表明侵蚀泥沙中粉粒和砂粒基本以单粒形式被搬运,黏粒有一部分以团聚体形式被侵蚀搬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沙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秦一博.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减流减沙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2].齐星圆.堆积体坡面植被格局减流减沙效益及侵蚀泥沙颗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徐爱珍,汤崇军,刘宇,郭利平,赵佳鼎.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4].刘惠中.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居舍.2018
[5].解国荣.SWAT模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6].王佳琦.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何有华,张晓虹,孙浩峰,徐裕.干旱风沙区水库边缘防风林带减沙效益研究[J].中国水利.2018
[8].杨波,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白芸.模拟降雨条件下弃渣体边坡不同防护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J].土壤学报.2017
[9].李涛.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J].河南农业.2016
[10].梁艳玲.紫色土区农地生态草沟截污减沙效益研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