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区论文_本报记者,白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错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牧,生态,农牧业,土地利用,多伦县,效应,居民点。

交错区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白莲[1](2019)在《“啃”下农牧交错区生态发展“硬骨头”》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1.3亿亩,草原面积13.2亿亩,农田风蚀沙化,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系统地开展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刻不容缓。30多年来,路战远带领团队以我区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研究与技术推广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助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农牧业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19-12-31)

刘帆,操瑜,王伟,孙君瑶,江红生[2](2019)在《乌江梯级水库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梯级水库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而成为理想的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平台,即可以通过不同开发时间水库植物群落结构的横向比较,从时间尺度上评估水电开发对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乌江上游代表性的8座梯级水库,在其水陆交错区通过建立3条不同样带,比较分析不同水库间以及不同样带间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探讨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格局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乌江干流8个水库湿地植物共84科199属247种,其中物种最多的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共计24种,物种最多的属为蓼属(Polygonum)共计6种,优势物种分别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金樱子(Rosa laevigata)、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就湿地植物分布格局而言,乌江梯级水库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格局,第一条样带即水库消落区植物多样性与非消落区(第二、第叁条样带)差异明显,消落区不同样点间多样性与水库海拔、水库修建时间、水库坡度密切相关,后续湿地植物的研究将重点关注梯级水库的消落区。(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邹晓霞,Puxiang,Shi,Caijun,Zhang,Tong,Si,Yuefu,Wang[3](2019)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的新出路(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ecotone region is an extremely vulnerable but vitally important ecological security ba rrier i n C hina.Long-term unr easonable farming m anagement ha s increasingly led to ecological function collapse,and exploring an ecofriend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l is a pathway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 egion.In this s tudy,a 4-year f ix-point e xperiment w as c arried out t o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 new cropping model(ribbon rotation of maize and peanuts,R-M//P)that included soil carbon pool characteristics(fractions,mineralization and sequestration),wind prevention and erosion reduction,crop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agricultura production m odel f or restoring ecological f unction and s ustainable de velopment in this r egion.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find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ls(continuous maize and continuous peanuts),the R-M//P mod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carbon concentrations,reduced soil erosion and the carbon lost by erosion,and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and economic income.The main advantages were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maize and peanuts changed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flora and affected the contents of microbia biomass carbon and mineralization carbon.As a result,th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mproved,with reduced mineralization in the topsoil(0-10 cm) but increased mineralization in the subsoil(10-40 cm) layer.This change reduce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opsoil but promoted nutrient release from the subsoil,which greatly benefited emission r eductions,and t he cr op y ield increased in the R-M//P m ode.I n c onclusion,the R-M//P model has multiple environmental benefits,can meet the need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nd can ensur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ecotone region in China.(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王瑞,路战远,程玉臣,张德健,王玉芬[4](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在山西省阳高县狮子屯乡进行综合治理小区试验。结果证明,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上实施以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机械深耕为主推技术模式的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单产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周升强,赵凯[5](2019)在《成本收益、政府监管与禁牧政策的农牧民满意度——以农牧交错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满意度理论与行为博弈论理论,结合农牧交错禁牧区宁夏盐池县188份农牧民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成本收益与政府监管对农牧民禁牧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成本收益显着影响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满意度,禁牧补助政策对牧业成本上升的弥补越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越强,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满意度越高。(2)政府监督的力度与效度对农牧民禁牧政策满意度均具有显着的影响,政府监督作为禁牧政策实施公平性的重要保障,政府贯彻执行禁牧政策的力度越大,当地违规放牧的行为越少,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因此,在切实保障农牧民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监管,确保禁牧政策执行的公平性,以促进草原生态管护绩效和公众满意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刘佳,李彤,贾宝全[6](2019)在《北京市城乡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002和2013年该区域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目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显示,2002—2013年间,城乡交错区整体的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54%增加到22.15%,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28个,居民点平均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7.78%增加到25.01%。从林木树冠覆盖等级来看,2013年高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所占比例比2002年分别提高14.27和6.45百分点,极低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比减少0.13百分点。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2002年还是2013年,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均呈现随着环路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11 a间,一直保留存在的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03%减少至16.39%,对其的土地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发现,该类村庄中,建设用地最稳定,保持自身不变的概率达到84.50%。新增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25.70%)明显高于消失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15.54%)。对不同变化模式农村居民点变化部分的统计分析显示,扩张、新增和边缘新增模式的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05%、25.70%和27.71%。(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厉雅华,张向前,路战远,程玉臣,张德健[7](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深松秸秆还田(DT)5种耕作方式对播前和收获后油菜田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旋耕秸秆还田(RT)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不同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土壤脲酶活性除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处理、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处理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外,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深松秸秆还田(DT)处理均表现为播前>收获后。(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坤霞,蒋凯鑫,孙倩,李鹏,李占斌[8](2019)在《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延效应,从内生和外延两方面定量对比分析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府谷县从2000—2013年实现了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上升,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从2000年的215.88 t/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30.59 t/万元。生态经济耦合指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府谷县梯田和坡耕地的变化对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的影响显着大于水浇地与坝地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政策的执行不仅让府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使其经济耦合内部呈现增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丁继,于萨日娜[9](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系统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是农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业耕地与牧业草地交错分布,种植业与放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而农牧系统相悖是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系统耦合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系统耦合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调查和查阅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内蒙古21个农牧交错旗县区农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农牧系统耦合的模式和加快发展农牧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对策,以寻求农牧交错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佳宁,秦富仓,邹伟,刘佳,杨振奇[10](2019)在《华北农牧交错区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华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类似地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华北典型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其变更调查资料,获取该区2004—2014年LUCC时空数据。参考Costanza和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LUCC生态贡献率等,构建LUCC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结果]①2004—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明显改变。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主要由林地增加而来;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增加趋势;10 a来研究区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各自面积变化规律一致。③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来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从变化细节上分析,生态环境存在改善和恶化双向变动;草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是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换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结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切实重视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之影响;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构建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入手,引导区域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交错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梯级水库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而成为理想的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平台,即可以通过不同开发时间水库植物群落结构的横向比较,从时间尺度上评估水电开发对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乌江上游代表性的8座梯级水库,在其水陆交错区通过建立3条不同样带,比较分析不同水库间以及不同样带间湿地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探讨水库修建对湿地植物格局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乌江干流8个水库湿地植物共84科199属247种,其中物种最多的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共计24种,物种最多的属为蓼属(Polygonum)共计6种,优势物种分别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金樱子(Rosa laevigata)、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就湿地植物分布格局而言,乌江梯级水库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格局,第一条样带即水库消落区植物多样性与非消落区(第二、第叁条样带)差异明显,消落区不同样点间多样性与水库海拔、水库修建时间、水库坡度密切相关,后续湿地植物的研究将重点关注梯级水库的消落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错区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白莲.“啃”下农牧交错区生态发展“硬骨头”[N].内蒙古日报(汉).2019

[2].刘帆,操瑜,王伟,孙君瑶,江红生.乌江梯级水库水陆交错区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初探[J].地球与环境.2019

[3].邹晓霞,Puxiang,Shi,Caijun,Zhang,Tong,Si,Yuefu,Wang.东北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的新出路(英文)[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王瑞,路战远,程玉臣,张德健,王玉芬.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5].周升强,赵凯.成本收益、政府监管与禁牧政策的农牧民满意度——以农牧交错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9

[6].刘佳,李彤,贾宝全.北京市城乡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动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7].厉雅华,张向前,路战远,程玉臣,张德健.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

[8].于坤霞,蒋凯鑫,孙倩,李鹏,李占斌.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丁继,于萨日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系统耦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周佳宁,秦富仓,邹伟,刘佳,杨振奇.华北农牧交错区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软弱变质岩风化剥落形成滑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132]绒玛温泉区热水溏在绒玛热泉区,钙华...双相不锈钢凝固宏观组织对比(a)按...勐野井钾盐矿石盐包裹体测温图叁角洲沉积序列及沉积相模式

标签:;  ;  ;  ;  ;  ;  ;  

交错区论文_本报记者,白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